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论文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论文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

赵佳琪 辛绍军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摘要: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进行了反思,用“劳动”取代了“绝对精神”的概念,摒弃了唯心主义,发扬了辩证法。对于费尔巴哈,黑格尔在其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并从方法论、本体论和认识论三个方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异化劳动”理论概念,为无产阶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关键词: 手稿 异化劳动 类本质

在《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无论是在经济繁盛期还是在经济衰败期,工人与资本家始终是处于对立立场的。在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中,工人必将失败,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才能使劳动人民得到真正的解放。否则工人在异化劳动的过程中将经历四重异化过程,分别是工人同他们的劳动成果相异化、工人同自身相异化、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自身相异化。在这一过程中,工人不但无法享受劳动赋予的快乐,反而被劳动所束缚。这无疑是可悲的,并且背离了劳动与人类、劳动与社会以及劳动与自然本该拥有的和谐关系。因此,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为工人发声,用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揭露资本主义的面具,为共产主义的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4月26日在奔赴阿斯特拉罕途中第三个点即是扎木扬村,在扎木扬渡口渡过伏尔加河,就可以来到建于19世纪的和硕特庙(Хошеутовский хурул)。

一、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

从19世纪开始,德国古典哲学家开始尝试将“异化”这一概念应用到哲学领域,解决哲学问题。黑格尔首先对“异化”概念赋予了新的意义,指出凡是由主体生产但最终背离主体或支配主体的生产物及生产过程都属于异化。而费尔巴哈则将“异化”概念应用到对于宗教的阐述当中,他认为宗教理念的实质即是对人类智慧的异化,因为宗教由人创造却反过来支配人类,因此,宗教属于对人本质的异化。马克思在这两位哲学家的基础之上,将“异化”概念延伸到了国民经济及生产关系的领域当中。马克思从国民经济学出发是必然的,因为他必须从当前事实出发,才能使自己的理论拥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而他采用了国民经济学的语言,对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的发展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分析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分别会对工人阶级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手稿》中,他指出“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1]因为生产资料是掌握在资本家手中的,不论是经济下行期还是繁盛期,工人与资本家的对抗一定会以工人的失败告终,工人始终都要受到资本家的剥削,而更可悲的是工人的劳动产品也成为帮助资本家剥削的武器。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终有一天会只存在有产者阶级和无产阶级两种形式。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工人的劳动产品是同工人相异化的。

二、工人同自身劳动相异化

马克思将劳动确定为人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西方哲学将物质生产与社会发展区别开来的缺陷,将对人类发展史的研究引导到对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人的劳动上来,为唯物史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劳动应该是人自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应该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劳动过程中,劳动是满足工人及其家人温饱的唯一手段,在资本家的剥削和压榨之下,工人的工资少得可怜,在与其他工人的竞争中,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受到了损伤,工人逐渐沦为同机器一样的存在。而资本家们由于掌握着生产资料,所以很少劳动,甚至不用劳动就能有经济收益,并高高居于工人之上,对工人发号施令,这是可悲又无奈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一个民族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就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需要的奴隶,自己肉体的奴仆。因此,他们首先必须有能力进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时间。”[2]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无论是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都背离了劳动的本质。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制度之下的劳动会导致工人同自身的劳动相异化。

三、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生命活动都是有意识的,因此人作为“类存在物”与动物区别开来。马克思运用这一理念在《手稿》中对“劳动”的解释赋予了人本主义精神。从工人劳动的出发点来看,工人并非出于本身对劳动的意愿而劳动,而是为了获得满足自己和家人的温饱的最基本收入而被迫劳动;从劳动过程来看,工人沦为机器一样的生产工具,不能自主选择劳动内容,而将自己的命运交付到资本家手中,任由资本家剥削,在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健康和精神都受到了折磨和消耗;从劳动结果来看,劳动产品本该属于工人并由工人自由支配,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劳动产品的增加与工人自身价值的贬值成正比,也就是说,工人不仅仅生产劳动产品,而且生产工人自身,积累的劳动产品越多,工人就越发贫穷。[3]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工人同资本家进行对抗,那么无论是处在富裕的社会还是贫穷的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的斗争一定会以工人的失败而告终,因为工人手中并没有生产资料,工人是依附于资本家存在的。社会经济低迷时,工人供过于求,那么工人就会失去经济来源,无法生存下去。当社会经济发达时,工人之间又会形成竞争关系,而无论是哪种阶段,资本家相对于工人来讲都是更加安全的。在《手稿》中马克思这样写道:“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资本的积累危害着工人),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4]这就是马克思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的劳动必然会导致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社会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联动的重要性。所以在服务的时候,会产生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重合的问题,导致资源分配和利用不合理,社会工作需要志愿者的配合,而志愿者又去寻找志愿服务的组织,两者并没有合作联动的意识,导致了服务对象所需过剩的问题,产生了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两者分裂。

四、人同人相异化

这一概念是指工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身劳动相异化和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三重异化所导致的最终结果,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还同其他人相异化。[5]首先,劳动产品不再属于工人,而是成为支配工人、剥削工人价值的异己物存在,因此,劳动产品只能是属于工人之外的人并且同工人相对立。工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已经不是自发的、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己劳动需求而劳动了,而是为了生存乞求资本家能够赋予自己劳动的权力和空间。并且在劳动的过程中,工人被不断地压榨着。也就是说,劳动活动违背了劳动与社会、劳动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给工人带来的,只有痛苦,那么通过异化与外化劳动,工人生产出的不是自己与劳动的关系,而是资本家同劳动的关系。在日复一日的异化劳动过程中,工人已经失去了人作为类存在物本该拥有的支配自身行动的能力,作出了违背自身意识的劳动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已经同人的类本质产生了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这样写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6]可见,当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对象已经成为了异己的存在物时,便会产生人同人的异化。

参考文献:

[1][2][4][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张婷.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理论[J].党史博采,2017(11).

[5]李国泉,周向军.异化劳动与历史的三重维度——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理论地位的再评价[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5).

中图分类号: F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49(2019)10-0244-02

作者简介: 赵佳琪,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辛绍军,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孙瑶

标签:;  ;  ;  ;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