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链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链论文,中国电子论文,角度论文,信息产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从产业链角度认识电子信息产业
近年来,“产业链”这个名词在报刊和文献上频繁出现,如:纺织产业链、啤酒产业链、生态产业链、服务产业链等,应用非常广泛,但有关产业链的概念基本还未明确提出。笔者认为,产业链可以定义为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产业集合,这种产业集合是由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产业所构成。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实际上,任何产业都能形成一条产业链,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形式多样的产业链,而且众多产业链会相互交织构成产业网。产业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产业链包括满足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的所有企业集合,涉及到相关产业之间的关系;狭义的产业链则重点考虑直接满足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的企业集合部分,主要关注产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经过初步研究,笔者认为产业链一般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特征:
①构成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它们在技术上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上游产业(环节)和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价值方面的交换关系,且它们之间具有多样化的链接实现形式。
②产业链上的各个组成部分呈现出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它们存在着技术层次、增值与盈利能力的差异性,因而就有关键环节和一般环节之分,而且各个组成部分对要素条件的需求具有差异性,这就导致了产业链的战略环节存在区域差异性。
③产业链受产业特征及发育状况影响,存在繁简程度的差异性,同时产业链之间相互交织,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存在主链条、次链条的区分,而且这些链条都处于一定的外部支撑环境之下。
电子信息产业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业等众多领域,但每个领域几乎都涉及到设备、软件和服务业三大部分。因此,可将电子信息产业链的主链条抽象为设备、软件、服务三个主要环节,这些环节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客户对此有积极的反馈作用。客户要享用电子信息产品的功能,往往既需要购买硬件产品,也需要购买相关的软件以及服务。设备既包括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设备,也包括用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中间设备(如网络设备),这些整机设备主要又由芯片及元器件、组件组装形成。软件是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核心,它是各种硬件设备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服务是企业获取更多价值的重要一环,信息服务业已发展成为独立的行业,既包括一般性增值服务,也包括立足于网络的网络增值服务。一般性服务主要是针对软硬件产品开展的增值服务,而网络增值服务是立足于三大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基础之上的服务,这就涉及到网络设备及设施购置、网络建设及基础运营,同时需要借助软件实现功能。设备产业和软件业又可以细分成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几个环节。更广泛地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产业的支撑,例如生产硬件设备离不开提供原料的材料行业以及提供生产设备的机械行业,这些相关产业的上下游关系构成了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撑链条。此外,存在于外部环境之中的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则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技术、人力资源、资金、政策以及其他一些支持条件。所有这些相关内容共同构成了广义上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见图1),而狭义电子信息产业链则是除相关产业支撑链和外部支撑环境之外的部分。
图1 电子信息产业链示意图
笔者认为从产业链角度来考察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①要有整体、系统、关联的概念,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的背景下看待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及其环节,充分考虑上下游产业的衔接问题,以及相关产业和支撑体系的匹配问题。
②要有动态的概念,电子信息产业链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要立足现状,又要放眼未来,争取不断向核心技术挺进,逐步向产业链高端靠拢。
③要有分工的概念,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环节有主次之分,而产业链的战略环节又存在区域差异,我国各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应选择好适合自身条件的战略环节。
2 从产业链角度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八五”期间国家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绩效。
①产业门类齐全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发展速度快、产业规模居世界前列,许多重要产品在全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由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电子信息服务业三大块构成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而且,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芯片、元器件到整机,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的各个环节均有力量分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有着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
近5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率高达34.86%,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200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万亿元(1990年不变价),全年销售收入约1.4万亿元,约占全球总量的11%左右,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全年出口额达到9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8.3%[1]。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主要的出口基地,许多重要产品在全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国际电信联盟最近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电话机、手机、程控交换机、彩电、视盘机、扬声器、收录放机、微波炉、磁性材料等产品和部分电子元器件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程控交换机等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
②已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格局,并呈现出产业空间分工和价值链空间分工的雏形。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个规模大且配套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加工基地,其中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之间有福州~厦门电子制造带相连。此外,内陆的武汉、西安、成都所构成的三角地块也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2]。这些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之间已呈现出空间分工的雏形,主要体现在产业空间分工和价值链空间分工[3]两大方面。
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福州~厦门电子带,包括深圳、东莞、中山、惠州、福州、厦门等地,是消费类电子产品、电脑零配件以及部分电脑整机的主要生产、组装基地,目前主要承担制造职能;长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包括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宁波等地,主要是笔记本电脑、半导体、消费电子、手机及零部件的生产、组装基地,目前除主要承担制造职能外还承担部分的研发职能,其中上海还是国内外知名IT公司总部的汇集地;环渤海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包括北京、天津、青岛、大连、济南等地,主要从事通信、软件、元器件、家电的生产,目前除承担制造职能外还承担研发职能,尤其是北京,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集散中心,国内外知名IT公司总部的汇集地;而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则主要是家电、元器件和军工电子的生产基地,目前主要承担制造职能。
③在技术、产品结构上不断取得突破,开始逐步向产业链高端靠拢。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通用CPU、自主操作系统、光电子器件、高端服务器、高性能路由器等关键产品开发方面取得成功,已开始逐步向产业链的高端靠拢。
④产业支撑环境逐步改善,产业链衔接方面取得进展。为了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我国及地方各级政府在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政策、资金、技术、人力等各个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如我国早在1999年就专门出台了促进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的18号文件,现在又提出了建设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支撑环境逐步改善,已成为吸引全球IT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之一。同时,政府还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建设孵化器、设立技术交易促进中心等多种措施,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各主要环节的衔接得到明显改善。
2)问题。
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基本还处于产业链低端,核心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计算机、通信以及电子元器件的加工组装及配套环节,加工方式主要是贴牌生产(OEM),通过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关键电子设备和现代化生产线进行生产,而且多为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在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集成电路和高性能服务器、路由器方面主要依赖进口。如:目前国内所需集成电路的90%依赖进口,基础软件基本上也是国外产品[4]。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赚取的利润更多地只是加工费,而加工费收入在整个产品生产链中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2年,我国IT业实现利润总额575.6亿元,销售利润率仅为4.3%,降幅达到1.6个百分点;而同期微软获利达80亿美元,凭借其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产品利润率达到35%[5]。
②外资企业占主导,在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方面受制于人。200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中三资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过20%,他们的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的比重分别为68%、45%和68%[6]。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方面受制于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对全球IT产业巨头的依赖程度非常高。例如,2002年发生的DVD事件,就是我国受制于国外知识产权方面的典型案例,为此出口企业必须向国外相关公司交纳总额达21.3美元/台的专利费,大大削弱了我国DVD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优势[7]。
③研发投入不足,产业链上研发与产业脱节,产业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依然严重,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研发投入不足,且尚未确立起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导地位。企业和机构间缺乏合作,依旧存在着研发与产业、产业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由于研发上的滞后,生产环节的技术几乎全靠引进,研发环节无法为生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而研发环节需要的线上研发由于体制等原因无法利用生产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只能自建研发线。同时设计企业也缺少能在附近提供高水平流片及测试服务的生产企业支撑,而且设计企业与生产企业人员交流不足,设计人员往往不了解工艺,并且市场开拓能力较弱,造成设计成功率低下等问题。
④材料、装备等重要的相关产业工艺水平不高,产业链支撑环境仍有待进一步改善。材料和装备业是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相关产业,但我国的材料和装备业工艺水平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大量进口,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例如,我国已建成或新建成的芯片生产线全部采用进口设备;高档的数控机床和SMT设备等均需大量进口。另外,我国材料加工工艺、加工技术等发展滞后,直接导致了材料产品质量不高,使得很多关键材料和加工技术都需大量进口[8]。同时,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现代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及完善的市场机制,支撑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环境也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3 从产业链角度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技术、市场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两大动力。一般说来,某一技术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往往会创造出一个新的需求,围绕这个新需求的相关产业就会构成一个新的产业链,在该产业的发展初期,技术在产业链上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理论的逐步成熟,技术发展进入成熟期,不断扩散,技术应用开始平民化,期间实用技术创新可能依旧很活跃,技术仍在向前发展,但其对产业链的推动作用已明显下降,而深入挖掘客户需求、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需求转而成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主导力量。综观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中产生的重大技术成果已基本步入技术的稳定发展期,产业链上硬件产品的盈利能力普遍降低,当前的IT产业正从以“产品技术为中心”的时代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正成为未来市场竞争的焦点。
1)从产业链角度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①技术大发展。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目前许多重大的技术创新正在酝酿之中,如移动通信领域的3G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一旦时机成熟将会实现产业化,成为下一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我国在这些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要小,对于电子信息产品这样生命周期短、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依靠创新驱动的行业来说,我们有可能抓住机会,发挥后发优势,取得成功[9]。
②需求快速增长。世界经济将出现缓慢复苏,为世界IT业的复苏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亚太地区正逐步发展成为新兴的IT市场。我国作为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个人信息需求不断提高,无疑将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大国,尤其是我国新近确定的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更将大大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此外,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将大大促进北京乃至全国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服务方面的投入,这也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
③新一轮国际IT产业转移。目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的主流是发达国家制造基地的外迁。庞大的市场、低廉的成本、数量众多的优秀人才、稳定的社会环境等有利条件使得我国对于吸纳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制造业极具吸引力。据统计,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实际利用外部直接投资超过50亿美元,全球信息技术100强企业的绝大部分都已在国内建立相应机构[6]。预计未来5年内,世界1/3的IT制造业将转移到中国,到2005年我国的IT厂商将会收到超过1万亿美元的海外订单[10]。与前几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不同的是,本轮产业转移我国将接受规模大、资本密集、技术含量高的前沿产业,而且产业间水平分工的趋势正在加强,研发环节也在转移之列。
④加入WTO。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向我国技术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将加快,为我国企业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入全球产业体系,并逐步向产业链的高端环节扩张与发展,拉动相关产业提供了机会。同时,我国加入《信息技术协议》(ITA)后,将降低加权平均税率,使整机类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加之其他ITA成员也对我国出口信息技术产品实行零关税,都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11]。
2)从产业链角度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①核心技术突破难。一方面,核心技术越来越复杂,所需的资源越来越多,而且更新频率快,市场风险高;另一方面,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技术投入不足,又缺乏尖端的技术、管理人才,使得我们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和跨越很难。
②技术创新产业化难。由于我国尚未确立起以企业为主导的研发格局,加上融资渠道不畅,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缺乏交流,生产人员、科研人员和市场人员之间缺乏沟通,使得我国技术创新产业化难。
③需求变化快。当今的社会,市场需求千变万化,要想抓住市场的需求绝非易事,这给需求方规模经济效应突出以及处于需求主导期的电子信息产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④全球竞争激烈。加入WTO后,需要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外资及国外电子信息产品将会大规模涌入,国内市场竞争将会空前激烈,而且更多的是全球竞争。特别是关税降税结构不合理,整机与元器件“税率倒挂”后果将显现,使得国内生产整机成本相对增大,难以与进口整机竞争[8]。此外,国外大公司的进入,使得对各类优秀人才的争夺更加激烈,将加剧国内企业人才的紧缺状况。
4 从产业链角度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思路
1)产业及环节选择。
①在硬件—软件—服务产业链上要充分重视软件和服务环节。在硬件—软件—服务产业链条上,软件和服务是电子信息产业链进入需求主导阶段后最具发展空间的环节,应大力发展,目前中国在这两个环节上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今后的发展任务,一是要迅速扩大产业规模,二是要提升软件和服务产品的档次,全方位提高质量,增加这两个环节的市场竞争力。
②在芯片及元器件—组件—整机产业链上要充分重视芯片及元器件环节。从芯片及元器件—组件—整机这一产业链条出发,芯片和元器件是技术含量较高、增值能力较强的产品[12],已成为当今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核心,应大力发展,目前中国在组件及整机组装方面已有较好的基础,今后的任务,主要是重点抓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产业,奠定好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层次。
③在研发—生产—销售产业链上要努力向技术、市场两端靠拢。从研发—生产—销售这一产业链角度来看,研发和销售环节是增值能力较高的环节[3],应大力发展,目前中国在部分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今后的任务,主要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研发投入,并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完善市场销售。
2)技术选择。
在技术方面,应该实施梯次战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上居于主动地位,同时才有利于国家安全,为此一定要将核心技术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但由于目前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技术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加上人力、资金、体制方面的限制,我们应该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首先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一环或几环中建立优势(即目前的生产制造环节),现阶段充分重视非核心技术领域技术水平的提高,然后利用优势形成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逐步向产业链两端尤其是上游环节发展,从而培育自主开发能力[13]。
3)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一方面既要实施集群战略,实现主导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以及专门化基础结构的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推进专业化分工,培育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发展一批有技术、有品牌、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并使跨国公司扎根于本土,提升我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地位。
另一方面,还要实施分工战略,既要在企业之间实行分工,也要在空间上体现因地制宜的分工思想,将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安排到最适合的地方发展,以实现最优配置。各个地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最适合自身的产业和环节进行发展,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广泛而又密切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