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阿尔泰区域中国段国际生态旅游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生态旅游论文,区域论文,阿尔泰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研究和实践。生态旅游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敬畏与关爱,人与自然是平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又融入了环境教育,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的建立,即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核心。
阿尔泰区域主要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4国的边境接合部,在地质地貌、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分布着各类保护区和天然公园,发展国际生态旅游前景可观。阿尔泰山系在4国边境绵延2 000千米,山区面积70多万km[2],人口500多万。这里水力和矿产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天然基因库”之称。由于特殊的山地环境和经济特点,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
发展阿尔泰山地国际生态旅游,应以先进的生态文明观为先导,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建设一个真正符合生态学原理的阿尔泰山地国际生态旅游系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基础。
坚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持续性是山地发展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山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强调发展的协调性、持续性、公平性和安全性。
对于阿尔泰山系来说,其山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地域管理的分散性,决定了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必须基于4国的联合与国际协作来进行综合的系统研究和操作。各国应根据阿尔泰山地特定的经济发展和资源体系基础,遵守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资源的数量、质量、布局,以及开发利用可能产生的环境与生态问题,保证生态旅游与山地资源、人口、经济之间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一、中俄哈蒙联手开发大阿尔泰区域国际生态旅游
在阿尔泰区域科技合作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中俄哈蒙4国专家认为,具有良好地缘优势和生态环境的阿尔泰区域,发展跨国经济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4国要在平等互利、共同繁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把发展跨国旅游业作为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根据阿尔泰山区旅游具有神秘性、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强的特点,可建立“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环游线路,充分利用阿尔泰山系的现代冰川发育良好、高山湖泊众多、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草原优美等优势,将这里建成多国协作联合开发的生态旅游地。
此外,还可利用中国喀纳斯湖生态旅游区和布尔津河、哈萨克斯坦的斋桑泊、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和蒙古草原等开展高山、滑雪、漂流、探险和科学考察等特种旅游活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使游客不断增长。湖光山色、冰川雪岭、草原森林、大河温泉、岩画石刻、古石棺墓,夏日清凉世界、冬季冰天雪地,以及粗犷豪放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赛马、叼羊、阿肯弹唱和那达慕大会等民族传统节目令各国游客流连忘返。
俄罗斯在阿尔泰山地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区有两个:一是阿尔泰中部的高山带(包括卡通山脉、北丘伊山脉和南丘依山脉以及著名的别卢哈山);二是与山脉相接的捷列茨科耶湖景区。多年来这两大区域一直是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1998年阿尔泰山脉鄂毕河与额尔齐斯河河源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经过多年的发展,俄罗斯在阿尔泰山区的旅游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是极具魅力的旅游区。
哈萨克斯坦在阿尔泰山地的旅游景点主要有马尔卡科尔湖景区、斋桑泊景区、马尔卡科尔湖自然保护区和南阿尔泰自然保护区等。
蒙古在阿尔泰山地有西北部的阿尔泰湖、盐湖、喷泉旅游区和西南部的阿尔泰山脉两侧的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及阿尔泰狩猎区等。
目前,4国在阿尔泰区域开展的旅游活动都是各自独立和相对封闭的,游客很难跨境旅游,这不仅不能有效利用和共享各国的旅游资源,也不利于阿尔泰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和系统保护。
近年来,有关专家建议打通连接4国的环游线路和草原丝绸旅游线路,充分利用阿尔泰山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将这里建成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近几年区域合作重点可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第一,探索现有生态旅游景区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从中方来讲,目前可考虑的跨境旅游线路大致有两条:一是开展中哈、中蒙一日游;二是探索中、俄、哈、蒙跨国环线旅游。
第二,建立跨国自然保护区。在阿尔泰山地共建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跨国自然保护区,有利于协调4国的关系,并为整个阿尔泰山区自然生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开发提供一个可以共同遵守的工作框架。
第三,加强对阿尔泰山地的联合科学考察。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成型的统一评价模式可供借鉴,4国应当加强对阿尔泰山区的联合科学考察,建立环境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模型,制定不同旅游目的的环境基准,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应用研究。
为此,笔者建议:首先,在开展阿尔泰山地生态旅游的国际合作中,各地区要着重于培养和建立地区间的协作关系,以消除地区间的壁垒,通过加强政府间的合作,成立有效的区域旅游合作组织,以利于具体合作工作的开展。其次,合作各方要通过确定共同的合作目标来实现对区域共同利益、地区本位利益及企业利益等多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减少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冲突。再次,要制定出可行的、有权威性的阿尔泰区域生态旅游整体发展规划,使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旅游景点的建设布局、旅游相关设施的配套建设等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后,要加强阿尔泰区域生态旅游的立法研究工作,为4国共建阿尔泰国际生态旅游区的工作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二、大阿尔泰区域中国段旅游资源概况
阿尔泰山系为褶皱断块梯状山系,动植物区系处在欧亚过渡带,植被呈带状垂直分布,构成我国境内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发展旅游前景广阔。地区已明确将旅游定为本地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经过几年努力,阿勒泰旅游业已有很大发展。全地区现有旅游资源106处,其中高品位旅游资源29处,分属6大类29种类型,已初步形成了以喀纳斯为龙头,以布伦托海为重点,以阿勒泰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格局。阿尔泰山系东起青河西到哈巴河六县一市的山区独有的自然地理景观,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布尔津山区的喀纳斯、禾木河,哈巴河山区的那仁,福海山区的奎腾阿尔恰以及青河三道海子等五大景观。
阿尔泰山脉为西北至东南走向,西起西西伯利亚,经阿勒泰地区,东至蒙古,绵延2 000千米左右。在这条山脉峻峭伟岸的岩石上,有2 000~3 000余年前的古代游牧民族留下的岩画。从吉木乃县、哈巴河县到阿勒泰地区最东部的青河县的山区,有大量的岩刻、岩绘、洞窟彩绘、鹿石、雕刻石人等文化遗存,这片山脉因此被称为“阿尔泰山千里岩画长廊”。
阿尔泰山系雨雪丰富,森林密布,草原繁茂,风景秀丽,喀纳斯、布尔根、卡拉麦里山、福海、金塔斯等众多的自然保护区分布其中。冬季,这里一片冰雪世界,有着开展雪上运动的绝佳场所;夏季,气候凉爽宜人,连绵的绿色森林,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是生态旅游和度假疗养的好地方。
阿尔泰山脉海拔4 000米以上的峰岭全年冰封,山下却变幻多姿,日夕有不同美态。这里有冰川420条,总面积293km[2],其中喀纳斯冰川,长12千米,融水汇成晶莹清澈的喀纳斯湖,仿佛一颗璀璨的宝珠镶嵌在海拔3 000米的山坡上,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光价值。
当地各民族具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其中以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会最为著名。阿肯弹唱会是哈萨克族古老的最具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之一,主要有阿肯独唱、对唱、赛马、姑娘追、马背捡花、摔跤、叼羊、哈萨克小品、牛羊展览、贸易等内容。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三、开发大阿尔泰区域中国段国际生态旅游的思考与实证分析
(一)建设一个符合生态学原理的阿尔泰山地国际生态旅游区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应当成为创建阿尔泰山地国际生态旅游系统的实验区。近年来,该地区的旅游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并积极开拓与周边国家的跨境旅游。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步,通过建立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等加强了自然生态资源保护。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正在成为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汇中心。当前,新疆阿勒泰地区可将生态旅游系统的创建纳入目前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在实地进行生态旅游系统三个子系统的有机安排: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内游客的严格控制和管理,加强自然生态的保护力度;在半自然生态系统中,抓紧目前农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大农业,建立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合理采摘和加工野生食物和药材;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加快现有山区城镇的生态化改造,建设符合生态工程要求的生态宾馆、饭店等饮食服务业,扩大生态旅游购物贸易;同时开展以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基础的绿色能源体系建设,为区域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绿色能源,从而实现以发展生态旅游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喀纳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实证分析
“喀纳斯”,蒙古族语意为“美丽而神秘”。这个有“东方瑞士”之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我国唯一的以泰加林群落为主体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当地以放牧为生的图瓦人自古以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对原始环境干扰甚微。但由于阿尔泰山地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有限。
许多自然保护区里有一定的实验区,这本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地,但建立保护区的宗旨毕竟不同于建立风景名胜区。规划不科学合理、经营管理不善的“生态旅游”,恰恰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特别是一些地方官员由于缺乏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在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带有明显的掠夺性,从根本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我们应当认识到:自然景观和原始生态系统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人类强加给大自然的人工建筑和人工景观的所谓“附加值”,其实并不能增加自然景观的任何价值,反而降低了自然景观的价值,以致“真实性”掺入了虚假的成分,“完整性”则被支离破碎所取代。破坏原始景观,建造人工景观和设施,是生态旅游的大忌,违背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遗产的原则。
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民族的传统习俗与文化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它们独具的魅力构成自身的价值所在,也是外来游客的兴趣所在。如果丢掉了本民族的优势和特色,一味迎合外界大众文化的口味,就会迷失自己,丧失了自身存在的价值。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既要保护旅游地的生物多样性,也要保护本土的文化多样性,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掉以轻心。
从保护生态的角度来看,全面开展生态旅游引发很多忧虑:一是倡导和开展这项工作的部门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含义还缺乏认识,其中不少人只是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商品推出,而忽略其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教育功能;二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集中在自然保护区,从目前许多已经开展和正在开展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的运作来看,无论是生态管理,还是游客素质,都与真正的生态旅游差距甚远。
位于新疆的喀纳斯保护区是阿尔泰山中国段的一个著名景区,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旖旎的风光,景区内林木密布,雪豹、马鹿、盘羊等野生动物穿行其间,喀纳斯湖更是以湖水颜色随天气而变化被称为“变色湖”,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喀纳斯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由于生态旅游最重要的是保持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的完整,开展对环境破坏小、污染少,前期投入少、从业人员少、收入多的生态旅游是喀纳斯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