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原型在语境和文化模式中的动态变化论文

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原型在语境和文化模式中的动态变化论文

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原型在语境和文化模式中的动态变化

徐 璟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 400032)

摘要 :人类要认知世界,就必须选择有效的方式对世界进行加工、处理、构建和储存。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是认知主体,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对认知对象进行分类和范畴化。在此基础上人类才有了概念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能力。然而范畴化又是一个非常复杂、模糊的认知过程,其内部结构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认知和文化模式,并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语境和文化模式的角度出发,阐述其对原型范畴理论中原型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 :范畴原型理论;原型;语境变化;文化模式

0 引言

世界万物千变万化, 人类只有不断地实践、认识, 反复这个过程才能充分认识客观世界,才能选择有效的方式对世界进行加工、处理、构建和储存。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是认知主体,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对认知对象进行分类和范畴化。如果没有对千差万别的认知对象的范畴化能力,人类也就无法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各种经验,语言文化就更无法处理,构建和发展。所以范畴化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过程赋予了人类对世界万物的分类能力,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具有了语言符号的能力。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原型范畴的观点便见于亚里士多德时的经典理论,只是该理论是基于先验的猜想。而后,现代的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用实验事实证明了原型理论,提出了相关的概念。本论文就从原型范畴理论的概念出发,论述不同语境和文化对原型的影响及其变化。

1 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经典理论进行批判中所提出来的。到了20世纪50 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范畴的考察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分及隶属度的差异,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的理论。六七十年代以来,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对家族相似性理论又有了新的认识。奥斯丁将家族相似性用于词汇研究,提出一个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各种意义之间呈连锁变化[1]。然后,人类学家Berlin & Kay对98种语言的颜色词汇谱系研究,发现对众多颜色指称实际都是由核心(Focal)或基本(Basic)颜色词汇决定,而这些焦点成员词汇并非由语言所决定。他们的研究成果推翻了语言相对论的观点,证明不同文化中语言对颜色词汇选择并非任意性。心理学家Rosch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发现焦点色在感知和记忆中是突显的,比其他颜色更易于辨认,因而有利于识别和分类,又将“Focus”换成“Prototype”。同一时期,Labov开展了著名的杯装物体的实验。在实验中,有关茶杯和类似茶杯的图片纷纷展现给被试,并被要求说出其名称。结果表明,对杯子的原型认同率为100%,而离原型越远的成员,其认同率就越低。当对杯子的认同率低到某一程度时,对其他物体的范畴认同率又开始上升并出现交叉[2]。这一实验证明了认知原型是以最佳或者最典型个体为对象;范畴的最终形成也是围绕最典型成员以特征典型性程度差别而表现出来,说明范畴边缘模糊性的存在。而边缘模糊性有不同的侧面,范畴内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社会文化知识。这样,处于某个范畴内的原型就很可能因为语境或者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所以说原型也具有动态变化性。

2 原型在不同语境中的变化

范畴中的中心成员并不是恒久不变的,随着语言的发展、文化模式的不同以及词语所处的语境不同,原来的中心成员很可能变成边缘成员。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境(Context) 完全可以改变范畴结构内部成员的位置。在认知语言学中,语境被看作是一种心理现象。Ungerer & Schmid区分了情景(Situation)和语境[3]。他们认为情景是指现实世界中的情形,语境是话语可被理解的一组背景知识,是一种与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信息相关的心智现象[4]。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象也应该在相关的语境经历过,储存过。Ungerer & Schmid就以狗为参照物的例句做了分析。在不同的例句中,出现在人们大脑中的狗的原型就很不一样。第一句:The hunter took his gun, left the logde and called his dog. 第二句:Right from the start of the race, the dogs began chasing the rabbit. 第三句:The policeman lined up with the dogs to face the rioters. 在三个例句中,都出现了dog这个词。如果没有语境,首先浮现在笔者大脑里的一定是中国的土狗形象。但是在例句一中,看到hunter,gun这两个词,狩猎的背景立马出现在笔者脑海中,于是此句中狗的第一形象马上就是猎狗,也就是说此句中狗的原型被定为猎狗。同理,第二句中,当看到race,chasing,rabbit时,笔者就联想到了赛狗比赛,首先映入笔者脑海的就是一种身细腿长的赛犬。第三句中,policeman,rioters 暗示了此句中的狗应该是执行公务的狗,笔者立马就想到了凶猛的狼犬。如果脱离语境,虽然猎犬、赛犬、狼犬都具有狗的特征,但是他们可能都不如土狗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么常见,这么具有典型性,而成为只能依赖语境范畴的非典型成员。这几个例句都表明语境会影响对某个特定范畴中最可能的成员的意想生成。这就是说,由于语境变化,原型也有所不同。因为我们知道原型具有许多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概念特征,所以能最好地表征概念属性。根据属性,语境对原型的变化有影响。一方面,语境可以使某一范畴内以前最典型的属性在特定的语境中失去典型性。比如,dog的范畴属性是犬吠、四条腿、见到主人摇尾巴等,根据上面几个例句,可以看到狗的这些范畴属性在特定语境中不占重要位置。所以在另一方面,语境就可以强调那些非典型属性。在例句一的语境中,除了狗的一般属性外,猎狗的诸如跟踪猎物、带回猎物等属性就会根据在特定语境中的重要性而递增,变得突出典型。那么范畴成员的属性结构也会发生变化。以前处于边缘的成员的属性特征在特定语境中被放大,处于重要位置,进而就很可能成为典型成员或者原型,而以前的原型却沦为边缘成员的位置。

医学伦理道德的学习是医学研究生进行学习、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研究和应用中越来越依赖于仪器设备,只关注病人的病情,忽视了对病人心理的研究。因此,对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来说要重视医学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强化这方面的教育教学,为培养我国医务人员的医德素养打下良好基础。

3 原型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化

认知学认为人类必须对认知对象进行分类和范畴化。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认知模式逐步形成,范畴中的原型也不断增加,并且随着个人成长或居住的文化环境发生变化。文化给人们所经历的情景提供背景,充实认知模式。比如在古代除了中国生产豆腐外,其他国家的人对此物没有任何认知,那是因为豆腐不是他们国家文化中的一部分。因此,认知模式的形成要依赖于文化。这样,不同的文化就赋予了认知原型的不同含义。在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地区,人们即使使用同一词汇也可能因为各自文化的独特性,该词汇被赋予千差万别的文化语义,使得不同文化中语义的原型产生差别。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喜欢去找英汉概念语义对等的词,结果在翻译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笑话。这都归因于他们没有理解到两种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原型意义的明显不同。例如“龙”在中西方有不同的文化原型意义。首先,两种文化中龙的样子不一样;其次,中国人崇拜龙,把自己当成龙的传人,而西方人却把龙当成恶魔的化身。所以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Asian Four Dragons”,就会让西方人感到不愉快,然而他们是推崇老虎狮子的,所以通常译者把此表达翻译成“Asian Four Tigers”。又例如不同语言中,人们对基本色的色度认可是一致的,其原型义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实际的交际中,由于交际要牵涉到具体的语境,考虑到交际对象和各自的文化差异,基本的颜色词汇被赋予了远远超越基本意义理解范畴的文化附加含义,这已经偏离了颜色词汇原型义的中心位置,被当成边缘成员,所以边缘和中心的差别就很明显,有时可能看不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例如“黄色”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原型意义就有所不同。黄色在中国人眼里是尊贵之色。我们的祖先叫黄帝;我们是炎黄子孙;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皇帝穿的是黄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宫廷里到处使用黄色表示皇宫的威严,老百姓都是不敢使用黄色的。所以,黄色的文化原型意义是和“崇高、皇权、尊严”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又赋予了“黄色”新的文化内涵。像“黄梁美梦”“计划黄了”诸如此类词汇中的“黄”表示“失败”,离“尊贵”的文化原型意义远了点。又如“黄色电影”“扫黄”,它们中的“黄”就和原型完全相反,和“污秽、下流”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在汉语中,“黄色” 的文化范畴就如此之广,使用时都要考虑交际情景和对象。

首先,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由此可见,词汇的文化范畴即使在自己语言文化中都是如此之广,更何况当不同文化碰撞在一起,不同的文化模式很可能会导致原型的改变,自己文化范畴中的边缘成员很可能就是对方文化的原型。这就要求交际者不能把自己文化的原型生硬地套用在另一种文化中,必须考虑到文化的差异、语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文化模式,减少交际失误。

4 原型变化的意义

注浆结束30 min后进行拆模,各模拟试验方案的试块拆模效果见图4。由图4可知:试验1的试块整体固结效果较差,呈不规律状;试验2和试验3的固结效果明显,除个别部位未固结,绝大多数部位全部固结;试验4的试块固结呈不规律状,固结效果明显优于试验1。

前面提到“黄色”在中国文化范畴中的原型是“尊贵之色”,然而,在英语文化中,恰恰相反,黄色被看作是“下流、低级、庸俗、淫秽”的代名词。其文化渊源在于美国以前发行的一种报纸,里面充满了低俗的连环画,而后人们就称这种报纸叫黄色报纸。诸如此类的色情、犯罪新闻又叫黄色新闻。现代汉语中的“黄色电影”之类的黄色文化意义就来源于此。除此之外,西方人把黄色看成疾病,不吉祥的颜色,充满了贬义,比如yellow dog,是卑鄙小人的意思。

第二,该理论提示教师在词汇的教授过程中,要以原型意义为依托向外延伸扩展词义,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词义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准确地理解推断语篇词义。

第一,该理论启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范畴词汇。因为在日常交流中,基本的范畴词汇才是最常用的,而不是那些复杂的变体名称。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牢牢掌握基本范畴词并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学习基本词汇的衍生体从而扩大词汇量,提高英语水平。

将采取预防措施后仍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分为两组,研究2组应用喜辽妥与湿润烧伤膏交替外敷,每日两次;对照2组每天外敷新鲜土豆片,每日两次。

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5]。”然而,认知范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导致范畴原型、范畴界限以及整个范畴结构的迁移和变化。范畴的相互作用影响就是依赖于语言的发展、语境的变化、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不同的文化模式来实现的。那么原型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对语言学习、交流又有什么意义?

第三,该理论启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义联想能力,教授学生如何构建基本范畴词汇网络。一旦遇见范畴词汇,学生可激活此网络发生联想,达到深刻理解词汇,轻松记忆单词的目的。总的来说,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原型典型性会随着语言发展和语境变化而变化。学习者应该注意分析语境,在词语所处范畴中选择恰当的成员含义,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在动态语境中推导交际中的最大相关和最佳关联。同时学习者也可以围绕原型词汇,以网络形式展开词汇记忆和应用。所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基本范畴词汇的讲解融入到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进行对比分析,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词汇之间的本质外延的联系,才能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地理解使用词汇。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托文化的差异性,语境的变化性设计出具有信息差的词汇教学活动,让本来枯燥无聊的词汇课顿时变得内涵丰富、形式新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重新定义了词汇教学的内涵。

其次,对范畴中原型的变化的理解还可以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中,消除文化定势,帮助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因为文化定势是很普遍的现象。它只是概括了群体中的共性,夸大了范畴中家族的相似性,忽略了其中成员之间的差异,是一种过于概括的认知方式。而人对异域文化的认识,往往是借助对其某些成员的印象得出,并不是所有成员。那么人们在接触这些个别成员之前,就形成了文化定势,如果遇到和他们的认识不同的新印象就很可能被当作不是范畴典型特征从而拒绝接受。比如,现在社会上就流行认同美国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原型,使人们形成错误的文化定势,导致在非美国的国家产生交际失误。所以归根结底,文化定势就是因为没有深刻理解原型在文化中的动态变化而造成的。

5 结语

综上所述,范畴原型理论中的原型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其变化要依赖于语境、认知模式和文化模式等因素。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能真正地把这个理论特点应用到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中去,并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只有这样,我们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才有意义。

自然选择理论其实很简单。最适合环境的生物存活并繁殖后代,而那些不太适合环境(不能在环境中找到食物并繁殖后代)的生物将慢慢消失。这就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理论。

参考文献 :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及形成过程[J]. 外国语,2001(1): 1-4.

[2] 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 (4): 5-12.

[3] Ungerer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6:89-102.

[4]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58-72.

[5]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8-195.

The Dynamic Variations of Prototypes in the Category Prototype Theory in Contexts and Culture Models

XU Jing

(Chongqing Nanfang Translators College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2, China)

Abstract : In order to perceive the world, man must select effective ways to process, construct and reserve the world. Cognitively, man, the cognitive subject, must classify and categorize the objects. On this basis, man is able to conceptualize things and signify languages. However, categorization is a cognitive process of ambiguity and complexity. The formation of its structure, to a great extent, depends on cognitive culture models and varies with different contexts. Thus, the thesis intends to illustrate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s and culture models on the category prototype theory in the category prototype theory, from the aspect of the two factors.

Key words : the category prototype theory; prototypes; the variation of contexts; the cultural models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 :2017-12-21

作者简介 : 徐 璟(1981-),女,重庆人, 硕士生.

文章编号 :1009-2269(2019)01-0129- 04

(责任编辑:朱晓燕)

标签:;  ;  ;  ;  ;  

原型范畴理论中的原型在语境和文化模式中的动态变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