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 黑龙江省尚志市亚布力第一小学 150631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小抓起。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以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3-096-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学科教学中,务必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本文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面向全体,弘扬个性,提供创新机会。
创新教育的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新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由此可见,创新不只是社会精英的专利,每一个人只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行为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力,并且这种潜力在教师的引发和培养下是完全可以挖掘和发展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水平、个性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按不同层次要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创新素质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创新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平等地给每个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把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获得创新性发展。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面向全体,特别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给后进生以创新的机会。教师视学生的差异为正常,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地指导评价,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失败时,不责怪学生,要用信任的眼光和口气鼓励他们再试试,对有潜力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尊重主体,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主体的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动力。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在一节公开课,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真诚地说“我真荣幸,我和×××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却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3.鼓励质疑,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人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结构,能否具有创新能力,首先在于创新思维。鼓励质疑,启发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所以,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教师必须注意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即使有些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
4. 诱导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又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博喻训练。博喻训练就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共同描述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情况。在指导学生时,也让学生观察一些自然景观,来展开想象,开阔视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广阔性,并在此基础上求得想象的新颖独特性;二是具象训练。具象训练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想象训练。它可以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三是扩展训练。扩展训练就是引导原文思想前提下,把原文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通过想象与联想,扩展它的内容,丰富原作的情节和内容,从而使之更加充实与具体,生动形象;四是转换训练。转换训练就是引导学生把原文的内容或中心,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训练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比如把原文的人称进行转换,把第二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把第三人称换为第二人称。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5.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主体性教学,即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质疑等实践探索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潜在的神奇奥妙,领略其中的真谛。教学中我们要“以学导致”,建立生动活泼互助的自主性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而教师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当少说,少讲,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群体互助学习。其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化,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交流、评价,使课堂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萌发创新意识,人人参与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新型人才。
总之,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语文教学抓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还学生以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论文作者:徐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创新能力论文; 人才论文; 主体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