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蔬菜物流链的现状及其优化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蔬菜论文,现状论文,措施论文,物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蔬菜物流链的内涵及其特征
物流链是供应链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本身可以构成独立链条。物流链的运作状况以及与其它链条的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以信息化为基础构建高效率的物流链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蔬菜具有鲜活易腐、保质期短、不易久存等特征,其生产和消费在地域上具有广阔性和分散性,从而决定了蔬菜对物流过程的时效性、保鲜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很高。物流是约束生鲜蔬菜流通的关键性因素,加强蔬菜物流管理,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高效物流配送链,是提高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蔬菜物流链是蔬菜产品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实物运动链,是由蔬菜生产者(农户)、合作组织、贩运商、储运企业、批发组织、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及其相关企业构成的动态网络链。图1给出了蔬菜物流链的结构模型。该模型全面描绘了蔬菜物流链的结点(场所或企业)、蔬菜的正向物流以及物流通道,表明了蔬菜物流渠道的多元化共存特征,但未考虑蔬菜的逆向物流和国际物流。
蔬菜物流链除具有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增值性、面向用户需求等农产品物流链的基本特征外,还表现出以下特征:①具有链条宽而短的内在要求。蔬菜物流的参与商多、物流市场空间范围大,常常形成众多不同类型的物流链条,系统较复杂,表现出链条多元化共存的特点。蔬菜物流时效性强,一般要求物流环节和物流交易次数少,较短的物流链往往更加适合蔬菜物流。②资产专用性高,市场不确定性较大。蔬菜物流环节的管理与操作难度较大,物流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常常需要专门设备和设施,现代蔬菜配送中心的建设投资较大、回报期长。蔬菜生产和消费分散,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较大,天气、交通等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容易发生因资产高专用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沉淀成本和机会成本现象,从而增加物流链的运作费用。③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较高。蔬菜物流链具有精益性和敏捷性的双层特征,既要求着眼于各物流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又要求物流速度快、市场反应灵敏;蔬菜物流体系复杂,参与主体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物流过程中需要基于安全性的质量监控或实时跟踪,从而需要高度的信息化技术支撑。此外,蔬菜物流链还具有物流损耗大、逆向物流的生成率高,以及市场力量不均衡、农户或个体储运者在物流链中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等特点。
图1 蔬菜物流链的结构模型
2 我国蔬菜物流链的现状分析
自1988年国家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蔬菜流通基本形成了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龙头,多种零售终端并存的蔬菜流通网络体系。近年来,蔬菜的物流管理与链条优化的重要性日益显露出来,除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物流通道外,又出现了以合作组织、配送中心、加工企业等为主导的新型蔬菜物流链。但我国蔬菜物流链的建设与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分段特征明显,物流链断裂现象严重。我国多数蔬菜物流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采摘整理阶段,主要由分散菜农完成,包括采摘、分类、清洗和整理等,物流作业简单,农协组织或产地收购商对该阶段物流要求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二是运输储存阶段,主要由贩运商、加工企业和储运企业等多类物流主体完成,包括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物流运作的技术和设备含量要求相对较高;三是零售物流阶段,主要由个体商贩以及超市等零售终端完成,主要涉及配送、短期储存以及简单加工,物流技术和设备含量从传统到现代变化较大。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把蔬菜物流链分成前后两个部分,由于我国蔬菜批发市场的“小规模、大群体”经营主体特征,使批发市场成为蔬菜物流链的断裂点,导致上述3个阶段物流联系较少,各自孤立,真正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蔬菜物流链体系尚未形成。②物流损失较大,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我国果蔬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果蔬的年损耗量高达上亿吨,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果蔬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我国蔬菜流通过程中,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大,一般达60%左右,甚至更多,物流成本已经成为蔬菜流通与物流链优化的关键性因素。我国蔬菜流通以毛菜为主,每100t毛菜可产生20t垃圾,无效物流成本很高。据报道,蔬菜从寿光生产者到北京消费者,每千克蔬菜需支付流通费用为0.68元,其中消耗最高的是农户到批发市场的包装费、零售环节的运输费、长途运输的燃油费等[1]。③物流环节较多,传统物流通道占主导地位。欧美等国家蔬菜生产以规模化的农场生产为主,流通模式以直销为主导,果蔬产地直销达率80%,主要渠道为生产农场→配送中心(或超市)→消费者、生产农场→团体购买者。日本、韩国等国家蔬菜生产是以小规模的家庭生产为主,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主渠道,采取拍卖制的交易方式。日本60%以上果蔬类商品由批发市场销售,因批发市场具有先进的检测、储运的设备和设施,成为连接蔬菜物流链的重要结点。我国蔬菜以分散家庭生产为主,流通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物流环节较多,常常经过两次批发,普遍存在流通相互“倒手”现象,总物流环节一般为3-5个,物流渠道形式主要为农户(生产者)→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集贸市场→消费者,约占蔬菜总销量的80%以上。许多批发市场仅是大棚式甚至露天式交易场所,物流设备和设施较落后,采取“手对手”的现货交易方式,集贸市场仍是消费者选择的主要零售终端,但超市开始显现出较大的发展潜力[3]。④物流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物流合作和信任。我国蔬菜合作组织总体数量较少,参与蔬菜物流的合作组织更少,从事蔬菜运销的商人90%-95%是个体经营组织,蔬菜批发市场也是以个体工商户和私营小企业为主,蔬菜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而美国1992年有6000个大型果菜批发商,其经营额达到370亿美元,平均每个批发商的经营额超过600万美元。同时,我国蔬菜流通的“商物合流”现象严重,缺乏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或龙头物流企业,从而导致蔬菜物流链组织关系松散,合作信任度低,物流资源与运作难以有效整合。以批发市场为主导的物流通道,如1→4→13→18、2→7→13→18、2→9→16→18、2→7→14→19、3→10→13→18等(图1),农户、批发商、贩销大户与零售商等主体间主要是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以配送中心为主导物流通道,如1→5→15→19、3→11→15→19等(图1),农户、合作组织、配送中心、超市等之间一般有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但这类渠道目前在我国蔬菜流通中应用较少。⑤物流链的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增值性加工和物流服务。我国蔬菜物流技术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冷链物流、信息技术等方面。冷链物流已经成为日本、欧美等国家蔬菜物流的主要方式,而我国果蔬生鲜产品80%以上是常温下进行保存、流通和初加工,蔬菜冷链物流尚未真正起步,在蔬菜预冷、冷藏车运输等方面应用很少,目前仅海南蔬菜采用冷藏车运输,其它普遍采用的是“冰藏法”或“预冷保温法”运输[2]。蔬菜产销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菜农信息主要来自批发市场和收购商,而消费者难以获得蔬菜的质量信息。多数蔬菜信息网只能提供蔬菜价格和供求方面的信息,很少见到真正的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和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多数大中型蔬菜企业尚未建立面向客户的蔬菜信息管理系统。蔬菜产销方面的物流跟踪、信息咨询、净菜组合配送等方面的增值性服务极度缺乏。此外,我国蔬菜加工度较低,进入深加工环节的更少,2003年全国年加工各类蔬菜2000万t,消耗鲜菜原料5000万t,蔬菜加工率不足10%,并且以初级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加工增值效果较差[4]。
3 我国蔬菜物流链的优化目标及措施
蔬菜物流存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整个过程之中,物流链的优化应从全局出发,尽可能避免因局部领域或个别环节优化而产生的效益背反现象。当前,我国蔬菜物流链优化应强调三大目标:一是蔬菜物流总成本最小化目标,蔬菜物流各环节的费用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节省了采摘后的处理和包装费用,则可能提高运输和储藏的费用,物流链优化追求的是总成本最小化;二是蔬菜物流速度最大化目标,时基竞争是鲜活蔬菜竞争的本质特征,尽可能提高蔬菜物流速度是物流链优化的基本要求;三是客户服务水平最优化目标,以最终客户为中心是物流链管理的关键,满足最终消费者对低成本、安全、保鲜蔬菜的需求是物流链优化的终极目的。当然,上述三大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蔬菜物流链的优化要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均衡。
蔬菜物流链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我国蔬菜物流链的现状及其在问题,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①实施差别化和集群化发展战略,优化蔬菜生产布局。我国蔬菜种植的高分散度是导致蔬菜物流结点分布无序、规模化经营困难、物流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因此蔬菜物流链优化必须从产业源头抓起,优化蔬菜生产布局。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实行集群化和差别化的产业发展战略,培育优势蔬菜生产基地和具有竞争力的蔬菜品牌,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和订单生产,加快蔬菜产业带和产业区的发展,如沿海新鲜和速冻蔬菜出口产业带、海南等热带或亚热带冬春果菜产业带、山东等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②提高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培育蔬菜物流核心企业。从本质上讲,蔬菜物流链就是参与蔬菜物流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如果参与者规模小而分散、群龙无首,那么整个物流链的管理运作就比较困难。因此,首先要解决菜农和个体储运户的组织化问题,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他们参与物流链的能力。如合作组织设置生鲜蔬菜处理中心,形成直接销售配送系统,或者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其次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选择一批实力较雄厚、物流管理和运作水平较高的蔬菜公司、配送中心、储运企业等,把其培育成蔬菜物流链上的核心企业,并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优化物流链管理,通过选择性实施集中化、定制化、准时制、物流延迟、虚拟库存、持续补货或物流联盟等策略,减少蔬菜流通中的等待、运输过程中的空驶等方面问题。③开展蔬菜配送,培育新型蔬菜物流通道。改造传统蔬菜物流模式,培育“以配送为主导”的新型物流通道,如农户→配送中心→超市(或团体购买者),减少蔬菜物流环节,形成多元化通道共存格局是其发展方向。蔬菜超市化经营被认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城市蔬菜超市化经营一般不足10%(少数发达地区达20%),超市蔬菜价格高、品种少、无质量优势等现象明显,重要原因之一是蔬菜配送水平落后,配送中心发展缓慢。因此,要以大型超市、第三方物流公司等为依托,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多元投资”等方式,重点建设城市蔬菜配送中心,经营上采取主要从蔬菜基地直接采购,并建立质量检测体系,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提升对超市等零售终端客户的服务水平;努力开展蔬菜产地的直接配送(尤其是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促进园艺场或蔬菜合作组织对超市、加工企业或餐饮等团体购买者进行直接配送。④加大蔬菜批发市场的改造力度,提升批发市场的物流衔接能力。毋容置疑,批发市场仍然是我国蔬菜物流的主要结点,为了防止批发市场成为蔬菜物流链的断裂点,一是要加大对蔬菜批发市场的物流化改造,包括市场的合理分区和布局、贮存、运输、搬运和装卸、分拣和整理、检测、包装以及废弃物处理等设施设备的改造、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等;二是要改变传统的交易方式,对大宗高价格蔬菜产品引入拍卖交易,对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或特色品牌的蔬菜产品引入电子交易方式;三是要大力培育有实力的大中型蔬菜批发商,促进批发市场(批发商)与上下游客户物流运作的有效对接,如采取“生产基地+批发市场(批发商)+零售终端”等方式。⑤加快蔬菜物流技术创新,推进蔬菜冷链物流的发展。我国蔬菜物流技术落后,需要从政府和企业等多层面建立蔬菜物流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并把创新的重点放在:蔬菜预冷技术、冷藏运输技术、蔬菜分类分级标准、蔬菜物流跟踪技术(深圳已引入欧盟EAN对蔬菜供应链实行质量跟踪)、质量快速检测技术等。在蔬菜冷链物流方面,由于冷链物流成本太高、冷链运输工具不普及、低温配送技术不完善以及缺少实施冷链的相关标准等原因,目前我国实际应用很少。但是,冷链物流符合蔬菜商品保鲜的原理,是鲜活蔬菜物流发展方向,当前迫切需要针对不同品种建立冷链物流标准、规范工艺流程、编制冷链物流手册;制定相应的促进政策,规范市场准入;以蔬菜产销龙头企业和大型超市为依托,以生产基地的品牌蔬菜为切入点,重点推进大城市或区域内蔬菜冷链物流的发展。⑥完善信息网络,促进物流链成员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信息畅通是物流链高效运作和成员有效合作的基础,理想的蔬菜物流链管理模式应建立在信息互联的基础上,是以相互信任为支撑的渠道参与者之间的互惠合作。针对我国蔬菜物流支持的非固定、组织间的非合作或合作的临时性现象,应加强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对现有的农产品和蔬菜信息网络进行集成整合,着力打造大型蔬菜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交易平台,注重蔬菜生产基地乡镇的信息站点建设,并通过互联网与主要蔬菜信息平台建立有效连接;二是要加快大中型蔬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共享激励机制,以信息流处理为中心,协调企业间或节点间的物流业务;三是强调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在综合分析成本、价格、准时性、物流技术水平等合作伙伴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招标、比较或层次分析等方法选择蔬菜物流链合作伙伴,以契约或参股等多种方式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合同履约、参与动机、合作愿望、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价合作伙伴,建立能够适应合作的管理协调机制,确保合作伙伴利益的一致性,促进临时性合作伙伴关系向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