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各城市基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相继开展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而风景园林规划是开展这一建设活动的出发点和着手点,从打造生态风景园林入手,全面铺展城市海绵体项目。海绵城市的主要功能一方面体现在减少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可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处理,基于这两项功能开展风景园林规划,并结合生态技术,可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构建新型生态城市。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
1导言
早在2012年提出“海绵城市”的设想以来,人们对该项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理念提出后所建设的城市,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自然灾害功能,同时还具备较强的储水、净水以及吸水功能,能够最大程度上将废水、雨水等进行科学的循环储存与利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的发生,所以将海绵城市理论纳入到风景园林规划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海绵城市的概述
海绵城市理论是一个全新的理论,顾名思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同时,城市自身具备一定的弹性机制,可以应对自然条件的改变,可以应对城市环境的变化等。
2.1海绵城市作用机制
在这种新的理论支撑下,城市如同海绵一般,既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弹性,能够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调整,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以后,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水等水涝问题,海绵城市通过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城市绿地等,能够实现部分吸收余水的功能,以减轻洪涝灾害对城市的负面影响。海绵城市的“弹性”,主要在于它能够科学有效的保护城市中的原有生态系统,比如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肺”,绿地既能够实现雨水的吸收利用,同时也能够实现一定的截水功能,避免雨水进入城市主干道,影响交通,影响行人。同时,海绵城市的“弹性”还在于它能够有效修缮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重新焕发城市生态系统的能力。海绵城市具有特殊的属性,在生态系统的修缮和完善过程中,会督促人们基于其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方式,避免保护不力或者因保护而造成的二次损害。此外,海绵城市理论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人们,充分发挥海绵城市自身的能力,同时借助于保护和开发技术,来扩展新的海绵体,增加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
2.2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城市的核心功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也是其目的。建设海绵城市,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大它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全面提升城市的安全性、宜居性等。首先,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长期以来,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城市发展对于城市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是非常大的。基于两者之间的矛盾,直接造成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同时,城市空气质量差,交通、城建、施工等造成的扬尘天气多发,严重制约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发挥并扩展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利于创建宜居性的城市。其次,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是比较弱的,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在应对洪涝灾害时,往往具备一定的“度”。建设海绵城市,能够提升城市的自我防御能力。一旦发生洪涝灾害,城市的海绵体就会形成防御、截留、吸收等综合能力,这无疑提升了城市的安全性。此外,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城市海绵体,能够实现对雨水的循环利用,能够将多余的雨水进行有效截留。同时,城市海绵体对于城市温度、环境的调节,本身能够缓解人们对空调的依赖,这有助于节能型城市的构建。最后,建设海绵城市,在保护城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营造新的生态体系,能够全面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与和谐。
3海绵城市解决城建问题的主要渠道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城市化建设理念,不仅实现了城市环境的缺水问题,同时也为构建健康文明城市立下了功绩。在为人们带来健康空间的同时,也普及了绿色理念。在解决城建问题时,海绵城市主要是利用如下集中渠道进行工作的:
首先,海绵城市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特别是对于一些自然林地、自然湖泊、自然河流等海绵体,都可以作为保证城市蓄水功能的介质之一;其次,海绵城市理论还能够为城市建设的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而科学的修复;最后,在城市的构建过程中,海绵体还能够通过开发技术来实现,通过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建设,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最大程度上降低因为城市开发过度所导致的原生态水环境被破坏。
4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应用
4.1园林水景规划
水景是风景园林规划中的重点内容,水景的存在,本身就能够发挥水的吸收、降温、保湿等诸多功能。但传统的水景规划,人们为了便于及时换水作业,同时也便于科学管理,所以往往将水景独立封闭起来。特别是在一些大的水塘的规划设计中,水塘的底部及四周被混凝土水泥封闭起来,使得水塘成为“一塘死水”,难以充分发挥它的交换功能,也不利于它与自然界的物质置换。这样的水景规划,在南方多雨的季节下,可以充分发挥它的蓄水能力,实现对雨水的净化和利用。但在北方年降水量稀少的地区,该水景设计的功能就无处发挥。因此,在风景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论,应该优化水景设计。一方面,在水景位置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利用地形地势上的天然优势,来引导雨水自动蓄积。比如将风景园林景观中海拔最低或者存在坑洼的区域,确定为水景所在地,利用地形条件来修筑蓄水池、蓄积渠道,合理利用雨水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一方面,在水景的规划中,若需要建立大型的水池,则需要规避水池的全封闭性,而应该在水池的适当位置预留一定的开放区域,以实现水池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也便于雨水渗透。
4.2园林建筑物规划
基于海绵城市可对水资源进行“弹性”处理这一点,需对风景园林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系统进行考虑,具体操作方法为:通过在建筑物内部建立暗渠的方式,使得雨水完成暗渠—滤水槽—蓄水池或绿化植被的种植槽这一流经过程;通过设计屋顶花园的方式减小雨水的径流量,或者直接起到截流的作用,同时这一设计形式还可为人体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
4.3园林道路规划
在风景园林规划中,道路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同时道路规划也是占地面积较大的规划内容。传统的风景园林道路规划,仅仅注重人与自然的贴近性,仅仅注重道路规划的美观性,忽略了道路规划的生态保护功能。在海绵城市理论的作用下,道路规划应该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同时结合实际风景园林的建设方案来科学规划。一方面,在风景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该减少道路对绿地的占用,将传统的直线型道路规划,调整并改变为曲线或者环状设计。同时,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应该规避传统的密实铺路法,积极采用间隔性的铺路法。比如两块地砖之间间隔10cm的空隙,以有助于雨水的下渗,发挥道路吸收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风景园林道路规划中,一般人们喜好运用整齐划一、具有乘凉功能的高大树木来营造“曲径通幽处”的氛围,这虽然也有助于环境保护,但它吸收雨水的能力有限。因此,应用海绵城市的理论,应该在道路两侧设计大面积的低矮绿化植被,并保证这些植被之间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充分发挥它的生态环境局地效应。此外,在风景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对于道路铺砖材料的筛选也应该慎之又慎。传统的石材、板材等吸收雨水的能力非常有限,渗透性能不佳,不符合海绵城市的科学理论。因此,为提升道路自身的渗水能力,应该在价格合适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渗透性好的材料。
4.4人工湖与湿地设计
人工湖与湿地作为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雨水收集与处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人工湖与湿地设计的过程中,应结合本地区将水的实际对人工湖的水位进行合理设计,同时对水位变化情况进行实施监督,避免水位超标而影响到湖内植被的生长。另外,针对湿地设计可通过导入城市雨水等来种植植物,在净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还能增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4.5自然排水系统
对于园林景观系统规划,建设自然排水系统,是基于现有的排水系统,在路面上铺设集水管。直接排水到河流或者湖泊中,利用地下水技术,补充并且保留雨水,将雨水资源补充到土壤和植物中。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植物配置、地表洼地处理、土壤改良、排水管道设置等,发挥植物的抗涝性,强化雨水渗透。
4.6园林绿地的规划
应用海绵城市的理论,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该着重处理园林绿地的规划。园林绿地的规划,要注重自然规律和人工作业的充分融合,在实际的绿地规划中,要减少对自然地形的破坏和修整,而是充分基于地形地势的自然条件,合理配置不同密度、不同高度的绿植。同时,基于对不同绿植根部的深入研究,来精准进行蓄水池位置的选择。
5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
5.1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手段
目前,随着风景园林规划面积和范围的不断扩大,生物种群、生态学理论和群落生态学等被广泛应用到园林规划设计中。人工湿地公园的建设通过在湿地内种植绿化苗木、水生植物等方式来吸引野生动物,确保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比如某人工湿地内种植了近40种绿化苗木,种植面积约20万m2,这一举措引来了大量的野鸭、白鹭等野生动物。
5.2落实生态环境保护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应保持景区内的自然特性,这一特性是景区的特色,也是避免园林过度人工化的关键。为了能够真正贯彻海绵城市理论,需充分落实相关生态资源保护措施,从材料、规划方式、种植技术等方面确保园林整体的生态性。比如:充分掌握景区内各地段植物的生长特性,定期做好相应的浇水、修剪等、除草等工作;利用现代互联网平台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景区内进行实时监控,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对景区绿化造成的破坏;针对景区内存在的河水、溪水、泉水等应保持其自然状态,不允许随意截流或改变流向。
5.3提升绿化景观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行风景园林规划,应注重提升景区内的绿化效果,特别是景区内水环境的质量问题,比如:某城市为了达到理想的生态园林建设效果,在湖水中种植大面积荷花,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湖面的清理,改善湖水水质,降解污染。另外,还应加强对生态园林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本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实际设置地下集水区域,利用相关装置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并将经过处理后的水资源应用到植被浇灌等方面,实现水资源的节约。
6结束语
总之,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推进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发展,同时还能够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的有机融合。所以每一名设计师与规划师都需要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时,通过高度重视风景园林规划中的细节来做出综合考虑,以此来将海绵城市理论高效融入到整体风景园林规划中,为人民提供更加安全、更加舒适、更加节能的生活空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车生泉,谢长坤,陈丹,等.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31(6):11-15.
[2]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9):65-71.
[3]王祝根,李晓蕾,张青萍,等.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道路绿地设计策略[J].规划师,2016,32(8):51-56.
[4]陈硕,王佳琪.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3).
[5]张韬.浅析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6(6).
论文作者:王坤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理论论文; 道路论文; 风景论文; 水景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