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集聚政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政策论文,产业集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世纪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研究具体的产业发展形态。其中,产业集聚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产业集聚现象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和政策研究素材,这里着重提出几个从政策层面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合理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美国哈佛大学以研究竞争战略而著名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国家竞争战略》一书中,通过对十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这个国家内以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成功的产业集聚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发展出坚实稳固的竞争优势。从国内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历史看,在起步阶段也曾经历过“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一定阶段后,才向特定区域集中,分工协作体系逐步深化。目前已经可以观察到这样的趋势: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那些地方的竞争力,明显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方,而且出现了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转移的趋势。如果说以前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相关度还不高的话,现在这种关联度已经增强,并将进一步增强。对大多数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聚。而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的地方,或者没有产业竞争力,或者曾经有过然后衰落下来。由此可以引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是:我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
研究产业发展一定要有产业集聚概念,这是上一个判断的逻辑推论,但实践含义要更强一些。不论全国还是某个地区,产业发展都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具体地落实在某个具体区域,当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有了密切关联后,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聚的条件,强行要上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也就是说,当产业竞争力对产业集聚形成依赖后,区域产业发展中出现一种新的盲目性的可能也大大增加了。
近年来,已经出现了一些产业蓬勃发展而产业中心随之转移的现象。以纺织工业为例,过去长时期内以“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为生产中心。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地方以及内地的诸多纺织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为主的纺织企业普遍衰落,不少已经破产关门。与此同时,我国的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纺织品出口最多的国家。那么,这种增长来源于哪里呢?看看浙江绍兴等地的纺织业,答案就清楚了。我国总体上仍处在经济的较快增长时期,相当多的产业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但这种增长机会是否属于某个特定区域,尤其是那些历史上和目前具有一定生产基础的区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这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区域是否具备相关产业集聚的条件、集聚的进程是否开始、已经达到了何种水平等。对此,不少地方和企业还缺少足够的认识。
二、制定合理的产业集聚规划,促进集群创新
产业集聚的形成基本上是一种内生现象,所以这方面的政策主要是一种支持性的。
(一)集群政策设计的原则
政府集群规划的理论基础在于弥补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其目的是加强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和联系,满足企业的各种需要。与传统的产业规划相比较,集群规划更多地注重企业之间、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战略联系,要求更多地向内审视自身的条件,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由于集群规划目的、产业集群类别、类型、参与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国中采用的集群政策有着显著的不同,不同的政府只是说明在此方面没有“最好”的政策,也不存在一种政策能够满足所有的集群及集群内企业的需要,各种政策工具需要组合使用,以促进集群的健康发展。虽然不存在最好的,但从各国实践中,关注集群发展的学者还是得出了以下几个用于集群规划的指导性原则:1.政府必须以现有的或者是新兴的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应的规划,而不能刻意创造产业集群。创造产业集群将会导致高成本、高风险。如果不同的地区追求相同的产业集群重点,将会导致重复建设,破坏现有的市场结构和企业竞争能力。因此,政府最好是间接参与到产业集群的创建过程中,而不是主导集群的发展。2.集群政策的目标应该是鼓励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和网络化,提供更好的公共计划和投资。市场失灵和制度失效会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集群规划的重点应放在为需要和有潜在需要服务的企业(不论企业是否在已存在的集群中)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尤其是提供信息、建立交流的渠道和对话的模式。3.让企业成为集群的主导者,公共部门和政府只成为集群的催化剂、润滑剂或桥梁。4.对于治理市场失灵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根据实际的情况组合使用各种措施。政府政策信息要能够很顺利地到达需要了解这些信息的企业及其成员中。5.促进建立集群内企业的供应联系。6.帮助建立集群内部企业学习链,加快知识在集群内的扩散,促进整个集群的升级。7.做好集群内的各种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尽量少干预企业的事务。8.做好集群的外部宣传工作,吸引外部投资。
(二)促进创新的政策工具
集群规划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在一个技术进步不断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变化的市场中,提高竞争力,取得竞争优势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断的创新,因此集群政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鼓励和促进集群内企业创新。这方面的政策工具也比较多,可将其归纳为表1。(见下页)
表1 在集群规划中使用的各种促进创新的政策工具
为创新投入新源 培养创新企业行为
为雇用技术人员提供补贴 为雇用创新管理人员提供津贴
传统的R&D津贴或贷款 为提高竞争力贷款
风险投资管理建议咨询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参与管理
向企业
培训津贴孵化器在软件方面的支持
孵化器在硬件方面的支持 创新中心
技术中心创新培训
技术商业化计划 技术经济情报
大学技术转移机构
产业研究动态计划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
促进企业合作计划集群政策规划
向区域
为R&D项目合作贷款
对公司间网络联系的支持
为使用商业设施提供津贴 地区战略培养计划
面向用户的合作创新中心 政策制定者的战略培养规划
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的政策实践来看,所选择的政策工具及其组合有明显的差别。这一方面反映出各国政策制定者的偏好;另一方面又与各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传统以及所涉及的具体集群有关。一般而言,工具的组合使用还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各种工具需组合使用,单一工具很难达到目标;易为企业获悉和使用;增加企业之间的联系;不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工具以不超出弥补市场失灵为限;政策工具不针对特定企业,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三、优化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为产业集聚创造条件
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是生产能否进行和形成生产成本优势的重要前提,除一般意义上的资金和劳动力外,还包括企业家资源。
(一)资金的供给
企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由于主要靠自身资金的积累,通过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较大,资本市场融资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地区更难,因此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设法将金融机构和企业集群发展融为一体。除银行信贷外,在政府倡导下,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行扶持,使其和本地机构(包括金融、行业协会、个人和其它团体)共同分担高风险、高投资,也分享高收益、高回报的超额利润,如在美国硅谷,风险基金和产业基金是集群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本地劳动力市场形成
本地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对于每个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地方劳动力市场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劳动力的高流动率加快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扩散,增加了创新的机遇。技术创新是企业集群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公共政策不仅要完成单个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的劳动力素质教育和培训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本地的“极化”效应吸引更多的技术劳动力,满足企业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形成本地劳动力市场。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约18万从业者(1999年在册职工数),高素质的技术和研究人员大比例来自园内73所高校和232个研究所,同时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大中专毕业生来中关村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区内外知识技术等要素流动和组合创新。
(三)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微观经济学一般把企业家当成是充分供给的,而实际上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能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
集群发展充满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不断培育和创造企业家,因为在企业家的培育和形成中,集群内的产业文化氛围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政府、机构、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应形成一种创业文化,而这需要企业集群中各个节点共同努力。硅谷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硅谷内独特的创业精神:区内几乎每个人都有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每个人都努力创办新公司,都想成为百万富翁,否则就被视为异类。而且创业精神是一种典型的隐含性知识,只有通过地理接近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才能得以培训和发展,新企业的衍生和一些老企业的倒闭,才是企业集群有竞争力之原因所在。
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工业园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发展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实行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依其运作的形式和发展重点的不同可分为出口加工区、投资促进区、科技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工业区、多功能综合性经济特区等类型。
(一)应高度重视工业园区的区位选择与产业定位
工业园区发展有赖于企业间协作,因此,要构建和发展工业园区,就必须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集群。虽然形成产业集群是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目标所在,但是,特色工业园区在何地形成却也至关重要。构建工业园区的首要任务是考虑区位的选择。区位选择的主要变量是区位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以及成本因素。目前,我国工业园区的建设在经济地理上往往是以中心城市或地区为基础展开的,这就造成了生产的高成本。特色工业园区的构建应满足产业竞争的长期需要。
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项目的引进上都突出了产业或产品的高技术性,如高技术的化纤、光纤、IT产业等,而忽视了产品的相互关联性。这样的园区就不能形成集群而是不同企业或产业的扎堆拼盘,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不配套,无非是为投资者提供了便宜的土地和劳动力而已。我国建立高新区的蓝本来自美国硅谷,而世界上模仿硅谷发展得最为成功的是台湾的新竹工业园区,该园区内99%的产业是IT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高度混合竞争,组成了紧密的企业集群,形成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具有生命力。
(二)以产业集聚的机理来组建工业园区,积极探索工业固区发展的多种模式
以产业集群的机理来组建工业园区,形成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是基于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等原因而缓慢形成的;克罗地亚造船业产业集群形成于大企业拆分。在我国,广东的东莞产业集群是依托外资形成的典型;浙江的产业集群则源于内生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基于产业集聚形成方式的多样性,工业园区的发展就不宜照搬某一成功的模式,而应根据区域内已经具有的产业集群基础或者可能形成的产业集群来加以引导和扶持,以提高园区的竞争力。工业园区可以是围绕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而形成的共生圈,也可以是中小企业“抱团成堆”。在功能类型上,工业园区可以是以贸易为中心的企业集群,例如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也可以是专门的生产企业的集群,例如浙江台州新河镇的帽业生产加工中心;或者是集中生产、销售、研究以及人才、信息、资本等支撑要素的中小企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如意大利普拉托毛纺企业集群。工业园区发展的模式选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划分。
1.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市场。马歇尔在研究英国原生态工业区时发现,市场的自发力量可以促成产业集聚,即消费者对消费品和劳务的需求通过市场刺激了生产的集聚。浙江“块状经济”蓬勃发展就是得益于市场的发展。在浙江,专业化生产集群与贸易集群相得益彰。生产集群和贸易集群(或专业化市场)的并联耦合与联动发展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这是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一种可选模式。
2.在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地区特有的经济、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决定了该地区的竞争优势。在产业链上基于优势环节形成企业集聚是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的又一可选模式。例如,从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产业构成上看,虽然它与美国硅谷是类似的企业集群,但是两者之间在产业层次和产业链分工上有较好的互补性,美国硅谷的产值主要来自于原创性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新竹工业园区则集中于科技产品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促进新竹工业园区发展的风险投资的渠道、技术创新激励措施也与美国硅谷不同。从自身优势出发,合理定位,而不是单纯模仿硅谷模式,是新竹工业园区成功的经验,也值得其它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者借鉴。
3.依托现有或具有形成可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按照波特的观点,产业集聚有外生的,但更多的是内生的。因此,工业园区建设要优先选择现有的具有形成产业集聚可能的区域,要充分考虑具有支撑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的地区。单纯靠优惠政策吸引和扶持一批所谓高新技术企业难以达到工业园区发展之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靠优惠政策构建的优势将会减弱,工业园区的竞争优势只能建构在具有独特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之上。
4.集聚适应性技术企业,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发展不能仅限于所谓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对基于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的工业园区发展同样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在我国,传统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正如波特所说,没有低技术产业,只有低技术生产的产业——关键是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浙江的企业集群几乎都属于传统产业,但是,浙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却很强。因此,传统产业集聚的特色工业园区仍是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效模式。
(三)发展工业园区应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科技孵化器的作用,培育科技创新网络
尽管目前我国建立了很多的孵化器,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孵化器还相差很远。孵化器的本质是为创业者提供资金、人才、设备和场所等所有相关服务,使创业者只要带来创意就可以梦想成真。世界上的孵化器以美国硅谷的产业集群最好。无数事实都已证明,凡是有产业集群存在的地方,孵化器的效应就最为突出。而我国其他地方的一些企业集团都是通过行政手段拼凑起来的,企业之间缺乏凝聚力。产业集聚之所以是最好的孵化器,是因为它是某一产业或技术特长的孵化器。
产业集聚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如果在产业集群内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者技术断层,产业集群就会衰亡。因此,把特色工业园区培育成创新网络,使产业集群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这对工业园区乃至区域经济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相关。活跃的企业家群体是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源泉。发展工业园区,要注意培育园区创新的文化氛围,并且从政策上运用各种手段建立风险投资、技术共享、信息交流等支撑体系。
(四)促进工业园区产业集聚的政府政策
集群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拥有成员的资源和集群的结构方式,在集群的结构中形成了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不同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不同的资源整合方式及协同效应的广度和深度,而群内企业的竞合行为受集群结构的影响,同时也作用于集群的结构。在优化集群结构和平衡群内企业的竞合行为以提升集群的竞争优势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应有所作为。
面对集群竞争的新形态,地方政府应转变发展战略和政策思路,从仅仅依靠税收、金融和其他的激励措施来吸引企业转变到基于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相关学者在实证研究中论证了基于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性,提出基于集群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政府应扮演的角色。在全球化浪潮面前,政府在集群的形成和管理上更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集群的政策应在于优化集群结构,平衡群内企业的竞合行为,提高集群的竞争优势。
政府机构应该以集群整体来看待区域集聚的企业群,培育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尤其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资源的培养方面,应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和引进加强资源上的优势;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改善集群的结构。在群内企业行为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规范竞争,促进合作。集群由众多独立自主决策的企业(包括各种中介机构)组成,总的来说,集群很难作为独立整体进行运作,然而集群可以制定共同的规则,使竞争更加透明化。政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协调和解决集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公布行业竞争相关的信息,发挥竞争对于创新的积极作用。这些机制不是直接控制成员的决策行为,而是通过保持成员利益的一致性来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在促进群内企业的合作方面,主要是促进互信互惠的企业间关系的形成。合作的基础是双方的信任,加强企业间的接触和交流有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互惠是合作关系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关键,建立在互惠之上的合作才具有持久性。政府可以通过对于集体行为的规范和合作报酬机制的设定平衡企业间的利益,达到企业间在合作中的互惠互利。
标签:产业集聚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集聚效应论文; 集群技术论文; 产业规划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经济论文; 风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