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国民收入增长路径看居民收入长期增长机制的建立_居民收入论文

从中国国民收入增长路径看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的建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民收入论文,长效论文,中国论文,路径论文,居民收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9)02-0037-06

一、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的路径依赖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生产总过程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这也是整个经济循环发展的运行路径,我们不妨从这四个方面来考察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的路径依赖。

图1 国民收入路径图

分析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生产环节,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市场只是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实现手段,而非实现资源配置的运行基础;而且,在市场规律不能发挥自身作用的情况下,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政府财政支出也只能沿袭投资建设型财政的支出结构模式,以行政性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手段。

表1描述了2000年以来中国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的结构变动以及对GDP的贡献率变化情况。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投资率每年都保持在40%以上,与此相反,消费率则长期处于50%—55%的变化区间内,远低于70%—80%的世界平均水平;从对GDP的贡献率来看,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从2001年开始就一直高于消费的贡献率,其中2003年的投资贡献率高达63.7%,接近消费贡献率的2倍。

图2显示了中国GDP及消费、投资、出口增长率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资讯

图2 中国GDP及投资、出口、消费的季度增长变动图(%)

从图2中不难看出,从2003年开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近30%的季度增长率;而消费增长速度则远低于投资增长速度,基本都在20%以下。

综合表1和图2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但是,历史经验表明,依靠政府财政扩张推动起来的经济增长一般需要靠下一个周期的进一步扩张来维持,一旦财政不能保证这种扩展能力,经济可能就会陷入衰退。因此,这样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求以政府财政收入的高增长作支撑,而这就会进一步加剧财政活动中的路径依赖。

图3展示了2002年以来各季度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收入的增长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图3 2002年-2008年国民收入季度增长变动图(%)

从图3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从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财政预算收入就一直呈现上升的态势,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增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在2007年以后,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政府为增加财政收入,在分配环节依靠特殊的财税分配体制,使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向政府倾斜,政府财政的增长挤占了大量企业和居民的收入,而政府财政收入又过多地被用于投资,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相对滞后,导致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

在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都下降的情况下,由于国内需求大大低于过度投资产生的剩余供给,企业在交换环节不得不转向国外市场,寻求外部消费渠道。其结果,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得不日益依赖外需,进而推动了外贸的高速增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85年的22.8%增至2007年的60%,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万亿美元。①表1和图2的数据也显示,从2002年开始,净出口以平均近30%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从2001年-0.1%的低谷,增长到了2007年的19,7%。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受外部市场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上述表明,中国经济的内部循环过程在分配环节之后,已经无法依靠自身的交换和消费来完成再生产。近年来国民经济之所以能保持每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正是开放经济使我们能够把国民收入的实现过程更多地置于外部市场的扩展和国外消费需求的结果。但是,我们知道,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容易受到国际上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影响,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等国国内消费市场萎缩使我国经济遭受重挫,就是明显的例证。可见,过分依赖外部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无法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再生产也将失去持续循环的动力。

因此,如何启动国内消费市场,就成为应对当前危机的关键所在,而增加消费的核心就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这一收入水平必须要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能保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再生产环节在扩大规模上持续循环运行。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的消费函数也告诉我们,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居民的持久性收入,只有居民对其持久性收入有稳定预期的时候,才能提高其消费需求。因此,无论从生产循环还是消费与收入的关系看,应对当前危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构建居民收入的长效增长机制。

二、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的经济效应

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央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运行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这些经济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收入的增长产生了影响。整体上看,居民收入的增长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这一时期为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居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在此期间,农村改革先行一步,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激发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政府放松了对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并加大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使得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第二阶段1985年至1989年,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改革,包括承包责任制在城镇企业的推广,非国有部门经济的扩张,按要素分配改革的逐步扩大。但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国家适当控制了收入分配的增长幅度,居民的年均收入分配增长率仅为1%:第三阶段1989年至1998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逐渐步入快车道,居民收入重新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年增长率达7%以上;第四阶段1998年至2002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央政府为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财政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段时期居民收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年增长率再次超过10%;第五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在投资和出口的双拉动下,经济增长步入快车道,居民收入保持10%以上的稳定增长率,但在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增长的影响下,土地交易、企业利润的增长都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从2003年开始,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率都在20%左右,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并未形成与经济增速相适应的增长水平。②

应该说,转型时期中央政府的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对提高居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坚持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财税分配体制,政府调控更多地侧重于短期的经济平衡,并没有针对居民收入的增长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而我们知道,居民收入增长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难以形成可预期的收入增长,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居民长期消费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下,内部需求难以通过短期的政策行为得以迅速扩大,还将直接威胁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无论从现在,还是长远角度看,实现居民收入长效增长,完善收入形成机制将具有重要的经济效应。概括地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善人们的收入预期,使大家对未来充满期待。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收入的增长远远超过GDP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居民收入的增长又大大落后于GDP增长,更落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以前,居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一直处于净得益的一方,而2002年以后,居民已由再分配中的净得益方变为净损失方,具体表现就是居民再分配后的收入占比和初次分配的收入占比差额,由1997年的2.4%下降到2007年的-0.55%。收入再分配过程中居民收入比重下降的现象说明,居民获得的社会补助等转移支付要少于交纳收入税和社会保险付款的支出。这样就会造成普通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谨慎,使其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因此,需要通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个人所得税、提高居民资产性收入等方式有效提高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增强居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可持续性。

其二,提振人们的消费信心,有利于增加当期消费。

1998年以来,政府推进了养老、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取消了福利分房、推行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企业职工的养老也由企业负担而转向社会统筹。政府在主动从养老、医疗与教育等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投入的领域退出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当有限。因而改革的结果是减少了政府对社会公共服务品的供给。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缺位,导致居民不得不自行考虑医疗、养老、教育等诸多方面的支出,从而极大地强化了居民的储蓄动机,压抑了居民消费的欲望,进而阻碍了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制定长期的住房、教育、医疗等福利性经济举措将有利于改变处于低谷的居民消费信心,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

其三,实现“藏富于民”战略,理顺国家、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在一国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消费结构的逐步升级以及社会结构的全面深化,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将面临难得的机遇。2003年中国跨过了人均GDP1000美元收入的门槛,正在经历这一黄金发展阶段。但是,从中国国民收入的构成看,政府收入所占比重较大,普通居民的收入占比则相对较小,政府、企业、居民三者的收入比大致为2∶1.5∶6.5;而日本在其黄金发展阶段,即1965-1973年实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期间,这三者的比例是1.5∶1∶7.5;美国在黄金发展阶段的国民收入则偏向企业,再分配后的三者比例为1∶8∶1,但是,与美、日两国同期相比的一个共同点是,中国政府收入比重明显偏高。③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当前国民收入的分配机制,通过二次分配实现财政收益向企业和居民财富的转化,降低企业和个人税负,使企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将有助于重新理顺国家、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藏富于民”的战略。

其四,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社会再生产循环体系,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但长期以来,中国过多地依赖投资和出口实现的经济高增长,已经使得当前的产业结构严重畸形。虽然投资和出口在创造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国民收入,但投资并非最终需求,只有投资创造的供给能够被消费,国民收入的增长才算最终完成,社会再生产也才可以持续进行,从这个角度讲,过度投资而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水平,经济将无法长期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出口会加大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过多地受国外需求影响。因此,通过构建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改变当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优化需求结构,将有助于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运行、共同发展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

三、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的构建

一般来讲,收入形成机制有两种,一种是依靠市场运行,通过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形成的收入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最主要的收入机制;另一种是依靠政府计划,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收入政策形成的收入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收入机制占主导地位。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计划和市场并存,相应地,靠计划和靠市场调节的收入机制也同时并存,虽然市场调节机制起作用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但政府该退出的领域没有完全退出,该市场化的领域没有充分市场化,政府财政过多地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再分配的结构调整又缺乏对企业和居民的支持力度,使居民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而且造成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收入分配中的不一致,居民无法形成稳定的收入增长预期。

(一)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的目标

我们这里讲的居民收入长效增长并非像日本曾经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那样,按照某个既定指标倍数增长居民收入。因为就当前经济形势来说,居民收入应该涨,并且应该形成机制,但不一定是既定的倍增计划,这不太现实。收入的增长应该与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挂钩,是一个动态的增长机制,而不是固定在一个水平。所以这里的目标是一个动态目标,首先是通过市场机制决定居民收入水平,在这一前提下依靠政府行为保证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实际上是利用市场机制来提高政府计划的运行效率,用政府计划降低市场机制的波动幅度,实现收入与经济同步、持续、稳定地增长。

(二)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的构建原则和基本思路

显而易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逐步建立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可宏观调控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成为建立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的核心内容。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表现在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必然要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劳动者报酬平均水平的高低必然受到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好坏的制约。同样,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程度也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企业或劳动者个人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收入也受市场的调节。这就是说,企业及其劳动者的收入受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制约,按照其市场实现的价值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进行分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收入分配遵循价值规律,企业根据供求关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对政府而言,经济市场化要求其尊重各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尊重市场规则,尊重价值规律,政府职能应放在维护市场总量平衡和市场竞争秩序上,当然,市场经济也不会完全自发地满足效率与公平的两种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国家在收入再分配中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加强法律建设,运用多种手段规范分配秩序,调节分配结构。总之,收入分配格局的最终形成是由市场和政府两个主体作用的结果,并且这种作用是有层次的。市场在初次分配中对收入分配格局的最终形成起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而政府在再分配中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控。为了清晰地表示其过程,我们将运行机制绘成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收入增长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初次分配市场调节的效率和再分配政府计划的公平。

图4 居民收入长效增长运行机制图

(1)居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坚持效率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各生产经营单位在市场上通过出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获得经营收益,这一过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按照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完成生产经营,在市场决定的基础上,按照生产要素对生产经营过程的大小支付报酬。在这里,资产收益和劳动报酬是生产经营单位效率分配原则的实现机制。这一环节政府只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方针进行趋势性诱导,不对企业经营作行政干预,不强制企业按既定目标提高工资,更多的是运用市场调节机制,保证市场主体的平等议价权,提高劳动者在企业的话语权,在恢复价格信号功能的基础上,逐步恢复劳动者的工资欠账。

(2)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坚持公平原则。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收入公平不仅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能反映各自对社会劳动成果的真实贡献,收入的数量同各自投入的劳动和资本成比例,同时还要求控制部门间收入分配差距,降低居民收入的不确定预期。这一环节政府将制定具体而可行的计划,主要针对企业和居民收入进行财政转移支付,完善收入保障机制,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保证收入的持续增长。

(三)构建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的手段

(1)政府发布工资指导线。有关地区结合当年国家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总体调控目标,综合考虑本地区当年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及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本地区当年企业工资增长指导意见,作为工资集体协商的基础,企业根据国家的指导意见,通过劳动、工会等部门大力推动、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本企业当年的工资增长率。

(2)完善要素市场分配结构。进一步规范要素市场的收入分配功能,降低要素市场的价格扭曲,优化要素分布结构,推进收入按要素分配的市场化建设。其中,应着重规范劳动力市场,尊重市场供求规则,保护市场决定的劳动力价值;着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固定收益类产品市场,为居民提供更多的资产收入渠道,同时为企业生产提供有效资金支持。

(3)政府增加社会公共支出。建立公共支出预算体系,明确政府财政供给范围;政府适当退出竞争性领域,经济建设的投资主体由政府转向企业,财政只进行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符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产品,如加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通过改善服务消费环境,以及稳定或降低公共服务的价格水平等途径,来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增加科学技术投入,增强劳动力技能和素质,提升要素自身价值,利用科学技术的引进、开发,逐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减低企业和居民的税费负担。通过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的改革,以及减少税外各种名目的收费,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自主收入,保证企业的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同时,根据中国各地区的现实情况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分类指导,对工薪收入所得在免税额中多考虑生计、赡养、抚养教育、医疗及通货膨胀等扣除项,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

(5)增加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实现居民收入的长效增长,必须加大政府对中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力度,减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整体的消费倾向。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收入群体,采取差额转移支付,形成有区别有重点的制度安排。

(四)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当然,构建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过程中可能会因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市场和计划不能有效协调而出现影响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稳定运行的问题,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可以通过部门间利益协调和收入长效增长带来的经济效应而最终解决。

其一,协调政府、企业、居民的相互关系。这是居民收入长效增长机制需要解决的核心关系,政府需要把握居民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积极地将部分财政收益转化为居民财富;同时,政府应努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税费负担,为居民收入的增长创造利润空间;而增强劳动者的企业话语权,必须强调劳动、工会等部门作为劳动者权利载体的作用。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梳理这一关系涉及到政府是否能真正让利于民、是否真正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预;企业利润的增加能否真正带动提高居民的收入;以及劳动、工会等部门能否真正履行维护劳动者权利的职责等三大问题。实际上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就可以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一样最终还是归结到政府,实质就是一个政府放权和让利的问题。

其二,通货膨胀的隐患。经济学中有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那么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工资和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但是从现实角度来看,之所以出现这种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企业将要素成本压力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那么,我们如果能保证企业的正常利润不受侵害,有效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水平,就应该不会出现恶性的通货膨胀。而就当前CPI的构成来看,工资要素所占的比重很小,这说明劳动力要素价格本身还很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转化成了企业利润,这并不符合市场规律,现在要做的只是要将劳动力价格恢复到市场价格水平。事实上,在一个收入预期相对稳定的市场中,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并不会很剧烈,这也就使得发生这种通货膨胀的概率非常低,当然,前提是能够保证居民收入预期是稳定的。

其三,可能出现的财政收入减少。这一问题可能直接导致政府不愿让利于民,而事实上,我们可以从日本的例子中发现,只要保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终产品的价值实现,就可以使社会再生产不断在扩大规模上继续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作为消费主体的普通居民收入能够稳定增长,最终消费就可以实现,那么再生产就可以持续,国民产值就会持续增长,这将有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总量增加,从长远角度来说,我们现在做的是如何将国民收入的这块蛋糕持续做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财政收入自然也就会持续稳定增加。

注释:

①②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③李若愚.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正向政府倾斜[N].上海证券报,2006-6-19.

标签:;  ;  ;  ;  ;  ;  ;  ;  ;  ;  ;  ;  

从我国国民收入增长路径看居民收入长期增长机制的建立_居民收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