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中的质性运动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研究中的质性运动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研究中的质化运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9

       “质化研究”这一词语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美国心理学会主席Frank Farley(1993)预言的远离量化研究方法的运动已经发生。Marecek,Fine与Kidder(1997)报道,质化研究已经在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地蓬勃开展,随后传到了美国,美国心理学会在2003年出版了《心理学中的质化研究:方法论与设计方面的拓展观点》。最近20年,心理学领域内广泛开展了关于量化-质化的讨论,质化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运动,扩散到了几乎每一个心理学领域,质化研究成果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一些主流杂志、专业论坛与新课程中。心理学领域的质化运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它甚至被誉为一场“革命”或“范式变迁”(Morrow,2007)。

       一、心理学历史中的经典质化研究

       一提起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奠基者冯特,大家自然会想到他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而忽略了他在十卷本的《民族心理学》中开展的质化研究。冯特论述了心理学与哲学的紧密联系,他将心理学界定为人文科学,认为物理学和生理学是其重要辅助,作为一门解释学科,心理学是其他精神科学如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基础。冯特认为质化研究对心理学至关重要,是对实验心理学的必要补充,他同时强调了质化研究对语言、表达、想象、艺术、神话、宗教、道德等领域的重要性。在冯特的自传中,他将自己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视为最满意的工作。

       精神分析的创始者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理论与心理治疗名垂青史。弗洛伊德坚持人文科学的独特性,他将精神分析视为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使用了大量的质性资料与分析程序,他的研究足迹遍布心理病理学、梦、失误、情绪、人格、创造、群体行为、心理治疗、宗教、发明、文学、艺术等领域。弗洛伊德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整合了自然观察、经验描述、逸闻趣事、面谈等方法,使用了广泛的档案资料如书信、手稿、自传等,对当代的质化研究实践与方法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宗教经验之种种》是詹姆斯的心理学代表作,也是对人类经验开展质化研究的经典之作。詹姆斯研究的目的是回答一个质性的心理学问题:宗教体验的特点与机制是什么(Barker,1994)?与弗洛伊德一样,詹姆斯认真反思了经验研究的学科特殊性以及人类主观现象对研究的要求,强调聚焦于经验的“存在条件”,从宗教学、神经生物学、心理病态学立场考察主观现象。詹姆斯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样化地搜集宗教生活的例子,他相信对具体例子的熟悉胜过对抽象描述的占有。

       二、质化研究的共同基础

       质化运动最令人欣喜之处在于突出了哲学的重要性并与人类经验研究相关,许多质化研究者坚信绝对化地割裂与哲学的联系是不可能的也是很幼稚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所有的研究都要做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的哲学假设,开展质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研究所蕴涵的哲学假设,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传统就是优先重视以人类特点为基础的质化研究。

       当代的质化研究包含了对多元哲学取向方法论蕴涵的关注,这些多元化的哲学取向如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虽明显不同,但深入思考会发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许多可通约之处与共性。例如,人们经常谈到弗洛伊德的工作内在地统一了实证主义、自然主义、现象学、解释学等不同的哲学;科尔伯格的工作受到新康德结构主义以及综合的方法论的理论指导,甚至使用了主流实证主义的量化程序,哲学的混杂没有影响其精彩知识的生成。围绕质化研究的哲学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研究者对哲学复杂性及方法论取向多元性的理解对人文科学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当前,关于“描述”、“说明”、“解释”、“理论”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依然存在争论,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客观主义与视角主义、基础主义与相对主义、语言与现实、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意义与关系的讨论方兴未艾(Makic,2014)。

       许多质化方法论者认为质化方法在人文科学具有优势,与主流心理学研究者所倡导的经由量化分析而检验假设的主导方法形成了鲜明对照。狄尔泰以明确提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而闻名于世,他有一句名言“我们解释自然,理解精神生活”。狄尔泰承认,“理论—演绎假设—归纳测验”方法在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其研究主题外在于经验,各组成部分又相互独立。物理变量的性质与机能联系超越了即刻的主体经验,只能由假设推论,经量化测验证实。狄尔泰认为,这种理解物理性质的方法不适用于心理学与人文科学研究,因为其研究主题产生于经验,经验的各组成部分依据意义彼此内在相关。心理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应该在丰富复杂的现实中“无偏见、非残缺不全”地透视心理生活,描述方法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当代质化研究者一致认为,质化研究不可避免地包含与表达了取向、方法、价值、传统与研究者的个人特点。质化研究涉及研究者的自我披露与自我反省,作为研究的组成部分,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会坦诚地展示自己的经验。所有的质化分析赖以建立的第一个要旨是对资料进行理解性阅读。开始阅读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必要条件就是严格评估数据资料,研究者要检查数据资料的构成,分析数据资料的特点与局限,判断它们是否适合分析。研究者在初步接近数据资料时要首先依据他们的研究兴趣、目标与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严格评估。

       质化研究在伦理方面引入了一些新的观点,如讨论政治与权力如何相关。在传统科学中,研究者处于权力的中心,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确立的伦理规范包含了研究者与参与者的等级差距。一些对量化方法霸权持批评观点的质化研究者认为,每一种研究方法不仅包含了智力层级假设而且涉及了被视作理所当然的社会定位,他们反思了研究过程中的权力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谁来界定研究问题,哪一种方法是适切的、合法的,谁掌握数据,依赖谁的解释,谁有权利挑战结果,谁报告研究结果,等等。一些质化研究者在批评传统研究权力不对等的同时,倡导了特权从研究者向参与者的转移,放弃单边控制,通过与参与者及共同体建立一种对话与合作关系实现权利共享。研究者要聚焦参与者的语词,开放性阅读资料,产生人际间共鸣,移情式地理解参与者的观点,邀请参与者在界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与掌握资料、开展分析与讨论、传播结果等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关键作用。

       三、质化研究的不同取向

       质化研究方法种类繁多,彼此交叉,此处我们选择了五个相对完善、独特的取向进行比较与分析,这五种质化分析的方法可以彼此结合起来应用于一系列研究主题。

       (一)现象学心理学

       Giorgi在将现象学方法加以系统化并应用于心理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其专著《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中,Giorgi(1970)总结了针对心理学的由来已久的批评,诸如界定心理现象的困难,理论的分裂,纯理论与应用领域的割裂等,他认为,心理学科中这些问题持续存在的根源在于错误地采用了自然科学取向。Giorgi主张,理解心理学这一学科,不仅要关注其主题与方法,而且必须关注其研究取向,即蕴含的假设与哲学,他倡导严格评估统治了心理学科的自然假设,回归人文科学取向,包容那些专门为研究人文主题而设计的研究方法。Giorgi界定了现象学心理研究的不同阶段,包括主题的构想、问题的提出、研究情景的建构、资源描述、步骤分析、结果呈现等。Giorgi规定了分析的四个基本步骤:通过阅读形成整体感觉;辨别意义单位;反思每个意义单位的心理意义;澄清现象的心理结构。Giorgi勾画的分析程序在现象学心理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发轫于Barney Glaser与Anselm Straus(1967)所写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作者将扎根理论解释为一种为了建构社会学理论而采用的系统的、归纳的、重复的、比较的数据分析方法。扎根理论是一套系统而富有弹性的方法,强调数据分析,重视即刻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使用比较的方法,为理论建构提供了工具。目前,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包含了几种关键策略,尤其是编码、译码与写备忘录,已经成为一般的质化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扎根理论的译码意思是用速记便签将一些数据资料分离开来并界定其内涵,编码源自研究者与数据资料的互动,扎根理论家利用编码将数据进行概括、综合、分类,同时也将编码作为概念工具,分解数据、界定过程、比较数据。写备忘录是分析的关键性中间阶段,用此记录暂定研究范畴的性质、范畴明确的条件、范畴如何解释数据以及编码与范畴之间的比较。扎根理论为分析源自面试、个人叙事、案例研究、现场观察的心理数据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如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采用了这一方法开展质化分析。

       (三)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被标识为一种分析方法,一种方法论,一种涉及超理论、理论和分析原则的社会生活观点,一种对主流心理学的批评,一种定义与分析语言的方法。多种形态的话语分析显示了其学科起源的多样性,在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学理论中均可以找到其源泉,如有的聚焦于句子如何组合,有的关注谈话如何构成,有的重视陈述如何构成客体与主体,有的潜心研究如何在社会问题与结构变量的关联中理解话语。这些不同种类的话语分析在许多维度上如认识论观点、理论的性质与作用、数据资料的分类、怎样理解与对待环境等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可见,话语分析是一个非特异性的术语。

       (四)叙事心理学

       心理学家Josselson与Lieblich(2001)编纂了六卷本的《生活的叙事研究》,1998年Michael Bamberg创办了《叙事研究》杂志,心理学界一些著名的叙事研究者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叙事研究是一种混合模型,它将叙事经验的分析、文学解构理论与释义学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叙事研究假设,人生活在故事中并在故事中理解生活,以一种有始有终的节点的方式连接事件,这些故事在一个人生活的其他故事情景中展开,故事情景包含了社会、文化、家庭或其他交叉情节。人们所讲的关于生活的故事表征了他们的意义制作,如何连接与整合内部的混乱与短暂的经验,如何选择讲述的内容,如何将经验的片段连接在一起,都体现了他们如何建构经验流以及如何理解生活。叙事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并定义表征在文本形式中的人类经验,以释义学、现象学、民族志学、文学分析为基础,叙事研究避开了方法论规范,依据人们自己对意义的制作来捕获生活经验并将其以深刻的方式理论化。

       (五)直觉探究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直觉探究包含了五个循环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解释环(Jones et al.,2011;Amin et al.,2011)。第一阶段,阐明研究主题。大部分直觉研究者都选择与其个人生活相关的主题,适合直觉探究的主题应该是引人入胜的、容易控制的、清晰具体的、重点突出的、切实可行的。第二阶段,文献综述。研究者根据相关文献思考主题,在数据收集与分析之前描述对主题的理解。第三阶段,收集数据,准备描述性报告。研究者收集文献资料,以描述的方式呈现数据,以使读者从数据中得出自己的结论。第四阶段,研究者通过对阶段三收集数据的分析形成解释,并将阶段二与阶段四的结论进行比较。第五阶段,研究者需要将阶段四的结论与研究开始时的文献以及基于结果的思考整合起来,对结果进行最终的解释与理论思考。在此解释环内,分析与解释都以研究者的直觉为轴心,想象过程、创造性表达、多元化的直觉风格受到鼓励。

       四、不同取向的差异分析

       尽管不同的质化研究取向具有共同的基础与互补的变量,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每一种取向都不是静止的、单一意思的、完全统一的,而是复杂的、多层面的。历经100多年的发展,现象学已经从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存在的、解释的、叙事的、解放的;扎根理论沿着几条不同的线路发展,从新实证主义形式到解释学、建构主义形式;话语分析是一个非特定性术语,包含了语言学、谈话与批判理论;叙事心理学有多种形式,常以抵制程序的标准化而骄傲,欣赏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文学评论等多种传统;直觉探究更是明确的多元论者,在其体系内包含了主流心理学及其多种变形。每一种取向都在沿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体现了一系列差异(Mannay,2013)。

       哲学背景差异。上述五种质化研究取向在界定自身领域的时候都与统治主流心理学的自然主义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形成鲜明对照,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定义心理学的主题。现象学提出了有关“知识”的问题,利用外在于生活经验的事物假设了一些结构。在方法论上,现象学使用虚构的自由变量开展了极为详细的分析,强调了对经验过程的精确的描述性理解。扎根理论采纳了从新实证主义到建构主义的不同哲学立场,对不成熟的信息输入理论进行了批评,提供了利用归纳和诱导推理发展中观理论的原始方法。话语分析批评了“经验”、“心理学”等传统术语,挑战了意义现实依存于研究客体的观点。叙事心理学认为,经验是不可言传的,意义寓于语言和故事讲述中。直觉探究强调了人类生活的隐私、秘密和集体潜能。在这些取向的纷争中,讨论的重点聚焦于意义是给定的还是建构的,是发现的还是创造的,是被语言规定的还是不用言语的(Mary,2010)。这些取向讨论了外部变量在人文科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特点与功能,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论的作用甚至知识自身的性质。

       研究方向差异。每种取向都有特定的重点与目标,现象学、扎根理论和直觉探究使用了言语资料去接近非言语的生活经验,话语分析和叙事心理学关注书面语言和口语表达,重视这些资料的社会情境、意义制作方式及其结果。现象学心理学家倾向于分析完整的现象资料,话语分析明确聚焦于局部数据与资料,重点关注从数据库中析出的个别资料,叙事研究以整体的方式聚焦于语言,启发性地利用了个体研究者在界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选择的理论立场,直观探究内在地直观研究者的个人生活。

       学术情境与概念差异。不同取向的质化分析包含了不同的知识体系,其概念源自不同的传统如现象学、存在主义、欧洲释义学、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符号互动论、言语活动理论等。概念界定采取的形式依赖于研究者所处的学术环境,理论的作用伴随不同的取向而变化。现象学是反理论的,停留在经验结构范畴内,声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对“事物自身”的具体描述提供了概念理解的最好形式。扎根理论和直观探究通过不断提升抽象水平致力于建构理论,扎根理论认为,社会位置和环境如果进入研究的情景便能与情境经验建立相关。叙事研究使用了一些概念突出语言对意义与不同自我的指示功能。话语分析使用了一些概念和知识体系揭示社会工具和话语实践的结果。来自其他学科的概念也能进入这些分析的知识体系,如现象学使用了哲学概念,话语分析和扎根理论使用了社会学概念,叙事心理学使用了文学和心理学概念,直观探究使用了语言和与超个人研究相关的价值概念。

       程序策略差异。个人卷入在直观探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其他取向中,研究者可以采取一种相对公正的立场;现象学家要把先前的知识悬置起来,扎根理论开始分析时不需要理论,在分析的后期或结束时才将研究结果与各种理论联系起来,然而叙事心理学家在整个分析过程中都要使用指导性框架;叙事心理学将数据资料作为查明蕴含在叙事中的意义的多种水平的依据,现象学和叙事取向强调整体,而话语分析只是对摘录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比较。

标签:;  ;  ;  ;  ;  ;  ;  ;  ;  ;  

心理学研究中的质性运动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