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对金融统计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准则论文,对策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重新制定并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与商业银行最相关最有影响的准则有四项,分别是: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列报。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传统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对金融统计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金融统计的影响
1.对统计分类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实施后,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将不再按期限进行分类,如债券投资按持有意愿分为交易性、持有至到期和可供出售三类,这就会使目前的统计分类方法与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分类方法产生比较大的差距。对于新的会计分类方法,统计部门不能简单地进行划分或随意地进行归并,而必须提出科学、合理的新统计分类方法取代老的统计分类方法。
2.对统计范围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衍生金融产品的统计基本还是空白,虽然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建立了衍生金融工具统计制度,但也仅仅是在总行层面,且这部分数据也不统计在中央银行编制的货币概览和各类资产负债表中,因此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推行,必须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以真实反映其总量及风险。
3.部分统计指标的内涵发生变化。新会计准则规定对“贷款和应收款项”的后续计量,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这就会导致在新、旧两种会计核算体系下,同一统计指标所包含的内容发生变化。
4.统计数据波动加大。我国现行金融统计体系主要采用存量统计方法,无法区分交易和其他经济流量,无法用流量统计来体现公允价值的变化,因此公允价值的频繁波动会导致统计数据的异常变动,使统计数据的波动加大,使数据的使用者不能准确分析判断数据变化的真实原因。
5.加大了准确统计的难度。新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银行执行,未上市金融机构仍实行原有的会计制度,由于计价基础不同,若直接将上市银行的数据与未上市金融机构的数据简单加总,可能会造成货币供应量的高估,贷款总额的低估,这就要求统计部门对有关数据进行适当的调整,然后才能向社会提供比较切合实际的相对准确的统计数据。但是对执行不同会计准则下的数据按同一计价基础进行估值调整,难度较大,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影响较大。新会计准则实行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在市场交易不活跃、缺乏市场价格的状况下,部分金融资产负债需要会计人员利用其他信息和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由于估值的随意性较大,进而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6.加大了统计历史资料整理的难度。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一方面由于新旧会计准则之间计价方法的差异导致同一指标前后内涵不一样;另一方面由于金融资产负债的分类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些在表外核算的金融资产负债被移入表内,导致统计范围的扩大。这些变化对整理统计历史资料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对策
1.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认真评估其影响的程度。新会计准则涉及了从确认、计量到记录、报告的整个会计过程,要真正掌握新会计准则对统计数据的影响程度,尽快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深入研究,并密切关注各银行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进程,了解新会计准则实施对各家商业银行主要统计数据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适当的价值调整,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可比,为准确分析判断金融形势提供统计基础信息。
2.改革现行统计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货币金融统计体系。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一是要立足新会计准则、各金融机构的会计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金融工具和货币统计的分类方法,建立一套指标设置合理、分类科学、与国际接轨的现代货币金融统计体系;二是要大量引入流量统计,在信贷收支统计、资产负债统计及其他专项统计中充分使用流量统计,正确反映各类资产负债的交易、价值重估以及其他经济流量对金融总量的影响,向数据使用者传递更精确的数据信息,为数据使用者更加客观地分析判断经济金融形势创造有利条件。
3.加强培训,调整充实统计力量,提升统计能力。一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乃至整个经营管理体系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培训等方式使统计人员在微观层面上逐步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了解由此对银行财务会计核算、统计数据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发生的变化,从而提升统计人员素质。二是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统计工作面临着制度性的变革,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如何建立涵盖银行、保险、证券业的金融业统计制度;如何推进金融统计与国际接轨;如何开展金融统计分析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充实新的统计力量,积极应对统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