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指导意义_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指导意义_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说论文,正确处理论文,指导意义论文,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刚刚由社会主义革命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由阶级斗争转向自然界斗争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在1957年发表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①“总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②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高瞻远瞩,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这一学说的理论光芒将照耀着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一直充分肯定毛泽东的这个观点。他在1979年就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法比较好。”③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全会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吹响了改革的号角。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现存的实际体制之间的矛盾,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首先应该改革旧的经济体制,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原来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开始时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经过十几年改革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党的十四大已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资源配制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起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及企业的优胜劣汰,用市场机制来实现;社会的生产与需求的基本平衡,靠市调节达到。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既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也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达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则主要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为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因此,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正处》巨著中,系统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前提,即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其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个总题目。毛泽东阐明了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还特别指出:“我们的人民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阐述了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提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阐述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分别说来,一是政治领域对待社会主义道路、对待共产党的领导、对待人民民主专政、对待民主集中制等认识上的是非矛盾,其处理方针是“团结-批评-团结”;二是思想文化领域各种学术见解和艺术流派的矛盾,其处理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三是经济领域的各种矛盾,其处理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当前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在:在经济领域,各阶级、阶层、群体、个人之间分配方式和多寡的矛盾,纵向上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矛盾。这几年,农民负担太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减少成为农村的突出矛盾。经济领域的矛盾必然要反映到政治中来。政治领域中表现为党的正确主张同左、右两种倾向,特别是“左”的倾向的对立,构成极为重要的人民内部矛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克服官僚主义,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方面也存在矛盾。“在党内、在国家机关中确实存在着腐败现象”,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感忧虑。这是一个极大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社会政治稳定与社会治安状况不尽如人意的矛盾等。经济、政治领域内人民内部矛盾又会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经济上利益多元化和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必然表现为思想文化上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和多种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冲突。

我们今天重温毛泽东当年发表的《正处》,毛泽东当年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等,仍然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所必须遵循的方针。

毛泽东在《正处》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和论述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这样的国家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需要我们独立解决的大问题。毛泽东以苏联和东欧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鉴戒,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在《正处》巨著中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他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并举。”实践证明,毛泽东提出的这条道路是非常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继大包干解决农民温饱之后,针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央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992年底,江泽民同志冒着严寒在江汉平原调查农业问题,并在武汉主持召开了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江泽民指出:“各级党委必须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长期坚持,毫不动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又在北京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江泽民指出:“从长远来看,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农业和农村始终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农业没有更大的发展,农村经济不能登上新的台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发展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并强调“越是加快改革开放,越要重视农业,保护农业,加强农业。”毛泽东在《正处》中论述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时,还强调:“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毛泽东的这一论述说明在我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实行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已经实行了全方位的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模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他在《正处》中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解决了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如何走工业化的道路问题。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伟大贡献。

注释: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7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8页。

③《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68页。

④《参考消息》1989年5月5日。

⑤《光明日报》1990年6月12日。

⑥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胜利》。

标签:;  ;  ;  ;  ;  ;  ;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指导意义_人民内部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