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 723600
摘 要:《初中物理》编排了大量探索性实验,其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利用这些实验,或设计新的实验,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纵观《初中物理》及《课程标准》就能清楚地看到: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由原来的“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变为“参与——体验——内化——外延”。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物理教学 探究体验 实践活动
《初中物理》编排了大量探索性实验,其目的就是要求教师利用这些实验,或设计新的实验,组织学生直接参与,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又没有思维定势的特点,学生就会真情地投入提出自己的猜想(当然在学生提出的猜想中包括错误的,与主题无关的),并对各种猜想发表看法,展开交流、讨论。
纵观《初中物理》及《课程标准》就能清楚地看到: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由原来的“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变为“参与——体验——内化——外延”。这就是新课程倡导的“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
重视直接经验是现代学习方式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在实践中,我将“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细化并用于课堂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五环节中的“新授”环节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
1.自主探究:
(1)整体感知:阅读教材,初步感知。
(2)分小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互动——重点点拨:学生小组探究后将汇集的知识点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教师点拨,并板书在黑板上。(备注:简单的问题由学生解答。)
3.热点回放——发散与收敛:
(1)内化训练(发散训练):将典型例题板书出来(也可采用学生听题),由学生尝试完成后,再将解题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交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巡回指导,最后由教师规范解题(一般由学生完成)。
(2)外延拓展(收敛训练):一般以课本中的“想想议议”及“动手动脑学物理”为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好教学平台。
二、附教学案例——导体和绝缘体
1.教材简介:
导体和绝缘体是物理教学研究所与物理课程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电流和电路”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电流和电路”、“电源和用电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设计预想:
通过探究导体和绝缘体,达到动手动脑连接简单电路、引入电流概念的目的。
3.学习过程:
(1)自主探究学习:将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食盐水溶液这些物体分别接入如图所示的两金属夹A、B中,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①提出问题:小灯泡发光与被接入物体的关系是什么?
②猜想与假设:小组内猜想并做好记录。
③设计实验:照右图连接好实物图。
④进行实验:将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食盐水溶液这些物体分别接入如图所示的两金属夹A、B中,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发 光 硬币铅笔芯食盐水溶液
不发光 橡皮塑料尺
⑤分析和论证:实验结果说明:一些物体使小灯泡发光,一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实验结论:物体有导体和绝缘体之分,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是导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是绝缘体。
⑥交流。
(2)师生互动——重点点拨:小组探究后将实验结论在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
①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以及酸、碱、盐水溶液。
②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皮、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3)热点回放——发散与收敛:
①发散训练:说出你所知道的导体和绝缘体。
②收敛训练: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的使用石墨炸弹轰炸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地区,炸弹在空中爆炸产生大量絮状爆炸物降落,造成科索沃地区供电系统瘫痪。为什么?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大昌 《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2]袁金华 《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导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4]李荣明 张云生 《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教学探讨》,2000年第8期。
论文作者:蒲固元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8月总第2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3
标签:绝缘体论文; 物体论文; 物理论文; 灯泡论文; 导体论文; 学生论文; 目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8月总第27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