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差异与对策
牛荣华1米振宏2
(1青岛大学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2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
〔摘 要〕 目的 了解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探讨从多渠道满足其需求的途径,为积极养老建议建言提供参考。方法 以分层整群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青岛市427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工具采用SPSS13.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空巢老人的经济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支持与社会参与、养老方式等需求,因其个人特征、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现状等不同而显示出一定差异:低收入空巢老人对经济和医疗保障的需求较为迫切;绝对空巢、独居的、独生子女和无子女的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和社会支持方面有更多的需求;男性、低龄、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的能量在不断蓄积;相对空巢、独居的、非独生子女的低收入空巢老人仍倾向于选择与子女同住养老,居家养老是空巢老人对未来居住安排的主流意愿。结论 低收入空巢老人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幅度需要提高;社会养老服务和社会支持应当加强;空巢老人社会参与的潜力有待挖掘;社会养老服务亟待完善。
〔关键词〕 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社会支持;社会参与
空巢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需求满足和权益保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1〕。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养老模式和对策研究较多〔2〕,而从空巢老人自身的需求角度尤其是从空巢老人的需求差异性入手探讨多渠道多方位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较少,现实中影响了空巢老人需求和政府及社会的供给方面的对接服务。青岛是一个国家级文明城市,又是一个公认的宜居城市,老龄化程度和空巢化程度高发展速度快〔3〕。从空巢老人的自身需求出发研究养老服务对策,为改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同时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老龄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空巢老人在不同的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现状、健康状况等条件下的显现出的需求差异性,并探讨希望社会提供的物质精神方面的资源保障与服务支持方面的途径和方法。
1 数据与方法
1 .1 空巢老人定义 空巢老人界定为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因各种原因子女均不与自己同住的60岁以上的老人〔4〕。空巢又分为绝对空巢和相对空巢。绝对空巢为子女都不在本地,而绝对空巢为本地有子女,但不在一起居住,本研究将二者家庭的老人一并统称为空巢老人。另外参与研究的无子女老人均为子女去世,所以包括在绝对空巢家庭的空巢老人。本研究不包括那些孤寡享受五保待遇住在养老院的老人。
1 .2 抽样 采用分层整群与随机抽样方法。青岛市七区社区(街道),按照社区(居委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好、中、差三类,在每一类中进行整群抽样,共23个社区(居委会),然后在这23个社区(居委会)中再进行随机抽样,共抽取434人,其中有效问卷427份,应答率为98.2%。年龄60~89岁,并对被抽到的所有空巢老人进行当面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排除患有精神病、智力障碍、长期卧床等明显躯体功能障碍的老年人。
1 .3 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及方法 ①空巢老年个体背景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家庭人均年经济收入及评价;睡眠和健康状况;养老的愿望和忧患;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程度及感受到的社会对老人的关怀和尊重程度。②空巢老人对个人生活感受的主观判断及总体看法。③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维度测评。调查采用小团体施测、一对一施测和入户面谈调查法。调查时由调查员辅导空巢老人自填问卷和调查员逐项询问由调查员填写调查表。主试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大学生组成。收集问卷进行统一筛选,剔除不合格问卷后统一录入。
德国工业4.0被众人熟知,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实质,工业4.0的核心是高度个性化定制、高度智能化生产,最终体现的是高度个性化服务。汽车维修服务同样可以实现真正个性化的服务。所以我们可以对车辆进行全方位的表征检测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提取分析,这就形成了科学检测—根据检测报告结合车主提供的车辆信息制定科学的一对一养护方案,执行科学的养护工艺及检验策略。这样既突破原有的套路,又突出了个性化技术服务,同时与其他维修企业实现了差异化。 科学检测方案列于表3。
1 .4 调查对象 427个样本中,男207人,女220人。所调查的空巢老人年龄60~89岁。60~69岁占53.7%,70~79岁占38.2%,80岁及以上的占8.1%。没上过学、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最多,达到65.8%,中专/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占18.7%,大专及以上占15.5%。有配偶同住的空巢老人302人,有偶分居、丧偶、离婚和未婚的老人共有125人,其中独立居住99人,无配偶而与其他老人同住的有26人。此人数较少与有配偶同住的本文一并称为“伴居”,而独立居住的本文称为“独居”。
文化娱乐生活是集体性社会参与的一个主要内容〔5〕。调查显示,空巢老人参加社会集体活动娱乐的比例并不太高,经常参加的只有30.7%,30%的偶尔参加,38.1%的几乎不参加。他们休闲娱乐活动主要是自娱自乐。文化娱乐活动以被动接受为主,主动地创造性地自我规划享受休闲的很少,他们希望社区能组织或帮助他们娱乐活动,另一方面有一些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认为适合他们娱乐活动太少,社区缺少供高龄老人的娱乐活动和设施。
宋明理学又被称为宋明道学,是宋明时期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思想。宋明理学从大的派系上说属于中国传统儒学,它产生自中唐的儒学士大夫对西来的佛学的拒斥。但是实际上宋明理学吸纳了大量的佛学的概念和思维方法。宋明理学很多主要代表人物的为学经历经常被形容为“出入佛老,归本六经”,即他们最终虽然都以儒家的六经为宗旨、为最终归宿,但他们都曾广泛涉猎过佛学书籍,甚至曾沉浸于佛学当中。因此从思想基础上来讲,宋明理学具有非常强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它不仅仅只有一个思想基础,除了秦汉的儒学之外,魏晋隋唐的佛学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基础。
2 结 果
2 .1 空巢老人的经济保障需求差异 有2.3%的空巢老人感到“困难”和“非常困难”,42.6%感到经济上“过得去”,感到“比较满意”38.6%,“满意”9.4%,“非常满意”7.1%。空巢老人的经济收入以退休金或养老金为主,另外的经济来源比较少,主要是自己劳动所得、子女补贴和政府救助补贴。
2 .3 .1 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需求 调查中当问及对子女尽孝的满意程度,回答满意者50.4%;比较满意者37.9%,不满意者11.7%,后者主要认为儿女对自己不关心,或是工作太忙。在回答对子女的希望:常回家看看者55.5%;专心工作者51.55%;多打电话者28.1%;回答多给物质帮助者仅6.8%。可见常回家看看是空巢老人来们的最大的愿望。问在过去遇到紧急困难时得到谁的关心帮助:回答配偶者43.6%,子女者65.1%,亲戚朋友者25.8%,政府及非官方社会团体者6.7%,原单位者6.1%。在交往对象方面,除了子女以外,邻里关系也是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回答与邻居的关系,很好者49.2%,比较好者37.9%,一般者12.9%。而这些邻里交往的开始和感情加深大部分源自于社区组织的集体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友谊。因此他们对社区组织有很大的期望。在调查对社区的条件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时,回答不好3.5%,回答一般者27.4%,认为比较好和很好者69.1%。低龄老年人由于能够参加更多的活动,比高龄空巢老人的满意度更高。 老年人由于身体活动和心理功能弱化,应对突发安全危机事件 能力很差,有的不敢出门,不敢与外界陌生人搭话.对居住的辖区安全要求较高。他们对政府和社区组织基于很高的期望,希望建立环境清静的老人社区,设置安全保卫机构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2 .1 .2 不同家庭结构的空巢老人月经济收入 ≤1 500元组独居者所占比率最高,而>3 500元组伴居者比率高,表明空巢老人的不同月经济收入组人数在独居和伴居的两种情形下分布无显著差异(Z =-1.219,P =0.223)。绝对空巢和相对空巢比较看,不同月经济收入组人数在两种情形下分布无显著差异(Z =-1.151,P =0.250)。见表1。
2 .1 .3 不同教育程度的空巢老人月经济收入比较 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中高收入(>2 500元)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χ 2检验,各个经济收入水平的空巢老人在不同教育程度组的分布有显著的差异(χ 2=145.160,df =2,P =0.000)。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高的空巢老人普遍比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高。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空巢老人的月经济收入比较〔 n (%),元〕
与其他年龄组比较:1)P <0.05;与其他文化程度组比较:2)P <0.05
2 .2 空巢老人的健康保障需求差异 在空巢老人“最担心的事情”的问题上,回答最多的就是担心自己生病,占43.8%,其次是担心生病支付不起医疗费,占30.2%。空巢老人对社区的医疗服务评价:不满意占8.9%,一般占34.0%,比较好占44.7%,很好占12.4%。最希望的是减低医疗费用和增加大医院看病的便利性。还有到外地看望子女或者随子女同住,医疗保障与服务异地医疗费是重点。同时高龄老人对照料服务也越来越迫切。我们了解到有38.3%的老人部分需要照料或护理,完全需要照料或护理的占7.2%,两者合计为45.5%。
2 .2 .1 不同条件下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比较 空巢老人患病率较高,以慢性病为主。12.4%的空巢老人因病严重影响生活,48.5%因病对生活轻度影响。所患疾病中45.9%是心血管疾病,以高血压和冠心病为主,其次是骨关节病,多达27.4%,再次是内分泌疾病(11.5%),主要是糖尿病。另外空巢老人的睡眠状况是: 50.6%的人有时失眠,15.2%的经常失眠。
2 .2 .2 不同条件下空巢老人对健康的担忧 自身健康状况是几乎所有空巢老人的共同的忧虑,低收入者更担忧生病后的医疗费用,对未来的生活保障也非常担忧,绝对空巢和独居空巢老人对老来照料的担忧更加强烈,无子女者对自身健康和照料尤其担忧,而独生子女生活保障和照料压力比多子女的空巢老人要更大。见表2。
表2 不同条件空巢老人对健康的担忧(%)
经济收入是经济保障的主要来源和评价指标,经济保障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收入上的差异.2014年10月以前我国城镇职工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企业职工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养老金替代率在50%以下,而机关事业单位是独立型养老保险制,养老金替代率超过80%。因此,导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差别较大,其次,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和城镇职工之间的养老保险金缴纳和领取方式也有很大不同,导致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差别。
2 .1 .1 不同年龄性别空巢老人月经济收入比较 在较低收入水平上,随着年龄的提高,所占比例越来越低,而在较高收入水平组,随着年龄的提高,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表明各不同月经济收入组的空巢老人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不均匀,差异显著(χ 2=139.442,df =2,P =0.000)。但是,从性别上看,男女两组在各个经济收入组段的分布比较无显著差异(Z =-1.238,P <0.285)。见表1。
2 .3 .2 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需求 空巢老人调查问卷中,关于“我常常想在再为社会做点事” 认为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者33.3%,中等符合者29.1%;对于“我现在喜欢学习” 认为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者26.7%,中等符合者23.6%;提到“我觉得我还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认为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者37.9%,中等符合者25.3%;关于一项“我常常感到无所事事时间难以打发,”认为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者31.3%,中等符合者22.4%,当问到“相比之下,我更愿意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认为完全符合者14.1%,比较符合者34.2%,中等符合者21.4%;回答“若有机会我乐意参加某种社区居委会工作” 认为完全符合的和比较符合者38.1%,中等符合者21.3%;由此可见,仍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愿意继续工作,参与社会活动。
“出生在白人所谓的‘异教徒’中间并在很大程度上在他们中间长大,对于我是一种福气。尽管我同意每个白人都有一种崇高的职责,要遵从自己宗教和良心的教导,完事循法则而行。但那些白人——他们的政府装备着最先进的杀人武器——凭着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关于救赎的教条和一套别人不懂的道德规则来吓唬、打击异族同类,破坏他们珍视的习俗,侮辱他们的神灵,这是一种残忍。”
小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女人若然出众,在成熟之后肯定会声名远播,这个声名还不需要新闻的炒作,只靠人口传播,很实打实,这个女孩可以催进当地青年荷尔蒙的分泌,让他们的聊天话题有个落脚点,一直到她远走高飞。真正的尤物总是属于大城市的,属于全人类的,属于……反正不属于你我的。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χ 2、秩和检验。
2 .3 .3 不同状态空巢老人的社会需求差异 低龄老人比高龄老人的社会参与需求大(P <0.01),教育程度高的比教育程度低的社会参与需求高(P <0.01),男性就业需求高于女性,而在公益方面和娱乐的积极性女性均大于男性。综合看男女差异不显著(P =0.05)。
2 .4 空巢老人的养老方式需求差异 在1 500元及以下组,选择与子女同住养老的人数及比例均为最高,在1 501~2 500元和2 501~3 500元组选择与子女同住养老的人数比较高,而在>3 500元的组,选择与子女同住的比例最低,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34.342,P =0.000),选择居家社会养老的比例四个经济收入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养老意愿中选择与子女同住的在独居者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伴居者(Z =-3.13,P =0.002)。相对空巢明显大于绝对空巢(Z =-2.594,P =0.009)。因为通常人们在做出选择之前,已经考虑到了它的可行性,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外地,本市无子女,所以大多不可能与子女同住,所以多选择居家社会养老。在选择居家社会养老中,伴居家庭明显高于独居家庭(P <0.01),而相对空巢明显高于绝对空巢(P <0.05)。在选择养老院一项中,伴居高于独居,绝对空巢和相对空巢老人比例相当(P >0.05)。在初中及以下组,选择与子女同住的最高,高中及中专组次之,而大专及以上水平最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8.984,P =0.000)。选择居家社会养老的大专以上组员高于其他两组(P <0.01)。见表3。
表3 不同现状空巢老人养老愿望的比较〔 n (%)〕
与其他月收入组比较:1)P <0.01;与伴居组比较:2)P <0.01;与绝对空巢组比较:3)P <0.01;与其他文化程度组比较:4)P <0.01
3 讨 论
2 .3 空巢老人的社会需求差异
本研究中高龄组经济收入高于低龄组的可能原因:第一,有些高龄的低收入或者住福利院的没有统计在内。第二,高收入供养充裕,对身体的颐养更利于长寿。第三,近年来政府对离退休的高年资老人的退休金或养老金以及补贴提升幅度加大。
由于不同的受教育水平直接与从事的工作性质、行业、职位有关,而这些都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养老金或退休金的高低。相应地,教育程度高的较之教育程度低的有较多的经济保障进行物质生活改善,更容易接受健康教育,加强营养保健和精神文化生活,更利于长寿,反之亦然。
产量与果枝数、蕾数和铃数具有极显著相关,因此,在农林间作系统中,保持果枝数为一定水平下增加蕾数和铃数是棉花高产的关键。后期水分胁迫对棉花产量具有不利影响,在减量灌溉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将前期的水分后移,通过水分的合理运筹来实现农林间作系统的高产高效。
大型机械压力机高速级小齿轮的材料为中碳钢调质处理,齿面局部淬火40~50HRC,大齿轮一般为铸钢,一般地说调质的小齿轮和铸钢的大齿轮减磨性较好,能有效的降低传动噪声。
此次论坛,还组织与会人员分别到新公中镇万亩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区、复兴镇联丰村千亩蜜瓜四控示范区以及巴彦淖尔市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区等就政企合作盐碱地改良治理实践示范效果进行了观摩考察。
老年人患病率高,不仅造成身心痛苦,还大大增加了医疗费用。有不少老人因为慢性病常年服药,每月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有相当一部分只能自费。与此同时,长期的治疗会加重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使老年人产生内疚、负罪感,有些因为住院费用的顾虑而放弃治疗,对子女隐瞒病情后独自忍受痛苦。因为,仅有的收入除了基本生活开支外,医疗费用是刚性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与健康状况有关,调查显示,各种健康状况的人群在各个经济收入组的分布接近。而且可能由于不同职业及保障系列,往往低收入者所享受的医疗报销及补贴更少,所需要自负的医疗费用占收入比重更高。低收入者更加关注“生病后支付不起医疗费”
身体健康是安享晚年的基础,老年慢性病和常见病对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和日常生活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疾病及预后的担心更增加了他们的精神压力,使之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空巢老人因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对因疾病引起的躯体上的不适及疼痛感觉更为敏感强烈,而且较一般老年人更易由疾病引起心理变化。因此,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担忧是所有空巢老人共同的也是最主要的忧虑,其中绝对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独居无伴侣,由于缺少了最重要的亲情关怀,这种担忧更为明显。
本研究显示,在“老来无人照顾”的担忧比例数,随着子女数的增加呈递减规律,绝对空巢老人更担忧“无人照顾”,而“无子女”或“独生子女”的担忧尤为突出,说明了老人们“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也反映了老人们儿女亲情的依恋和期望,深入访谈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体现了子女在空巢老人养老中的重要地位。从另一个方面提示社会对空巢老人责任的重要性。尽管社区设立了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院,但由于老年人需求的个体差异与照料的相对统一共性方面的矛盾不易解决。
空巢老人社会需求差异的原因可以根据下几种理论从不同的方面理解。①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有正式支持体系和非正式支持体系。正式的支持体系主要是指政府、社区、志愿者团体等提供的服务性照顾和支持性服务,非正式支持体系包括配偶、子女、邻居、朋友等提供的支持〔6〕。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也逐渐弱化,风险承受能力差,害怕孤独情感脆弱,社会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国外学者Cantor 曾提出的所谓“差异补偿”理论认为:对迈者的支持来源遵循由近到远的顺序。即这一差序是从其配偶发展到成年子女,再到远方亲戚或邻居,然后到官方机构〔7〕。空巢老人的支持需求首先是来自于子女的帮助和情感慰藉〔8〕。表现在调查中绝大多数空巢老人最希望孩子多回家看看,当子女回家探望老人的时间间隔太长,老人便会产生不被重视的感受,甚至产生怨恨情绪,或者抑郁和孤独感。访谈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但绝对空巢老人远水解不了近渴,相对空巢老人的子女也由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和家庭成长期,对空巢老人的情感支持有些力不从心,同时,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方面社区邻里及社会的支持有由于城镇化和人口的流动不够稳定。作为空巢老人亟需与邻里的情感沟通和帮助,尤其是他们从原来的工作单位退休,特别需要通过参加社区的组织来增强归属感。②价值定向理论。由心理学家提出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是自我存在的理由和自我行为理由的出发点,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人总是被自我价值追求和自我价值确立的需要所牵引。而在一切自我价值支持资源中的他人,尤其是重要他人对自己的承认是最为重要的资源。为此,人在自我价值寻求中对于他人的评价和反馈高度敏感,当个体的自我价值定向体系处于暂时稳定的状态时,自我支持资源越多,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就越积极。对于空巢老人也是如此,年龄较低、身体状况较好、教育程度较高的空巢老人其自身支持资源较多,相应地追求自我价值感动力也高,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需求的越大。③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五层,低层需求基本满足后就产生了更高一层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是发挥自我潜能的需求,是实现自我的愿望〔9〕。目前空巢大多数已经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安全有了基本保障,因此爱与归属、自尊甚至自我实现的需要变得日渐突出,社会参与正是满足这些需要的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尤其是政治性社会参与和生产性社会参与。社会参与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空巢老人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其养老需求的满足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老人自身共同努力。
应对老龄化挑战老有所养是根本,老有所医是关键,老有所乐是真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空巢老人安享晚年的重要保证。我国现行的城乡保障制度尽管在不断完善,但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建议如下。完善养老机制,缩小保障差别。尽管目前城区养老金已经全面覆盖,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的保障水平过低,政府应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加快养老并轨的步伐,减少由于养老金双轨制所造成的养老金的悬殊差别。完善养老保障机制,除了国家强制的养老保险以外,多渠道筹集养老基金,以奖励性的政策鼓励企业和慈善组织为贫困低保障的空巢老人设立专门的补充养老基金;鼓励更多的企业实行例如年金制度等形式补充养老金,逐步实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保证养老金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②加强医保力度,增加报销比例。首先,政府要加大对老年人医疗保障事业资金的投入,差别化对待老龄人口人均缴费和政府费用补偿模式,适当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和城镇居民参保老龄人口的医疗补偿标准。改革“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年人口医保费用”的职工医疗保险资金筹集的单一模式,确保医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保模式应向老年人倾斜,以适应“慢病多、长疗程”老龄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适当提高参保老年人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对于患病经济困难的空巢老人要给予医疗救助和护理补贴,确保每一位空巢老人不因无钱看病治病而丧失健康乃至生命。③加快福利建设,提高救助标准。建立空巢老人福利财政支出的长效机制,建立多种形式老年福利机构,提供优质专业全面的养老服务,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救助金和老龄补贴的幅度,多方努力努力确保每一个空巢老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严格维护老年人享受住房、婚姻自由、 再就业及相应的权益,反对老年歧视。④增加灵活政策,严格评估监督。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监督体系,运用行政手段对辖区的养老设施的使用规范运作和机构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应统筹协调筹资,使有限的资金完全用于空巢老人的养老、医疗、照料和救助。另外,应从制度上为异地养老和异地互动养老开绿灯。建立养老金异地领取,医疗费异地报销的联网机制,这样不仅大幅度解决绝对空巢老人的亲情关怀和照料问题,也为老年人享受旅游养老和候鸟生活提供了方便。空巢老人,尤其是独居的空巢老人由于最亲近的关系的疏远和缺失,导致他们社会支持的链条松散和断裂,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力量在鼓励发挥子女在赡养老人尤其是精神养老的作用的同时来修补和完善这条关乎生命的链条。对辖区的空巢老人尤其是高龄及独居老人基本生活和健康状况进行登记、分类制作档案,建立一个由专门机构管理的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为空巢老人配备与急难救助联动的求助呼叫系统。定期通过走访、电话,视频等和空巢老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意见反馈,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向相应的部门、服务机构和社会挂钩为老人提供对口的帮助。同时还可以将空巢老人的一些信息需求与子女互通,既提高了服务效率又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和牵挂。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给空巢老人提供关怀和帮助。最关键的是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的社会服务和急难救助迅速又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空巢老人享受服务的质量进行一定的监督作用〔10〕。
本调查发现有约三分之一的空巢老人愿意和子女同住养老,但因住房、工作性质及代际差异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子女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希望与子女同住,但却渴望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和得到贴身的照顾。因此,要引导支持开发商建造社会敬老型的一配一户型的公寓,形成混合型的养老社区并鼓励老年人与子女相邻和就近居住。也可建造独立的老年社区,例如日前有学者提出连锁式老年公寓〔11〕,形成老年公寓住宅组群,老年社区,甚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城。连锁式老年公寓是西方国家主义的养老模式,也代表了居家养老的一种新兴模式。独立性老年社区形成了老年家庭聚集而居的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小型社会,如能进行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既方便了生活,又确保了安全,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完美结合发展创新。
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机构建设,制定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管理规划和具体措施,首先社区要设置专门岗位,鼓励吸引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多方面人才并通过培训持证上岗,组成专业化、职业化、义务化的多方位的服务队伍,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针对不同需求的空巢老人打造多层次服务体系。尤其是对独居的和绝对空巢老人应重点帮扶并提供精神慰藉,让他们感受社会、政府的温暖,消除隔离感。定期查体,健康指导,疾病预防,心理咨询。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人户服务。并建立家庭病床开展家庭护理,提供无偿或低偿医护服务,政府还要增加社区生活照料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兴办社区老年服务事业,整合社区资源建设更多方便实用的功能齐全的老年活动场地,开展健康向上的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扩建老年大学,丰富课程,吸引和组织空巢老人走出家庭,融入社区,参与社会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社会参与是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重要途径,也是联合国倡导的“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和精髓。同时也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既往对于老年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一是仅仅把老年人当作被关怀被照顾的对象,过度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舒适度,忽略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社会参与需求与社会发展现状之间不协调,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人文环境和法制环境不够。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
要进行老年生命教育和老年期生涯规划,使他们充分认识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接受空巢现状,促进角色转换和自我价值确认。把老年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中,不仅把老年大学当成老年人休闲娱乐的场所,更应把老年大学开成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探索未知,提高技能,弥补缺憾,自我实现的开放大学。提高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水平,激发空巢老人探索自己的需求,发现自我价值,增加成就感,主动寻找和创造快乐,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关怀和怜悯。
空巢老人无儿女陪伴与拖累,年龄和身体状况差异较大,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助人能量。提倡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不仅解决了自身养老难题,又减轻了儿女的负担缓解了社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发展。通过社区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老人互助组,互助点,甚至互助“家庭”,形式可以是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同住或邻居,形成空巢老人养老组合。生活上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合作,互助服务,彼相互守望照顾,情感上相互抚慰依靠。同龄人更容易共情和沟通,尤其是心理帮扶效果更好。对于助老的低龄老人给予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比如自己或配偶未来享受养老服务的回馈,这样既可以让老年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和家人未来养老奠定了基础,又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促进了老年人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优势视角的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围绕洞见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资源。实际上,几乎人在任何境遇中都有优势存在。即使是一些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能量的人都有可能隐藏着天赋〔12〕,不少空巢老年人在自己离开工作岗位之前是各行各业非常优秀的人才或社会有用之人,而这些品质正好可以转化为帮助空巢老年人自己和他人积极能量与动机并形成优势。通过参与社会的劳动创造社会价值和个人财富的积累。但是现实中空巢老人参与意愿不高,主动意识不够。这是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缺乏,不同群体及老年人本身对自己的认知偏差所致。疏离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缺少继续参与的机会,左伟等〔13〕研究认为,合适的机会是影响参与社会的决定性因素,而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仅仅是重要条件,因此,对待空巢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是要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
东昌雕刻葫芦用料考究,立意新颖,构图饱满,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性、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6]。自2007年以来,东昌府区政府通过制定葫芦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雕刻工艺传承、支持加工公司建设、进行广泛的市场推介等方式,深入挖掘东昌葫芦文化内涵,努力塑造东昌雕刻葫芦品牌,将其打造成为颇具地域代表性、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商品。2011年,东昌雕刻葫芦入选“到山东不可不买的100种旅游特色商品”名录。
因此,应将包含社会参与的老年人基本需要纳入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建构中,积极创造条件降低和消除被动内化到个体意识中的对老年人群的认知偏差和情感排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协会和各种特色的老年社团组织,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类健康的社会活动。 政府和社会要提供公平公正的我机会,借助有效的社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开发老年劳动力市场,鼓励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扬长避短在发挥老年人的优势行业为老年人就业大开绿灯。引导空巢老人发现自己的优势,再就业,与年轻人同工同酬,为老年人发挥余热,自我提升、自我养老和自我实现创造条件,让老年人成为社会的财富,成为自己的骄傲。
2月8日,赴辽宁参加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的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陈雷与辽宁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陈政高亲切会谈,就进一步推进辽宁水利改革发展深入交换意见。
4 参考文献
1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变化〔J〕.中国社会保障,2013;(11):13-5.
2 吴子莲.探索应对老龄化的人口策略〔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2;(3):56-7.
3 高亮,郝园园,杨洪星.青岛10名老人中6人是空巢〔EB/OL〕.www.qingdaonews.com/content/2012-09/24/content-9423392.htm
4 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J〕.人口与经济,2005:(2):57-62.
5 李宗华.近三十年来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研究的综述〔J〕.东岳论丛,2009;30(8):60-3.
6 杨玉婷.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体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7 夏埃 KW,威里斯 SC.著,乐国安,韩威,周静,等译.成人发展与老龄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
8 余昌妹,吴永琴,杨晔,琴.温州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互分析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65-7.
9 三岛齐纪,刘立善.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内涵〔J〕.日本研究,2012;(3):40-3.
10 申群喜,王世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镇架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状况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1;12(1):3-6.
11 耿曙光,李家宝,李果峰.积极老龄化下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创新探索〔C〕.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2012:102.
12 黄耀明.试论转型时期中国崇老文化的秉承与变迁〔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76(2):109.
13 左伟,吕立国.高校退休教师社会参与的调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学版),2008;36(3):76-8.
〔中图分类号〕 R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2019)23-5823-07;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9.23.054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2CSHJ06);青岛大学习近平系列讲话学习研究中心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QDXY201318)
第一作者: 牛荣华(1959-),女,主任医师,教授,主要从事老年学研究。
〔2018-03-31修回〕
(编辑 曹梦园)
标签:空巢老人论文; 养老需求论文; 社会支持论文; 社会参与论文; 青岛大学医院论文; 青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