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华舍有春幼儿园 312000)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感恩教育依旧具有永恒的意义。如何积极合理地发展运用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了感恩教育的基本定义、在社会现实中的重要性、多样的形式和永恒意义。较为明晰地指出目前的时代背景下,感恩教育不仅不应摒弃,更愈发显露出多样化的形式和隽永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感恩教育,形式多样化,永恒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以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相关的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学。感恩教育最早起源于一些西方国家的感恩节。作为感恩教育的最初形式,感恩节所包含的精神象征是简单的,即“感恩”应融于一个基本社会公民的道德准则和人文意识中,不懂得感恩他人或者不愿意感恩,会被认为缺乏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人文情感。而在现今的发达国家中,感恩教育更是常常施用于各个阶段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同时,往往越早期的阶段,对感恩教育就越为重视。英国有句古老的谚语:“感谢乃美德之最微小,忘恩为恶习之最低劣。”孩子作为祖国的花朵,如果没有在小时候树立起优秀的品德,无所谓感恩感谢,那么便为他之后的人生埋下祸根。试问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如何担负起发展国家,承载文明的重任呢?因此,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感恩教育永不过时。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处于一个激变的阶段,也导致一种焦虑、浮躁的风气盛行。常常有人表示,感恩教育是否已然过时?这个社会是否需要抛弃一部分不符合时代的教育形式?然而实际的社会现实却恰恰相反:家中老人无人赡养,“养老难,养老苦,养老最孤独”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小学生由于不堪学习压力不顾家人感受跳楼的事件频发;甚至根据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小学生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没有什么过意不去的。由此可知,感恩教育在当今依旧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感恩教育的漠视,将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而也因此导致父母的宠爱彻底变为“溺爱”,在这样的“溺爱”浇灌之下,孩子们将日益对父母的无私付出感到麻木,对父母的辛苦视而不见。孩子也会因此过分依赖父母,从而逐渐丧失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变成自私自利的“小公主”和“小皇帝”。更有甚者,以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为荣,性格变得畸形,丧失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变得残忍,蛮横,一些屡屡上报的“未成年行凶案”便是由此而生。由此可见,感恩教育不仅永不过时,而且我们的社会实际在呼唤感恩教育的回归。因为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明礼诚信,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人心怀感恩之心,那么这个社会将会多一些温暖和关爱,少一些冷漠和无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
感恩教育形式愈发多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应积极地教会孩子掌握好沟通与交流的方法,父母可以通过良好的沟通,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并善于营造温馨、充满关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爱父母、爱家庭,并通过父母的“榜样”作用,促发孩子的感恩之心。其次,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父母可以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关心集体,培养孩子对集体、家庭的责任,进而在孩子心目中才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总之,让孩子懂得奉献,懂得关心别人,他才能学会感恩。
“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2]。在学校教育阶段,老师应首先让学生理解感恩的含义,同时,老师自身需明白,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态度决定一切。当老师以认真细致的态度来教导学生,领悟感恩时,不仅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感恩等品德的理解。而现今多媒体的迅速发展更优化了课堂效果,一系列的感恩视频和相关小故事通过生动的画面与声音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感恩的认识,同时其中的感恩案例也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提供指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感恩相关的道德理念。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感恩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形成,其责任意识也能进一步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完善其生命质量。[3]
感恩教育具有永恒的意义。
由此可见,感恩教育归根结底而言是一种爱的教育,是优秀品格观念的滋养,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秉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也蕴藏着西方感恩教育的身影。感恩教育应贯穿于我们生命的每个角落。感恩从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互相的尊重与包容,有如道家的“有”与“无”,“天”与“地”,这种双向的情感与行动应流通于每个个体,每个整体,社会,乃至国家的每个角落:在家庭中,父母要感恩孩子,孩子也要感恩父母;晚辈要感恩长辈,长辈要感恩晚辈;在企业建设中,老板要感恩员工,员工也要感恩老板;在学校里,老师要感恩学生,学生也要感恩老师。感恩教育正是把这种良性的双向循环保持并发展下去,形成“天下大同”,也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建成与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张颖. 高校感恩教育实效性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2016.
[2]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华莹.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胡婕,申屠华英.在开放的课堂中渗透感恩教育[C].贯彻《规划纲要》推进教育家办学研讨会论文集.2013:312-315.
[5]胡昌东.中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2015,9(47):67.
论文作者:丁岚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父母论文; 孩子论文; 社会论文; 学生论文; 形式论文; 意义论文; 老师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