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型企业集团破产与破产的启示_韩国企业论文

韩国大型企业集团破产与破产的启示_韩国企业论文

韩国大企业集团破产倒闭带来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企业集团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以来,随着经济景气持续低迷不振,韩国的大企业集团接二连三爆发出财务危机。

造成韩国大企业集团接二连三爆发财务危机的原因,虽然相当复杂,但主要可归咎于长期以来韩国大企业集团财务结构不健全与杂乱纠结的政商关系。

财务结构不健全

就财务结构而言,长久以来,韩国企业的财务结构就相当不健全,这主要与韩国经济发展策略有关。60年代初,韩国政府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促使经济高度增长,采取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出口第一的经济发展策略,亦即只要能达到韩国政府规定的出口目标,就能取得政策性融资、出口补贴及租税减免等优惠待遇。因此,大企业集团为了取得更多的优惠待遇,无不竞相扩充企业规模,不断增加生产设备的投资,希望以大量生产的方式,降低成本,达到规模经济之效益。

由于韩国政府并未从旁加以及规划,使得过度投资、产能过剩的现象层出不穷,最终导致恶性削价竞争,甚至亏损出口的奇特现象。这种现象,在景气活络时并不会特别明显,但景气降入低迷不振时,所有的问题即暴露出来,并加速恶化,严重损及企业稳健经营的基础。故70年代末期发生石油危机,导致全球景气普遍低迷后,韩国大企业集团的财务结构转趋恶化,迄今仍无法获得改善。

此外,由于韩国长期处于通货膨胀之中,韩国政府对货币供给采取较为严格的控制,故韩国国内利率水准一直居高不下,这对自有资本比率(自有资本/资本总额×100%)偏低的韩国大企业集团来说,无疑 是一项相当沉重的负担,当然不利于其财务结构的改善。一般而言,企业的利息费用负担沉重,将导致对景气变化的适应能力大为降低,且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也更加薄弱。万一又面临景气低迷不振的时期,企业实在也毫无多余的能力去进行投资,使得投资意愿大为萎缩。如此一来,又造成经济更加不景气的恶性循环。

在获利方面,1996年韩国30个大企业集团税后纯利润总计为6080亿韩元,占销售额的0.2%而已。其中,双龙、韩进、起亚及韩火等13 家系处于亏损状况,且韩进等6家亏损金额都超过1000亿韩元。另外, 在获利盈余的17家大企业集团中,除东国制钢、Hatta、鲜京、东亚、 高合及New Core等6家大企业集团外, 其余税后纯利占销售额的比率都不到1%,获利情况之差可见一斑。

因此,在投资效益低落,且获利情况又不佳的情况下,1996年韩国大企业集团的总资产回报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额利润率)只有LG、大宇、鲜京、东国制钢及Hatta等5家高于1%而已, 并以东国制钢集团的2.49%名列首位。

杂乱纠结的政商关系

另一个造成今日韩国多家大企业集团相继宣告破产倒闭的原因,即杂乱纠结的政商关系。韩国企业经营长久以来深受政治权力影响,政府是企业行动的最高指导单位,在制订产业计划和协调企业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政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重要企业予以合并,以求强势的经营规模。对企业营业目标拟订,政府往往予以某种程度的干涉,甚至责成某些企业,须完成年度特定目标,若目标达成,则给予企业有形与无形之优惠奖励。例如,至今,韩国每年在贸易节时,仍由总统亲自颁奖给业绩优良的外销厂商。

运用政治权力影响企业经营,就好的方面来说,可带动整个团队力量,全力向前冲刺。就坏的方面来说,由于漠视企业与市场自主机制,使得社会公平、正义完全丧失,并鼓励企业与政治人物挂钩,有关丑闻不断发生。因此,韩国企业无论其财务状况多么差,只要与政府官员保持密切的关系,并达到政府所要求的营运目标,即可取得充裕的资金,继续维持企业的正常营运,如此恶性循环,终于导致多家大企业集团破产倒闭之下场。

启示之一:看准市场,不要盲目扩张生产经营。从韩国大企业的经营情况可以看出,由于政府给予大企业一些优惠待遇,使企业竞相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最终出现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间的恶性削价竞争,以致亏损严重。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少见,许多企业在没有深入了解市场发展需求情况下,盲目以兼并、联合等形式,扩大生产经营,享受在税收、减债、停息挂帐、资金筹集等国家优惠政策,但由于这些企业实施兼并扩充后,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没有跟上,使本来生产经营效益不错的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企业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生产经营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

启示之二,举债经营,贷款并非多多益善。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筹措资金。从我国企业筹措资金的渠道看,主要来自银行的贷款、发行股票、发行企业债券和与外国公司合资、合作、合营等形式。但目前最普遍、最直接的筹资渠道,还是来自银行的贷款。有的企业把争取银行的贷款作为发展依靠,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殊不知,贷款是要还本付息的,企业的贷款越多,生产成本就越大,如果说利用银行贷款发挥效益好的话,就能产生更大的效益,但如果运用不好,也可能适得其反,加重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从韩国大型企业的贷款付息情况看,费用负担比率是很高,大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企业举债经营,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来确定,不能一味追求举债扩张,特别是不能长期性的利用高借贷来扩充生产规模,虽然1997年10月23日我国又将贷款利率平均下降了1.5个百分点, 相应减轻了企业的付息负担,但与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借贷水平相比,我国贷款利息依然偏高,企业付息的负担依然很重。所以,企业还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增加自有资金的比例,追求收支平衡,增加自有资金的规模,最大限度地减少举债给企业带来的负担。企业只有轻装上阵,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启示之三,加大措施,努力提高经营效益。从韩国濒临倒闭的大型企业可以看出,经营效益差是企业逐步走向死亡的必然。我国的企业也同样面临这一突出的问题。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企业亏损面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逐步改善,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情况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十五大提出了改革企业的积极措施和有效途径,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改制企业,其提高效益的核心都离不开抓好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市场,在增收节支、降低成本上下功夫。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发挥好自身优势,找出自己的切入点,抓住效益的牛鼻子,利用一切合法的生产经营和竞争手段,创造出最佳的效益。

启示之四,理顺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我国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由来已久,在计划经济时代尤为明显。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政府倡导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在这方面,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依然很大,什么优惠政策都掌握在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手里。政府可以通过这些手段对企业直接施加影响。这样不仅容易产生官僚主义、腐败现象,还会给企业的自身发展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应当减少政府干预,真正让企业当家作主。

标签:;  ;  

韩国大型企业集团破产与破产的启示_韩国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