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几个重要问题解读——基于就业研究文献述评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转型期论文,述评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进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又始终遵循中国改革的逻辑。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的改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机理:一方面,改革的制度安排是一步步作用于劳动力市场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演进折射出改革自身的逻辑历史进程,并将反过来不断修正改革“试错”的方向。
笔者是以能够反映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深层次问题,有可能成为进一步的研究,筛选出比较典型的相关文献进行解读。文章提炼出四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中国城乡劳动市场的分割与融合
王美艳(2005)对外来劳动力和城市本地劳动力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进行了研究。该文考察了性别、教育、年龄和培训等对外来劳动力和城市本地劳动力获得就业岗位概率的影响程度。这种结构性差异分析,能反映出外来劳动力和本地劳动力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受到区别对待的程度。
在工资差异的分析方面,文章以小时收入的自然对数为被解释变量,对外来劳动力和本地劳动力工资的影响大小进行分析。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逐渐融合是否对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就业产生较大冲击?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具体表现在哪一个层面?这必须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有所分析。关于这一问题,刘学军等(2009)作了开创性的研究。
得到如下重要结论:外来劳动力对当地劳动力的就业率和工资有负向作用,但影响程度很小;外来劳动力对中低教育组(高中及以下)劳动力的影响更大一些。
社会关系网络在转型期就业中的重要性
将社会关系网络引入经济学并分析其对就业的影响,陆铭(2002)有过精辟论述。
该文指出,社会关系网络对于不同类型的劳动者来说作用的机制是不一样的:这种作用机制的不同恰好折射出中国狭义的市场发育还不完善。尽管社会关系网络会带来某些特权,但在目前面临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社会关系网络确实是劳动者的一种理性选择。社会关系网络是如何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呢?这在邢春冰(2006)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很好体现。文章反映了农村劳动者是如何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来寻求工作岗位的。
对外出就业的代际相关性分析(1989、1991、1993年)反映了户主及其子女在信息共享、社会关系方面的优势。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划分的就业现象
——基于空间外部性在工资方程中的应用
由于区位优势和相应配套措施的不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东中西部工资的影响比较突出,刘修岩等(2008)从新经济地理视角对这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这一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支持,同时也为中国地区工资差距存在原因提供了一种新经济地理视角的解释。
政策冲击对就业影响的审视
曾湘泉等(2006)对中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进行了实证研究。都阳等(2006)利用线性概率模型研究了父母的就业冲击对子女大学入学决策的影响,发现父亲失去工作使子女入学的可能性下降了约30%
丁守海(2010)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厘清了。
《最低工资规定》和《劳动合同法》出台对劳动力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该文讨论最低工资管制的就业后果不应局限于最低工资管制本身,还必须考虑到《劳动合同法》颁布后监管环境变化所可能带来的影响。然后文章分两种情况(监管松懈、监管严格)来分析对就业的冲击,最终得出两个命题。接着,文章以实证数据验证了这两个命题的正确性。
尽管对就业的研究已涌现出不少成果,但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推进,并且应该是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融合涉及到的是中国户籍制度改革这一根本性问题;而社会关系网络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区域的差异性是由中国发展战略所引致的;政策出台涉及到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