让课堂起死回生 - 研究案例研究

让课堂起死回生 - 研究案例研究

一、让课堂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案例(论文文献综述)

胡建琴[1](2021)在《初中生物学科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利用本土教育资源构建优质基础课堂、全面完善综合实践研究体系、强化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内容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为适应基础教育不断革新的现状,以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五大学科的首字母缩写)教育理念开展本土性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下简称“研学”)的活动课堂在我国应运而生,如何结合国家教育改革要求创设适于本土教学的STEAM研学活动去提升学生的创新、科学技术水平和自主实践探究等科学素养尤为重要。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拟定三个研究问题:第一,当前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如何实现STEAM教育理念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融合;第二,如何选择适于本土化教学的课程内容编制初中生物STEAM研学活动;第三,如何对初中生物STEAM研学活动开展实施与评价,为本土化特色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提供参考。针对以上问题,作者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科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研究多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切入课后的综合实践研究活动,通过项目活动呈现STEAM教育理念,实现STEAM研学思想的有效融合;其次,利用调查问卷和纸笔测验对学生的基本学情和研究意向进行统计,结合学校政策与特色、教师专业与资源和学生的学情与意向编制包括博览数科、科创小园、简艺生物、桃菇之旅四个单元共12个主题的STEAM研学活动,为本土化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最后基于设计案例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师生交流、课堂观察评估、作品展示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态度四个教学效果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结论:(1)将STEAM研学活动与地方少年宫特色活动相结合,一方面能够保障常规课堂的正常教学,另一方面又能为重要生物学概念的意义建构和生物科学知识的延伸提供探究条件,在项目活动中完成STEAM教育理念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融合;(2)以《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手册》案例构建的STEAM研学活动,在学校层面增加了地方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在课堂层面实现通过深入分析多元化的量表实现评价的“质”与“量”,拓展评价方式的全面性,在学生层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3)STEAM研学活动结束后,根据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初中生物STEAM研学目标达成度和STEAM研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测评,从学生学习情况、STEAM研学活动的总目标、STEAM研学活动教学效果和STEAM研学活动满意度全面反映STEAM研学活动的搭建情况,实现乡村校本课程的创新改革。综上所述,结合新时代人才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在农村学校实施本土化的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活动,以校本课程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化建设、本土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资源专业化构建、乡村学校特色化塑造和综合素养全面化提升。

栗小妮[2](2020)在《HPM视角下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上,数学教育的价值观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于强调数学的文化价值或者理性价值,一种倾向于强调数学的应用或者实用价值。随着工业和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都越来越重视数学课程对人的全方位发展的价值,认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多元文化价值同等重要。而我们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强调德育为先,要求将德育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已有的关于学科德育、数学学科德育的研究梳理发现,虽然国内外对德育的定义不同,但均有研究涉猎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有研究者提出“人性化”的数学教学是落实数学学科德育的基础。国内外不少研究者都探讨了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给出了一些可行的实施策略。但是,这些研究多为经验总结或理论思辨,实证研究较少。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从1972年正式成为数学教育大会的一个学术领域开始,到现在已有四十多年,有不少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研究了在中小学实践HPM课例对教师、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已有的核心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很多研究者调查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对学生知识学习、情感、数学认识、品质养成等的影响,但大多以短期的个案研究为主,考察长期的案例研究对学生影响的较少。由于目前数学学科的德育内涵框架尚不清晰。所以,本研究基于以上各方面文献的分析,主要研究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影响。这里的道德认识是指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研究问题为:(1)构成数学学科德育的要素有哪些?(2)融入数学史的数学教学对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否有影响,有何影响?其中,研究问题2又分为两个子问题,(1)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前后,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是否有变化?有什么变化?(2)若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认识有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的什么?首先,通过专家访谈和教师开放性文件调查收集教师对数学学科德育的认识;然后,利用常人方法学和扎根理论的研究,进行三级编码,初步构建数学学科德育的内涵分类框架。利用访谈和开放性调查的数据编制问卷,经过两轮专家论证、修改和实施测试后,利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初步验证所构建的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的合理性。然后,按照HPM案例研究的流程进行数学史融入数学数学的案例研究,经过整体性多案例的预研究后,确定并完善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体现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流程,制定了正式研究的计划,包括正式研究的研究对象和和教学主题,学生课后反馈评价问卷结构,随后进行了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的嵌入性单案例正式研究。本研究的基本研究结论为:(1)数学学科德育主要包括四个维度,为理性、人文、人格和责任。理性包括数学可以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实事求是的品质等;人文包括数学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思想、动态可误的数学信念、探索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学生欣赏数学的美等;人格包括数学对学生意志力、个性品质等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审视和反思,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等等;责任包括数学对文化自信、世界观、社会责任、数学情感等的培养。(2)量化研究发现,教学实践后,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价值四个维度的认识均有所增加,且理性和人格维度的增加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人文和责任维度的增加没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进行了案例的质性分析,研究造成学生对数学学科德育价值认识变化的原因。首先,七个主题教学的共同特征是教师都会利用数学史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思考解决问题,所以在多角度思考问题上学生体会比较深刻,由此又可以迁移到做事情的换位思考和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了学生对理性、人格维度的显着性变化。其次,总结性后测问卷共得到100条学生认为数学史对其影响的评价,其中理性出现20人次,再次说明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理性维度,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史让他们学会了多角度看待问题。最后,两个个案访谈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忘记具体某一节课所讲述的具体内容,但他们认为数学史的融入对他们而言,最大的影响是拓宽了研究的思路,开阔了视野,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题,另外,两位学生也因数学史的融入而获得了不同的人格成长,进一步验证了量化研究的结果。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者认为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是落实“人性化”数学教育的有力抓手,有效探究活动的设计是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的平台,数学学科德育的落实需要教师敏锐利用教学中的“德育点”。另外,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完善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并广泛进行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努力实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常态化,并扩大研究对象范围,多维度考察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德育价值。

施筱锋[3](2020)在《唐江澎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江澎常年奋斗在中学教学的一线,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唐江澎语文教学思想的建立及其实践的探索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继承和对当代教育的反思总结。在经历了数十年如一日的中学教学之后,唐江澎创立了“体悟教学”,随后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发校本课程。机遇固然重要,但深厚的语文功底,勤奋的工作态度,孜孜不倦的教育精神才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地梳理唐江澎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他的“体悟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唐江澎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分为课程观、教材观和教学观三个方面。课程观主要着眼于培养终身阅读者、负责任的表达者和有美感的生活者;对于教材观,唐江澎主要提倡:用而非教、能力为本、提纲组材;对于教学观,唐江澎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主要对学生个体生命、个体精神、个体智慧和个体情感四个方面进行培养。唐江澎凝练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创立“体悟教学”,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强调学生经验的学习意义。“体悟教学”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使学生将已有经验与体悟中亲身感受理解的经验相结合,以此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才能。唐江澎的语文教育实践主要涉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唐江澎是国内第一批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经历生成期、过渡期、重建期、稳定期四个时期,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从懵懂到成熟。唐江澎的课程观、教学观和教材观为其“体悟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体悟教学”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则是他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的具体实践。对唐江澎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系统地了解和学习唐江澎的语文教育思想,推进当下的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刘璐[4](2017)在《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不断推动着基础教育改革,使得信息技术课从原来只教技术,转变成一门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的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觉得课堂内容枯燥乏味,喜欢偷偷玩电脑游戏等情况。显然,传统的授课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课程的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近几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中多次出现“游戏”一词,并谈到在未来2到3年内,游戏和游戏化将走进教学,这为教学改革打开了新思路。同时,游戏化教学本身也适宜小学生的特点,比如好奇心重,喜爱玩游戏等。基于以上背景,笔者将借助游戏化教学的优势,将游戏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得信息技术课既基础实用,又富有趣味,并且通过开展游戏化教学,解决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游戏化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分析游戏化教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阐述游戏化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本研究涉及的重要概念、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作为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和课程目标、小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游戏化教学方案设计;通过前期的理论分析与准备,笔者亲身在教学中进行了三轮游戏化教学实践,对每一轮行动研究进行反思与改进,再开始下一轮研究,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好课堂观察,并及时的让学生填写学习评价表、多次与学生访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以期每一次研究都有更好的收获,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最后,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学习成绩结果分析,总结、肯定了整个阶段的游戏化教学效果。通过三轮的行动研究,笔者在不断地总结、反思与改进的过程中,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游戏化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注意问题等研究结论,为以后开展游戏化教学提供了参考。并在论文最后部分,总结了本次研究的结论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游戏化教学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发展前景。

曹跃华[5](2017)在《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要培养有知识、文化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得有创造性思维才可以,过去我们也培养过高分低能的学生,现在想来,也确有误人子弟之嫌,没能把学习的实质意义让学生领悟到,所以现在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数学教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发展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的精神,感受探究的乐趣进而增强探究意识、形成探究思维。同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法也为探究性教学体系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本文的完成结合了文献分析法、实践中的案例分析法,从理论的学习到实践的摸索中,初步探索出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一些策略。文章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现阶段高中生学习的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探究性教学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高中数学实施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进一步阐述了探究性教学的优势和特点。第三部分是调查问卷及分析,通过调查包头市第六中学的学生和教师,从学与教两方面来了解目前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情况和学生、教师对于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态度。第四部分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是本文重点,从探究性教学策略及实施的原则两方面入手总结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应用。第五部分为实例分析及评价,以新授课和习题课两个具体实例引入,力求将探究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叙述完整,同时教学评价为教学提供延续的动力,给予教学支持和引导。第六部分是总结和今后的设想,探究是个不断延伸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问题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受益匪浅。在探究中,知识的生成很自然很易懂,往往还能迁移应用。学生能自然而然的思考、提问、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质疑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不断的推动学习的深入,知识慢慢的形成并能和谐的被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里。本文中的探究性策略可为各位教学同仁们提供参考,也希望为探究性教学理论贡献点绵薄之力。

常丽[6](2016)在《基于言语活动理论的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活动是认知发展的基础。作为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言语活动通过主体和客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双向建构,使人的言语发展得以实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论和建构主义的相互作用论对实践活动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问题早已经做了详细的论证。然而,由于我国俄语教育研究领域长期受到传统知识观念的影响,活动教育的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价值和实施中促进人发展的内在机制没有得到科学的阐释,俄语活动课程的研究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些地区和学校中学俄语课程实施中灌输式教学和机械性操练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基础教育俄语课程实施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施的不断深化,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动精神的活动课程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外语活动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分重要内容。作为现代新课程观念和方法论体系的综合,中学俄语活动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它更加关注俄语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动机激发等内部因素。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倡导教育及时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以保证活动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同时,活动课程强调必须以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遵循个体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项研究基于俄罗斯言语活动理论的指导思想,在系统活动方法论的指导下,从言语活动的本体论和结构论出发、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了我国目前俄语活动课程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内容涉及到了言语活动的生成机制、活动课程的结构要素以及言语活动理论指导下的中学俄语活动课程设计与评价等相关问题,论文共分为以下六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运用哲学思辨和历史比较的科学方法,探讨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理论渊源。指出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和建构主义的相互作用论是活动课程理念的方法论原则。第二部分,俄罗斯言语活动的内涵及生成机制研究。从言语活动的方法论和本体论出发,分析和界定活动、言语活动及其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言语活动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并提出言语活动生成过程中言语活动的机定向机制、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转换机制在言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内涵及其课程理念研究。主要从言语活动的结构论出发,分析并研究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内部结构特征及其运行要素,指出了中学俄语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活动方式,自主地、能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俄语认知与实践的活动过程。第四部分:俄罗斯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活动课程体系及案例研究。本项研究立足于俄罗斯言语活动理论,探讨俄罗斯外语基础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并对俄罗斯基础教育中学活动课程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的宗旨是为后面的活动课程设计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方法的基本指导。第五部分:我国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实施的调查研究。本项研究采用量化研究和质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分析研究我国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观察、课堂实录等形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和回归分析。第六部分:我国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实施的设计构想。本项研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依据俄罗斯言语活动的基本理论,借鉴先进的课程设计的理念,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俄语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设计研究和构想,研究的宗旨是为推进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科学而有效的实施。

赵婷婷[7](2016)在《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教学机制研究 ——基于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分析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初中写作教学存在教师应试心理强烈、学生任务倾向明显等问题,这导致写作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阻碍了学生的写作道路。其根源是师生写作价值的迷失。从智慧教育、教学改革、学科整合和个性发展的角度看,通过探究的教学,将写作智慧引入语文课堂,让师生的写作价值回归生活本位,才有可能破解当前写作教学的困局。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归纳了有关探究性教学和学生智慧型写作的重要观点和最新成果,描述了当前初中生的写作现状,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初中生写作现状的影响,最终借助探究性教学的机制,建构了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实践路径。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研究缘起通过拷问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实,挖掘写作价值迷失的根源,论证"应该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观点。文献综述就"写作智慧"、"探究性教学"和"教学机制"进行概念剖析和述评,并阐释其关系。最后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创新点和重难点进行论述。第二部分:语文教学促进初中生写作智慧的调查研究。简要介绍调查过程;结合问卷调查,从习得智慧、转化智慧和表达智慧三个方面描述当前初中生写作智慧的具体表现;运用课堂观察,描述当前语文教学中初中生写作智慧的形成过程。第三部分:探究性教学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理论机制。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的视角分析探究性教学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理论基础;讨论理论机制的要素及关系。第四部分:探究性教学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实践操作。分别对问题情境营造、活动体验深化、师生对话建构和教学创生形成四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进策略。

郭莹莹[8](2016)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学生为主体,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探究式学习成为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行,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受到重视和推行。探究学习是针对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而提出来的,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为终身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许多教育研究者积极为一线的探究教学和探究学习创造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总结了不少的经验。但是由于开展探究学习的时间不长、一线教师对探究学习的认识不足、教学环境不佳等方面的束缚,导致探究学习的推广不尽人意。对此,笔者结合观察和调查的结果,以及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整理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策略。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的选题缘由;二是前人对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三是概念界定,就“探究学习”、“历史探究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这三个概念进行了说明;四是本文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五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从课程改革目标、学习理论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本质三个维度九个视角去寻找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每个策略都结合案例进行具体说明。第二部分是历史课堂中探究学习调查情况分析,笔者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法对历史课堂中的探究学习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时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缺乏合适的探究方法和技能、探究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历史探究的学习环境不佳等;教师对探究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落后、科研能力不足等。第三部分详细论述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探究学习的原则和策略,这是本课题的主体部分。首先,笔者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遵循范例性、以研究史料为核心、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其次从课堂教学实践的层面,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案例为基础,从九个策略途径(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优化教学内容、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利用学生的认知结构、结合有意义接受学习、创设历史情境、利用史料教学、组织历史活动课)提出可资操作实践的策略。第四部分是在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实践成果与反思。总之,探究学习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需要师生的相互配合,在广大教师的探索实践之下,构建起符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胥巧平[9](2015)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宝塔区高中为例》文中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从2004年实验开始,改革从点到面,从实验区到实施地,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既有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又有由于地区差异而导致的特殊问题。本文以延安市为例,通过采用文献收集、问卷调查、访谈、典型案例及对比分析等方法,以了解延安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状况,针对延安市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现状及问题,利用陕北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研究性学习方法的优势特征,解决我们在现实改革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基于延安红色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力的解决在新课改中面临的诸多两难问题。希望以此研究成果为推动延安市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贡献绵薄之力。

陈霖[10](2015)在《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界进入了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教育事业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我国教育不断地引进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地在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其中,研究性学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在被尝试着,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2000年1月31日教育部发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第一次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必修课,并突出其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贯穿于小学到高中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2001年,教育部颁布《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研究性学习第一次被引入课程计划。从此以后研究性学习就在各大学校如火如荼的展开。为了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战略目标,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工作的实施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研究性学习的展开,为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提供了一种有效地途径,实施创新教育成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目的不在只是基础性的学习,而重点在于综合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手段正是这些要求的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和实施在许多学校是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来展开的,与传统的学科课程区分开。这一课程的展开,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改变,但是从这一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做的研究课题大多与课堂教学相分离,始终是独立于课堂之外的活动课程。然而,我们依然不满足于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教学,依然对语文教学的低效现象表示抱怨。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培养新型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试想把研究性学习贯穿于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既能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何乐而不为。设想把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又能在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既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科学文化知识,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是发展学习和终生学习的需要,也是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的。由此,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的缘由,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文献检索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咨询法来进行研究方法的分析。同时,对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概括这些文献对研究的启发。第二部分把“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和发展放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进行论述,并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三个方面的进行理论支撑:第三部分阐释了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价值与目标,阐释了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明确目标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对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系统进行论述,从准备到过程再到评价,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重要意义:第五部分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和常规的语文学习教学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论证了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进行的反思,通过反思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对今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更好地指导作用。本文论述的重点是把研究性学习的思维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把研究的方法引进课堂,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让课堂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案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课堂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物学科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学技术决定国家竞争力排名
        1.1.2 生物科学引领新时代技术创新发展
        1.1.3 生物课程为生物教育活动奠定基础
        1.1.4 STEAM理念下的研学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生物课堂改革
        1.1.5 STEAM研学理念满足西部乡镇初中学生本土化发展的需求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现状
        1.2.2 STEAM教育的研究现状
    1.3 STEAM教育与研学教育的契合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5 研究创新
第3章 地方学校STEAM研学活动前情调查
    3.1 调查问卷编制
        3.1.1 目的与对象
        3.1.2 内容与方法
        3.1.3 信效度检测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STEAM研学认知结果分析
        3.2.2 STEAM研学活动的开设态度分析
        3.2.3 STEAM研学活动的内容目标分析
    3.3 调查总结
第4章 基于初中生物学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
    4.1 设计原则
        4.1.1 真实情景性原则
        4.1.2 本土实践性原则
        4.1.3 整合创造性原则
    4.2 设计特色
        4.2.1 STEAM研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发展中心
        4.2.2 设计体系贯穿教材单元式教学
        4.2.3 课程资源围绕地方特色与本土资源就地取材
    4.3 STEAM研学模式
    4.4 STEAM研学活动教学模式
    4.5 教学设计流程
        4.5.1 确定目标
        4.5.2 建立实践研学框架
        4.5.3 研学策略选择
        4.5.4 研学内容拟定
        4.5.5 项目分解与组合
第5章 基于初中生物学的STEAM研学活动实践研究
    5.1 实践安排
        5.1.1 实践对象确立
        5.1.2 课程总体结构
        5.1.3 教学推进计划
        5.1.4 教师培训
    5.2 实践阶段
    5.3 课例展示——以《校园植物志》为例
        5.3.1 STEAM研学活动设计
        5.3.2 配套STEAM研学手册展示
        5.3.3 STEAM研学活动实践展示
    5.4 实践反思
第6章 基于初中生物学的STEAM研学活动实施效果评价
    6.1 评价工具
    6.2 实施效果评价
        6.2.1 STEAM研学活动实施效果分析
        6.2.2 STEAM研学目标达成分析
    6.3 评价总结
第7章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开展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活动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初中生物学STEAM研学手册
    附录三 STEAM研学活动教学观察方案(UTOP)
    附录四 学习成果评分表
    附录五 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表
    附录六 项目反思报告
    附录七 生物实验技能评分标准
    附录八 《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考试题
    附录九 STEAM研学活动教学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十 核心技能调查表
    附录十一 三项能力测评表
    附录十二 思维导图评分表
致谢

(2)HPM视角下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多元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的需要
        1.1.2 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
        1.1.3 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4 HPM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需要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科德育的相关研究
        2.1.1 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的可能
        2.1.2 学科德育的提出
        2.1.3 学科德育的研究
        2.1.4 学科德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2.2 数学与德育关系的研究
        2.2.1 “人性化”的数学教育的提出
        2.2.2 国家课标或大纲中的数学学科德育目标
        2.2.3 国内外数学学科德育的研究
        2.2.3.1 国外
        2.2.3.2 国内
        2.2.4 小结
    2.3 HPM与学生数学学习的研究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1.1 理论探讨
        2.3.1.2 教学实践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3.2.1 理论探讨
        2.3.2.2 教学实践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设计与流程
    3.3 研究对象
        3.3.1 开放性问卷调查对象
        3.3.2 教师访谈对象
        3.3.3 问卷调查对象
        3.3.4 案例研究参与教师和学生
    3.4 数据收集和处理
        3.4.0 数据收集
        3.4.1 数据编码
        3.4.2 数据分析
    3.5 研究伦理
第4章 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的构建
    4.1 数学学科德育内涵要素的提取
        4.1.1 专家型教师访谈数据开放性编码
        4.1.2 调查问卷数据开放性编码
        4.1.3 关联性编码
        4.1.4 主轴编码
    4.2 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的验证
        4.2.1 量表的内容编制
        4.2.2 探索性因素分析
        4.2.3 验证性因素分析
        4.2.4 信度
        4.2.5 效度
第5章 HPM案例研究
    5.1 预研究
        5.1.1 案例1——反比例函数
        5.1.2 案例2——实数
        5.1.3 案例3——平行线的判定1
        5.1.4 案例4——角的和差倍
        5.1.5 案例5——三角形中位线
        5.1.6 案例6——完全平方公式
        5.1.7 小结
    5.2 正式研究
        5.2.1 案例1 分析——平行线判定1
        5.2.2 案例2 分析——有理数乘法
        5.2.3 案例3 分析——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5.2.4 案例4 分析——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5.2.5 案例5 分析——勾股定理
        5.2.6 案例6 分析——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及推论
        5.2.7 案例7 分析——向量的分解
第6章 HPM案例研究结果与分析
    6.1 量化分析
    6.2 质性分析
    6.3 个案访谈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初步构建了数学学科德育内涵分类框架
        7.1.2 数学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影响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初始问卷题项
附录2 试测问卷题项
附录3 正式问卷题项
附录4 学生总结性后测问卷及学生回答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唐江澎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唐江澎的语文教育思想
    第一节 唐江澎的课程观
        一、立足学生主体性,重新定义课程
        二、发挥教师主导性,编制校本课程
        三、关注发展前瞻性,整合传统课程
    第二节 唐江澎的教材观
        一、聚焦学生,发挥教材价值
        二、结合教情,选择组合教材
        三、开拓创新,编制多样教材
    第三节 唐江澎的教学观
        一、树立以人为本概念
        二、注重个体生命旺盛
        三、注重个体精神高贵
        四、注重个体智慧卓越
        五、注重个体情感丰富
        六、注重评价方式改革
第二章 唐江澎的语文教育实践
    第一节 语文“体悟教学”
        一、语文“体悟教学”概述
        二、语文“体悟教学”的价值
        三、语文“体悟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二节 语文校本课程开发
        一、语文校本课程概述
        二、语文校本课程的价值
        三、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第三章 唐江澎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启示
    第一节 唐江澎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在学科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在学科教学中更新教学理念
    第二节 唐江澎语文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唐江澎“体悟教学”对教育的启示
        二、唐江澎语文“校本课程”对教育探索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地平线报告预测游戏将走进教学
        1.1.2 游戏化教学适宜小学生年龄特征
        1.1.3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游戏
        2.1.2 游戏化
        2.1.3 游戏化教学
        2.1.4 游戏化教学与游戏化学习、教育游戏三者的区别
    2.2 游戏化教学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3.3 心流理论
        2.3.4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3 小学信息技术课游戏化教学设计
    3.1 小学信息技术课分析
        3.1.1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2 小学信息技术课特点分析
        3.1.3 小学信息技术课内容和目标分析
    3.2 小学生特征分析
        3.2.1 小学生认知特征分析
        3.2.2 小学生学习特征分析
    3.3 小学信息技术课游戏化教学方案设计
        3.3.1 游戏化教学准备
        3.3.2 游戏化教学过程设计
        3.3.3 游戏化教学评价设计
4 小学信息技术课游戏化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4.1 研究过程概况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指法练习》游戏化教学
        4.2.1 制定计划
        4.2.2 行动实施
        4.2.3 观察分析
        4.2.4 问题反思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学会输入汉字》游戏化教学
        4.3.1 制定计划
        4.3.2 行动实施
        4.3.3 观察分析
        4.3.4 问题反思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美丽的图画世界》游戏化教学
        4.4.1 制定计划
        4.4.2 行动实施
        4.4.3 观察分析
        4.4.4 问题反思
    4.5 游戏化教学效果分析与总结
        4.5.1 游戏化教学效果调查结果分析问卷设计与实施过程
        4.5.2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4.5.3 游戏化教学总体效果
    4.6 三轮行动研究结论
        4.6.1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适用教学内容
        4.6.2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4.6.3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策略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3: 《指法练习》游戏化教学过程
附录4: 《指法练习》案例观察记录表
附录5: 《指法练习》学生学习评价表
附录6: 《指法练习》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7: 《学会输入汉字》游戏化教学过程
附录8: 《学会输入汉字》案例观察记录表
附录9: 《学会输入汉字》学生学习评价表
附录10: 《学会输入汉字》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11: 《美丽的图画世界》游戏化教学过程
附录12: 《美丽的图画世界》案例观察记录表
附录13: 《美丽的图画世界》学生学习评价表
附录14: 小学信息技术课游戏化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致谢

(5)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2 再创造教学理论
    2.3 主体性教育理论
    2.4 波利亚的学与教三原则
3 问卷调查与分析
    3.1 高中生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
    3.2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调查及分析
4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
    4.1 探究性教学策略
        4.1.1 情境教学策略
        4.1.2 类比策略
        4.1.3 逆向策略
        4.1.4 反思策略
        4.1.5 拓展策略
        4.1.6 展示策略
        4.1.7 分层策略
    4.2 探究性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则
        4.2.1 主动性原则
        4.2.2 选择性原则
        4.2.3 思想性原则
        4.2.4 批判性原则
        4.2.5 成就感原则
5 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实例及评价
    5.1 实例分析
        5.1.1 实例一
        5.1.2 实例二
    5.2 探究性教学策略的评价
        5.2.1 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5.2.2 过程评价
        5.2.3 自我评价
        5.2.4 互评
        5.2.5 延时评价
6 总结与建议
    6.1 总结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言语活动理论的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TOPEΦEPAT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 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
        (二) 主体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三) 对我国传统教育的深刻反思
        (四)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
    二、研究问题及内容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研究
    六、基本思路
第一章 国内外活动理论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一、俄罗斯言语活动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 言语活动理论的早期心理学研究
        (二) 言语活动理论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三) 言语活动理论的外语教育研究
        (四)言语活动理论的人文主义教育研究
    二、西方关于活动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
        (一) 早期活动教育思想的主体性研究
        (二) 自然主义活动教育思想的萌芽
        (三) 现代活动课程理论的发展研究
    三、我国学者关于活动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 古代关于“知行统一”的活动教育思想
        (二) 近代“做中学”的活动教育思想
        (三) 现代活动课程的人文主义教育研究
        (四) 我国当代学者关于言语活动理论的研究
    四、世界各国外语学习目标的参考框架
        (一) 欧盟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二) 美国的《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
        (三) 俄罗斯的《外语通用学习行为培养》
        (四) 日本的《现代外语学习新目标》
        (五)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学《俄语课程标准》
第二章 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活动课程的哲学认识论思想基础
        (一) 活动理论的早期认识论哲学思想
        (二)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认识论
    二、活动课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 康德建构主义的批判哲学
        (二) 皮亚杰的个体建构主义思想
        (三) 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三、活动课程的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基础
        (一) 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主体参与活动的教育思想
        (三) 整体发展的教育思想
        (四) 个体发展指向的人性化教育理念
    四、活动课程的言语活动理论基础
        (一) 言语活动的心理发展观
        (二) 言语活动的语言发展观
    五、活动课程的外语学习理论基础
        (一) 外语自觉实践法
        (二)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理论
第三章 言语活动的概念内涵及生成机制
    一、言语活动的概念阐释
        (一) 关于“活动”的心理学阐释
        (二) 关于“言语”的语言学阐释
        (三) 关于“言语活动”的心理语言学阐释
    二、言语活动的内涵意义
        (一) 言语活动的系统结构性
        (二) 言语活动的相互作用性
        (三) 言语活动的社会文化性
        (四) 言语活动的动机目的性
        (五) 言语活动的动态发展性
        (六) 言语活动的自觉实践性
    三、言语活动的发生过程
        (一) 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换——言语理解
        (二) 由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换——言语生成
    四、言语活动的生成机制
        (一) 言语活动中的动机定向机制
        (二) 言语活动中的思维发展机制
        (三) 言语活动中的概念形成机制
        (四) 言语活动中的言语自动化机制
第四章 基于言语活动理论的中学俄语活动课程观
    一、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内涵阐释
        (一) 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概念界定
        (二) 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内涵阐释
    二、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一) 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主体性
        (二) 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差异性
        (三) 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系统性
        (四) 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连续性
        (五) 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的交互作用性
第五章 俄罗斯外语活动课程体系及案例分析
    一、俄罗斯基础教育传统课程范式的现代化发展
        (一) 俄罗斯基础教育传统认知课程范式的社会化变革
        (二) 俄罗斯基础教育功能主义课程范式的人性化发展
        (三) 俄罗斯基础教育个体发展指向现代课程范式的确立
    二、俄罗斯现代外语基础教育活动课程体系
        (一) 俄罗斯外语活动课程中通用学习行为培养的目标指向
        (二) 俄罗斯外语活动课程中系统活动观的方法论原则
        (三) 俄罗斯外语活动课程中语言能力培养的内容标准
        (四) 俄罗斯外语活动课程中公民教育思想的个体发展规约
    三、俄罗斯中学外语活动课程案例分析
        (一) 基于概念获得的课堂探究活动案例
        (二) 基于情境认知的课堂体验活动案例
        (三) 基于创新发展的课堂合作交流活动案例
第六章 我国中学俄语活动课程调查研究
    一、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过程
        (五) 分析与结论
    二、中学俄语自主-互动课程模式课堂观察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对象
        (四) 研究方法
        (五) 数据统计
        (六) 案例实录
        (七) 成绩分析
        (八) 研究结论
第七章 基于言语活动理论的中学俄语活动课程设计构想
    一、中学俄语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 动机性
        (二) 创新性
        (三) 自觉性
        (四) 发展性
    二、中学俄语活动课程设计的目标维度
        (一) 知识与过程的目标维度
        (二) 策略与方法的目标维度
        (三) 动机与情感的目标维度
    三、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内容的主题化设计
    四、中学俄语活动课程教学过程的系统化设计
        (一) 确定目标方案
        (二) 创设主题情境
        (三) 组织与实施
        (四) 总结与反馈
    五、中学俄语活动课程学生课堂评价的多元化设计
        (一) 学生课堂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设计
        (二) 学生课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设计
研究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教学机制研究 ——基于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缘起
        1. 拷问:写作现实的尴尬
        2. 溯源:写作价值的迷失
        3. 醒思:写作智慧的回归
    (二) 文献综述
        1. 写作智慧
        2. 探究性教学
        3. 教学机制
        4. 写作智慧、探究性教学和教学机制的关系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的创新点和重难点
二、语文教学促进初中生写作智慧的调查研究
    (一) 调查过程
        1. 调查实施的设计
        2. 调查样本的筛选
    (二) 语文教学中初中生写作智慧的具体形态
        1. 习得智慧
        2. 转化智慧
        3. 表达智慧
        4. 总结
    (三) 语文教学中初中生写作智慧的形成过程
        1. 问题情境营造
        2. 活动体验深化
        3. 师生对话建构
        4. 教学创生形成
        5. 总结
三、语文探究性教学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理论机制
    (一) 语文探究性教学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理论基础
        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 智慧教育理论
    (二) 语文探究性教学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要素分析
        1. 理论机制的基本要素
        2. 理论机制各要素的关系
四、语文探究性教学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实践操作
    (一) 问题情境营造
        1. 创设多元情境,化功利为兴趣
        2. 优化情境问题,构支架促思考
        3. 加强问题指导,以探究抓核心
    (二) 活动体验深化
        1. 丰富活动形式,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2. 扩充活动内容,让素材饱含生活的意蕴
        3. 突出活动反馈,让作文充满理性的评价
    (三) 师生对话建构
        1. 鼓励自我对话,增添作文深意
        2. 改良师生对话,开阔写作视角
        3. 倡导生生对话,丰富习作内容
    (四) 教学创生形成
        1. 重视培养写作情感
        2. 加强推动知识积累
        3. 引导形成生活领悟
        4. 鼓励实现个性写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 选题缘由
        1. 顺应历史课程改革要求
        2. 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指导有现实的可能性
        3. 适应历史高考改革的需求
        4. 当前历史探究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二) 研究综述
        1. 有关探究教学方面的研究
        2. 有关探究学习方面的研究
    (三) 概念界定
        (1) 探究
        (2) 探究学习
        (3) 历史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
        2. 调查研究法
        3. 案例分析法
    (五) 创新之处
二、目前高中生历史探究学习的现状调查
    (一) 对高中生的调查分析
        1. 认识不足,缺乏探究性意识
        2. 缺乏合适的探究方法和技能
        3. 探究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4. 历史探究的学习环境不佳
    (二) 对高中历史教师的访谈分析
三、指导高中生历史探究学习方式的原则与策略
    (一) 指导高中历史探究学习方式应遵循的原则
        1. 历史探究内容的选择要遵循范例性的原则
        2. 历史探究过程的实施要遵循研究史料为核心的原则
        3. 历史探究结果的评价要遵循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的要求
        4. 历史探究要遵循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原则
        5. 历史探究的目标要坚持以发展能力为原则
    (二) 指导高中生历史探究学习方式的策略
        1. 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出发
        (1) 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扩大探究学习的领域
        (2)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3) 组织历史活动课,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2. 从学习理论要求的角度
        (1) 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探究学习的动力
        (2) 利用学生的认知结构,加大探究学习的可行性
        (3) 结合有意义接受学习,发展探究学习的基础
        3.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本质的角度
        (1) 创设历史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
        (2) 利用史料教学,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3) 优化教学内容选择,有助于形成探究学习
四、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实践成果与反思
    (一) 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实践成果
    (二) 困惑和反思
五、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宝塔区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研究
一、新课改的理论背景及对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新改革的理论背景
    (二)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困境
    (一)全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普遍现状和问题
    (二)延安市宝塔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
    (三)延安市宝塔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和问题
    (四)对策研究分析
三、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国外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介绍
    (二)中国历史主题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和操作程序
    (三)基于延安红色文化开展历史主题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分析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辞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调查问卷

(10)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方法
    (三) 相关文献对研究的启发
一、新课程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兴起与理论基础
    (一)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与发展
    (二)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三) “研究性学习”教学概述
二、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价值与目标
    (一)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实践价值
    (二) 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目标
三、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实施系统
    (一) 教学实施准备
    (二) 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三) 教学的评估
四、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比较分析
    (一) 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扩展式学习
    (二) 常规语文教学案例——掌握式学习
    (三) 教学案例比较分析
五、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
    (一) 不足之处
    (二) 提出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让课堂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案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物学科的STEAM研学活动设计及实践研究[D]. 胡建琴.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2]HPM视角下数学学科德育的案例研究[D]. 栗小妮. 华东师范大学, 2020
  • [3]唐江澎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施筱锋. 扬州大学, 2020(02)
  • [4]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璐.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3)
  • [5]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D]. 曹跃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6]基于言语活动理论的中学俄语活动课程研究[D]. 常丽.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7]提升初中生写作智慧的教学机制研究 ——基于语文探究性教学的分析视角[D]. 赵婷婷. 湖北大学, 2016(06)
  • [8]历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研究[D]. 郭莹莹.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
  • [9]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延安市宝塔区高中为例[D]. 胥巧平. 延安大学, 2015(12)
  • [10]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D]. 陈霖.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让课堂起死回生 - 研究案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