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第三人民医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按照连续入组的方法选择120例AMI患者,根据住院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溶栓治疗60min、120min再通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溶栓后1h、2h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2%、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68,x22=13.575,P<0.05);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的10%,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322,P<0.05)。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AMI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 瑞替普酶;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08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早期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是重建冠脉血运,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2]。尿激酶作为传统的溶栓药物,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溶栓有效率及安全性尚不能达到临床满意,近年来,阿替普酶作为一种新型的溶栓药物开始应用于临床,为证实瑞替普酶溶栓治疗AMI的优势[3],本研究对尿激酶与瑞替普酶进行对照研究,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按照连续入组的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心内科收治的120例AMI患者,根据住院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55~72岁,平均(64.52±6.75)岁,梗死部位包括:前间壁11例,前壁19例,广泛前壁12例,下壁8例,下壁+前壁 8例,后壁2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15例、Ⅲ级32例、Ⅳ级13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53~73岁,平均(63.75±7.12)岁,梗死部位包括:前间壁12例,前壁18例,广泛前壁14例,下壁7例,下壁+前壁 8例,后壁1例,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14例、Ⅲ级33例、Ⅳ级1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心功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相关诊断标准;②发病时间<8h;③患者及家属同意溶栓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发病时间>8h;②有出血倾向,或合并有其他溶栓禁忌症者;③拒绝溶栓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AMI相关急救治疗,包括吸氧、镇静、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镇痛,严格卧床休息,心电监护,给予洋地黄类药物抗心衰、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低血压,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各300mg。
观察组:AMI确诊后立刻给予瑞替普酶(爱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1106)10MU加入10ml 0.9% Nacl中静脉注射,注射时间2~3min,30min后再次注射1次。
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30908)150万U加入100ml 0.9% Nacl中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0min。
溶栓后严格观察心电监护指标,同时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钙,并继续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者溶栓后1h、2h再通率;②两组患者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
冠脉再通评价标准[5]:①溶栓治疗后2h内胸痛明显缓解;②最显著抬高ST段回降>50%;③心电图出现短暂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④肌酸酶-同工酶(CK-MB)峰值前移至发病14h以内。符合以上指标中的2项及以上者考虑再通(第①项与第③项组合不能定性为冠脉再通)。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如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溶栓后1h、2h再通率比较
观察组溶栓后1h、2h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3.33%、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71.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68,x22=13.575,P<0.05),见表1。
表1 两组溶栓后1h、2h再通率比较[%(n)]
3.讨论
国内外大量研究均显示,溶栓治疗是疏通阻塞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灌注,缩小坏死范围,减轻心肌重塑,改善预后的最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AMI死亡率。但溶栓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溶栓时间越早,效果越好,再通率越高,AMI后心功能影响较小,对减少死亡率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具有显著临床意义[6-7],以往临床常规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AMI,虽收到一定临床效果,但再通率尚不能达到临床满意,且并发症较多,近年来第三代溶栓药物的问世,为AMI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因此探讨一种新型有效安全的溶栓药物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平凌云[8]研究证实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显著,且应用方法简单,并发症较少。本研究对比观察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AMI发现,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后1h、2h冠脉再通率分别达到63.33%、90%,明显高于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的53.33%、71.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观察发现两种溶栓药物均以出血为主要并发症,瑞替普酶溶栓出血发生率为5%,尿激酶溶栓出血发生率为10%,证实瑞替普酶安全性更高(P>0.05),一方面说明瑞替普酶溶栓效果较尿激酶更优;另一方面说明瑞替普酶并非以牺牲安全性获得良好的再通效果。与平凌云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分析原因认为,尿激酶作为第一代溶栓药物,可将纤溶酶原直接转换为纤溶酶,冠脉血栓的溶解速度较快,但是尿激酶无纤维蛋白选择性,可在全身纤溶系统中发挥作用,因此出血发生率较高,临床为避免出血,在其用量方面普遍存在保守,而致溶栓效果大打折扣[9]。瑞替普酶是第三代溶栓代表药物,是非糖基化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变异体,一方面其半衰期较尿激酶长,与栓子结合更迅速,溶栓作用更强,对提高AMI溶栓效果具有促进作用[4],另一方面,瑞替普酶具有高度选择性,可选择性的激活血栓部位的纤溶酶原,对全身纤溶系统影响较小,其安全性相对较高[10]。
综上所述,瑞替普酶作为新型溶栓药物,溶栓效果更好,有助于提高再通率,缩短再通时间,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姜胜,周宁,王庸晋等.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的疗效[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2,31(8):666-668.
[2]刘小珍,杨伟杰.瑞替普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2,33(12):1832-1833.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摘登)[J].新医学,2006,37(1):46.
[4]Steg PG,James SK,Atar D,et a1.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J].Eur Heart J,2012,33(20):2569-2619.
[6]刘裕 忠,鄢飞奔,夏子荣等.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13,8(3):412.
[7]王永红,张文清.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3(8):354-356.
[8]平凌云.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3):359-360.
[9]陈明云,熊莉娟,李新宪等.重组链激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血管再通率的对比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7(26):5115-5118.
[10]戴树人,李芝峰,廖荣宏等.替罗非班联合瑞替普酶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4,43(21):2720-2721,2724.
论文作者:刘伟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9
标签:溶栓论文; 尿激酶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