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是解决高校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关键_教育论文

建立长效机制是解决高校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关键_教育论文

建立长效机制是解决高校党建面临突出问题的关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建论文,突出问题论文,关键论文,高校论文,建立长效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6)06-0073-04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高校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讲求效率、公平民主等积极观念的形成和完善的一面,也有助长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等消极因素的萌发和滋生的一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课题组2005年5月至11月对北京、上海、重庆、湖南、四川等32多所高校8957名学生和学生党员的调查研究发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内容、方式、手段和机制的调整与转变;高校学生党员既面临着如何克服和解决自身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任务,更肩负着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广大学生成才服务的使命和责任。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是关乎科教兴国大业,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进行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高校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积极努力的探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如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党建带团建工作有新的思路、党支部的核心作用不断增强等等,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清醒认识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因追求“政绩”而忽视学生党建工作。一些领导认为,如今衡量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是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等“硬指标”,抓好这些工作就能体现“政绩”。学生党建工作是“软指标”,抓这些工作出不了“政绩”,可抓可不抓。二是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研究不够。当前学生党员研究工作,更多地关注了入党程序的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而对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特点和规律研究不够,对学生党员日常管理和思想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研究不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更少,在工作中更多地处于被动应付境地。三是对学生党员在学生工作中的感召力挖掘不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的工作不够,以党员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丰富,党员的光荣感、自豪感无从体现,党员在学生中的形象和威信没有树立起来。四是在发展党员过程中追求量,忽视质。一些学生党组织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多发展学生党员,就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就业率。

(二)教育工作不到位

一是教育过程“前紧后松”,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思想。把发展学生党员看着硬任务,教育看成软任务。发展前要求十分严格,入党后管理有所放松,影响党员模范作用的体现。如果说学生党员入党前的教育工作有章可循的话,入党后的教育工作就是一种自发状态。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从时间上讲,应把培养教育的起点放到一年级新生中,把培养教育的内容分层次贯穿于大学四年生活,将入党前教育、预备期教育、正式党员教育三个阶段的培养教育放在同一重视的高度,坚持对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全程教育。二是教育内容单调。当代青年生活在信息时代,广泛地接触社会、关注国内外形势,拥有的信息量大,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多,如果学生党员教育的内容单调,学习形式单一,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就不明显。因此,传统的、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常识和党报、党的文件为主的教育学习内容难以像过去一样产生大的吸引力。三是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在多数学科已经逐步普及多媒体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形势下,学生党员的教育基本还停留在“听报告、读报纸、念文件”的水平。教育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灵活性、生动性,尽管许多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在方法上也进行了探索,但总的来说显得单调、枯燥,缺乏吸引力,难以产生共鸣,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使教育的时效性难以保证。四是教育阵地狭小。主要以学生党支部的基础教育阵地为主,各级党校的教育功能不够完善,校外党员实践基地落实困难,“红色网站”维护不及时等。

(三)制度建设不到位

一是学生入党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在推荐优秀团员为发展对象时,仅有学习成绩可算作是一项“硬”条件,其余条件在实际操作中都具有很大的“弹性”。在调查中,43.5%的学生党员认为“入党把关不严,缺乏监督”。二是学生党支部的制度不完善。特别是没有建立起符合学生党员实际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体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无法对学生党员的表现进行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和有效的监督约束,局限于以思想教育代替制度管理、以纪律约束代替制度建设,忽视学生基层党组织的特殊性。调查中,32.9%的学生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根据需要来确定”的;有近10%的学生认为,发展学生党员或支部的重大事件的决定“由支部书记或辅导员一人说了算”;52.8%的学生认为,当前学生党支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建立起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三是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一方面是对高校的党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一些院校党组织的党员发展工作由辅导员一人负责,使育优、推优和选优工作一体化,而没有权威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客观上为不符合党员标准的学生加入党组织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党员缺乏有效的监督。对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要求和约束;对学生党员的民主评议与日常考核、奖惩等结合不紧;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触及实质问题,对学生党员思想触动不大,客观上起到了纵容的作用。四是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学生党员管理的观念滞后,管理方式陈旧,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面对扩招、学分制、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冲击,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五是组织生活制度缺乏创新。党支部活动以组织生活为主,而组织生活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形式是以读文件、读报纸为主,缺乏结合实际的专题研讨和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调查中,56%的党员认为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总的来说太单调。可见,从总体上来看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单调、枯燥,不适应当今新形势下的青年大学生的特点,亟待改进。

(四)队伍建设不到位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队伍建设不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队伍配备不齐。近年来,在高校扩招背景下,高校学生和学生党员人数急剧增加,导致学生党建工作量的加大,而从事学生党务工作的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不少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数量严重不足,再加上年纪轻、工作时间短,理论基础薄弱,经验不足,忙于日常事务,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使对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党支部几乎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走程序,整材料上,大多数支部活动不是在推优就是在发展党员,对至关重要的培养教育工作反而形成一种放任状态。调查中,只有47.3%的学生党员认为“支部书记政治素质高、品德好、威信高”。二是投入不够。当前高校的党建工作队伍大多是留校和新进的毕业生,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依靠经验的积累,很少有进修学习提高的机会,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他们中的不少人还不能站在更高的高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层的理论分析,给被教育者更多、更新、更有说服力的信息,他们的待遇相对低,出路不畅,人心思动,队伍不稳,极大地影响着这支队伍的战斗力。

二、当前高校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从总体上讲,学生党员队伍主流是好的,他们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志气,有抱负,能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学习方面,他们起着带头示范作用;在学生的日常活动、社团工作中,他们起着凝聚作用;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联系上,他们起着桥梁、纽带作用。但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当今大学生党员与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与他们肩负的历史重任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部分学生党员存在一些与党员先进性要求不相一致的问题。

(一)理论修养欠缺

理论修养是指人们在实践中理论学习达到的一定理论水平。对政治理论的不断学习和认识的深化是共产党员的终身需要。一般来说,青年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有进取精神,但因为年纪较轻,党龄较短,缺乏实践经验,对党的认识缺乏理论的高度和认识的深度,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缺乏“信仰、实践、继承、发展”的思想深度,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必须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党员学政治理论往往没有热情,学不进去,用活动代替理论学习,用成绩代替理论水平成为普遍现象。调查中发现,46.21%的学生党员认为,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二)党性修养薄弱

党性修养是指党员为了保持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本色所进行的锻炼和改造,以及达到的一定水平。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薄弱主要表现为:第一,没有将其低层次的入党动机转变为高层次的入党追求,真正确立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存在狭隘的“功利性”、“盲从性”、“虚荣性”等不良动机,虽然在组织上入了党,但在思想上仍然没有入党。第二,没有对党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将入党的光荣感、自豪感转化为责任感、使命感,模范履行党员义务,把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变为自觉行动。不能很好的处理荣誉和责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眼高手低,好大喜功。第三,党员意识较为淡薄,自我要求放松,出现了入党前与入党后对比强烈的情况,没有充分发挥与其在高校地位和任务相协调的先锋模范作用。调查中发现,有21.2%的大学生认为学生党员“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站着看”。

(三)忽视“三观”改造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既有促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讲求效率、公平民主等积极观念的形成和完善的一面,也有助长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等消极因素的萌发和滋生的一面。学生党员如果不注重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其消极的一面就会越来越明显,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就越来越多。调查中,面对毕业分配所考虑因素排序,17.37%大学生党员首先考虑经济利益,45.87%首先考虑住房,17.88%则首选大城市;除此外,第二考虑的因素中,23.95%考虑经济利益,27.49%考虑的是住房,26.31%考虑的是大城市。仅有4.22%的学生党员选择了支援经济落后地方建设,且将它排在了第六或最后的顺序。

三、建立长效机制是解决高校党建面临突出问题的关键

(一)建立长效机制是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认真总结、积极探索建立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教育机制、长效管理机制、长效监督机制、长效考评机制,是促使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这种制度保障主要表现在:

1.促使学生党员教育坚持全过程,全面转变错误观念。学生入党,只能说在组织上入了党,而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的要求还有较大一段距离,因此,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不仅贯穿于入党前,更要体现在入党后。当前,应转变三个错误观念:第一,入党前重硬件,轻动机。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一般能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进行。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制定了一些硬件标准。一是质量硬件,比如,党校结业考试的分数、交思想汇报的篇数、学习成绩的排名、是否获各种奖励、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而对入党动机、思想素质的考察,因为有弹性,不便于量化,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模糊化,导致一部分学生入党后在思想上暴露出问题。二是数量硬件,认为发展学生党员是硬任务,提高比例是重要的,教育则是软任务,投入再多的精力,效果也不容易出来,可以慢慢来。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使得有些人认为多发展学生党员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第二,入党中重发展,轻培养。学生党务工作干部由于人力有限,工作经验缺乏,培养力量显得尤为薄弱。有的教师党员同时担负十几名学生预备党员的考察任务,有的用刚转正的学生党员承担培养任务,这些方式使得教育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党支部几乎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走程序,整材料上,大多数支部活动不是在推优就是在发展党员,至关重要的培养教育工作反而形成一种放任状态,使部分党员觉得只要跨过了这个门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佳。第三,入党后教育凭经验,不系统。高校基层党组织大多把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仅仅看成是学生党支部的事,学校既没有这项工作的领导机构,也无具体指导,更没有统一的、科学的、连贯的计划,同时,由于支部自身的水平和实际工作状况,上面怎么布置,下面就怎么安排,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教育内容没有区别,学生支部凭经验开展一些教育活动,零打碎敲,随意性大。如果说学生党员入党前的教育工作有章可循的话,入党后的教育工作就是一种自发状态。

因此,建立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从时间上讲,应把培养教育的起点放到一年级新生中,把培养教育的内容分层次贯穿于大学四年生活,将入党前教育、预备期教育、正式党员教育三个阶段的培养教育放在同一重视的高度,坚持对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全程教育。

2.促使党建阵地的建设,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保持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要把教育深入到学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每一个角落,辐射到教室、寝室、图书馆、社会等大学生活动的所有场所,形成教育无处不在的局面。

(1)党校阵地。高校党校是入党积极分子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初、中、高三级党校对入党对象和预备党员强化教育以及正式党员的日常教育发挥着重要功能。高校必须加强党校建设,坚持用先进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促进学生党员理论知识的提高,着力解决思想入党问题。(2)社区阵地。学生社区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共同家园,随着学生党建进社区,学生党员的教育重心下移,学生党组织设在社区,学生党员活动室建在社区,党支部主题活动开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进到宿舍,学生党员的形象影响到宿舍,使社区变成了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加强社区阵地建设,增强学生党员的社区意识,扩大党员教育的辐射力。(3)网络阵地。网络,无界无止,不同文化、意识形态、政治势力都可以利用网络影响信息接受者,你不去占领,别人就去占领,逃避、堵塞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因此,高校学生党组织必须积极主动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推进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通过网上宣传、网上信箱、网上评议、网上学习活动等使网络成为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宣传观点、引导学生的舆论阵地。(4)实践阵地。一是建立学生党员社会实践基地,鼓励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完善自我。如学生党员服务团、学生党员“三下乡”活动等;二是参加校内各项教育管理活动,如辅导员助理,社区管理员;三是担任党务工作的助手,在普通大学生中起桥梁纽带作用,既受教又施教;四是鼓励并创造条件参与党建研究活动,营造向上的学术氛围和培养创新精神。

3.促使教育方法的创新,注重多方结合。好的教育方法,可以强化教育功能,延伸教育触点,增强教育效果。青年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开放环境里,拥有信息量大,关注的问题多,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听报告、读报纸、念文件”的水平,教育方法单调、枯燥,不会产生吸引力。创新教育方法,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1)正规式教育与自由式教育结合。业余党校实施的是正规集中式教育,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党的知识,以提高政治觉悟。同时,也应加强自由式的教育,比如通过闭路播放教育片、开辟学生党员教育专栏、开设红色网站、设立学生党建活动室、与学生党员拉家常式的谈话等,这种自由散开的教育辐射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是正规教育的重要补充。(2)政治化教育与非政治化教育结合。学生党员由于阅历浅、党龄短、政治理论知识欠缺,要保证组织上和思想上入党,是最需要政治化教育的一个群体。但由于青年学生的自身特点所决定,部分学生党员对政治化的教育缺乏热情,不感兴趣。而将政治化教育与非政治化教育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比如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与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结合。(3)单向性教育与互动性教育结合。学生党员的教育活动一般由学生党支部垂直进行,虽然便于组织灌输,但是教育的效果不令人满意。让学生党员也动起来,使教育过程良性互动,会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学生党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树立为民服务的价值观就比在我们的单向灌输中易于感受和接受;又比如让学生党支部与教工党支部搞共建活动,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容易形成良性互动的育人氛围。(4)理论教育与典型示范相结合。理论教育是学生党员最常见、最基本的教育方法,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大力宣传优秀党员典型、塑造身边先进人物形象、邀请校友党员回母校做报告,以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党员开展生动具体的示范教育,会取得更大实效。

(二)建立长效机制是学生党员加强自身建设的迫切要求

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党员自身的形象。事实上,学生党员毕竟是学生,是在教育中成长,具有一定的不成熟性、可塑性,学生党员的形象不是自然而然的树立起来的,需要一定的机制作为保障,建立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是加强学生党员自身建设重要措施。

1.促进学生党员形象的树立。青年大学生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身边党员的形象,包括三方面:其一是政治形象,就是学生党员坚定不移地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为标准,所体现出来的政治信念、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它具体表现在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表现在对党的理论的认识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把握上,是学生党员形象的根本。其二是品德形象,即学生党员运用已有的理念,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水准,在当前环境下,它具体表现在学生党员的日常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上,表现在学生党员荣誉观、苦乐观、金钱观和党性修养上。其三是学生党员的业务形象,即学生党员熟悉本职工作的程度,创造性地干好本职工作的本领,它具体表现在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程度,学习态度,投身学校这个小集体,服务国家这个大集体的工作上,表现在政治上担当历史重任的能力。它是学生党员形象的关键。

学生党员的形象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它实实在在体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时时监督自己,自己的良好形象才能得到广大同学的认可。只有建立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才能促使学生党员形象的树立,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校园里才会创造出积极向上的政治氛围、良好和谐的校园氛围和榜样力量的精神氛围。

2.促进学生党员的“特殊”言行。学生党员首先是一名大学生,在这一点上他不是“特殊公民”,也没有特殊权利,应该用青年大学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但是,学生党员又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这种“特殊”不仅仅是一种荣誉,而是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体现出来的是先进性。学生党员的这种先进性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境界,更是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及奉献行为,一言一行都要展现出党员的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学生党员不仅是学习上的标兵,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学风、投身社会实践,并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具有带动和感召作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真正体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而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特殊”言行,是教育的结果,长效机制恰恰是这一过程的重要保障。

3.发挥学生党员的影响力。陈至立同志在高校党建工作上提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延伸到从班级、教室转向班级、教室和公寓、社团、网络并重,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要覆盖到各个校区、教学站(点)及校外学生公寓,覆盖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工作,覆盖到学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而这些延伸阵地和覆盖领域中,学生党员的带动、感召和示范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建立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他们的先进性作用,并让这种作用穿过时空的限制,广泛影响青年学生,将会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签:;  ;  ;  ;  ;  

建立长效机制是解决高校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关键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