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铎1 杨文雯1 尹玲慧2
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沈阳 110003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沈阳 110032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药线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传输型便秘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大黄煎液浸泡羊肠线制成中药药线进行穴位埋线,对照组采用单纯羊肠线进行穴位埋线。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75%。结论:中药药线穴位埋线疗效优于单纯羊肠线穴位埋线。
关键词:慢传输型便秘;穴位埋线;疗效评价
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指由于结肠动力障碍,引起肠内容物滞留于结肠或在结肠通过缓慢引起的便秘,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减少及消失,粪质坚硬,伴有腹胀症状。STC的发病机理不甚明确,因此目前尚无能够直接针对STC病因的有效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药物治疗,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及副作用。中医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在传统羊肠线埋线的基础上创新应用中药药线埋线,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参照2013年武汉全国便秘会议专题研讨制定的《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标准[1],① 排便间隔时间延长(72>h);②大便干结,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③结肠传输试验异常,72h结肠排空率<80%;④病程>6个月以上。
1.2排除标准:①出口梗阻型便秘;②肿瘤、梗阻、痔疮等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③ 阿片类药、抗抑郁药等药物引起的便秘;④ 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疾病以及肝肾功能明显减退者;⑤严重心理障碍者及精神疾病者;⑥妊娠和哺乳妇女。
1.3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慢传输型便秘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中药药线埋线组)男6例,女14例;年龄28~68岁;病程1~22年;排便间隔5~1O天;对照组(普通羊肠线埋线组)男8例,女l2例;年龄25~70岁;病程3~25年;排便间隔4~10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排便时间间隔等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条件均衡可比。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1)取穴:大肠俞(双)、足三里(双)、天枢(双)、气海、关元、中脘。(2)材料:9号一次性埋线针,2-0号无菌羊肠线,45%医用酒精,大黄煎液,手术剪,手术镊,无菌手套,无菌纱布,碘伏棉球,消毒弯盘。(3)操作:①中药药线制作:45%医用酒精浸泡10克大黄12小时,煎煮至沸,持续10分钟,二层纱布过滤,药渣用手挤压,取滤液浸泡羊肠线1小时,即制成中药羊肠线。②嘱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及双下肢,局部碘伏棉球消毒,将中药羊肠线剪成约2厘米长的一段,用无菌镊子放入一次性埋线针针管内,刺针快速刺入一侧天枢穴,深1.5~2寸,边推针芯,边退针管,置入药线,同法处理另一侧天枢穴。天枢、足三里和中脘直刺,气海、关元呈45°角斜刺,大肠俞于俯卧位15°角平刺。重新消毒,局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③嘱患者埋线后24小时埋线处保持清洁干爽;禁食辛辣、禁饮酒;饮食调节,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L。间隔15天再次埋线1次,疗程1个月。
2.2对照组
对照组选用普通医用羊肠线埋线,埋线穴位、埋线步骤、疗程、医嘱同治疗组。
3.疗效判定标准及结果
3.1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参考2012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的主要症状包括:排便频率、粪便性状、使用泻剂、腹胀和每次排便时间。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痊愈:症状消失,症状评分为0,保持6个月以上;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2/3,保持3个月以上;有效:症状好转,症状评分降低1/2;无效:症状无改善,症状评分无降低。见表1、表2。
由表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讨论
创新中药药线穴位埋线是在传统羊肠线埋线的基础上的应用创新。将大黄的泻下作用与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联合起效。《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现代药理表明大黄能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羊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植入穴位,通过物理化学刺激改善血脉循环,恢复组织器官功能,提高机体营养代谢。羊肠线的软化、液化、分解,吸收过程产生一种持久的刺激,刺激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传入体内以达到“输其血气,令其调达”的目的。且对于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我们进行科学选穴,足三里、天枢均属足阳明胃经,为治秘要穴,调理脾胃功能,通腑导滞;大肠俞、气海属足太阳膀胱经,它参与十四经脉的循环往复,调理气血,促进大肠蠕动。关元、气海属任脉,任脉循腹而上,行经中焦,调整上、下腹部气机。六穴合用,共奏通腑导滞,理气通便之功。
5.结语
创新穴位埋线是集针灸、注射、药物等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疗法,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疗效优于单一传统羊肠线穴位埋线。创新穴位埋线与手术疗法相比,痛苦小、损伤小、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安全性高。与针灸疗法相比,避免频繁针灸之苦,疗效持续时间长。与穴位注射相比,作用时间更长、更安全。与口服药相比,有药物作用,但无首过效应,副作用少[2]。创新穴位埋线是微创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法,远期疗效好、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给广大的便秘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侯晓华.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J].胃肠病学,2013,18(10):605-607.
[2]周荣珍,张磊昌,肖倩.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30例[J].河南中医,2011,31(3):277.
作者简介:于永铎教授,男,43岁,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十一纬路35号,110003.
论文作者:于永铎,杨文雯,尹玲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3
标签:羊肠线论文; 穴位论文; 埋线论文; 药线论文; 疗效论文; 症状论文; 结肠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