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词汇发展中的词汇飞跃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词汇论文,现象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词汇飞跃(word spurt)是儿童早期词汇发展的里程碑,表现为儿童在独词阶段后期出现的词汇快速增长。Dapretto和Bjork(2000:635)这样描述词汇飞跃:“儿童开始的习得速度很慢,每个月只有几个新单词。到接近两岁时,词汇的增长常常会伴随突然的飞跃,此时他们的词汇量达到50-100个左右。”许多研究者记录并证明了词汇飞跃现象的存在(Nelson 1973;McShane 1980;Dromi l996 [1987];Bates,et al.1988;Fenson,et al.1994;Caselli,et al.2001)。然而,研究者对于这一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Menn 1976;Goldfield and Reznick 1990;Fenson,et al.1994)以及在方法论上如何界定词汇飞跃(Bloom 2000;Ganger and Brent 2004)均持有异议。另外,对于儿童如何能从缓慢和零星的词汇学习过渡到迅速和系统的词汇学习,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假设(Corrigan 1978;Gopnik and Meltzoff 1987;Mervis and Bertrand 1994;Mc-Shane 1980;Kamhi 1986;Bates,et al.1979;Plunkett 1993;Bates,et al.1992)。
探索词汇飞跃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词汇飞跃现象的研究与两种关于类似词语形式向真正词语转变的观点相关:连续性观点(continuity)和非连续性观点。前者认为类似词语形式向真正指称词汇的转变是个缓慢和渐进的过程(Bates,et al.1979),后者认为这一转变独立于交际作用,是个迅猛的过程(Dore 1976;Kamhi 1986;McShane 1980)。例如,Kamhi(1986)所观察到的存在命名洞察力为非连续性观点提供了证据。一般而言,如果大部分儿童出现词汇飞跃,词汇的发展就可能是一种非连续发展,那么非连续性观点可用来解释词汇的增长;反之,词汇的发展就可能是一种连续发展,那么连续性观点更适用于解释词汇的稳步增长。
词汇飞跃是否与句法的出现相关联也值得探究。按Halliday(1975)和Nelson(1973)的说法,词汇的快速增长往往伴随多词组合的出现。Bates等(1988)也找到了词汇发展与语法发展紧密相连的有力证据。然而,Pinker(1991)认为如果词汇与规则有不同的心理语言机制,那么句法的出现与词汇飞跃的出现应该相对独立。当然,即使词汇飞跃可能独立于多词组合的产生,词汇的快速增长仍可能成为早期词汇发展的里程碑,并有助于随后的语法发展。
关于词汇飞跃,汉语系统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综述以上问题,全面介绍词汇飞跃现象,并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理论阐释及意义。本文讨论的内容如下:词汇飞跃现象的三类证据;四种界定词汇飞跃的方法;对词汇飞跃现象的两种解释。
2.词汇飞跃现象的三类证据
通常,研究者采用三类语料作为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中存在词汇飞跃现象的证据:研究者长期跟踪的详细个案材料(Leopold 1939;Dromi 1996[1987]);父母依照标准条目填写的报告(Fenson,et al.1994;Goldfield and Reznik 1990;Caselli,et al.2001)以及根据少量观察点记录的长期语料(McShane 1980;Bates,et al.1988;Bloom 1993)。
2.1 研究者长期跟踪的详细个案材料
在一些长期跟踪的详细个案研究中,词汇飞跃现象的标记是,与前一次记录比较,词汇数目有明显的快速增长。Leopold(1939∶156)用日记记录了他女儿Hildegard习得德语和英语的情况。他发现Hildegard的第一个词汇出现在8个月大小;到16个月时,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10个单词;到17个月时,词汇数量大大增加。Dromi(1996[1987]:111)对女儿Keren在10至17个月的早期语言发展状况进行了记录。语料包括日记及9段语音和4段30分钟的影像材料。她发现在为期25个星期的观察中,Keren在15个月27天至16个月3天时,新词汇的数目急剧增长,新词汇总量达到了44个。这一数量至少是以往记录的任何一个星期的两倍,同时高于随后星期的词汇增长数目。
2.2 父母依照标准条目填写的报告
在一些父母依照标准条目填写报告的研究中,词汇飞跃现象的标记是:当儿童的词汇量达到50个左右时,词汇数目出现明显的迅猛增长。
Fenson等(1994)按照Mac Arthur交际发展目录(CDIs)让父母填写相应报告,收集了1803名儿童早期词汇发展情况的语料。CDIs提供两种工具,一种适用于8至16个月大的婴儿,其中“早期词汇”部分包括396个词目,按照语义分为19类(Fenson,et al.1994∶16)。另一种适用于16至30个月大的幼儿,其中“儿童使用词汇”部分包括680个词目,它们按照语义分为22类(Penson,et al.1994:19)。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小孩最初的词汇发展很缓慢,没有人在一岁或一岁以下出现词汇飞跃,此时小孩的词汇量小于50个;13个月后,不同小孩的词汇发展呈现差异。词汇发展水平中等的小孩,12个月时词汇增长缓慢,词汇量小于10;到16个月时,平均词汇为40个。词汇发展水平最高的小孩占总量的10%,他们到16个月时,词汇量高达180个,而词汇发展水平最低的小孩占总量的10%,仍不足10个(个别小孩甚至没有习得一个词汇)。
Goldfield和Reznick(1990,1996)通过采用父母日记和父母依照标准条目填写报告的方法研究了18名儿童14到22个月间词汇和认知发展的情况。为了估定儿童所说出的词汇数目,研究者指导父母们如何利用日记的方法记录小孩词汇的使用情况,包括词汇运用的语境、意义等。研究人员每隔两个半星期就通过电话与父母讨论这些日记记录。作为对日记素材的进一步检测,父母每隔两个月就填写一次词汇标准条目。一旦日记记录与词汇标准条目的填写情况有出入,研究人员将与父母再讨论,并重新校正记录。他们发现大部分儿童当词汇量达到50个左右的时候,会出现词汇飞跃的现象。一般说来,此时小孩词汇数目达到了前一次记录的两倍,在随后的一至两个月中,仍持续增长。并不是每个儿童都会有词汇飞跃,在这18名儿童中,就有5名儿童没有出现词汇飞跃现象。
Caselli等人(2001)研究了儿童习得英语与意大利语的情况。两个英语样本包括659名8至16个月的婴儿和1001名18至30个月的幼儿,所有的受试采用美国版本的MacArthur CDI。两个意大利样本包括195名8至16个月的婴儿和386名18至30个月的幼儿。在这两种语言中,词汇和手势语等级(婴儿等级)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罗列了396个词目,第二部分囊括了这个年龄段的63句交际和符号手势语。词汇和词组等级(幼儿等级)分别罗列了英语的680个词和意大利语的670个词(Caselli,et al.2001:81)。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小孩的年龄在8个月时,无论是学习英语还是学习意大利语,其词汇量大小几乎都为零。到16个月大时,大部分小孩的平均词汇升到了40个。
2.3 依据少量观察点记录的长期语料
在一些依据少量观察点来记录长期语料的研究中,词汇飞跃现象被定义为当儿童的词汇量平均达到50个左右时词汇数目出现的快速增长现象。
McShane(1980)记录了6名儿童在家中与父母交流的情况。这些小孩的平均起始观察时间为13个月,并持续到他们两岁大小。每次的观察为半个小时,间隔为一个月左右。每个小孩平均观察了12次。他发现儿童所产生的词汇随着时间而逐步增长,到16个月时,6名儿童中的4名经历了词汇的快速增长期。
Bates等(1988)对27名儿童在四个年龄段10、13、20和28个月的语言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整个研究中,观察人员既利用父母提供的小孩语料,又采用实际观察到的自然语料。根据父母的报告,儿童的词汇增长迅速:从13个月时平均12个词到20个月时平均142个词。如果按照词汇飞跃往往出现在儿童获得50个左右词汇的时候(Nelson 1973)来衡量,那么27名儿童中有19名跨过了词汇飞跃期。自然观察采集的词汇语料远远低于父母报告的小孩词汇量:从13个月时平均1.7个词到20个月时平均36个词。只有5名儿童在家里和实验室的观察中词汇量超出50个。
Bloom(1993)对14名9至30个月儿童的词汇发展情况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小孩的新词汇每个月采集一次。她的观察结果表明儿童词汇最初增长缓慢,但是随后逐步增加,最终所有的小孩都经历了词汇飞跃。这些小孩获得最早词汇的平均年龄为13个月26天。到出现词汇飞跃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9个月7天,此时他们所能表达的词汇平均为51个。
2.4 以上三类词汇飞跃证据的局限
父母日记能提供长期跟踪的详细个案研究。一方面父母倾向于跟踪小孩词汇的整个发展历史并考虑该词汇的使用语境;另一方面父母对自己小孩词汇使用情况的记录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将导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高估小孩的词汇量大小。另外,对单个小孩的记录属于个案研究,这种结果或结论往往由于缺乏普遍性而遭到他人质疑。
父母依照标准条目填写的报告能有效地采集大样本儿童的语料,因为标准条目能帮助父母梳理他们所观察到的词汇,提醒他们一些常用的但容易忽视的儿童能表达并使用的词汇。然而,与那些受过训练的,采用日记记录自己小孩语言发展的语言学家或心理学家不同,普通父母通常会在记录的角度、持续性及准确性上存有差异。按Bloom(1993:105)的说法“好的和差的父母记录者可能会分别得出儿童词汇的发展出现或不出现飞跃现象的结论。”
依据少量观察点记录的长期语料同样能囊括大样本的儿童语料。同时,当研究者重点关注小孩某一方面的词汇或认知发展情况时,也可选择此方法。然而,训练有素的观察者往往只注意到词汇所指代的事物出现的场景以及词语发音与事物相匹配的情形(Nelson 1988),他们可能忽视那些对他们而言不清晰的言语,因为他们不能追溯这些词语的发展过程,故不能确认其正确性。此外,当两个观察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太大时,词汇发展的全貌将不能准确描绘和展现。
3.四种界定词汇飞跃的方法
研究者长期跟踪的详细个案材料,父母依照标准条目填写的报告以及根据少量观察点记录的长期语料提供了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中词汇飞跃现象存在的证据。但由于这三类证据对词汇飞跃的界定都采用了一个较宽松的定义,这不仅影响到研究者准确描述儿童早期词汇发展的状况,也影响到研究者进一步探索这一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为了更好地阐释词汇飞跃现象,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给出更清晰的定义。
在对儿童早期词汇发展的研究中,有些研究者采用了更为具体和明晰的方法来界定词汇飞跃。通常,这些方法可分成四类:以年龄或特定的词汇量来估算(Schafer and Plunkett 1998;Dapretto and Bjork 2000);以词汇量的增长来估算(Dromi 1996[1987];Fenson,et al.1994);规定词汇发展速度必须跨越的额度(Copnik and Meltzdoff 1987;Goldfield and Reznick 1990;Bloom 1993);采用数学模型中的对数曲线(Ganger and Brent 2004)。
第一种方法是以年龄或特定的词汇量来估算。依据该方法,当一个小孩的词汇量大于50或年龄大于20个月时,他/她就经历了词汇飞跃期。当研究者不关注词汇飞跃本身,而是与飞跃相关的语言或认知能力时,通常采用此方法。例如,为了证明词汇飞跃前的儿童是否能将事物和与之对应的名称快速匹配,Schafer和Plunkett(1998)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检测了平均年龄为14.8个月的29名儿童采用新词命名新物体的能力(此研究中,小孩年龄小于15个月被认为是未经历词汇飞跃期)。再如,为了获取名词记忆能力在词汇快速增长期会有重大变化的假设的证据,Dapretto和Bjork(2000)调查了30名14至24个月大的儿童。对小孩语言发展的评判主要依靠测量他们所表达和所理解的词汇(此研究中,能表达50个单词是词汇飞跃出现的标志)。另外,按小孩对词汇的不同理解-表达比率将早期词汇发展分成三个阶段:飞跃前(理解-表达比率为3∶1或更高)、飞跃期(理解-表达比率高于1.5∶1但低于3∶1)及飞跃后(理解-表达比率为1.5∶1或更低)。根据这一算法,飞跃前组包括9名小孩,飞跃期有12名,飞跃后有9名。
第二种方法是以词汇量的增长来估算,即从词汇的增长数目来描绘词汇飞跃现象。Dromi(1996[1987])详尽记录了女儿Keren在独词阶段词汇发展的情况。她用图表分别描绘了Keren每星期词汇总量的变化和每星期新增词汇的变化。她发现Keren的词汇飞跃出现在15个月27天。Fenson等(1994)用图表描绘了1803名8至30个月大的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发现小孩16个月时,平均词汇为40个。词汇发展水平最高的小孩占总量10%(180名),他们到16个月时词汇量高达180个。
第三种方法是规定词汇发展速度必须跨越的额度。依据此方法,小孩在某一单位时间内词汇量不能小于规定的数目。Gopnik和Meltzdoff(1987)将词汇飞跃定义为3星期内习得10个新词汇。他们发现12个受试按此标准都经历了词汇飞跃期,达到飞跃点的平均年龄为18.33个月。Goldfield和Reznick(1990)将词汇飞跃定义为小孩在两个半星期的间隔内习得10个或以上新词汇,他们发现18个受试中有13名小孩经历了词汇飞跃期。Bloom(1993)认为小孩出现词汇飞跃的条件是观察到的新词数目至少每星期增长3个或1个月内增长12个,同时小孩已学会20个不同的词。采用该标准,Bloom(1993)发现所有14名小孩都有飞跃现象的出现。
第四种方法是由Ganger和Brent(2004)提出的采用数学模型中的对数曲线。依据此方法,词汇发展的趋势可分别用两个函数表达,一个具有飞跃点(Logistic模型),表明有词汇飞跃的出现,如图1所示。而另一个没有飞跃点(Quadratic模型),表明没有词汇飞跃的出现,如图2所示。
图1-2中,y轴代表每日习得的新词汇,而x轴代表累积的词汇量。真正的飞跃表现为从一个缓慢发展期过渡到一个快速发展期。如果有词汇飞跃现象,那么一定有飞跃点(此处的斜率最大)的出现,同时飞跃点附近必定呈现有明显斜率变化的对数曲线。
图1 具有飞跃点(Logistic模型)的某儿童041B的语料(Ganger and Brant 2004:623)
图1中,儿童041B的词汇发展经历两个迥异的阶段(从缓慢的发展过渡到迅猛的增长),这正是飞跃呈现的特点。Logistic模型的函数表达式:y=a/(1+exp-b(x-c))。其中,参数a是渐进线,对应于飞跃后词汇习得的速度;参数b是斜率,对应于飞跃出现需要的时间;参数c是飞跃点,对应于飞跃出现时累积的词汇总量。
图2中,儿童041B的词汇发展语料同样适应没有飞跃点(Quadratic模型)出现的渐进的发展趋势。可见,用目测来评判词汇量曲线变化的方法并不总是可靠,只有当一组数据能用数学模型中的对数(S形)曲线拟和,并能计算出飞跃点,才可证明词汇飞跃现象的存在。Quadratic模型的函数表达式:。其中,参数a对应于习得速度的加速增长;参数b代表习得速度的稳步增长;参数c代表函数曲线与纵坐标相交的常数。
Ganger和Brent(2004)采用此方法来检测他们及其他研究者的数据。用SPSS软件做非线性回归分析及比较Logistic和Quadratic模型。利用38个小孩的长期跟踪语料,他们发现仅仅5名小孩更适应模型,这表明只有很少的小孩出现了词汇飞跃现象。
图2 没有飞跃点(Quadratic模型)的同一儿童041B的语料(Ganger and Brent 2004:623)
四种界定词汇飞跃方法的特点:
以上四种界定词汇飞跃的方法严格度不一样,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以年龄或特定的词汇量来估算是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特别是当研究者不关注词汇飞跃本身,而是关注与飞跃相关的能力或过程时。然而,这种方法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因为它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小孩的词汇量大于50个或年龄大于20个月,那么他们必定经历词汇飞跃期。
以词汇量的增长来估算能比较形象地描绘词汇发展全貌。Ganger和Brent(2004)则认为用目测来评判词汇量曲线变化的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词汇量的发展变化可能是渐近增长而非出现飞跃,尤其当研究者关注的是词汇总量的变化曲线而不是习得速度的变化曲线时。
规定词汇发展速度必须跨越的额度是一种明确有效的方法。然而,Bloom(2000)认为采用该方法的许多研究对飞跃本身的定义有点奇怪。例如,两个半星期的间隔必须习得10个或以上新词(Goldfield and Reznick 1990)。按成人的标准,这些出现飞跃的小孩习得词汇的速度仍很慢,每天不到一个词。
最后一种方法是采用数学模型中的对数曲线从词汇增长的速度来描述词汇飞跃现象。Ganger和Brent(2004)认为这一方法给了词汇飞跃一个清晰可行的定义。然而,对数曲线是否就能最好地描绘早期词汇的发展趋势还有待进一步佐证。另外,Ganger和Brent(2004)的方法是建立在某些假设之上,例如,选择累积词汇量而非时间作自变量是因为词汇飞跃一般被认为是出现在儿童累积词汇量达到50个左右时。而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些假设还缺乏足够的证据。
4.对词汇飞跃现象的两种解释
对于词汇飞跃现象为何出现,有不同的解释或假设。通常,这些假设可分成两类:词汇飞跃与某些非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关联(Corrigan 1978;Gopnik and Meltzoff 1987;Mervis and Bertrand 1994;McShane 1980;Kamhi 1986;Bates,et al.1992);词汇飞跃与某些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关联(Menn 1976;Plunkett 1993;Ninio and Snow 1996;Dapretto and Bjork 2000;Goldfield and Reznick 1996)。
4.1 词汇飞跃与某些非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关联
第一种假设认为词汇飞跃与某些非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关联,例如:稳定物体概念的形成(Corrigan 1978);物体分类能力的变化(Gopnik and Meltzoff 1987;Mervis and Bearand 1994);命名事物的洞察力的出现(McShane 1980;Kamhi 1986);脑神经发展中突触连通的增加(Bares,et al.1992)。
飞跃反映了稳定物体概念的形成。Corrigan(1978)认为词汇飞跃反映了稳定物体概念的形成。为了探索物体的持久性与一系列语言变量(包括词汇增长、语义范畴的发展等)的关系,Corrigan对3名小孩进行为期18个月的跟踪研究(两名女孩开始观察的年龄分别为9和10个月,而一名男孩为11个月)。小孩每3星期在家里进行30分钟的摄像,同时每星期都有录音,并计算每个小孩的语言得分。3名小孩在每次观察中依据将稳定物体概念的形成分成21个等级的测量表,得到自己相应分值。结果显示,儿童最初词汇的出现与他们开始能够自己搜寻隐藏物体的能力有关(第15级)。另外,形成最高级别的稳定物体概念(第21级)与儿童词汇量的增加也有关系。同时,这一时间儿童还会出现最初的表示物体消失(“没有”)或希望消失的物体重现(“还要”)的词汇。
飞跃反映了物体分类能力的变化。Gopnik和Meltzoff(1987)认为词汇飞跃的出现与儿童的物体分类能力有重要关联。为了探索语言发展与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尤其是词汇飞跃的出现,他们对12名儿童的主动分类能力进行了跟踪测试。受试小孩第一次接受采访的平均年龄为15.46个月,最后采访的年龄为19.79个月。小孩每3个星期在实验室进行测试,直到他们通过所有的认知能力测试并出现词汇飞跃现象。
认知能力测试有三类:物体持久性测试、想方设法得到物体的测试,以及物体分类能力测试。在每次采访中,三类认知能力测试的顺序随机安排,语言发展也作相应记录。每次测试前母亲都要填写自己小孩的语言使用情况,每次测试后母亲将问卷表拿回家标记新使用的词。另有一名语言记录者(受过训练的语言学家)与母亲们浏览整个问卷表,并就小孩每次习得的新词达成最后共识。
结果显示,词汇飞跃出现的平均时间是18.33个月,物体持久性概念形成的平均时间是17.13个月,想方设法得到物体的能力获得是17.18个月,而最高级别的分类能力(第3级)的获得是17.24个月。同时,词汇飞跃出现的时间与第3级别的分类能力的获得有紧密关联;物体持久性概念形成的时间与词汇飞跃也有显著关联。没有证据表明想方设法得到物体的能力获得与词汇飞跃有联系。因此,Gopnik和Meltzoff(1987)认为小孩开始快速增长词汇是基于他们对所有物体都能进行分类的理解。
Mervis和Bertrand(1994)进一步验证了Gopnik和Meltzoff(1987)的结果,发现词汇飞跃与儿童对物体的分类及物体与名称的快速匹配能力有关。他们进行了两个研究。在第一个研究中,检测了32名16至20个月大的儿童新命名无名类别(N3C)的能力,即物体与名称的快速匹配能力。如预计显示,只有16名小孩能快速匹配。这一结果表明:那些掌握了N3C原理的小孩,词汇量相对较大,与那些未掌握N3C原理的小孩相比也更易于表现出具有对物体分类的能力。在第二个研究中,对16名不具备物体与名称快速匹配能力的小孩进一步跟踪观察,直到他们进入词汇飞跃期,这时再测试他们的快速匹配能力。结果显示此时他们都获得了物体分类能力。
飞跃反映了命名事物的洞察力的出现。McShane(1980)和Kamhi(1986)认为,词汇飞跃反映了一种突然意识到的可用词汇命名任何事物的洞察力的出现。McShane(1980)记录了6名儿童词汇发展的情况,他发现到16个月时,6名儿童中的4名经历了词汇的快速增长期。儿童最初在读故事书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将词汇与物体图片匹配时,并未有命名的概念,小孩首先是在特定语境中学习这些词语,然后才知道这些词语指代物体名称。知道词汇是名称的关键因素是在读故事书这样的程式化语境中获得一种洞察力,掌握词语使用的特殊类型——命名。
Kamhi(1986)从他女儿Alison的词汇发展过程中证明了命名洞察力的存在。他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Alison从出生到21个月时所有语言与认知的变化。在这一期间每两个星期都对Alison的语言情况进行录音。结果显示,在5个月内(12-17个月),Alison用两个固定的语音形式[ba]和[mama]来满足她所有交际需要;14个月时,Alison开始用物体名称、动词及人称词回答大人的问题和命令。随后3个月,即使她已能准确理解大人的提问,但仍只用[ba]和[mama]作答。
Alison命名能力的出现是在她18个月大的一个晚上,她突然意识到词汇可用来命名任何事物。当时是晚餐时间,Kamhi与他妻子正在和Alison玩“那是什么、这是谁”的游戏。在父母要求下,她首先正确使用了[mama]和[dada]作答,在随后的整个晚上,又能用不同的表达回答这类提问。她对这种命名游戏乐此不疲。Alison最终意识到词语可用来指代独立于自身交际经验的概念。一旦意识到语言的符号性,她就真正解决了词语的指称问题,开始表达真正有意义的词汇,导致随后词汇的迅猛增长。
飞跃反映了脑神经发展中突触连通的增加。Bates等(1992)认为词汇飞跃反映了儿童脑神经发展中突触连通的增加。他们认为早期语言与脑神经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时期:(1)8-10个月是行为的分水岭,体现为言语感知与表达、记忆、分类、模仿、有意图的交际、词汇理解等领域的重大变化。他们推测这些变化与儿童成人化的脑神经连通性的出现及大脑的新陈代谢有关,特别是与额叶的变化有关;(2)16-30个月是语言的迅速发展期,词汇和语法知识都大幅增加。词汇飞跃的出现很可能与这个时期脑神经突触密度的迅猛增加以及大脑的新陈代谢有关。
4.2 词汇飞跃与某些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关联
第二种假设认为词汇飞跃与某些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关联,例如:语音能力的变化(Menn 1976;Plunkett 1993)、交际能力的提高(Ninio 1995)、名词记忆能力的发展(Dapretto and Bjork 2000)以及一定词汇总量的获得(Goldfield and Reznick 1996;Plunkett 1995)。
飞跃反映了语音能力的变化。Menn(1976)和Plunkett(1993)认为词汇飞跃反映了儿童语音能力的大幅提高。Menn(1976)跟踪了一名叫Jacob的男孩早期词汇的变化情况,发现Jacob在13个月时词汇为7个,18个月时为47个,到20个月为67个。通过观察他的发音范式,Menn发现Jacob的最初7个词汇全部具备成人的模式,都以舌尖音开头,随后开始添加以元音和圆滑音开头的词汇;到15个月22天时,新增加的3个词语都以[h]开头;到16个月30天,他添加了首个腭音开头的词quack(骗子);最后,到18个月时他成功地发出音节尾音[p],19个月时掌握了box(盒子)一词中的[b]音。从18个月起,Jacob习得词汇的速度迅速加快,与此同时,他的语音能力大幅度提高。到20个月时,Jacob不再依据成人词语的发音位置选择词汇表达,而能自如地发出各种音。
Plunkett(1993)跟踪了两名丹麦小孩(一男一女)早期语言和认知的发展情况。研究者每隔10天在被试家里给小孩进行60至90分钟的录音和摄像。女孩开始接受记录的年龄是8个月而男孩是11个月。小孩的言语分成目标词、次词汇和公式化表达(目标词定义为归属成人词汇的词或词素。次词汇定义为不能按成人词汇辨别也不归属成人词汇的词。公式化词汇表达流畅但发音不准确,它由至少一个目标词加其他语音成分构成)。每个小孩的平均话语长度采用两个不同标准进行计算:(1)分布和频率标准;(2)准确和流利标准。在每次的录音和摄像中,同时记录两个小孩的目标词、次词汇和公式化表达。
Plunkett(1993)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分布和频率标准相比,准确和流利标准对次词汇作为语言单位的评估更为保守。儿童词汇飞跃出现的时间与他们的词汇划分能力紧密相关。两种非标准的表达形式(次词汇和公式化表达)随着词汇飞跃的出现迅速减少,这表明儿童已找到了辨别目标词的线索。两个小孩的词汇发展趋势表明词汇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获得词汇划分的能力。
飞跃反映了交际能力的提高。Ninio(1995)认为词汇飞跃的出现与交际能力的提高紧密相连。为了证明词汇飞跃与交际能力的关系,更具体地讲,词汇飞跃是否预示不同的匹配原则的突然增加,匹配策略的改变以及为实现同一交际目的多种匹配原则的增加等等,Ninio(1995)收集了两组讲希伯来语的小孩的材料。第一组的8个小孩每两个月观察一次,持续一年,每个小孩共观察6次。初次观察的年龄是12个月,随后分别是14、16、18、20和22个月。另外一组8名小孩初次观察的年龄是10个月,他们作为对第一组长期跟踪小孩语料的补充。研究采用的体系将词语—交际功能分成两个层次:话语交换和个体言语。该体系囊括了65类话语交换,将有共同交际意义的相邻话语分成组。另有64类体现个体言语的言语行为。所有语料由两个受过训练的记录者分别记录两次,最终的数据包括7,305条言语。每个交际行为用一条匹配策略来代表,共有6条匹配策略。
结果显示儿童14个月前,变量匹配原则(用不同的表达实现不同交际目的)在词汇的产生中只起很小的作用,词汇量大小依靠恒量匹配原则(用固定的表达实现不同交际目的)的增加。14至16个月间,由变量匹配原则和恒量匹配原则产生的词汇数目相当。18个月后,词汇量大小与恒量匹配原则的频率成反比,而与变量匹配原则成正比。词汇飞跃的出现与变量匹配原则的突然增加相吻合,而与恒量匹配原则关联不大。当飞跃出现时,平均的多余原则(超出实现某一交际目的的多余原则)是13.38,而飞跃前一次的平均多余原则是4.87。词汇飞跃与小孩采用多种匹配原则达到同一交际目的的能力有关,表明小孩的认知能力有重要突破。
词汇飞跃反映了名词记忆能力的发展。Dapretto和Bjork(2000)认为儿童名词记忆能力的发展在词汇飞跃期有重要变化。他们调查了30名14至24个月大的儿童名词记忆能力的发展与词汇发展的关系,目的是寻找名词记忆能力在词汇飞跃期有重要变化的证据。小孩语言发展的评判依靠测量他们所表达和理解的词汇(此处能说出50个词是词汇飞跃出现的标志)。按照儿童对词汇不同的理解—表达比率将他们的早期词汇发展分成三个阶段:飞跃前,飞跃期和飞跃后。测试中,实验者首先在两个盒子里分别放置两个物体(所有小孩都能叫出这两个物体的名称),然后询问小孩盒子里是什么。一旦小孩回忆起其中一个盒子里的物体名称,他又被要求回忆另一个盒子里的物体名称,随后要求他们找到盒子里的物体。
结果显示三组儿童都能准确找到盒子里的物体,但在表达物体名称的数日上存在差异。飞跃前组能表达物体名称的平均数目是总数的25%,低于飞跃期组的48%,更低于飞跃后组的比率。当要求找到盒子里的物体时,三组儿童对物体名称记忆比率分别是79%、97%和93%。同时,研究者发现飞跃前组对图片阅览的命名(平均11.33)少于飞跃期组(平均24.67)和飞跃后组(平均32.11)。而飞跃期组比另外两组更多地出现命名错误(平均3.75)。所有数据证明儿童的名词记忆能力在词汇飞跃期有重要变化。
飞跃的神经网络模拟。Goldfield和Reznick(1996)提出了词汇飞跃反映一定词汇总量获得的假设。他们认为儿童首先是习得单个词汇,建立声音与指称的对应关系。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小孩开始抽象出统领声音与指称对应关系的基本原则。
语言学习的连通模型也注意到当模拟训练的时间和数日超出一定量时,整个网络系统的表现会有质的飞跃。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他们模拟的一个将名称与任意意义相联系的网络在表达和理解上都经历了飞跃期(Plunkett 1995)。在该网络中,输入和输出共有32个名称单位和171个意义单位,分别有30个代表意义和32个代表名称的中间单位,还有50个用于连接的中间单元。网络的任务是在输入单元的基础上重新产生输出单元的物体表达(物体的意义)和名称表达(物体的名称)。
结果显示,网络的表达(对输入的意义输出对应的名称)在35次模拟训练后出现突然的飞跃。一定总量的名称—意义关系使得学习新的对应关系变得容易,从而获得词汇飞跃。网络不仅可记忆受过模拟训练的匹配关系,而且可以从以往经验产生从未见过的物体名称。网络连通模型的模拟结果为词汇飞跃的出现提供了新的解释。
4.3 对以上两种解释词汇飞跃现象的小结
词汇飞跃反映了多种特定的语言能力或非语言能力的提高。McShane(1980)认为词汇飞跃反映了一种突然意识到的可用词汇命名事物的洞察力的出现。然而,这种观点不能说明词汇飞跃前儿童就能命名物体的事实。Huttenlocher和Smiley(1987)的研究显示,儿童在词汇飞跃前已能在不同语境使用早期词汇,词汇的飞速增长可能不仅仅只用词汇命名事物的洞察力的出现来解释。Gopnik和Meltzoff(1987)认为词汇飞跃出现的时间与儿童的物体分类能力有重要关联。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名词以外的其他词汇也会增长的可能性。有证据表明儿童在第二年的后半期,动词数目也开始增长(Bates,et al.1979)。来自Gopnik和Choi(1995)的跨语言数据显示,学习韩语的儿童在名词词汇增长前会先出现动词飞跃。另外,Goldfield和Reznick(1990,1996)的研究发现儿童在词汇快速增长前通常已能说出30个词语,表明语言的发展可能加速对事物可进行分类的理解。如果语言发展与分类能力有关,那么它们应该是双向联系,很可能学习物体的名称同样有助于儿童物体分类能力的提高。
词汇的增长并不表示一定有词汇飞跃的出现。儿童在独词阶段后期出现的词汇增长现象,并不表示所有儿童一定有词汇飞跃的出现。对于儿童不出现词汇飞跃,一些学者给出了他们的解释。Nelson(1973)认为在独词阶段,儿童的词汇构成差异很大。她描绘了指称词(词汇大部分是普通物体名称)向表达词(词汇包括各种类别)的转变。儿童词汇的快速增长与他们学习相对多的名词有关。McShane(1980)进一步指出并非所有儿童经历飞跃;命名概念的形成依赖儿童的先前经验和名称词的迅猛增加。当然,语言学习不仅仅学习命名,小孩没有习得多少名词同样学会讲话,习得速度的差异可能与学习词汇的内容有关。
Ganger和Brent(2004)指出如果大部分的儿童没有飞跃的出现,那么就不能支持飞跃反映了物体分类能力的变化以及飞跃反映了一种突然意识到的用词汇命名任何事物的洞察力的出现的假说。他们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词汇飞跃,对于词汇增长的另一种解释是,由于高层次认知和低层次处理等许多认知能力的变化,而不是单个的认知能力的突变,才导致词汇学习能力的快速增长。
5.结语
对词汇飞跃现象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探索儿童早期词汇使用背后的知识和能力打开了新的窗口。还需开展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探索儿童是否具备先天知识,儿童如何获得自然语言的语义,以及逐渐增长的认知能力与词汇的习得过程具有什么关系等等。儿童语言学(一语习得)作为理论语言学的支柱学科之一,其发展必将推动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神经病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