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 探究血小板与凝血因子在止血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机理,通常情况下,止血的物质主要包含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止血原理是当血管出现破裂问题时,血小板经过活化与凝聚后会在破损处形成初级的止血物质即止血栓,此时凝血因子活化血小板中的物质最终促进止血的速度。方法 经过对近几十年内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能更加深入的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凝血的整个过程,这些进展主要包括凝血因子修正理论、血小板的凝血新发现等,其中血小板的蛋白成分具有凝血功效属于该理论最新的成果。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采用瀑布学说来类别凝血原理,将凝血外在途径与内在途径分离开进行研究,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组成因子能与因子Va形成新型的阻血合体,能够达到迅速凝血的目的。结论 目前来说,凝血过程中外在因素的作用是启动、内在途径只是进行简单的维持,血小板除了有粘附的功能之外,与凝血因子还有多重作用,大部分凝血蛋白的作用均发生在血小板的表面。
【关键词】血小板;凝血因子;相互作用机理;血小板蛋白成分;止血原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对血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浆中发现了一个比较新的物质即纤溶抑制物(TAFI),该物质的激活是凝血酶,而凝血酶则是由凝块中的XIa因子产生的,被激活的TAFI可有效较低纤维蛋白凝块发生溶解的概率。与此同时,TAFI与蛋白及凝血酶可形成新的组合体,该组合体可以将催化的功能提升1300倍左右。抗凝物质影响凝血酶的活性,这些物质同时可以调节TAFI。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TAFI活性的调节是通过凝血酶与蛋白混合物共同作用的,从凝血到伤口符合经过了相当长的一个过程,有多种物质参与发生了大量的化学反应,这些物质不仅仅具有一种功能,往往有很多作用,通过共同协作完成了机体内部的平衡并促进止血过程的发生。
1凝血因子Va和VIIIa和血小板结合
血小板的脂双层膜包含膜糖脂及磷脂。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类的磷脂分布不均衡,膜外部分主要有卵磷脂,而在膜内PS磷脂特别多。凝血因子转移至膜内的方式是通过静电作用,并且在二价钙离子的作用下促进各因子的活性尤其是X因子的活性。Va因子及Xa因子的结合可形成凝血酶复合物,这样可以使凝血酶原快速的转化为凝血酶。具有PS的膜可极大促进凝血中的所有反应,它能加速血液凝固的过程。长期以来,血小板膜的翻转功能一直没有给予特殊关注,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特殊酶的存在使血小板表面的膜得到了活化,磷脂翻转酶由300多个氨基酸构成,并为二价钙离子提供依赖载体,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PS向外翻转。一旦该酶被抗体克隆或遭到某些药物抑制,将不再具有作用。另外,在人体内有三种该酶的同源物,这些同源物是构成特殊蛋白质的主要组成物质。下面简要介绍以下磷脂转移酶的功能,它与翻转酶的作用原理刚好相反,可为ATP提供必要的依赖载体,在血小板上膜磷脂出现不对称分布的现象是翻转酶和磷脂转移酶共同作用的结果。凝血酶复合物也受血小板非磷脂物质影响,经过生物学家研究发现,虽然各种物质如胶原和凝血酶原都有促使血小板凝固的功能,但是其反应过程各不相同。一些专家指出因子V和ps结合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凝血但缺乏可靠性,因此还有其它没有发现的凝血物质。经权威部门报道,凝血酶原可以一种离子形式与某些蛋白质进行结合,同时也起到活化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可以用各种方式和凝血酶原、凝血因子等结合,可促使凝血因子如Va和Xa等聚集在血小板的表面,这样非常有利于底物和酶发生反应。与无血小板存在的条件相比,有血小板的物质将会使反应增强数百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血小板在XI因子活化中的应用
经过人们长期研究,血小板的活化对凝血因子XI的作用很大,血浆因子包含单体及二聚体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有相同的活性及凝血功能。不同的是XIa单体存在时无法激活凝血因子XI,目前可以明确确定血小板因子XI的受体是分布在GPIb分子之上的。该复合物物主要是使血小板发生粘附的反应,XI因子与血小板的结合离不开凝血因子的影响,在二价锌离子存在环境中,高分子激肽原可与XI因子形成复杂混合物,凝血酶原可促使XI因子结合到血小板上。一旦活化的血小板和XI因子结合将刺激因子XI的活性,该作用十分强烈。为此,接触因子的方法可以不必在凝血过程中应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饱和性能较高的结合位点能够在血小板被激活后使血液发生凝固。传统凝血原理没有对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相互作用做分析,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血小板凝聚过程中各种蛋白酶及相关凝血因子共同辅助血小板发挥功能,不少的凝血因子被放大和激活。当血管的损伤部位暴露以后,将会激活VII因子,此刻凝血的外途径被启动,多种凝血酶出现了。由于少量的凝血酶不能够生成蛋白凝块,这样就逐渐将血小板表面的因子XI激活,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产生了大量的凝血酶物质,从而进步不增强了止血的功能,加快了止血速度。由于凝血酶的量充足,将使其受体(PAR1)得到充分激活,使其活性增加了将近8000倍左右,这个过程不需要其它因子的作用。利用这个新的发现可以解释那些瀑布学说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如因子XI缺乏的患者通常会在手术后大出血,但并不表现为明显的血栓倾向。
3血小板促进凝血的临床意义
老年人经常会出现血栓问题,血小板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血栓溶解及止血的作用,只要有任何一点发生异常将导致出血疾病的发生。以巨血小板综合征为例分析,该病症的临床表现是血小板粘附性降低、血小板聚集缓慢等症状,一旦其促进血液凝结的功能下降将导致大出血问题的出现。目前,针对巨血小板病症做出的科学解释是凝血酶原的某些结合部位发生了问题,使得血小板缺失结合能力并无法结合活化因子,这样就降低了其凝血的功能。其次,还有血小板缺乏第三类因子,这是一个很不常见的隐形遗传疾病,患者表现为表面PS物质偏少,但具有正常的粘附及凝聚功能,该病症将使凝血酶的量降低,进而降低凝血过程。最后介绍一种新发现的疾病,即Stormorken 综合征,该症状的特点是血小板没有刺激的情况下就产生了很多的PS,使得其结合其它因子的能力加强,血液中将存在大量磷脂颗粒,另外,患者表现为多方面的不适症状,血小板可以凝聚,却没有血栓生成,且伴随着出血问题的出现。经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初步认定这种症状的原因是由于血块的不良反应及胶原出现了不良问题。
4案例分析
某人患有艾滋病,由于免疫的缺陷,经常感染各种疾病,并发生大量出血问题的出现,本文只研究其出血问题的发生原因。患有艾滋病的人血小板大量减少,根据中华血液杂志的一篇文章介绍血小板的磷脂成分是诱发免疫抗体产生的物质,ITP可监测抗磷脂抗体及抗血小板糖蛋白,PS的外翻及捕捉系统被吞噬细胞破坏,为此正常的磷脂非对称的血小板大量丧失,致使凝血功能出现问题,艾滋病患者常常会因为一个微小的伤口而爆发大量出血,甚至有的危及自身的生命安全。这种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应该得到有关专家的重视,使这些患者早日康复。
5结束语
血小板不仅具有粘附和聚集的功能,还可以和多种凝血因子相互作用,这些作用的过程均发生在血小板的外表面。多种止血成分的相互协调作用,是止血原理又一步全新的认识,不同的动物研究表明只有哺乳动物才有这些复杂却精细的调控过程,当然,这也是生物进化的选择结果。止血过程的详细研究具有较好的意义,这些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抗血小板药物和各种治疗方法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兆钺.凝血与纤溶研究的进展.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12
[2]王兆钺.纤溶研究的进展.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
[3]刘少楠.艾滋病家庭内传播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济南大学 2012
论文作者:鲁旭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血小板论文; 因子论文; 凝血论文; 凝血酶论文; 磷脂论文; 物质论文; 作用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