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

胡 鑫

(山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30)

摘 要: 陈独秀在组织和领导早期青年运动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观点鲜明、极具时代指导意义的青年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此,学术界组建了多家研究机构,召开系列学术会议,发表了丰富的论著。其中,就陈独秀青年思想而言,学界围绕其发展阶段、基本内容及其当代启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成果丰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对陈独秀青年思想的研究应结合时代背景,符合当前青年工作实际,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更大的进展。

关键词: 陈独秀;青年观;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陈独秀于1879年10月出生在安徽怀宁(今安庆),1942年5月27日在四川江津去世。陈独秀一生命途坎坷,去世时贫病交加,然死不改志。《大公报》评论道:“这一代人杰之死,此时此地,在国家或个人,均不胜寂寞之感。”[注] 《悼陈仲甫先生》,《大公报重庆版》1942年5月29日,第3版。 作为中共党史和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于陈独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史著新论迭出。看一位历史人物,要回归其所属的时代,陈独秀早期便奔波劳走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新青年》便是其回应那个时代的有力武器。陈独秀在革命生涯中十分重视青年之于社会的作用,开展青年工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青年思想理论。也正是这样的思想,在《新青年》读者群中产生强烈反响,积极引导青年一代投身革命,担负起社会责任。因此,研究陈独秀青年思想,对于“两个百年”目标下进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新时代青年观理论的建构同样具有深远启示意义。值此陈独秀诞辰140周年之际,不揣浅陋,尝试对改革开放40年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的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以期能对今后陈独秀的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我孙东西可以不管升降,一心一意想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可李天明不,没了官当之后我这个同村的老哥就把事情闹大了。

学术界将陈独秀关于青年和青年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统称为青年观,亦即青年思想。基于CNKI数据库,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于陈独秀的思想关注面较广,但对于其青年思想的研究却有待进一步深入。究其原因,一方面陈独秀作为党史界绕不过去的争议人物,可研究探索的热点问题过多,分散学界精力;另一方面是否是其青年思想理论本身存在问题有待考究。看到学界对于其青年思想的认识层次与评价角度,这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也至关重要。

她的话音戛然而止。别过头去,眼睛死死地看向窗外,一眨不眨,抿着嘴唇僵在那里,仿佛在努力地控制着某种情绪,不肯回头看我一眼。

一、研究概况

国内真正全面开始研究陈独秀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0世纪八十年代对陈独秀的研究迎来了春天,伴随着中共党史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日渐宽松的学术环境,研究陈独秀的相关机构和著作一批批涌现,对陈独秀的研究从革命运动到政治文化思想,从生平记述到理论贡献,逐步深入,取得可观成果,并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一)陈独秀研究机构与学术活动

1989年5月,北京市党史学会召开陈独秀研讨会,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陈独秀研讨会,由张静如教授主持,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国际共运史专家以及参加编撰《陈独秀研究资料》的一些人都应邀出席。[注] 沈寂:《陈独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学术界》2002年第4期,第255-264页。 会议预期目标虽为后期风波所打断,但取得最大成果便是成立了陈独秀研究会。这是第一次研讨会上所诞生的第一个陈独秀研究会,和李大钊研究会同附设于北京党史学会,而李大钊研究会不久后便独立成全国性的一级学会。遗憾的是陈独秀研究会至今未曾实现这一目标。

②泵送与充灌作业人员之间应随时联系,紧密配合,充灌到位后及时停机,以防充灌过程产生鼓包或鼓破。出现鼓胀时应及时停机,查找原因并处理。

除此之外,孔海棠将陈独秀青年观的发展脉络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为萌芽期(1901年-1911年),这一时期陈独秀深受康梁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以激进的民主革命派的身份投身革命洪流;第二阶段为确立时期(1911年-1920年),这一时期他开始关注国民的文化启蒙,关注青年的思想教育,《新青年》承担着“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的责任应运而生;第三阶段为成熟时期(1920年-1927年),此时的陈独秀在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青年进行了分析,观点已甄成熟;第四阶段是完善时期(1927年-1942年),陈独秀第五次被捕入狱释放后,围绕抗战积极宣讲抗日主张,进一步完善了青年观。[注] 孔海棠:《陈独秀的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学理论》2015年第16期,第22-24页。

此后至今,国企改革动作频频,成效初显。特别是备受关注的央企,公司制改革已全面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分层分类推进,基于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正不断完善。今年有48家央企上榜世界500强。

陈独秀研究室于2003年10月在黑龙江省成立,2005年3月更名为陈独秀研究所。2008年扩建成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在加强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陈独秀专题学术活动,学术专著、译著成果显著[注] 贾立臣、李亚军:《陈独秀的抗战思想研究》,《大庆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一期,第87-92页;贾立臣:《陈独秀思想发展轨迹》,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贾立臣:《陈独秀与中国大革命》,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贾立臣:《不可漠视农民问题——陈独秀对农民问题的论点》,《学习时报》2014年第7期,2014年4月19日;贾立臣:《中国革命的两段路程——陈独秀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时报》2014年第12期,2014年12月6日;贾立臣:《对陈独秀著作选中几处文字校正的异议》,《安徽史学》2004年第2期,第97-99页;贾立臣:《陈独秀思想发展的三部曲》,《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第20-23页。 。除上述研究机构外,上海、江苏、北京等省市也存在陈独秀的研究基地。与此同时,关于陈独秀思想研究的学术活动也比较活跃。

1992年5月由北京党史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安庆师院政教系、黄山文化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陈独秀研讨会在安庆召开,全国各地50余名专家学者及陈独秀的四位孙子孙女应邀出席,会议打破传统观念,对陈独秀“五四”前后的思想转变做了详细探讨;[注] 张敬让、朱诗柱:《第二届陈独秀学术讨论会概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113-116页。 1994年10月由陈独秀研究会、江津市政协主办,安庆市政协、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协办的全国第三届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四川江津举行,研讨会针对陈独秀晚年思想进行探讨,就陈独秀的民主思想、爱国思想、社会主义思想、陈独秀思想出发点以及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等进行了激烈讨论;[注] 周世慧:《专家学者聚江津研讨陈独秀晚年思想》,《党史博采(纪实)》1995年第1期,第48页。 1997年4月由陈独秀研究会举办的全国第四届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亮点之一就是将陈独秀研究侧重转向思想研究,对于其现代化思想、经济思想均有论及;2001年5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题为 “陈独秀后期思想学术研讨会” 的全国第六届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2002年 5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 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题为 “陈独秀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 、思想 、文化” 的全国第七届陈独秀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2006年12月16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在安徽大学召开“陈独秀经济思想学术研讨会”暨陈研会第二届理事换届会;2008年5月,由安庆市陈独秀研究会、安庆师范学院皖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 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注] 徐希军:《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期,第75-77页。 在安庆召开,就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二)研究著作与论文成果

1.陈独秀基本史料整理与研究著作

关于陈独秀的年谱7部,[注] 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 1879-1942》,上海:上海人民出社,1988年;郅玉汝:《陈独秀年谱》,龙门书店,1974年;王光远:《陈独秀年谱1879-1942》,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耿易编:《陈独秀年谱长编 1879-1942上》,出版社不详,1983年版;耿易编:《陈独秀年谱长编 1879-1942中》,出版社不详,1983年版;王光远:《陈独秀年谱》,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 最具代表性的是唐宝林《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幸有艰难能炼骨,依然白发老书生”,将陈独秀多种历史社会角色置于时代背景中去考量分析,并做出了客观评价;传记16部,其中代表性作品包括:任建树《陈独秀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任建树《陈独秀大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对陈独秀的青年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大革命时期、托派时期、抗战时期以及晚年等等做了客观介绍,人物形象刻画深入,试图通过陈独秀一生的思想演变,透析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演变过程;唐宝林《陈独秀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运用第一手资料,以珍贵密档详尽梳理陈独秀思想发展脉络;陈利明《陈独秀传》(北京:团结出版社 , 2011)则以陈独秀经历为基本脉络,着重描述了陈在党建及党领导大革命、反蒋抗日等主题中所扮演的历史角色;贾兴权《陈独秀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则以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为主线,对陈独秀重要思想、活动及著作作了较为客观的叙述和评价;沈寂的《陈独秀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实则是论文集,包含研究陈独秀早期历史活动及思想的论文36篇;此外,关于陈独秀的其他文学、史学著作近三百种,涉及陈独秀生平经历、人物性格、思想主张等,写实又生动,但部分论著中多少含有主观色彩,由于史料限制及学术造诣不同,少数论述存在学术争议;以上著作均有助于学术界全面剖析陈独秀个人经历对于其思想形成、发展与转变的影响。全面以陈独秀思想为主体进行论述的书籍著作二十余种,其中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魏知信《陈独秀思想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贾立臣《陈独秀思想发展轨迹》(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金焕玲《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遗憾的是并未有专门论述陈独秀青年思想的书籍著作。

学术界也或多或少指出了陈独秀青年观的缺憾。朱喜坤认为陈独秀虽然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阐明青年较于工人、商人和农民在思想觉悟、阶级战斗力等方面的优越性,但他并没有意识到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二者结合对于青年价值充分实现的重大意义,因此,在青年是否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个问题上,陈独秀态度暧昧,也缺乏深刻性,这也是他实现“为劳动阶级的利益而奋斗而牺牲”的人生目标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障碍。[注] 朱喜坤:《论陈独秀的青年观》,第32-35页。 杨乐平提出,陈独秀对于青年问题的重视头重脚轻,主要集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建党尤其是1924年以后,便极少论及青年问题,再没有一篇专论青年问题的文章,将自己的视点转移到国内更加重大的政治问题上去;其次,没有意识到离开经济基础空谈青年政治、思想和身心健康犹如空中楼阁,镜中之花;最后,陈独秀虽关注青年政治成长和政治前途,却忽略了青年的政治前途必须跟国家的政治前途紧密结合才有希望,自身选择了社会主义,却疏忽用社会主义思想去教育青年,号召青年改造社会,抛弃资本主义,没有给青年指明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明确选择社会主义。[注] 杨乐平:《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第103-106页。

2.陈独秀青年发展的目标模式研究

二、陈独秀青年思想的研究

陈独秀青年思想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起了巨大作用,一方面使得陈独秀的思想领袖地位及其影响在青年中进一步扩大,给予广大青年以警醒,启发他们在内忧外患的社会中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另一方面,陈独秀青年思想作为二十世纪初的青年启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五四运动的爆发酝酿了精神动力,相当于一种思想前奏曲;学术界对陈独秀青年思想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明确划分,对青年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选择和青年的教育进行了研究,也涉及其青年思想形成的原因和青年思想本身存在的缺憾、价值及当代启示。

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推广的规则必须是契合国际贸易现实的当代商事规则。要使我国推广的国际商事规则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接受,我国必须先有较为完善的国内商事规则。尽管我国目前就商主体和商行为已经颁布了大量的单行法规,但这些单行法规缺乏统一的商事立法原则和指导思想,不但对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调整缺乏清晰的方向性指引,在具体规则的设置上也彼此冲突,国内的商事交易和商事司法时常陷入混乱。所以,要实现中国商事规则的域外认同,首先必须解决当下国内商事立法不独立、不发达的窘境,构建完善的商事法律制度。

(一)陈独秀青年思想(观)发展阶段的划分

对于陈独秀青年思想的发展阶段问题学界存在两种观点,即“两段论”和“四段论”。

为了有效遏止乡村旅游开发中遇到的各类破坏行为和不良现象,各地旅游局或旅发委要专门成立乡村旅游管理机构,不能是光有部门,没有实际行动,二是要把工作落到实处。联合国土、环保、消防、城建、规划、安监等部门,成立乡村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严格审批、报批手续,对不合理的、违法乱纪的现象要进行依法严惩。

早在1998年,徐开忠就系统论述了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前期的青年观,此时的陈独秀还未接受十月革命的洗礼,青年观也仅局限于青年自身品格与思想觉醒,尚未上升到政治与民族大义高度,具体表现为要求青年尽快“脱离此附属品之地位,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注]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80页。 、“生理上完成真青年之资格”,青年人必须增加“抵抗之力”,做“强有力之国民”即培养进取奋斗的精神,号召青年“勿苟安,勿随俗”,形成民主思想的同时“放眼以观世界”,寄望青年:“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域内之膏腴侍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注] 徐开忠:《略评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的青年观》,第33-36页。

1995年在陈独秀的家乡安庆,安庆陈独秀学术研究会成立,在其代表们的研究热情催生下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于1996年6月成立。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作为陈独秀家乡的省级研究会,对于陈独秀的研究做出了可观贡献;其主要从事陈独秀的思想研究,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1997年10月的“陈独秀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和2001年10月的“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三次省内的学术讨论会,出版《陈独秀研究》第一辑;2008年12月29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在安徽大学召开了“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学术研讨会,许多与会者对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关系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而求真务实的探讨,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看法;[注] 李兴年:《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5月14日。 2009年11月,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和安徽北京大学校友会联合在合肥市安徽大学召开了“陈独秀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7年,为使陈独秀研究更加深入,安徽省陈独秀研究会在安徽合肥举办以“《新青年》和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不同学者从哲学、文化、新闻传播以及数据统计视角为陈独秀的研究提供了多元选择。

(二)陈独秀青年思想(观)的主要内容研究

1.对陈独秀青年思想形成原因的研究

徐开忠论析了陈重视青年的原因,一方面归于进化论思想影响,青年人于身心优于老年人,“自英之达尔文,持生物进化之说,谓人类非由神造,其后递相推演,生存竞争优胜劣败之格言”,[注]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第80页。 因而将希望寄托于年轻一代;另一方面则是在辛亥革命失败中领悟到要建立新社会,首先就是要改造国民思想,改造国民性,而青年思想是国民觉醒的关键。[注] 徐开忠:《略评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的青年观》,《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33-36页。 贾立臣在其书中则指出陈独秀所追求的是全体国民早日实现伦理的觉悟。[注] 贾立臣:《 陈独秀思想发展轨迹》,第17页。 杨乐平后在徐开忠观点的基础上补充道,此时的陈独秀已经将青年当作是国家、社会的主力军,应在“旧青年”向“新青年”的转化中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希望。[注] 杨乐平:《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第103-106页。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拓展了陈独秀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于陈独秀青年思想的专题研究却寥若晨星。有学者认为,陈独秀思想性研究削弱受到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其作为社会活动家、政治家、革命家的光环太过耀眼,“新文化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这样的标签太过突出,使其思想性被相对淡化;二是其言论中颇多激进、偏颇、武断之处,也使其思想性大打折扣。[注] 徐伟:《从陈独秀的“阶级”概念看其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及思想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论文(2012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第12期。 关于其青年思想本身存在的缺憾有学者也做过论述,大家一致认为,多半与其生活的时代环境和后期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关。基于CNKI数据库,以陈独秀青年思想或青年观为主题的论文仅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包括杨乐平《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理论学刊,2004第2期)、马建飞和周新超《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博硕士学位论文4篇,包括赵文琪《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研究》(西华大学,2018)、张娇龙《陈独秀青年观研究》(河北工业大学,2015)、赵珍珍《五四时期李大钊与陈独秀青年观的比较研究》(扬州大学,2014)、张明明《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等。究竟是陈独秀青年思想自身深度不够,没有什么可发掘的地方,还是思想本身存在缺憾和时代局限性,亦或是学者们忽略了青年观的学术考究价值,从而研究角度亟需创新或研究有待深入,这都为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学术期刊数据也启发着我们继续探寻新的角度和立意。

“两段论”主要以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潮传入中国为分水岭:陈独秀在尚未接受马克思主义观点之前,他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对青年身心健康、建立独立人格与平等自由的人权以及对养成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关注。肖平认为此时的陈独秀,囿于时代困境,还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政治层面去关心青年的命运和前途,指明道路。[注] 肖平:《论陈独秀青年人生观及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培养》,《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8卷第10期,第56-57页。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也从此时开始接触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从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名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此时大批青年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迫切希望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陈独秀抓住这一机遇,运用马克思主义给予青年以正确的指导,提出青年要树立争取的人生观,关心和重视政治,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勇于实践,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这可能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拓展了新的角度。杨乐平也持此观点。[注] 杨乐平:《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理论学刊》2004年第2期,第103-106页。

青年教育思想的宗旨是培养健全的新青年,新国民教育应该双管齐下,独立自主的人格与科学人权并重,生理上要锻炼身体坚强体魄,要向西洋教育学习 “全身皆有训练,不单独注重脑部”,遥相呼应陈独秀青年素质观、人生观;教育方针是:举无一致,以人为本,求实务虚,归纳陈独秀为当时中国的新青年教育方针即“四大主义”:第一是现实主义,摆脱神秘主义和封建迷信,通晓人生和社会世界之现实;第二是惟民主义,类似于国家主义;第三是职业主义,“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 盖个人以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注] 陈独秀:《敬告青年》,《独秀文存》(第1卷),第1-10页。 重视青年职业教育;第四是兽性主义,“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只有饱学能博之士方能在世界弱肉强食的对抗中任重而致远;兴启发废灌输,批判反对传统旧教育中的灌输式教学,提倡西方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注] 史海泉:《论陈独秀的新青年教育思想》,《党史文苑》2012年第16期,第41-42页。 曾乐山在其书中指出,陈独秀的四条教育方针,首先就是通过教育手段使中华民族能够与世界各强国生存竞争,其次就是要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和民主主义思想,能为民主共和国服务的人才。[注] 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年11月, 第68页。 教育内容主要是尊重科学,经世致用,不拘泥于教材;提倡教育内容要符合现实情况,课程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训练教学相结合,科学对待教材。张明明在此观点基础上补充说明了陈独秀青年教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比较教育法,示范教育法,实践教育法。[注] 张明明:《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大部分是通信网络、组织网络和渠道网络三个方面组成的[1]。相应的,中国电信运营商网络的运用范围很广;网络在社会中的渗透也很彻底,网络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电信运营商网络的自我掌控能力强悍。这些优势其它一般的竞争者短期内无法达到相同层面的水平,这也决定了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力的强悍性,市场的占据也会很广泛。

此外,戚谢美、邵祖德就陈独秀关于青年人生幸福的看法,总结五种幸福观念:一曰毕生幸福 ,悉于青年时代造其因; 二曰幸福内容 ,以强健之身体正当之职业称实之名誉为最要 ,而发财不与焉;三曰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四曰自身幸福 ,应以自力造之 ,不可依赖他人; 五曰不以现在暂时之幸福 ,易将来永久之痛苦。[注] 戚谢美、邵祖德:《陈独秀教育论著选》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95年版 ,第54页。 朱喜坤认为这种人生幸福观同陈独秀的“爱世努力改造主义”的人生观是一脉相通的 ,同他的人生价值观也是相匹配的。

3.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研究

青年教育思想实质是与青年观理论相附和的教育实践方法,由青年观衍生出其具体教育方向。卢国琪归纳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主要包括青年政治观教育、青年人生观教育、青年价值观教育、青年素质观教育、青年道德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注] 卢国琪:《论陈独秀的青年教育思想》,《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6期,第875-877页。 陈独秀的青年教育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通过阐发自己的政治信仰并以身作则,在读者群中引起广泛效应,犹如黑暗世界中的一道曙光,给广大青年送去光明和希望。朱喜坤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陈独秀及其主编的《新青年》教育了如毛泽东、恽代英这样一代青年,指引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注] 朱喜坤:《论陈独秀的青年观》,第32-35页。

朱喜坤将陈独秀青年观划分为青年价值观、青年素质观、青年人生观,[注] 朱喜坤:《论陈独秀的青年观》,《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第32-35页。 张运杰也如此划分。[注] 张运杰:《试析陈独秀的青年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S1期,第202-205页。 关于青年价值,学术界普遍认为陈独秀重在强调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以进化论的观点 ,论证: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 ,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 ,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 ,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注] 陈独秀:《敬告青年》,《独秀文存》(第1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0页。 着重说明社会属于觉醒之青年,青年是革命最有力的主力军。关于青年素质,在于“旧青年”转化为“新青年”,心理上将陈秀腐败思想清除出脑,人格独立,崇尚人权,思想健全的标准便是其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六义”即(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生理上壮健活泼,这也是陈独秀重视青年体育的原因。关于青年人生道路的选择,陈独秀通过对各种剥削阶级人生观的批判,指出青年应该抛弃享乐主义和顺世堕落厌世的人生观,树立“爱世努力改造主义”的人生观;[注] 《陈独秀著作选》(卷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2页。 积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实际行动,“为劳动阶级的利益而奋斗而牺牲”。朱新华后又增添论述青年成长观,即崇尚创造,注重实践。一是崇尚创造的主体意识,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引领思想启蒙的时代潮流;二是加强学习,艰苦奋斗,积极投身实践[注] 朱新华:《陈独秀青年思想的四个纬度》,《湖北函授大学学报》第26卷第1期,第90-91页。 。于此,操国胜也曾指出,创新,是陈独秀青年思想活的灵魂。[注] 操国胜:《创新:陈独秀青年思想活的灵魂》,《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2期,第66-68页。

陈独秀为培养健全新青年提出的具体教育路径:[注] 马新飞、周建超:《五四时期陈独秀的青年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33卷第4期,第88-93页。 第一,通过改革中国的旧教育;第二,通过报纸杂志媒介来影响青年;第三,通过社会实践锤炼青年,例如,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上海发起组还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四,通过艰苦奋斗磨练青年。此外,郑勇在陈独秀如何造就新青年问题上着重指出陈独秀尤其重视科学知识和国民教育的作用,利用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文化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新教育来促进对青年国民的陶冶教化。[注] 郑勇:《再探陈独秀的新青年观》,《中国教师》2009年第S2期,第43-44页。

秀在青年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也促进了建党初期教育理论的发展与丰富,给予青年以启发式教育,体现了卓越的教育家潜质。

总之,声发射传感器的种类众多,在研究岩石破裂问题时,对于不同的问题结合每种传感器的特点,应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传感器。

(三) 陈独秀青年思想缺憾、当代价值与启示研究

1.陈独秀青年思想缺憾研究

2.论文研究成果

2.陈独秀青年思想当代价值与启示研究

在不同播种量下,小麦的出苗期完全相同,均为4月16日出苗。但抽穗期偶有不同,其中以播量为180 kg/hm2时抽穗最早,为6月7日;播量为150 kg/hm2、210 kg/hm2、240 kg/hm2 时次之,均为6月8日,播量为 270 kg/hm2、300kg/hm2时最迟,为6月9日。在成熟期上,播量为150~240kg/hm2时均在7月23日成熟,而播量为 270kg/hm2、300kg/hm2时成熟较晚,为7月24日。总整体来看,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大,小麦的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有一定的推迟。生育期也在播量较小的情况下较短,均为98 d,播量较大时,延长了生育期,为99 d。

启示:老年人的人生经验丰富,蕴含为人处世的智慧,他们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传授给下一代的过程,往往是人类的智慧不断积累、流传下来的过程。年轻人不懂就要多问,所谓“学问”,要学还要问,光学不问就成书呆子了。向别人请教问题要谦虚、诚心,要不怕碰壁、不怕耻笑,这样才会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马新飞、周建超指出陈独秀的青年思想给予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首先,指出陈独秀青年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广大青年指明前行方向,更在革命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丰富,也足以显现陈独秀由一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清晰脉络;其次,陈独秀青年思想与当今的青年工作有一脉相承的启示点,关注青年成长成才、依然坚持和倡导爱国主义、重视青年思想的正确引导、将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结合。赵文琪在其硕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迪作用,提出了对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注] 赵文琪:《陈独秀青年教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华大学,2018年。 孔海棠进一步指出陈独秀青年观有利于党和政府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的接班人,即影响了中国早期革命的青年一代,包括毛泽东、叶挺等人。[注] 孔海棠:《陈独秀的青年观及其当代价值》,第22-24页。 徐开忠也认为陈独秀青年观的最大时代意义便是警醒一代青年,引导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注] 徐开忠:《略评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的青年观》,第33-36页。 张娇龙认为陈独秀青年观不仅结合中国实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我们培养青年正确的义利观,改进青年工作理念与方法,完善共青团的工作;《新青年》使陈独秀找到了实现强国梦的新途径。[注] 张娇龙:《陈独秀青年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肖平也谈到了陈独秀青年人生观对于当代大学生义利观培养的重要性。于锦秀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以来提出的关心、关注、关爱青年,引导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潮流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都是对陈独秀青年观的继承和发展,指出政府应当承担起培养青年、促进青年作用发挥的责任。[注] 于锦秀、刘芳:《陈独秀的青年观论析》,《学理论》2013年第32期,第55-56页。 当然,学界都比较重视青年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启示意义,因为不管是陈独秀还是他影响的一代人的梦想,亦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关于青年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

目前学术界对于陈独秀青年思想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重视程度提高,观点清晰,内容也越加丰富,但是就整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换言之,陈独秀青年思想这一论题尚未发掘拓展到十分充分的程度,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研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内容及论点缺乏新意;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陈独秀青年观内容的论述大致相同,论点简单清晰,论据反复使用,并未发掘新的角度来加以论述。其实在当前陈独秀现有文本资料中,可利用资源非常多,但大家却反复使用相同文本论据,这也从侧面体现出目前关于陈独秀的资料发掘利用不够,文本研究尚需深入等问题。

二是权威论文较少,论文质量有待提高;关于陈独秀青年思想的核心期刊论文仅有2篇,这与陈独秀历年来在党史界的争议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方面拨乱反正以前陈独秀研究本身就较少,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学者们多研究陈独秀重大热点问题,青年思想也就处于研究弱势地位。因此,在多角度发掘史料的基础上提高研究水平和写作质量很有必要。

三是研究视野比较狭窄;一些研究者局限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视野停留在青年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价值观、人生观、素质观上,缺乏深入,不能充分利用一手资料自主研究解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大家却恰恰忽略了这点,固守陈见,有时直接引用二手资料中的观点,重复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四是研究视角尚需创新;囿于陈独秀新青年改造目标和青年思想的当代启示,视角僵化。比如陈独秀青年思想的政治性几乎无人涉及,十月革命之前陈独秀青年思想还停留在青年自身觉醒的启发阶段,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之后逐步带有政治色彩,提出符合时代和社会潮流的青年改造目标,在随后的青年教育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这一思想转变的具体表现及其背景和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总之,陈独秀青年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与发展的,诚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我们也要辩证的对待其青年思想,让有利于当今青年工作的思想得以传承和发展。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还要靠广大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和深入探索。对于陈独秀青年思想的挖掘与梳理,虽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研究会更加完善。

作者简介: 胡鑫,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D6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11( 2019) 02-0012-08

责任编辑: 李亚强

标签:;  ;  ;  ;  ;  

改革开放以来陈独秀青年思想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