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视角下桂林乡村文化保护路径研究论文

旅游开发视角下桂林乡村文化保护路径研究论文

旅游开发视角下桂林乡村文化保护路径研究

杨慧华,孙新颖,吴筱荣

(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摘 要: 近几年,“故乡沦陷”热一度备受关注。在快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过于注重经济的急速发展而忽视了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许多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形成“千村一面”的现代化新乡村景观。笔者以广西桂林市“漓水人家”景区为研究对象,解析该景区将漓江流域传统村落进行1∶1比例的建筑活态移植与复建的景观营建手法,探讨村落景观营建与旅游开发模式下,乡村文化传承方面有效的保护与更新路径。

关键词: 传统村落;漓水人家;旅游开发;文化保护

0 前 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许多村落拥有丰富而原始的农业文化与人文景观。村落是乡民们世代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聚落,更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核心,其位置的选址与布局、建筑与风俗、道路与村落肌理等无不凝聚着古时人民的智慧与心血。传统村落多经过漫长的自我发展过程,形成多样的传统技艺、地域文化、节日、建筑、风俗,是乡村景观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最为丰富的地方[1]。传统村落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延续地方历史文脉、传承着乡村人文景观并且完好保存至今的原生型自然村落,如安徽宏村、广西大圩古镇等。另一种是由于灾难、迁徙等原因而消亡,经人们做文脉传承式而建造的复建型非自然村落。

1 桂林传统村落概况

广西桂林民族众多,古时属百越的一部分,随着民族文化交融,各族杂居,专属的服饰、建筑和风俗等亦进行融合。该地区传统村落的选址与建造多依托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数量众多,藏风聚气,山环水抱;集艺术、景观、历史及文化于一体。其次,桂林全市有1.8万个自然村,20户以上的自然村有1.4万多个,属于山水文化名城,凝聚了底蕴深厚的历史及自然文化景观[2]。由于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大量传统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文化景观缺失、乡土建筑风貌遭破坏等问题,许多自然村落正大面积的骤减。相比之下,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也日益加强,当前对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在轰轰烈烈的展开,桂林龙胜村寨、桂林大圩古镇、钦州大芦村古镇等都是在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的良好典范。

究其根本,传统村落地理位置较偏僻,多依山而建,经济相对落后,许多村寨地处大山深处,湿润的气候不利于民居建筑的保存。随着时代的发展,村落环境恶化及基础服务设施跟不上村民生活上的需求,导致大批乡村青年与劳动力大量转向城镇,在村镇安居乐业。导致人去村空的剧变,乡民原始生产生活模式土崩瓦解,村落空间中优良的建筑、民俗等也无法得以传承。城镇较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为新一代农村居民所向往,随着生活水平以及收入的提高,许多乡民在自留地上自建钢筋混凝土式平顶楼,结合时下流行趋势或模仿发达地区的建筑风格进行自主修建,许多新式的大众化建筑以及景观审美摈弃了原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匮乏也直接导致了传统村落的消逝。

其次,伴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脚步,乡村风貌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乡村生活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农民经济收入普遍提升。但也存在盲从的拆旧建新,对村落文化的曲解性以及未考虑地方性特色的同一性设计造成了“千村一面”的乡村风貌。乡村传统的巷弄空间布局及具备代表性的乡村景观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形成了空有其表的建筑表皮和统一的乡村景观[3]。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实现其文化内涵传承和延续,关注点不应该只放在物质上,还包括风土民俗、人文精神、乡村景观、建筑风貌,不是只将相关内容以及文化记录、保留、修复,还应该对相关活动进行恢复、举行,将其人文精神发扬光大。当前,乡村与旅游结合的发展模式已趋向成熟,而广西桂林地区乡村旅游业尚处浅层的初级开发阶段,其凭借着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兴旅游业。乡村旅游开发多以乡民自发组织为主,开发力度低,模式较为单一,存在经营管理不善、产业不齐全、营业随意等问题,此类经营模式败坏了桂林旅游业的名声,更不利于对村落文化产业的开发。

2 剖析“漓水”景区开发优势

“漓水”景区因其理念、建筑及营建方式来自漓江流域,故取名为“漓水人家”。村落被划分为多个段落及文化主题,以建筑移植+景观规划+旅游开发+文脉修补为营建模式,将漓江流域破损或完好的废弃建筑进行迁移复建,村落整体风貌定位为民国初年的桂北风情“新村”,建筑风格和景观风貌等都立足于当时的漓江流域。系统地将漓江流域的渔樵耕读、士农工商、市井百态都尽量表现出来,强调人文生态景观特色,对漓江流域乡村文化进行精准解读。

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对传统工艺相关的保护政策,人们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关注与喜爱逐渐加深,手工艺品制作精细,造型优美,代表了当地风土特色。对传统技艺最好的保护就是将之引入现代生活,进行工艺文化科普,产品展销和宣传,弘扬传承传统技艺[7]。“漓水”景区提供旅游综合服务,如手工艺体验、原生态游牧、桂布刺绣展示、休闲度假综合配套服务等,经济收入来源于各作坊生产与销售工艺品盈利为主;其次是景区门票收入,将工艺展销和旅游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生活与商贸结合起来。通过旅游开发,向游客呈现村落中居民独特、传统、活态的生产方式和传统工艺形态。工艺展示和村落景观相结合的模式,使分散而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细节得到妥善的保护与安置,让传统技艺与民俗风情得以在游客的游览体验过程中传承。此类对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开放性的价值取向,使传统村落被保护范围更宽,以历史文脉为依托进行适度开发,可发展空间大。

3 剖析“漓水”景区的营建策略

3.1 主动型旅游开发方式

乡村居民是村落文化、工艺及景观资源的继承者和重要参与者,乡民高度参与才能让乡村文化及环境更和谐。房屋迁移前会与房主沟通、访谈,建立房屋档案,如房屋原主人的职业、家庭结构、建造年份、空间功能等信息。原房屋主人的身份构成以农业社会的传统职业为参照,如选择酿酒师、打铁匠等不同职业人的住所,选中的建筑中可能已部分损坏,建筑修补工匠会进行相应的修补,争取修旧如旧。将民居迁移到这块土地上,重新建造家园,引进大批掌握着传统工艺的匠人在此生活、工作,成为漓水人家第一代原始居民。家族+村落+社区构成了基本人居环境,其建设的初衷是保护桂北民俗与地域建筑,由主动型的旅游开发构建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村。景区的开发为附近居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帮助村民从旅游业中受益,不断提高当地居民对村落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开发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注重开发乡土和民俗文化,让更多村民加入到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提升了乡村居民参与度。

“漓水”景区营造的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村落,村落建造不同功能的管理部门及手工艺作坊,如酒家、打铁坊、竹编坊、陶艺坊、餐厅、菜市、农家等,从蔬菜、油盐酱醋到日常用品都能够从中获得。以作坊为单位,各坊以独立的院落或建筑构成,每栋建筑空间功能齐全。匠人们居住于此正常地开展日常生活与民俗活动,如农耕、纺织、酿酒、制陶,闲时走街串巷到各家闲聊打牌。古朴与现代的结合,营造真实的环境氛围,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其普通的日常生活便成了游人眼中独特的风景,真实型的展示方式成为了保护村落文化完整性的重要路径。在其建造过程中,深入挖掘旧时物件的内涵、传承手法、民间故事。对传统的节日、仪式、技艺、进行了及时的记录、拍摄和存档,通过数字化媒体、出版书籍等方式保存传播,把零碎又残损无法继续单独保护的建筑遗存迁移到此,有效地促进了对桂北民居建筑的保护,组成一个活态“历史村落空间”[6]

据实地调研数据显示,漓水项目经过5年的现场勘察、调研和规划,由大批人员沿漓江流域乡村进行走访,着眼于漓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原生建筑,编号后按原比例进行移植复建。门窗、家具、水车、青石等构件都做详细编号后移植,将漓江流域完好或残缺的民居、老旧物件、文化、村落布局甚至生产方式进行复刻,基本每栋房屋从材料的运用到风格都存在原型建筑。空间构成包括市集、民宿、街巷、工艺坊、龙皇庙、民居、书院、渔村、河流、田园、广场、茶楼等,空间布局丰富。

3.2 作坊型乡村旅游形式

病害严重度分级参照中华人名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牧草病害调查与防治技术规程”(NY/T 2767—2015),根据发病的植物器官面积或体积占调查植物器官总面积或总体积的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8级,分别用1%、5%、10%、20%、40%、60%、80%和100%表示,对处于等级之间的病情则取其接近值,虽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按1%记。待获得若干样本的严重度数值后,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平均严重度,按下列公式计算。

“拓基础”是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在拓宽学生基础上的强根基才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拓基础也间接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淡化专业。对于高职生而言,加强运用就是最大的拓基础,拓宽学生的基础要求必须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拓基础也是保障学生就业的根本要求。

3.3 开放型工艺展销路径

景区是漓东百里生态示范带的重要建设项目,由桂林致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兴建,项目占地面积600余亩(1亩=667 m2),总投资3亿元。其第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面积2.5万m2,全貌拟桂北传统民居建筑[4]。自2012年建设以来,历经7年建造,一个展示和体验桂北风情、民居、传统工艺于一体的乡土文化景区基本成型。其位于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系沿潮田河畔延绵几公里建设的新村落(潮田河系漓江段第二支流),距桂林市区约19 km,交通便利。由桂林市区出发往漓水生态村,经过大圩古镇,与冠岩景区、古东景区、银杏之乡等旅游区相近,以周边旅游景区为依托,形成不同类型的景区产业链,优化的旅游线路。此外,潮田河河面较宽,水量充足,水流清澈缓慢,河畔树木茂密,自然景观资源丰富,适宜村落的选址与发展。村落背部坐落着几座无名小山,内部溪流贯穿全村,另有田野、池塘等;地理位置优越,景观风貌秀丽,形成了背山傍水的村落空间。漓江流域水系狭长,古村落众多,有江头洲村、兴坪渔村、龙潭村、大圩古村、熊村等传统村落,流行民歌及地方戏曲,节庆民俗丰富多彩,村落文化特色明显[5]。与传统意义上的村落不同,漓水景区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和文化村落,将农业、度假、游玩体验与乡村景观等相结合,是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商业旅游综合体。

以测井、岩心和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为指导,运用精细地层划分和对比技术,将研究区沙三中、下亚段,分别划分为6个和3个短期旋回,建立准确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三角洲沉积模式。

另外,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能使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顺畅、快捷,能拉近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4 结 语

今天,许多民众对乡村环境及文化愈来愈重视,要使乡村有别于城市,就要让乡村景观、设施及建筑风貌等继续保持自身原有的特色,避免同化。保护与更新是相对的概念,单纯的保护,不利于当地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味的更新,不利于乡村文化与历史文脉的传统。事实上,受时代精神、社会风俗习俗的向导,“回归与乡愁”成为了当今社会热议话题,具有时代特征的各类新需求不断产生,传统的工艺、节庆、习俗重新受到重视。“漓水”景区便是抓住了时代潮流与

旅游消费核心点,大胆涉足乡村景观营建、度假区规划等领域,以突出乡村生活特点、传承民间传统工艺、挖掘民俗文化内涵为基础,打造出“一村一景、一家一艺”的乡村旅游品牌。其营建理念与国家政策及旅游开发趋势不谋而合,于2018年12月荣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基地、桂林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可视作对广西旅游圈中旅游产品类型的补充,笔者仅对“漓水”景区作浅层探析,期望为各地区乡村文化传承与特色旅游发展开拓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新路径。

[ID:008468]

参考文献:

[1] 徐明煜. 广西传统古村落生态与建筑的艺术保护发展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7,40(7):175-177.

[2] 陈晓梅,王光伟. 桂林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7,22(3):267-272.

[3] 嘉丹. 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19,39(3):37-38.

[4] 凌世君,李素萌,王晶. 漓水人家:漓江流域传统村落活态移植复建[J].广西城镇建设,2014,41(10):78-85.

[5] 江晨昊,洪子臻. 桂北传统村落景观要素解构与旅游重构探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3):91-93.

[6] 童广路.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2):13-14.

[7] 向启家. 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互动路径分析[J].人文天下,2018,7(17):38-41.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path of guilin ’s rural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YANG Huihua,SUN Xinying,WU Xiaorong

(College of Art,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6,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craze of “The fall of Hometown” onc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culture has been neglected because too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Many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been destroyed or even disappeared,forming the modern new rural landscape of “One side of a thousand villages”. Based on Guangxi Guilin “Li water scenic area”,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Lijiang river basin traditional villages for 1∶1 proportion of building live transplan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explore the villag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the protection of rural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ively and update.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li water scenic area;tourism development;cultur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2. 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11( 2019) 10-0218-03

DOI10. 3969/ j. issn. 1672-4011. 2019. 10. 105

收稿日期: 2019-04-15

作者简介: 杨慧华(1994-),女,广西桂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标签:;  ;  ;  ;  ;  

旅游开发视角下桂林乡村文化保护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