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我院行骨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干预在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预防作用。结果 40例患者护理满意率和预防血栓形成的总有效率均为95.0%;其中轻、重度下肢静脉血栓各1例,另38例患者无血栓形成。结论 对骨科术后患者予以有效护理干预,具有预防和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并发症的良好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作用
静脉血栓是一种静脉炎性反应,常继发血管腔内血栓。而相对神经外科、普外科等手术,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高,其临床体征或症状即下肢肿胀、疼痛等,一般多发于下肢,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具有较高致残率,极易造成患者无法正常生活,甚至还会导致肺栓塞等,时刻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1]。故此,在骨科围术期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行骨科手术的40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9±5.7)岁。包括:8例股骨头坏死,12例股骨骨折,5例盆骨骨折,15例股骨干骨折。排除有凝血功能障碍、血栓病史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告知本次研究目的,并签订患者知情书。
1.2 方法
术前评估,积极了解患者病史,根据患者肥胖程度、年龄等资料,评定其是否属于下肢静脉血栓高危群体,并结合患者实际给予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及诱因,使其高度重视预防工作,增强护患配合程度。对于并发症发生后,要指导患者纠正不良习惯,培养其正确生活行为方式。而在患者卧床修养期间应抬高患肢,将软垫置于膝盖部位,增进静脉回流。同时对患者下肢间接性以气囊压迫。并指导患者进行腓肠肌挤压和足踝被动两种运动,前者用左手将患者抬高,右手对腓肠肌做规律性挤压,每4h锻炼一次,每分钟3~5次;后者以左手将足踝固定住,左手则将前足握住进行足内外翻、踝关节屈伸、内翻、外伸、内屈等运动,每分钟30次;环转运动每分钟15次,每4小时锻炼一次。若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应自行完成,注意与呼吸锻炼相配合,以促进患者下肢静脉回流。另外,指导患者以偏酸性、清淡等果蔬为主食,避免患者便秘。
1.3 判定标准[1]
轻度下肢静脉血栓:下肢软组织张力突然增高,且伴有疼痛、肿胀;活动后症状更严重,患者抬高得以缓解,静脉血栓常伴压痛感,重度下肢静脉血栓:患肢剧痛、肿胀明显,且小腿后方、腘窝、股三角区伴有压痛;皮肤苍白或青紫发亮、起水疱、皮温低,足背动脉无搏动,全身剧烈反应,且心率和体温随之加快增高。
2 结果
40例患者中38例患者下肢皮温、颜色均无变化,且无疼痛感,下肢功能恢复较好。另2例患者分别为轻度下肢静脉血栓和重度下肢静脉血栓各1例。患者护理满意率和预防血栓形成总有效率均为95.0%(38/40)。
3 讨论
静脉血栓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血液凝结失常疾病,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正逐年攀升。据相关报道称,普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25%的发生率,而亚洲骨科术后形成率则达到10%~63%[2]。一旦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极易致残影响其正常生活,甚至诱发肺栓塞等,造成患者死亡,严重危害其生命安全。因此,这就需要积极实施有效护理干预,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
静脉血栓的诱因较多,通常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包括血管内膜损伤、静脉瘀滞和血液高凝状态。一般情况下静脉血栓多发于下肢深静脉,其与下肢静脉功能、解剖相关,由于下肢静脉的静脉瓣较丰富,当人处于行坐站立时,下肢静脉压相对机体其他部位更高,这便会减缓血液回流速度。血栓实质上就是红细胞与少量血小板、纤维蛋白的混合体,通常其会随血流延伸,但由于其远侧端仅轻微粘连血管壁,近侧端则于血管腔内自由漂浮,故极易脱落并由血液带动流经右心,最终在肺动脉内栓塞引起肺栓塞[3]。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肺栓塞是引起猝死的临床常见原因,这就需要积极实施预防干预,早发现、早治疗方可促进患者痊愈,而预防手段主要包括心理、药物和机械三种,如给予患者电刺激,通过加快患者血流速度,可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率;或利用右旋糖酐等药物对抗血液高凝状态,使血小板粘稠性减弱,纤维凝块结构有效改善,血栓易溶性提高,进而实现血液良性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当前,静脉血栓临床治疗手段分为两种,即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但通常来说下肢深静脉血栓不宜采取手术治疗,仅建议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伴动脉血供所致肢体坏疽者采取手术治疗。而药物治疗则多用溶栓或抗凝剂等药物,其中抗凝剂可抑制血栓继续延伸,并预防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血栓。对深静脉血栓而言抗凝血是最佳治疗手段,溶栓药物包含人体组织型TPA和尿激酶前体,其中TPA对血栓表面处于凝胶状的纤溶酶原具有激活作用,在血管阻塞临床治疗中效果明显;尿激酶提制于人尿中,能将纤维蛋白水解为小分子多肽,进而有效溶解血栓。虽然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这两种疗法均属“事后”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仍会增加患者生心理痛苦,对预后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这两种疗法既已造成术后恢复缓慢,使患者医疗负担增高。因此,本研究中对40例行骨科手术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仅2例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其余38例患者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可见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非常显著的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在临床上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危害极大,如果预防不及时,必定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甚至造成肺栓塞危害其生命安全。因此,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其家属都应高度重视预防工作,并积极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干预,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坚.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46):103-103.80.
[2]施琴英.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1):415-415.225.
[3]翟颖.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吉林医学,2013,34(35):7502-7504.456
论文作者:邓林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5
标签:下肢论文; 患者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静脉论文; 术后论文; 骨科论文; 血栓形成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9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