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代企业职工教育之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工教育论文,美国论文,现代企业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是世界头号技术大国。企业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世界一流的。由于美国的经济持续恶化,失业率攀升7.1%, 是近五年来的最高点。美国企业许多在职员工在感受沉重的压力之余,更积极地参与在职培训计划,美国企业家愈来愈意识到员工素质对现代化竞争的决定性作用,踊跃地开展企业职工教育。
一、靠培训获胜是企业家的共识
设法为下个世纪培训工人是当今美国企业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根据美国培训发展协会的统计,在私营贸易公司,14个美国工人中只有一个从雇主处接受某种正式职业培训。麻省理工学院工业生产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美国在职培训“跟不上时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许多美国公司在经济、技术和工人素质都急剧变化的形势下不得不加强技术培训工作。高技术制造业所要求的完全是一代新型技术工人--他们既能为公司工程部门写出生产报告,又能操作数控机床。公司规模的缩小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减少了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同时也向新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授权下属解决问题。遗憾的是,他们中许多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据估计,8%~20%的劳工实际上是文盲。出生在生育高峰期(指60年代)逐渐成年的劳动大军必然会统治着下个世纪初的劳动市场,这批人迫切需要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美国工商界人士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技术上的创新,信息社会中的人力资源已经取代了以往工业社会里的金融资本而成为一种主要的战略资源,公司获胜的重要因素已由资金的雄厚转为对信息、技术的占有。因此,一个想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公司一定要把员工的素质列在首位。由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生产实践相脱离,美国许多工商界人士开始意识到,与其被动拒绝接收毕业生,让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信号去引导学校教育,倒不如主动参与学校教育,通过与学校教育某种形式的“联姻”,或兴办企业培训,以求培养自己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二、分工合作--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企业培训在美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却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1957年原苏联人造地球卫星的上天,对美国朝野是一个极大的震动,为了扭转美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与苏联竞争的被动局面,1958年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1959年“全国科学院”又在伍兹霍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改革中学数理学科教育。进入60年代以后,工程教育界普遍开始强调加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基础教学和必要的工程实践训练,这就使得教学时间显得明显不够。为此,他们提出要改四年本科教育为五年。但是,这一建议遭到了企业界的强烈反对。他们指出,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工程师的“毛坯”,在校期间主要是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延长学习年限。而且哪一所学校也不可能在教育上兼顾众多企业的专业特点而对所有的受教育者进行切合实际的教育。提出将“精加工”交给企业内部去完成。企业界的这一意见得到了比较广泛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得到了广大受教育者的支持。因为美国的教育制度决定了受教育者必须付出大量的教育费用。延长一年学制就等于在原有费用上再增加1/5。由于企业培训是一种上岗前的职业训练,所以,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据企业实际和个人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而进行的专业教育;另一部分教学内容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组织和管理才能方面的教育。企业界认为: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他们明白在今天如此复杂的工业世界中,他们将通常是某一集体的成员。因此,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影响他人的能力不论对集体或个人的事业前途都起着重大作用。虽然美国的院校教育中也开始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而收效甚微。企业培训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短期内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美国的学校教育是企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升华。
三、援助基础教育--企业界的远见卓识
职工教育搞得最好的国家,无一例外地认识到:职业培训必须辅以牢固的文化技能(基础)。在美国,有1/4的学生不能读完高中课程。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扫盲教育、基础教育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密切联系。某公司统计,由于职工不会阅读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每年高达千百万美元。从另一角度看,对扫盲教育、基础教育的投资,可以扩展公司的经营范围、销售市场,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正如美国广告公司协会副会长格洛里亚·兰扎所说:“如果人们都不识字,那么谁来看我们的广告呢?”近年来,美国各大公司中有近3/4的公司为工人开办了补课和基础教育,公司每年花在补课性的阅读计划上的钱就多达3亿多美元。不仅如此,美国企业还积极资助基础教育。据美国教育财政援助理事会统计:每年企业向教育部门捐助12.3亿多美元。其中美洲银行每年捐助100万美元。计算机是使教育跟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主要设备,美国各大计算机公司几乎都提出要向学校捐赠设备。苹果公司就试图向全美所有公立和私立中小学都捐赠一台阿普尔计算机--总值2亿多美元。为了对学校的科学教育提供科技实验室以及相应经济资助,通用汽车公司每年投资100美元,用于鼓励学生学习数学、科学和技术。美国教育部估计,全美大约有2500万文盲。随着每年100万小学生的退学和130万不讲英语的移民涌入,文盲队伍还在不断扩大。这不仅使社会福利与失业救济耗费数十亿美元,还使企业界蒙受重大损失。一家中等规模的制造商估计,由于那些仅受过低等教育的人和文盲在生产中所犯错误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25万美元。因此,美国许多公司,为其自身利益,也热衷于扫盲教育。如多尔顿图书公司,4年中提供了300万美元用于扫盲。援助基础教育,不仅促进了企业今日之进步,更促进了企业明日之腾飞。不惜巨资,踊跃参与,充分体现了美国企业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四、厂校合作--经济、教育的大合唱
美国企业培训除有条件的企业自办培训外,有34%是借用工厂附近的各级教育机构的场地与设备来进行。厂校合作是美国企业培训的重要形式。这主要通过了三条途径:
1、与学校签定供需契约。主要目的是保障学校毕生的就业,以促使学生努力学习。1982年波士顿地区近200家企业公司和波士顿公立学校签订了有名的“波士顿契约”以解决学生因就业困难而产生的厌学情绪。该契约宣称到1986年,波士顿所有具有最起码阅读能力的高中毕业生,都能保证在这一地区谋到一个合适职业,波士顿契约是一大胆尝试,它在全国得到了较好的反响。
2、收办学校。主要目的是让学校直接为公司输送合格工人。 1984年5月,美国制罐公司根据企业与教育的合作计划,“收办”了位于纽约西北区的小马丁·路德·金中学。白宫私人创举办公室确认,已有1万家公司同大约2万所学校有联系。所谓“收办”,就是公司与学校建立超密切的合作关系,公司为学校提供财政援助,并把自己的影响深入到学校教育内部,学校则为公司培养出合乎公司要求的新工人。美国企业每年要费30亿美元对新增职工进行重新训练与重新教育,如果能把学校收办成为公司服务的培训场所,公司当然是乐意的。
3、委托培训。美国企业附近的大学、社区学院、专科学校受企业之委托,为某企业专门开课,教授与该企业生产专业技术相关的课程。如美国公立社区学院7000多所,私立社区学院、专科学校达5000~6000所。教育对象包括有学分者和无学分者两种。无学分者大都为企业所送代培人员,一般由单位交学费。委托培训中,企业主管参与决定和设计课程的内容,使之与员工的实际需求相配合,使员工学以致用。全美3300多所高校2/3以上提供企业教育。
五、培训投资--不满足每年600亿美元
美国科技发达,80年代以后脑力劳动者占总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每年约有130万人从一种主要行业领域向另一领域转移,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的新员工业发展迅速,每年大约有6000多个工种被淘汰,8000多个新工种产生,大量的知识分子和职工需要接受再训练和再教育以适应这种变化。美国把知识更新作为应付科技挑战、职业变动的重要手段,加强职工教育是他们使用最为有效的方法。据统计,占总就业人口53%的白领工人中,70%参加了职工教育。美国工商企业把职工培训视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职业性、实用性的职工培训,每年用在职工培训上的费用高达400~600亿美元,联邦政府允许各公司的继续教育经费列入成本,免于征税。现在,企业作为传统学校教育的潜在竞争者。已建立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卡耐基促进教育基金会提供了一份题为《公司课堂:学习的企业》的报告指出,美国企业内部开展的训练和教育计划如此庞大广泛,实际上已经提供了全国公立、私立学校和学院的一种替代方案。如:企业每年用于教育和训练的经费约600亿美元,全国4年制学校和大学的教育经费也不过是这个数字。在学生人数方面,大约有800万人在企业中学习,与高等院校录取的大学生人数相差无几。在学术方面,企业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到1991年,已有26个公司和协会授予学员学位。王安电脑公司、诺思罗普公司、阿瑟、安德森会计公司、赫马纳赢利卫生链式公司向学员授予硕士学位,兰德公司不仅对公司学员而且也向社会公众授博士学位;施乐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普费泽尔公司和控制数据公司共拥有400多所学校和教学设施;非常关注教育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每年用于职工教育的经费就达7亿美元。美国企业内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企业自筹资金和国家拨款补贴。政府(邦、州、地)的企业内教育投资占经费总额的4/5,为了确保企业生存和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增长,克林顿总统提出,向每一个100名雇员以上的企业征收工人工资的1.5%作为培训费,成立一个全国培训基金会,重新分配培训基金。
六、劳动效率--企业培训的目标
美国企业培训在教学方面的最大优点是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它不象院校教学那样系统、呆板,而是需要什么教什么。企业还可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程度、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组成微型教学班。由一位教师负责3~5人的教学工作,必要时甚至进行1:1教学。另外,企业培训的课堂可以遍布整个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任何车间和部门都可以成为现场教学的场所。院校教学在这方面则无法和企业培训相比。因为企业的很多设备、工作程序、工业技术等都具有保密性质,不让外人知道,院校学生即使是被允许在企业实习,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企业生产的真实情况。企业培训在教学方法上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操作和实践锻炼为主,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另据美国工程教育学会报导,企业培训教育中的人际关系,也与院校教育有着很大不同。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趋于平等融洽,他们既是师生又是同行。这种相互关系上的改善直接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工业技术的发展为培训事业提供了新款而又经济的方法。以“联邦快递”为例,它以取得100%的质量保证作为公司的服务宗旨。但它的正确投递率只达到99.1%,这便意味着每年有250万件错投的包裹。要对该公司所有9万名雇员进行关于质量方面的正式课堂培训,其费用高得惊人。于是,该公司在1992年10月出台一种新的电视唱片系统,向75,000美国雇员传达公司质量要求细则。此方案比课堂培训节省费用80%,正确投递率由此达到100%。
七、制度保障--企业培训的动力之源
美国把发展企业培训作为国家职责的一部分,摆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上,加强宏观指导。美国1963年制定《成人教育法案》,后经多次修改而日趋完善。联邦和各州议会从教育拨款的观点,自60年代以来制定了企业教育法律法令达数百项之多。美国自上至下有完整的成人教育管理体系,设立成人教育顾问委员会,负责向国会和总统提出有关成人教育的建设,向联邦教育部提出成人教育基金的分发建议。企业培训制度,之所以能风行全美并成为美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非正规途径,是和立法确定的美国社会的劳动人事制度有很大关系。在美国的劳动人事制度中,高级专门职务的晋升不一定与高学历挂钩,而是主要看工作水平、工作能力和实际贡献。因此,大量工程本科或硕士生毕业以后,不去争取更高的学位,而是尽早择业工作。另外,随着就业难与工资待遇差别的变化,学生的从业志愿也发生了变化,与工程师相比,教授的工资偏低,大学本科毕业生志愿当教授的比例,6年间减少了90%。立法促进了美国企业培训事业的发展,完善的劳动人事制度本身又使企业培训对员工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