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虚拟图书馆的构建_图书馆论文

网络环境下虚拟图书馆的构建_图书馆论文

网络环境下虚拟图书馆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以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存贮、管理与传输为主要特征的虚拟图书馆技术是当前国际上迅速发展的高效信息组织、加工与应用体系。所谓“虚拟图书馆”,并非一种实体的图书馆,而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一种方式”。

虚拟图书馆是在计算机网络上对分布于各地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联结的一种行为方式。它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传统图书馆继续存在的依据。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选择、收集、加工文献信息,虚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就会匮乏;反之,如果没有虚拟图书馆提供新的信息环境,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有限馆藏和服务就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可见,虚拟图书馆是建立在传统图书馆基础之上的;同时,网络化的虚拟图书馆也为传统的图书馆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1]。

1.1 虚拟图书馆的特征

虚拟图书馆,其核心就是利用虚拟图书馆馆藏开展信息服务。虚拟图书馆具有如下特征:(1)虚拟图书馆就是图书馆的服务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馆藏,而是通过通信网络联结各地区、全国甚至全球信息资源的逻辑意义的馆藏,用户可以在其中检索远远多于自身馆藏的信息。(2)虚拟图书馆能够使用远程通信网络将大量的全文和图像等数据从图书馆传输到远程用户。(3)虚拟图书馆就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它以电子方式将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个人机构及商业公司连接起来,并提供检索其存储的学术信息资源。(4)虚拟图书馆不一定基于一个实际的图书馆,它可以是存贮在由网络连在一起的许多图书馆中的资源和服务的混合物。(5)虚拟图书馆是一种知识管理实体,它将传统图书馆范畴与远程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将图书馆自身拥有的资源、图书馆母体机构专有信息、外部的世界范围内的信息资源无缝隙地整合,促进各个用户快速地存取和有效地使用信息。

正是由于虚拟图书馆具有这些特征,虚拟图书馆的优越性就成为又一个研究热点。虚拟图书馆较传统图书馆的优势体现在:数字化存贮载体使虚拟图书馆存贮信息量大,体积小,数字化馆藏节约了大量图书馆空间,尤其是能保护一些珍本、古籍和历史文物等文献资料;虚拟图书馆利用远程访问就能获得需要的珍贵资料,不但能进行全文检索,还可以进行图像检索;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利用率高,使用范围广泛,所产生的影响大于传统图书馆,社会效益高于传统图书馆。

1.2 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和方向

虚拟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可以看作未来图书馆发展的理想模式。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用户在利用计算机通讯网络对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利用过程中,并不能随时调用世界上任何地方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因此,在21世纪初期,我国图书馆的发展模式是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以及视听资料的共存互补,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图书馆技术的共存互补。现代图书馆模式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经过标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改造和建设后建立起来的,这种图书馆仍然在社会中作为图书馆的本体象征和主体概念,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决定了虚拟图书馆不可能发展很快,实体图书馆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存在,但传统图书馆的技术与服务手段逐渐被淘汰或替代,有的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将以全新的概念、全新的面貌、全新的传播循环方式而存在。

现代图书馆将突破传统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用户服务、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其它图书馆、信息机构及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向开放的“大图书馆”方向转变。其核心任务也变为文献信息整序、文献信息传递、网上信息交流导航、信息的开发与提供、资源共享、社会用户教育培训等。

2 国内外虚拟图书馆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伴随着理论研究的升华,如雨后春笋地建立起来。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虚拟图书馆建设业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上海高校虚拟图书馆(SHVAL)开辟了国内虚拟图书馆建设的先河。自1997年12月开始,组建了10个分系统,开发出多种文献数据库,至今已经连接了上海市38所高校的100万条数据,初步实现了上海高校图书馆网上资源共享。现在上海高校虚拟联合数据库已正式开通,网上远程服务也实现了远程书目数据添加、检索等功能。

2000年6月12日,经国务院批复,由科技部,财政部、经贸部、卫生部组织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成立。中心采取虚拟方式组建,按理、工、农、医四大支柱建设,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侧重理、农、医的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联合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和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也以虚拟方式组建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侧重工程技术领域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的管理体制,这一管理模式是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由国家科技图书文献资源网络服务中心组织建设的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http://www.nstl.gov.cn)于2000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2]。网络服务系统将面向全国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文献资源检索和全文提供服务。它的开通标志着我国虚拟图书馆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台湾地区虚拟图书馆随着社会对数字图书馆的大量投入和新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台湾于1991年10月由“中央图书馆”正式推出书目信息网络NBINET以供全岛范围内联机合作编目。NBINET旨在使台湾图书馆界形成互通信息、交换书目、推行合作编目、合作采坊、馆际互借的局面。至1994年6月底,建档书目记录已有717,993条。台湾另一个著名网络——科技情报网络(STICNET)是由科学技术资料中心负责建设的;1989年正式开放,现已连结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终端节点300多个[3]。

香港和澳门地区的虚拟图书馆主要是在大学图书馆中获得实现。例如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都提供了通过网络了解图书馆概况,提供能以主题、字顺检索的数据库电子期刊。澳门大学图书馆在网上提供欧共体、联合国、世界银行、葡萄牙等国家与组织的年度报告、重要文件等完全数字化的馆藏信息,为澳门、香港、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德国等地读者提供信息服务[4]。

美国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得益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其中著名的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Inc.)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之一。截止1999年1月的统计,利用OCLC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有64个国家和地区的33614个图书馆和科研机构。

在欧美地区,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也表现得如火如荼。加拿大安大略省公共图书馆指导协会领导下的虚拟图书馆计划把全省的图书馆通过高速网连结成为一个虚拟图书馆,极大地加强了公共图书馆在获取和传递各类信息方面的作用。此外,近些年来,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也都积极开展虚拟图书馆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 我国虚拟图书馆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应采取的对策

虚拟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优选、整序,以科学的方法组织起来,使信息资源的共享跨入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因为虚拟图书馆具有巨大的优势和生命力,构建虚拟图书馆成为图书情报界一大奋斗目标[4]。然而,如此一个高技术含量很高的图书馆构建并不是普通上网和购买电子出版物那么容量,它需要一系列基础工作的支持。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有限,构建虚拟图书馆更显得任重而冼道远。

3.1 面临的挑战

(1)传统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水平与虚拟图书馆的要求差距悬殊。虚拟图书馆通过对信息的数字化存取和网络化传递为社会服务,数据库是虚拟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是向用户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主体,也是资源数字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数据库建设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已经建成的数据库中,绝对数量不少,但权威性、大容量的屈指可数。数据库制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低,标引、分编、检索点选取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数据库的建设各自为政,这些低水平的数据库在本馆或小范围内或许能够使用,一旦上网联机在全球范围内调用,它们的缺陷立即会显露出来。另一方面我们建设的数据库在类型上比较单一,书目数据库居多,其它全文型、多媒体数据库偏少。一些中小型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落后、设备、设施陈旧;与虚拟图书馆的要求相距甚远,至少近期内还无法进行实质性操作。

(2)传统人文意识与网络化的冲突。虚拟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的一个图书馆,必须具备开放意识,注重科学系统性,加强纵横联系。我国图书馆界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隔绝”、“纵向隶属”根深蒂固。如果没有观念上的大转变,虚拟图书馆建设的阻力太大。彻底转变传统观念的束缚,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循序渐进。

(3)财力的支持力度与建设投入脱节。资金是信息资源利用发展的先决条件。虚拟图书馆在建设初期是高投入的项目,需要支付各种数据库的租用费、文献信息的传递费、联机系统的联机费、网络通信费以及购买电子出版物、印刷型文献的数字化、自身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等费用;从设施上看,需配备与网络信息采、编、分、传相关的一系列技术装备;从管理上分析,需要投入人员培训费等。这些大额资金投入没有政府的支持是难以做到的。

网络传输率低是制约虚拟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我国目前的网络传输速度较慢。虚拟图书馆是通过网络开展服务的。网络查询、传递信息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如果高速网络通道不解决,虚拟图书馆就无法运作。所以高速通道的建设是虚拟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3.2 采取的对策

(1)馆藏模式:由文献资源建设向信息资源建设转变。现代图书馆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选用各种媒体文献,不应有所偏废。特别要注意入藏光盘、联机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多媒体文献等数字化信息产品。在保留传统印刷型特色馆藏文献的同时,应通过共享与协作、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要注意将各种有独特价值的印刷型馆藏文献数字化,使各馆上网信息独具特色。

(2)服务模式:由单纯文献传递服务向文献传递服务与网络服务并重转变。随着网上信息资源的不断增加以及图书馆组织、利用网上信息资源能力的逐步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正在从以图书馆为中心转变为“图书馆、办公室、家庭”三者相结合的模式,读者可借助网络终端来索取所需文献或信息。

(3)全国各大中型图书馆应加速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尽快使更多的图书馆整体实现业务管理计算机化,实现采购、编目、流通管理、文献检索、咨询、行政管理自动化。而且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图书馆工作标准,使各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在高标准上进行,使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从一较高的起点开始。

(4)在建设虚拟图书馆的过程中引进商业性操作。借鉴OCLC的成功经验,发展我国的虚拟图书馆。

(5)图书馆队伍建设要适应虚拟图书馆发展的要求。虚拟图书馆下的图书馆应有自动化设计与维护人员,网络资源建设、检索与网络维护人员,数字化信息转换人员等。图书馆的知识结构应适时作出调整。图书馆队伍建设必须适应虚拟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标签:;  ;  ;  ;  

网络环境下虚拟图书馆的构建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