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腘绳肌损伤是专业运动员最常见的肌肉损伤,且复发率高,康复难度大,对运动员的健康和成绩影响较大。腘绳肌损伤程度的判断以及非手术治疗对运动员缩短治疗时间、加强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腘绳肌损伤;运动员;非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086-01
急性和慢性腘绳肌腱损伤对职业运动员和那些参加非竞争性运动的人来说都是使人衰弱的损伤。在优秀运动员中,腘绳肌腱损伤会导致长期缺席比赛,并与高复发率相关[1]。腘绳肌腱拉伤通常发生在肌肉与肌腱连接处(力量集中的地方),这种损伤在需要短跑、跳跃或快速加速或减速的运动中很常见。传统上,治疗轻中度损伤的主要方法是保守治疗,其目标是使运动员恢复到以前的活动水平,继续参加比赛。这包括RICE协议(休息、冰敷、加压、抬高)、活动调整和逐步康复。手术治疗比较少见,通常保留在坐骨结节近端或腓骨近端或胫骨远端的完全撕脱伤中。
1.解剖学
腘绳肌腱由3块肌肉组成:半膜肌、半腱肌和股二头肌(长头和短头)。所有3个起源于坐骨结节上的一个共同起源点。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后面外侧,呈梭形,有长、短2个头,肌束平行排列;长头起于坐骨结节,短头起于股骨粗线外侧唇下半部,2头合并止于腓骨头,对外侧副韧带和胫骨外侧平台有部分作用[2]。半腱肌和半膜肌位于大腿后面内侧,半腱肌在浅层,半膜肌在深层;两肌均起于坐骨结节,半腱肌止于胫骨粗隆内侧,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内侧面。腘绳肌容易受伤的一个因素是它们横跨髋关节和膝关节,这使得肌肉群比仅通过单个关节的肌肉承受更大的负荷。
2.诊断
考虑到腘绳肌的深层位置,在检查时很难确定损伤的确切性质[3]。大腿后部常有肿胀,伴随触诊痛或腿筋肌腹部硬结。完全破裂可能在肌肉物质内或坐骨结节附近出现明显缺陷,检查时可能感觉到或可能感觉不到。在严重损伤的情况下,随着肌肉收缩,大腿后部可能会出现一团肌肉。为了排除骨折以及更全面检查肌腱,我们使用X光片和磁共振成像进行评估。如同任何骨科损伤一样,在评估腘绳肌腱损伤时,平片是第一个诊断测试。在大多数情况下,X光片对病理学是阴性的。然而,在严重受伤或完全破裂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在坐骨结节处看到骨斑点或撕脱骨折。超声扫描可用于这些损伤的诊断,但不如更先进的成像技术详细。核磁共振成像在确定软组织损伤程度方面变得至关重要。核磁共振成像对于骨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确定完全断裂和部分断裂、肌腱断裂的数量和回缩的数量。对于大多数临床医生来说,腘绳肌腱损伤的诊断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做出的,磁共振成像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确认的作用。
3.损伤分级
肌肉损伤可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通常根据严重程度分为三类。肌肉拉伤被归类为间接损伤,可以是不完全的,也可以是完全的。传统上,分为三大类:一级、二级和三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级损伤发生在肌肉过度拉伸的情况下,结构单元最低限度的损害,功能正常,可伴有轻度炎症。二级损伤为部分或不完全撕裂,功能障碍。三级损伤,最严重的,构成肌肉的完全断裂,有明显的功能丧失。
4.非手术治疗
腘绳肌腱损伤的治疗对运动员和临床医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因为它们发病率高,愈合缓慢,症状持续[4]。虽然已经有一些关于腘绳肌腱拉伤后康复的文章,但是对于恢复这些损伤的最佳方法还没有达成共识。然而,对于1度和2度腘绳肌的损伤,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第一阶段:在急性情况下(尤其是损伤后1-5天内),大多数人都同意腘绳肌腱拉伤的标准治疗方法是启动RICE(休息、冰敷、加压、抬高)方案,这限制了最初的炎症反应,有助于控制水肿和出血,踝泵练习以及腰骶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第二阶段,在无痛范围内,循序渐进地加强腘绳肌的力量、柔韧性训练以及扩大关节活动度,进一步加强躯干和骨盆的神经肌肉控制;第三阶段,以最大速度做全关节范围的离心和向心收缩,结合专项动作加强姿势控制,该阶段完成后就可以进行比赛了。重要的是要注意,治疗腘绳肌腱损伤的非手术方法是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量身定做的。那些肌肉和软组织损伤较大的人,与那些轻度拉伤的人相比,可能会经历长时间的恢复。鉴于这种差异,没有针对这些损伤的固定治疗方法,而是围绕患者症状和疼痛程度的康复计划。
5.总结
腘绳肌仍然是精英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非常常见的。鉴于这些损伤的高复发率,有效治疗这些损伤的能力对于帮助运动员恢复到以前的活动水平而不使他们面临将来受伤的风险至关重要。大多数腘绳肌腱拉伤可以通过最初的疼痛控制和一个集中于逐渐恢复活动的康复过程来治疗。然而,一个精确的、基于证据的康复方案还有待研究。同时未来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去评估目前康复计划的有效性,确定损伤程度不同的腘绳肌拉伤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Orchard J , Best TM , Verrall GM . Return to Play Following Muscle Strains[J]. Clin J Sport Med, 2005, 15(6):436-441.
[2]Beltran L , Ghazikhanian V , Padron M , et al. The proximal hamstring muscle-tendon-bone unit: A review of the normal anatomy, biomechanics, and pathophysiology[J]. Eur J Radiol, 2011, 81(12):3772-3779.
[3]Cohen SB , Bradley J . Acute proximal hamstring rupture[J].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7, 15(6):350-355.
[4]Heiderscheit BC , Sherry MA , Silder A , et al. Hamstring Strain Injuries: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 Rehabilitation, and Injury Prevention[J].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0, 40(2):67-81.
论文作者:魏星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损伤论文; 肌腱论文; 肌肉论文; 运动员论文; 拉伤论文; 坐骨论文; 胫骨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