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教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法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新模式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理创新教育新模式——研究性学习
在地理学方面,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在实践中,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并能应用地理知识、科学观念和技能解决问题。
加强研究性学习是作为地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其原因在于:
1.为贯彻高中地理大纲、教材以人发展为本的观点,应进行研究性学习
新大纲明确规定了高中地理教育首要任务之一是地理观念的教育,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大纲专门安排了“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以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新教材的内容也从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地理素质角度进行了重新设计。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认知过程教学,即使学生从“知地明理说理析事”,要层层递进。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依据情境或素材,展开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加强地理课的实用价值,有利于培养能力并提高学习效率。
2.为适应高考改革需要,应加强研究性学习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实质突出了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它要求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思维处于不断地判断、分析、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状态,而这种思维状态,实质上表现和反映了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来实现。
3.为落实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必须开展研究性学习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科课程都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教学,都是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都是在教师的掌握、控制和主导下进行的。教育心理学表明,这种规范化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较快掌握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较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联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等。这为学生创设了有利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的学习留有思考问题的空间,给学生的提问创设了良好氛围。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思维。
4.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应落实研究性学习
许多学校提出在实施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步骤,因为校本课程更具地方学校特色,更加符合创新教育的需要。而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和现象都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一定的经验。
二、地理教学新方法——探究式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素质教育模式,其要求必须改变学生单纯以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式教学方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探究式教学主要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多种形式的开放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借助一定的信息,利用图册等学习资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可以独立思考,也可协作讨论,进而通过探究学习,最终得出有效结论,获得新的知识。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和掌握。根据地理探究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课堂探究、课题探究、课外(野外)探究和活动设计四类。
如何将探究式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呢?
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它仍需依赖相应的地理课程为载体,通过提问、讨论、演示等熟悉的途径来完成。但它首先要求教师要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头脑,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时俱进,从而对上述教学环节赋予新的内涵。
这里,我们一起探讨以下几种地理教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法。
1.探究性提问
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探究性提问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老师的问题大多是记忆型的问题,或对具体事实只用“是”和“否”来回答,很少有探究性问题。如:地球上陆地、海洋面积各占多少?什么是中心地?非洲是否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等等。探究性提问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他需要学生改变信息的形式或结构,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才能得出答案。如:世界上哪个大洲跨的经度最多?山地、山脉和山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这就是探究性提问,在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只有理解了经度的概念,并了解了南极洲的位置和地域分布才能正确回答。同样,也只有理解了山地、山脉和山系的概念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2.地理案例教学法
这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地理的好途径。其步骤为:提出案例——引导确定研究主题——讨论解决问题——拓展、培养地理能力。如以赤潮的一则案例来介绍有关海洋环境的内容。
第一步:提出案例。海洋对有害物质有自净能力,但若污染物浓度超过了海洋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使海洋环境遭到污染。赤潮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晴雨表”。1989年8月,渤海湾发生罕见的赤潮,面积达1300平方千米,造成经济损失1.8亿元;1998年9月,赤潮面积更大,达3000平方千米,至10月初天津市的虾产量比上半年同期减少了91.8%。渤海湾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京津唐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二步:引导、确定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材料涉及哪些地理知识?有哪些值得探讨?
讨论后确定如下探究主题:(1)海洋形成已经有上亿年了,人类利用海洋也有上千年历史了,但在工业革命之前却从未发生过严重污染问题,为什么?
(2)赤潮是如何产生的?它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3)如何控制赤潮?
第三步:讨论、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个别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完善。如对问题由学生讨论后得出:赤潮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向海洋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废弃物,使沿岸海域受到污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的过量繁殖,有害藻类得以迅速生长,从而造成赤潮的发生。
第四步:拓展、培养地理创新能力。进一步分析海洋污染问题: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随雨水排入海洋:偶然发生的海上油轮泄漏;沿岸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核电站排出的冷却水使海水增温等。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及综合能力。
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给教育提出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学校已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信息系统分享了过去学校独占传递知识的功能,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们主动去学习、去探究、去创新,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