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其诚,切其境,敏于思,勤于口——简析苏教版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训练设计及其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于思论文,苏教版论文,语文论文,口语交际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口语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已经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设计的“口语交际”训练单元(以下简称“口语交际训练”)为提高中学生口语能力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案。这一训练系列按照《课程标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要求,对口语交际的教学设计,重在口语实践而较少涉及口语理论,重在口语能力的实用性而并不追求口语系统的完整性。尤其是,这套训练方案特别注重“语德”的培养,强调语境因素在口语交际中的决定性作用,十分重视口语与思维的同步训练,注意把口语能力地训练同写作能力、听的能力结合起来,并特别强调在口语的具体实践中训练口语。这就充分地体现了它的针对性、有效性,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一、修辞立其诚
“言语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说话的文明优雅或粗俗丑恶,表现了人们不同的思想品质。即所谓“言为心声”。一个人只要开口说话,就不能不表现出他的思想,他的作风,他的情趣。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品德高尚、心地纯洁的人竟会满口庸俗粗鄙的语言;我们也无法指望,一个意识低下、性情暴戾的恶棍能说出文明高雅的话来。文明的礼貌语言之所以高尚,污秽语言之所以卑下,正因为言语所表现的不是别的,恰恰是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操。口语训练,决不仅仅是口语技能的训练,我们决不能忽视“语德”的培养。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口语交际训练”几乎在每一个训练环节的设计上都体现了这一重要理念。不仅在短文提示中多处明确指出思想品德的重要性 (如“用语文明得体”中指出:“说话文明得体,就是称呼得当,口气平和,态度诚恳,内容健康,用语适宜,不粗俗。”“婉转拒绝”中指出:“……既要拒绝,又不应伤害他人……注意语言的婉转含蓄,对方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而且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更是有意地突出了对学生“语德”的培养(如“劝告”的练习题中,关于参与规范汉字的社会调查中的劝告,关于义务献血的劝告以及关于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的劝告;“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的练习题中,关于“诚信是基本道德标准”为话题的讨论等)。
“修辞立其诚”。“语德”是言语行为的道德准则。它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合乎角色规范:话语真诚,语态诚恳,说话实事求是,而且要做到言行一致。在当今社会用语呈现某些虚假化、低俗化倾向的大语言背景中,对在校学生进行“语德”的教育和培养确是至关重要的:批评别人要体现关怀和爱心;赞美别人要避免措辞过分;向人道歉要出于真心;向对方发问要适可而止;回答问题绝不能用质问语气,以免伤害他人;安慰别人要多鼓励而不是出于怜悯;进行解释是为了消除误会而绝不是为自己的错误言行寻找借口……总之,“语德”的教育必须贯彻口语训练的始终,教师在教学生怎样说话的同时,更是在教学生怎样做人。
二、切境,方能得体
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无论其表述的内容,还是其表述的形式,都毫无例外地要受到语言环境的制约。环境既可以决定某个言语交际是否需要,也可以要求对某一具体的言语形式作出选择;环境既可以由所提供的补充信息允许话语形式的省略,也可以由所提供的补充信息使某些多义的话语形式获得单义性。言语交际中,我们不但应该适应和运用已经存在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以求话语的得体和恰当,也可以审时度势,随时创造有利于交际的良好环境,增强言语表达的效果。
“口语交际训练”在短文提示中反复强调语境的这一重要作用。“与人交流注意对象、场合”特别指出:“人与人的交际,都在一定的场合进行。说话还应注意场合……”“婉转拒绝”同样指出:“拒绝他人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话须形象才动人”以谈论关于父辈的话题和介绍自然景物为例,再一次强调,口语表达必须适应不同的话语对象……在对中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时,教师一定要随时启发学生,口语表达必须坚持“切境得体”这一重要原则。语境因素既包括外显的,如交际时间、场合、对象、前言后语、交际目的等,也包括内隐的,如用语背景、时代环境、相关知识、社会心理等。在诸多的语境因素中,交际对象的不同最为重要。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说话必须有明确的对象感,做到“因人而异”。首先,交际对象不同的文化水平要求口语具有可接受性;其次,交际对象不同的思想情绪要求口语具有灵活性;再次,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要求口语具有区别性:同陌生人交谈要主动大方,尽快消除陌生;同老年人交谈,要选择“缅怀过去”等适合对方的话题;同领导、名人、老师谈话,不卑不亢,在他们面前表现出真实、自然的你;异性之间谈话,则要心胸坦荡,而不必心慌意乱……总之,我们常说的谈话要“得体”,主要就是指“得语境之体”。
三、口语、思维同步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观,口语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说话人的思维水平。这就是说,口语表达过程中,说话人应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形成其思维成果,然后再把其思维成果迅速转化为与其相适应的口语形式。所谓“口才”,其实首先是“脑才”。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的要求。“口语交际训练”从短文提示到练习题的设计都是着眼于这一要求的。可以说,“口语交际训练”的整体训练方案始终在强调语言和思维的同步训练。例如,“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明确指出:“要使说话清楚、连贯、有条理,说话时必须有明确的中心,并围绕这一中心说下去。说话还必须言之有序,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下去。要深思熟虑,做到前后连贯,首尾相接,环环相扣。”与其说这儿是在训练说话,不如说是在训练思维。
可以说,口语表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心理过程。一个人说话时,总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并根据所想,不断调整、改变自己的表达意向和表达方式。无论在言语生成之前,还是在言语生成之时,或是在言语生成之后,说话人总是离不开自己的思维活动,并随时依靠思维调整其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真是很难设想,一个思维混乱的人,能够说出条理清晰的话来。由此看来,思维训练确实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前提,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口语表达和思维训练的结合,让学生在口语实践中,逐步形成较为理想的口语“语脉”结构,帮助学生既练“口”,又练“脑”。
四、练听是练说的前提和基础
长期以来,学校的很多老师一直对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有所忽略。口语训练实际上是口耳训练。对学生来说,一是要辨听,二是要上口。口语能力实际上既包括说话能力,也包括听话能力。良好的听话能力既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听朗读、听播音、听演讲、听课等各种口语形式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学好各种知识的一项基本功。
可以说,练听是练说的前提和基础。“口语交际训练”专门设计了让学生练“听”的部分,这是很值得称道的。在“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中,短文指出:“在听的过程中要对别人发言的内容加以分析,吸取精华,抓住重点……要一边听一边动脑筋,调动自己的分析能力去判断。”还指出:“在听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当时的语境,说话者的体态语、语气、语调,从中捕捉更为完整、准确的信息。”善听的学生大都表现为具有较强的注意指向性,善于捕捉听话要点并具有一定的评价和组合能力。这样的学生大都思维活跃,反应灵敏,且有较好的说话能力,与此相反,学习效率差的学生表现在听话上,常常是注意的指向性弱,反应迟钝,这些学生的口语能力也相对较差。初中学生听话能力的训练目标可按以下三个阶段确立:首先是听话准确性训练,即对听话内容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的训练;然后是听话辨析性训练,即对听话内容进行正误、主次等辨析能力的训练;最后是听话评价性训练,即对听话内容进行价值、品格等评价能力的训练。
五、口语教学的有效延伸
对中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不能只停留于口语知识的传授,还必须强化口语的实践。“口语交际训练”的每一部分短文提示和练习设计都体现了“重在实践”这一指导思想,把每一个口语交际训练点都放到具体的口语实践中实施 (如打电话要求点歌的训练,说服一位同学参观航天展览的训练,采访顾客的训练,自荐当班长发表5分钟演说的训练,拒绝同学邀请看足球赛的训练,劝说商店使用规范汉字的训练,在主题班会上做主持人的训练,以及设计解说词,做模拟导游的训练,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辩论的训练等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课堂的口语实践固然重要,为了巩固并强化训练成果,教师还应力求打破口语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制约,把口语教学同校园口语类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口语的课堂教学延伸到学校的各类语言活动中去。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更大的校园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小记者采访、模拟主持、知识竞赛以及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和辩论比赛等有针对性的口语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求不断提高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