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
(龙泉驿区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108)
【摘要】 目的:探讨24小时内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病因,以期找到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均在出生24h内发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黄疸原因。结果:本组新生儿黄疸中,39例是围产因素(占65.0%),11例是感染因素(占18.0%);10例是溶血因素(占17.0%)。结论:重视围产期的保健,减少产科异常,预防母婴感染,加强科学喂养是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的关键。
【关键词】 24h内新生儿黄疸;病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177-02
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属于新生儿时期常见病症之一[1]。由于致病因素较为复杂,且常常是多种病因同在,若救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损害脑功能,并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24h内出现黄疸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总结主要病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黄疸患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发生黄疸,均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女28例;剖宫产33例,顺产27例;出生体质量:1500~2500g 30例,2500~4000g 22例,大于4000g 8例。
1.2 方法
抽取股静脉血进行胆红素测定,同时,检查肝功能、血常规、C反应蛋白。对有感染症状的患儿行血培养,脐部分泌物培养,胸片检查等。此外,对患儿的前额、胸部、腹部皮肤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1次/d,以了解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取其平均值[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选用SPSS17.0软件包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并用例数(%)表示。
2.结果
2.1 病因分析
围生因素是首位病因,39例,占比为65.0%。其中,由不同原因造成的胎儿宫内窘迫11例,早产7例,头皮血肿3例,窒息8例,早期进食少8例,胎膜早破2例。其次,感染因素为第二大病因,11例,占比为18.0%。其中,皮肤感染5例,感染性肺炎5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最后,ABO血型不合是第三种病因,10例,占比为17.0%。
2.2 转归
27例患儿黄疸出现得早,均自行消退,未接受治疗。其余33例黄疸患儿接受治疗,包括蓝光照射、口服茵栀黄、肠道微生态制剂、相关酶诱导剂等常药物,同时,积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对合并感染者采取抗感染治疗。本组患儿中38例治愈,好转21例,转诊1例。
3.讨论
新生儿出生后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可能导致体内胆红素水平偏高,而自身肝脏代谢能力较弱,便易造成血液内未结合胆红素过多。如果未及时加以干预,便会诱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4h内出现的新生儿黄疸属于病理性黄疸,其致病原因比较复杂,经本次研究分析病因依次为围生因素、感染因素、ABO血型不合三种。其中,围生因素包括窒息、早产、低体重、头皮血肿、胎膜早破、早期进食少等。胎儿宫内窘迫、窒息均会引起缺氧和酸中毒,从而导致胆红素水平上升。早产儿体质量一般较低,容易出现低温、低血糖、低蛋白血症,上述因素均可能削弱肝酶活性,或者干扰清蛋白与未结合胆红素的结合。另外,产前使用过多催产素可造成孕妇血浆渗透压中的血清钠减少,胎儿处于低渗状态,进而引起红细胞肿胀,变形性与通透性减弱,脆性增加,造成溶血[3]。剖宫产术中麻药可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循环,提高新生儿红细胞膜通透性。同时,剖宫产还会造成胎儿首次呼吸功能建立不完善,胎儿出生后红细胞压力上升,红细胞损坏增多,从而导致胆红素增多。
感染是本院24h新生儿黄疸的第二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新生儿肺炎、皮肤感染等。由于新生儿免疫能力弱,容易引起感染性疾病。一旦感染后在细菌毒素的作用下可引起溶血,加快对红细胞的破坏,造成胆红素增多。与此同时,感染还会降低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肝脏对胆红素的结合能力,造成血液内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上升[2]。当发生重症感染时,机体耗氧量增多,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从而降低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出现组织缺氧。同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也会受到影响,加重黄疸症状。
ABO溶血是第三位致病因素,黄疸程度以中轻度为主。大部分ABO溶血的黄疸患儿病情较轻,往往只表现为黄疸,通过光疗与药物对症治疗后病情会得到明显改善。个别重症ABO溶血患儿则需通过换血治疗,有时还会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对于新生儿黄疸必须高度重视,做好孕妇产前评估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加大对产妇的宣教力度,向产妇及其家属普及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与防范策略,告诉她们产前检测与孕期保健的重要性,让她们重视产前检查,做好围产期保健,尽量消除早产与难产的风险因素。同时,告知孕妇要尽量不使用催产素,尽量选择自然分娩,而非剖宫产。这样就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此外,在提倡母乳喂养的同时,要指导产妇科学喂养,适量增加新生儿水分与热量的摄入,从而削弱新生儿肠道内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预防黄疸的发生。
综上所述,24h内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较为复杂,但以围产因素、感染因素、ABO溶血为主。因此,必须重视产前宣教,防止感染,减少产科异常,并指导产妇科学喂养,尽量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杨蕾.新生儿黄疸86例病因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2011,9(1):49-49.
[2]李传娣,周其庆.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5):486-487.
[3]岑选雄.新生儿黄疸209例病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250-251.
论文作者:徐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黄疸论文; 新生儿论文; 胆红素论文; 病因论文; 因素论文; 患儿论文; 胎儿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