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完全能够应对不断升级的中美经贸摩擦
钟茂初
【摘要】 从战略博弈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强关联性已经形成,任何力量都难以使之“脱钩”。因此,美国针对中国经济的任何举措都只能是局部性的,而且难以实施全面的打压举措。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具有对经贸摩擦引致的交易成本的消化能力。
【关键词】 经贸摩擦 经济体制 国际经济秩序
美国单方面挑起并不断升级的中美经贸摩擦,既缺乏正当性,也缺乏经济理性,更缺乏对于利益相关者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关切
在过去较长一个历史时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金融实力、科技实力以及政治军事实力,使得美国经济在全球产业分工领域、金融货币领域以及国际经济规则话语权领域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正因为拥有这些方面的主导权,美国才可以凭借其优势地位,以“垄断”方式获取超额利润。但是,随着全球各经济主体的发展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高速持续发展,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优势地位和主导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其以特殊垄断方式获取超额利润的路径可能逐步丧失。美国预期到这样一种“危机”,为了维持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主导权,维持其在国际产业链和产业核心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稳固其获取超额利润的途径,单方面挑起并不断升级中美经贸摩擦。
如果分割获得的连通域团块多于一个,如图7,则需要通过一定的筛选条件筛选出瞳孔区域,设人眼区域矩形的长为a,根据瞳孔的几何特性,建立筛选条件:
美国所采取的手段方式,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存在这样一些特点:其一,并不是采取强化自身实力来维持其竞争优势,也不是正视自身经济体系存在“短板”成因以真正补齐其“短板”,而是采取增加成本、制造障碍的方式阻碍竞争对手的发展。其二,并不是站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的利益角度,而是不惜损害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不惜破坏全球产业链以维护“美国利益”。也就是说,美国所采取的手段,对全球经济体系而言是一种“公有地悲剧”,对其他经济体则施加“外部性影响”。其三,并不是从经济角度或是从市场角度进行竞争,而是采取非经济的手段对竞争对手施压,这种非市场的行为,无疑将会使美国国内市场和全球市场的生产要素配置变得扭曲,损害本国及国际社会的福利。其四,直接针对具体产业、具体企业采取打压措施(特别是那些产业链长、技术引领性高、产业带动性强的产业或企业),而未考虑到打压结果及其连锁效应的关联影响者——美国国内的消费者效用水平、关联产业、企业及其就业者利益、跨国企业收益、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收益。其五,并不是从反思、修正自身经济行为角度来面对问题,而是习惯性地把问题的成因和责任归咎于竞争对手。其实,美国经济当前状况的难题——制造业空心化、沉重债务负担、过度消费、贸易逆差等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长期凭借美元全球货币地位不断累积而成的,积重难返的是其获取超额利润的路径依赖。由此可见,美国单方面挑起并不断升级的中美经贸摩擦,既缺乏正当性,也缺乏经济理性,更缺乏对于利益相关者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关切。
中国经济的总量规模及其增长韧性,有能力消解经贸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的总量规模,具有应对外部冲击的实力基础。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快速工业化,国内生产总值(GDP)2018年突破9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进出口贸易总额2014年之后超过4万亿美元,为全球最大贸易国,2018年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3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人均GDP在2018年接近100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的发达水平,并稳步走上中高发达水平;2010年起连续多年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在全球500余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00多种产量位居第一位。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大国并逐步走向经济强国。在此基础上,继续保持年均6%以上的增长率的中国经济,其经济总量规模有足够的实力应对经贸摩擦带来的短期经济影响。
中国经济有足够增长的韧性,具备应对经贸摩擦关联影
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具有对经贸摩擦引致的交易成本的消化能力。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减税降费等各项改革举措降低了制度性成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则提高了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通过推进高质量发展而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些方面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亦可弥补美方人为制造经贸摩擦导致的交易成本。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作为进出口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贸易国以及诸多经济体的最大贸易对象国,就是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链和产业链的最好佐证。美国单方面挑起的经贸摩擦,其重要目的就是割裂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体系的联系,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阻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在若干产业群及其产业链条可能形成的引领力量。但是,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和产业链中的地位,是基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所形成的,无法被市场之外的力量所改变。中国经济和产业,在全球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也是难以被取代的。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也不可能去谋求脱离全球经济体系和产业体系,那样既不利于自身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共同利益。
那两次危机,对于中国经济体系而言,都是非预期的外部冲击。与那两次危机相类比,这一次严重的经贸摩擦,也同样是一次非预期的外部冲击。中国宏观经济决策层有了前两次应对严重外部冲击的经验和成果,这一次则更加具有有效应对的战略定力、战略思维和具体的应对举措和目标方向。
毋庸讳言,中国在作为经济大国的同时,还在许多方面存在“短板”,一方面是国际经济体系基于价值链的国际分工形成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自身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美国挑起和升级经贸摩擦,很大程度上也直接针对中国经济的“短板”。美国的打压举措,势必使中国产业在某些产业链环节的“短板”进一步突显。但是,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产业层面或是企业层面,其“补短板”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在30%以上。今后只要努力维持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维持全球各经济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维持全球各经济体因中国经济发展“信心”而带来的“预期收益”,那么,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链和产业链的格局,就不可能因局部的经贸摩擦而改变。一是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全球化自由贸易体系及其国际经济秩序、始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行为决策的重要考量、始终以推动多极化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为发展方向、维护全球发展中国家的持续发展权利,在国际社会取得全球价值层面的“信用”,与全球各经济体互信合作,共同抵御逆全球化倾向。全球化的红利依然存在,远未走到“零和博弈”的阶段。二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样适合于国际经济活动。这既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应对国际压力的有力手段。他国以非市场的手段施压,或许能在局部范围内起到短期的遏制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只能进一步降低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中国只要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坚持全球开放和市场化原则不动摇,那么,中国产业经济在全球经济链、产业链中的地位只会得以增强而难以被削弱,更不可能被人为地“脱钩”。
预防接种是预防儿童避免发生多种传染病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计划免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预防接种主要用于儿童,而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故而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既与疫苗质量、接种方法有关外,同时与儿童的体质也密切相关[1] 。但出现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后,儿童会承受一定的痛苦,而家长的情绪也更为紧张或激动,易于出现纠纷[2] ,故而为有效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笔者近年来将精细化护理应用儿童预防接种的工作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链和产业链,经贸摩擦无法撼动其产业地位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一方面,从决策者思维来看,美国没有把自己和其他经济体看作是在既有规则下平等的竞争合作者,而是把自己看作既参与游戏又可阐释游戏规则并对其他经济体施加“威慑作用”和“惩罚权”的裁判者。美国近年来不断退出或威胁退出多个国际组织,多次单方面挑起与相关国家的经贸摩擦及政治摩擦,也是这一思维的体现。另一方面,从一个游戏有效运行的机制角度来看,主导者应当通过为潜在参与者提供可信的预期收益率,引导潜在参与者不断参与,参与者从中获得现实兑付的收益,形成良性循环,这一游戏才能持续地运行下去。对照这一机理,可以发现,美国自身对于维持“全球经济主导权”这一“游戏”,已经缺乏了“自信”,也就是说,美国已经意识到,美国经济缺乏进一步诱导全球经济体围绕美国产业体系、金融体系、新兴产业技术体系扩大经贸活动的“信心”和“预期收益率”,更难以让潜在参与者看到美国主导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变局”的稳定预期,所以,美国只能不择手段地竭力维持旧有之“局”。
正是由于美国单方面挑起并不断升级经贸摩擦是非理性的,因此,作为最大新兴经济体的中国经济无疑会受到较为显著的外部冲击,必然通过国际贸易关联、国际产业关联、全球经济体信心和预期等途径,对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国民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制造业及新兴技术产业、投资、金融稳定、就业、消费等)产生关联性影响。响的缓冲能力。中国经济在完成持续保持9%以上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阶段之后,在新时期已经确立并实施了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举措的推行和实施,加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具体措施的落实,使得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得以提升,而实施过程中也兼顾“稳增长”的目标,使得依然能够保持年均速度在6%以上的增长。这一增长态势表明,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的韧性,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限度内,具有消解外在影响和外在风险的负反馈稳定机制。增长韧性,能够起到对外部冲击的缓冲作用。
宏观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补短板”能力的强化,大大降低了中国经济受制于“短板”的影响
对照组:男、女占比各为25:15;年龄段在46~66岁之间,经计算后中位年龄为(56.03±1.24)岁。
从现有的经济格局来看,美国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从“全产业链”对中国进行围堵(其自身经济体系难以承受其沉重代价),而只能针对我们的“短板”设置贸易壁垒。所以,我们“补短板”的工作极为重要。最为关键的“补短板”路径就是,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以替代经贸摩擦影响的产业。在这方面,中国经济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由于美方刻意针对某些特定产业进行打压,短期内因成本提高、订单减少等因素势必影响其发展势头。但可能产生影响的只能是具体的产业和具体的产品,而无法对其蕴涵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产生制约。反而是这些产业、企业所具有的资源、要素,特别是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必然能够通过重新组合而创新发展新兴的产业。同时,外部限制打压的“倒逼”作用,使得相关产业、企业强化了“短板”意识,通过创新强化了“补短板”的潜力。二是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形成并迅速推广,是中国经济替代“短板”的有效方式。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扩张潜力以及中国消费者和消费平台的迅速响应能力,是新技术产业迅速形成的有利条件。一个新技术产业,无需借助其他国家消费市场即可快速形成,而一旦形成,则其他经济体就无法无视这一新产业,其发展潜力和良好的预期,都使得其他经济体不得不积极参与其中。三是中国高水平和庞大的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无论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还是能源基础设施、或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以及中国技术人才体系的逐步形成和完善,都为中国产业补“短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宏观经济决策层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经验及其战略定力,有助于制定理性而有效的应对策略
这一次美国单方面挑起并不断升级经贸摩擦,其后续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类比此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那两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不可谓不大,但由于宏观经济决策层及时有效地作出了应对策略,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政策工具,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式,使得中国经济增长得以稳定和持续,并为后续阶段的发展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举措,为其后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全球制造大国而奠定了重要基础;2008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举措,也为其后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关联产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箱内的方法主要是理论式、传授式与教师主导式的,是传统的;B箱内的方法着重实践、发现、学生主导式的,是比较现代的。
从战略博弈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的强关联性(包括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已经形成,任何力量都难以使之“脱钩”。因此,美国针对中国经济的任何举措,都只能是局部性的,而难以实施全面的打压举措。中美经贸正常关系,必然是以长期互信合作而非一次性合作为基础的。如果中美经贸摩擦得不到有效管控,那么,就必然走向互不信任的“囚徒困境”。所以,在中美经贸关系谈判中,虽然面对的可能是具体性的问题或局部领域,但有必要对全方位各领域的长期互信合作予以有约束效力的确认,否则,美方极有可能刚在一个领域签署协定,又在另外一个领域挑起争端,那样就会陷入无休止的经贸摩擦之中,相互的信任基础将不断被削弱而消耗殆尽。因此,双向平衡、平等互利、长期合作等应是理性应对此次经贸摩擦的基本方略。
着力推进以人民币为基础的国际经贸活动,也是应对经贸摩擦的重要路径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将形成“以人民币为基础的经贸活动”,亦即以人民币为基础形成相应的国际投资活动、国际贸易活动和国际金融活动,这也是有效地应对美国可能挑起金融领域经贸摩擦的重要路径。
第一,中国经济有惯性延续的中高增长率预期、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庞大制造业产能和制造业市场需求,有以高铁、“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竞争占优产业,有朝着更加市场化方向改革的改革红利预期,还有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的新兴产业发展预期,是“以人民币为基础的经贸活动”的“信心”基础和“预期收益”来源。
“当我走向这处国家森林公园的停车场时,一束惊艳的阳光突然穿透迷雾和树林,在篱笆上留下了迷人的光影。这是我完成的作品,我很满意自己竟能如此迅速地记录下这一刻。”
第二,以参与“一带一路”为表征,全球各经济体积极参与以人民币为基础的相关经贸活动意愿强烈,其参与动机是:作为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探路者”,其潜在发展前景被看好。“一带一路”在相关区域和相关领域的早期收获,可起到“高预期收益”得以兑现的示范反馈作用,参与规模将持续扩大。
第三,以中国经济的实力、发展潜力、良好预期、庞大市场规模,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经济地位,使“人民币为基础的国际经贸活动”能够持续地良性运转。这既使中国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入全球经济链、产业链之中,也使全球其他经济体与中国经济建立起更加紧密的经贸联系和互信互利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①钟茂初:《世界经济体系“变局”下的“成局”——人民币为基础的国际经贸活动机理、要素与前瞻》,《南国学术》,2016年第3期。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责编/肖晗题 美编/李祥峰
标签:经贸摩擦论文; 经济体制论文; 国际经济秩序论文;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