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扩张对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的影响_直接投资论文

东盟扩张对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的影响_直接投资论文

东盟扩大对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成员国论文,区域内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不同场合都将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现象①,东盟投资区理事会也在其每年一次的会议声明中对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变化趋势进行专门论述。1995—2004年东盟各国接受的区域内直接投资总流量为303.1亿美元,占东盟吸收外资总额的12.5%。金融危机前,东盟区域内的直接投资的规模都在40亿美元以上,相当活跃;金融危机后,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恢复增长很快,2002年曾达到36.3亿美元,占东盟吸收外资总额的26.3%②。

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的发展不仅是东盟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东盟扩大和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的表现。一般地说,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对其成员国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产生两方面影响,即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其中,投资创造来源于两大因素:其一是非成员国跨国公司为减少一体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③ 和利用区域大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增加对区域的投资;其二就是区域内随着贸易、投资和其他要素流动障碍的消除所激发的区域内部成员国间相互投资增加。

因而,对于东盟新成员国来讲,入盟不仅能影响其吸收区域外国家的投资,而且还会影响其吸收区域内其他国家的投资。现阶段,尽管相对于老成员国,东盟新成员国吸收的区域内直接投资比较少,1995—2004年只有14%的区域内直接投资流向了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但区域内的投资却是新成员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本文主要对东盟扩大后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的直接投资作一具体阐述。

一、东盟扩大对新成员国引资的影响

(一)参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能够有利于新成员国发展经济

东盟新成员国越南于1995年、老挝和缅甸于1997年、柬埔寨于1999年先后加入东盟,结束了东盟扩大的过程。新成员国加入东盟的同时也参与到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等各项区域经济合作计划。虽然新成员国的加入使东盟成为一个经济差距巨大的区域经济集团④,增加了东盟实现一体化的难度,但同时也表明新成员国追赶老成员国的发展空间。只要新成员国人力资本、投资率、政局稳定、经济开放等方面具备条件,其获取快速增长、并最终与发达的老成员国取得一致是可能的。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成员国采取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各国经济表现了高速发展的潜质。尽管危机期间处于负增长,危机后又取得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根据东盟秘书处的统计,2000—2004年,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3%、5.7%、10.5%、6.9%⑤。这种增长不仅是新成员国自身经济改革所致,更是在东盟扩大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取得的。

理论上,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南北一体化比南南一体化的效果更好:成员国间的巨大差异能够让彼此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技术转移,并且还能增强投资。从这个角度来看,东盟新成员国可以被认为是参与一种南北一体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利益⑥。事实上,东盟各国也早已意识到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当务之急是缩小成员国间的发展差距,由东盟老成员帮助东盟新成员发展,确保东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增强。一系列缩小经济差距的经济计划也相继出台⑦,如有计划地进行湄公河流域开发;在《河内宣言》中,东盟各国一致同意加大对新成员国的援助力度,在基础设施、信息及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和地区经济合作等四个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等。这些计划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成员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其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

(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扩大新老成员国的合作与交流,增强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

随着新老成员国合作与交流的扩大,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也逐步增强,为资本在区域内流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老挝为例,在入盟过程中,老挝在东盟老成员国间建立了外事代表处,这在以前是没有的。政治风险的降低对老挝吸引FDI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东盟扩大也提高了成员国间信息交流的数量和准确性,增加了投资机会,也使得投资成本大为降低,增强了投资者的决心。

此外,东盟老成员国对外开放时间比较长,有着丰富的引资经验和教训,因此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接触,新成员国可以从老成员国那里学到吸引外资的经验,有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同时,老成员国的投资必将能帮助新成员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商业网络中。东盟扩大所带来的竞争也使得新成员国的投资体制和投资环境更加宽松。新成员国通过修改投资法、制定一系列财政和税收优惠措施,吸引建立面向出口市场基地、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产品的外资。同时,投资者到新成员国投资设厂,可以利用东盟国家间的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安排,把产品输往东盟其他国家。

二、东盟扩大对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的影响⑧

理论上,参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能够为新成员国引资提供一个新平台。但在具体实践中,新成员国能否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来吸收更多的区域内直接投资呢?这还需要从新成员国吸收的区域内直接投资具体特征进行实证分析。

(一)流量变化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95~2004年老挝、缅甸和越南三国共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近43亿美元,占同期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总流量的14%。也就是说,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总流量中85%以上是流向了老成员国,而新成员国吸收了不足15%的份额。正如前文所述的,这是新成员国在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处于边缘地位的一种体现。在新成员国中,越南吸收的区域内直接投资是最多的。1995~2004年,越南共吸收了29.4亿美元的区域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为9.7%。缅甸吸收了10.5亿美元左右,所占比重为3.5%,而老挝仅仅吸收了2.7亿美元的区域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不到1%。从时间变化来看,越南自1995年,老挝和缅甸自1997年加入东盟后,三国吸收的区域内直接投资并没有增长,反而是在波动中下降。老挝在1996年、缅甸和越南在1997年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达到峰值后,再也没有恢复到峰值状态。这说明新成员国入盟后,吸收外资的综合区位优势并没有提高,在东盟老成员国激烈的竞争中对FDI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对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的近期推动作用不大。

尽管吸收的区域内直接投资的绝对量很小,但是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占新成员国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却很大,尤其是老挝。1995~2004年,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占老挝吸收外资的51.7%,这也说明了老挝引资的业绩很不理想,而且主要依赖于东盟区域内,受老成员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很大。在缅甸,东盟区域内的投资占其吸收外资的27.6%,这一数字比缅甸加入东盟前的比重要小。缅甸加入东盟前,与东盟诸国之间的往来频繁,东盟对缅甸的投资占外国对缅甸投资总额的比重很高。但缅甸入盟后,恰逢东南亚发生金融风暴,东盟各国无力到缅甸进行新的投资,区域内资本流入大幅减少。在越南,区域内资本比重更低,为18.1%(表2)。这是因为在越南,东盟增加投资的同时,其他国家在越南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1994年美国解除对越南的贸易禁运后,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并与欧盟签订了合作的框架协定,因此越南可以借助上述区域外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国的工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所以在越南,区域内的直接投资比重相对较低。

表1:1995—2004年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的流量及比重

(单位:百万美元、%)

东道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1995-2004

老挝

6.5102.6 64.4

28.3

31.4

13.7

3.17.93.07.8268.5

0.12.41.21.01.81.20.10.20.13.20.9

缅甸

96.7

228.6 323.3 153.9 41.2

74.0

67.4

25.1

28.6

12.3

1046.7

2.15.46.25.62.36.22.80.71.40.53.5

越南

387.3 328.7 547.2 398.7 289.3 202.4 241.5 200.4 100.4 242.9 2938.7

8.37.710.5

14.6

16.2

17.0

10.1

5.64.910.0

9.7

合计

490.5 659.9 934.9 580.9 361.9 290.1 312.0 233.4 132.0 263.0 4253.7

10.5

15.4

17.9

21.3

20.2

24.3

13.1

6.66.410.8

14.0

东盟

4654.4 4271.8 5235.7 2730.8 1789.3 1194.9 2391.7 3556.9 2068.9 2432.7 30309.4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注:表中各大行中上行表示从东盟区域内吸收的直接投资流量,下行表示各新成员国吸收的区域内直接投资流量占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总流量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ASEAN Secretariat(2005),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4,P145提供的数据整理。

表2:1995—2004 年新成员国吸收东盟区域内和区域外直接投资比较(单位:%)

国家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1995-2004

老挝7.4

80.1

74.6

62.6

60.8 40.3 12.8 31.1 53.4 46.2 51.7

东盟 92.6 19.9

25.4

37.4

39.2 59.7 87.2 68.9 46.6 53.8 48.3

缅甸30.4 39.4

36.8

22.5

13.5 35.6 35.1 15.7 30.5 8.5

27.6

东盟 69.6 60.6

63.2

77.5

86.5 64.4 64.9 84.3 69.5 91.5 72.4

越南21.8 18.2

21.1

23.5

19.5 15.7 18.6 16.7 19.7 15.1 18.1

东盟 78.2 81.8

78.9

76.5

80.5 84.3 81.4 83.3 80.3 84.9 81.9

资料来源:根据ASEAN Secretariat(2005),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5,P144—145提供的数据整理。

(二)投资来源国变化

表3列出了1995年以来越南、缅甸和老挝吸收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的投资来源国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是最主要的投资国。但是分布却不均衡,在越南、新加坡的投资占主导地位;在缅甸的外资来源中,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分别是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七大投资来源国。而在老挝,泰国作为主要的投资者,占东盟对老挝投资总额的58.7%,在老挝外资来源国中仅次于中国而位居第二。近年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老挝的投资也在增加,分别成为老挝第三和第五大投资来源国。不过,这种分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在越南,2001年以前新加坡一直是越南最大的区域内投资者,但自2002年以来,新加坡对越南的投资连续下降,而马来西亚成为越南的主要区域内投资国。(三)行业变化

表3:越南、缅甸、老挝吸收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 (单位:百万美元)

东道国越南 缅甸 老挝

投资国 1995-2003 1995-2001 1995-2001

柬埔寨0.60

-0.04

印尼 58.1023.79

-

老挝 5.70

- -

马来西亚 565.70

57.04 93.70

菲律宾48.603.80

-

新加坡1657.80 716.905.50

泰国 359.40

183.55146.70

越南 -

-

3.90

合计 2695.80 985.08249.90

注:以国际收支为基础。

资料来源:1995—2001年的数据来自ASEAN Secretariat (2003e),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3,P158~161;2002~2003年越南的数据来自http://www.asean.or.jp.2004年11月29日(二者统计口径基本一致)。

尽管在越南吸收的外资总额中,大部分外资都投向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上,但东盟区域内直接投资仍然主要分布在越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新加坡主要投资于越南农、林、海产品的加工及旅游业,对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工业园和港口码头等项目也有部分投资;马来西亚在越南投资主要集中于一些重要的经济部门如汽车装配、油气开采及工业园建设。东盟对越南的制造业领域投资比较少。

石油和天然气是外资在缅甸的主要投资部门,其次是制造业和旅馆部门。相对于越南和老挝,缅甸制造业领域吸收了相对多的区域内投资。1995~2004年第一季度,缅甸制造业共吸收11.42亿美元的区域内资本,主要分布在其他非金属矿产品业、食品加工和饮料业。这比越南制造业吸收7.14亿美元和老挝制造业吸收4.08亿美元区域内资本都高。在老挝,能源部门是外资的主要投入部门,所占比重达66%,能源部门又偏重于水力发电项目。随着水力发电项目的投入运营,老挝外资的到位率只有10%。老挝外资流入的第二大行业是旅游业,占批准外资额的9%左右⑨。

显然,新成员国吸收的区域内投资主要是老成员国在各自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都比较少。一方面,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适合新成员国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等特点;另一方面,高科技产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要求较高,而新成员国基础设施普遍较落后,其他方面投资环境如法律制度不健全、办事效率低下等,这些都限制了新成员国对高科技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成员国也并不是完全接受老成员国任何项目投资,如越南就曾明确表示欢迎适当技术的转移,但不接受过时的工艺技术及设备的转让;不接受污染环境产业的转移,即使以各种援助形式进行转移,包括官方发展援助、人道主义援助和非政府组织的援助,也不接受。

三、对东盟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的评析

从上面分析可知,理论上,东盟扩大有助于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的发达成员国的直接投资,但实际上,东盟扩大对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的作用是不明显的。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东盟新成员国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目前还处于一种起步阶段和边缘地位

目前新成员国加入东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还处于一种起步阶段和边缘地位,因此入盟难免会给其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根据CEPT计划,越南2003年、老挝和缅甸2005年、柬埔寨2010年将关税下调至5%以下。在这些国家中,柬埔寨的降税困难最大,因为关税是柬埔寨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1996年大约48%的财政收入来自关税。东盟区域内关税降低,组成一个区域市场,这对于许多大公司来说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但这并不能够保证FDI就能更多地显著地流入,更不能保证FDI就能流向新成员国。因为非东盟投资者倾向于在基础设施良好的东盟老成员国进行投资,而后将产品运输到其他国家。此外,当新成员国完全实现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降税要求后,东盟投资者就很可能会减少对新成员国的投资,因为那时关税水平已降低,它们只需要在本国或者在其他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进行投资然后再进行出口就能获得利润,而目前对新成员国的投资主要是因为新成员国还存在着高关税。从最近投资湄公河流域这些国家的外资来看,这些外资主要是服务于东道国国内市场,而很少是出口导向的。有的外资完全是关税逃避型的。因此,当关税壁垒撤出后,这部分跨国公司必定会对新成员国的投资环境重新评估,甚至会撤资。

(二)东盟新成员国国内投资环境较差,阻碍了其综合区位优势的提高

尽管东盟老成员国力图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帮助新成员国发展国内经济,新成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外商的信心和安全感。但是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一些新增的投资机会所带来的喜悦常常被严重的腐败体制带来的丧气所抵消”⑩。在新成员国中,普遍存在着官僚腐败、法制不健全、投资手续繁琐、基础设施落后、外汇兑换受限、金融部门不发达、缺乏金融工具等状况。这些劣势在某种程度上会使丰富的自然资源、低成本优势难以有效地发挥。比如缅甸,尽管有国内市场潜力大、劳动力价格低廉等有利条件,但是同时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和汇率双轨制,存在官僚体系根深蒂固、通信设施落后、电力不足、管理人才短缺等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回报率不是很高,投资风险就无法得到补偿。

在越南,高商业成本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对东亚各国商业成本进行了比较(表4),发现越南还在实行价格双轨制,而且对内外资实行不同的投资法,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也高于区域的平均水平。越南的基础设施已经大大提高了,但公共服务的质量依然很低。政府官员的腐败使高科技领域的投资者望而却步。工资水平的上升速度快于生产率的提高速度,使得越南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因此,跨国公司在选择是否投资时,会采用二分法来评估东道国的投资环境。

因此,尽管参与了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但由于新成员国目前并没有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来很好地改革国内经济体制,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因此,新成员国原本具有的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等一些优势在加入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后并没有完全凸现出来,导致了区域内直接投资流入的不明显。那么未来,参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是否能够提高新成员国的综合比较优势呢?从目前看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与老成员国的接触,新成员国的一些政府官员会更认识到改善投资环境最终还是东道国自己的事情(11)。因此,在本国经济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投资环境还没有得到充分改善时,加入区域合作组织未必能显著提高综合区位优势,也未必就能保证外资流入的大幅增加。这不仅体现在区域外的资本流入,而且也表现在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的直接投资上。

本文为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FDI效应研究——以东盟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表4:东亚各国主要城市的商业成本比较(单位:美元)

指标河内 胡志明市 上海 新加坡 曼谷 吉隆坡 雅加达 马尼拉

工人月薪94 113 248

468 176

329 64 228

工程师月薪 251221 447

1313378

668 190 344

中层经理月薪511488 453

2163727

1407723 620

办公房租(月、m[2]) 23 16

2442 1317 19 28

外国雇员住房费用1850

1800 1500 22851420 920 20001970

国际电话费(每3分钟、与日本通话) 8.52

8.52 4.3

2.233.11 2.612.593.78

商业用电费(KWh) 0.07

0.07 0.035 0.050.03 0.060.0177 0.09

集装箱运输费1825

1375 880

670 1466 895 1252994

汽油价格(每公升)0.31

0.31 0.3

0.740.34 0.290.138

0.35

最高个人所得税(%)

50 50

4529 3729 30 33

资料来源:转引自Doanh,L.D.(2002).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Viet Nam:Results,Achievements,Challenges and Prospect,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Conference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ugust 16-17,2002,Hanoi,Vietnam.

注释:

① 世界银行:《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200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115页:UNCTAD(2004),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4:The Shift Towards Services,New York and Geneva.

② 根据ASEAN Secretariat(2005),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5,P142~145的数据整理。

③ 例如,在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前后,日本跨国公司为防止大市场的建立对其带来排挤作用,加大了对欧盟直接投资。

④ 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7月的划分标准:人均GNI在745美元及以下是低收入国家、746—2975美元是下中等收入国家、2976~9205美元是上中等收入国家、9206美元及以上是高收入国家。这样,新加坡是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是上中等收入国家,泰国、菲律宾是下中等国家,印尼和新成员国老挝、柬埔寨、缅甸和越南是低收入国家。世界银行:《2003年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⑤ ASEAN Secretariat (2005),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5,P37.

⑥ Fukase,E.and Winters,L.A.(2003),Possible Dynamic Effects of AFTA for the New Member Countries,The World Economy,Vol.26,No.6.

⑦ ASEAN Secretariat (2005),ASEAN:Narrowing the Development Gap, http://www.aseansec.org/asean%20knowledge%20kit.pdf,2006—03—20.

⑧ 由于东盟秘书处关于柬埔寨的外资数据无法获得,所以这里主要对老挝、缅甸、越南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进行分析。

⑨ Than,M.and Gates,C.L.(ed.) (2001),ASEAN Enlargement:Impacts and Implications,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Singapore,P96.

⑩ Than,M.and Gates,C.L.(ed.) (2001),ASEAN Enlargement:Impacts and Implications,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Singapore,P93~94.

(11) Than,M.and Gates,C.L.(ed.) (2001),ASEAN Enlargement:Impacts and Implications,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Singapore,P98~99.

标签:;  ;  ;  ;  ;  ;  ;  

东盟扩张对新成员国吸收区域内直接投资的影响_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