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应波 湖南省石门县蒙泉镇夏家巷中学 415308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探究是摄取知识的精髓。新课程标准强调:“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要既能获取先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又具有能开发出新的知识领域的能力,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来自生活、自然,其中有许多和动植物、人的生命现象相关的内容。“生命是宝贵的”,但在物理教学中,“人文关怀”流失的现象却依然存在。例如,在“物体的导热性”实验中,有许多教师常做这样一个“生动”的实验——煮小鱼:把小鱼放入装有适量水的试管底部,小鱼在游动,再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上部的水,过一段时间,上部的水已沸腾了,而下部的小鱼还在游动,以此来说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实验应该是“抓眼球”的,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能说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但从人文的层面看,从那些善良、可爱的孩子吃惊、迷惑的目光里,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真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这样的实验会不会浇灭学生单纯而天真的火花,从而开动脑筋,设计出既能呈现物体导热性的科学事实又能体现人文关怀的趣味性实验。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1.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通过“火箭升空”的图片,让学生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火箭是怎样升空的?火箭靠什么力量升空?火箭升空时为什么有浓烟产生?……然后再限定条件(如从能的转化情况来看)让学生具体提出问题,学生会立即提出:火箭升空时什么能转化为什么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2.引导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可 以要求每位学生联系实际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如:冬天玻璃窗户上的冰花是怎样形成的?夏天打开冰棍纸后为什么冒“白气”?在学习光现象时提出:“雨后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然而作为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 探索活动中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
1.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师生共同探究,如碘的升华和凝华;可以是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如探究固体的熔化和凝固规律;可以是家庭开放性实验探究,如让学生自制照相机模型、观察水中筷子的折射情况等。通过近两年来的新课程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认真研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思想状况,发现在做好演示实验和家庭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是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较好手段。
(1)要组织好学生实验。如对于“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等问题,我们不是先公开结论,而是正确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在实践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2)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的方法。同时我们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选择探究的课题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多选择与学生身边有关的科技问题、生活问题、环保问题等。
2.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要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各种物理实验,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
例如:以兴趣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制作不同的水果电池,并测量其两端的电压,既通过实验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精神
在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个学生探究实验,大部分都不宜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要学生分组进行。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互相配合和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1.实验探究中,抓住良好时机指导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对于多数探究活动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为重要。在探究活动中,不要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得出结论。另外,在探究过程中,个体学生得到的数据或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而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加强了学生间的向心力和友好相处的心态,为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论文作者:姚应波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0
标签: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物理论文; 知识论文; 实践能力论文; 现象论文; 能力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