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务实面对中国的崛起——克林顿政府对华政策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克林顿论文,中国论文,理智论文,政策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均认为一个“稳定、开放和强大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1992年克林顿当选总统后,美国朝野对上述对华政策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激烈辩论,最终美国政治主流派认识到,一个开放的中国不仅能为美国提供贸易和投资机会,还能提供外界观察和影响中国的窗口。克林顿政府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摇摆之后,在对华政策上又回到了原点。
1993年:开始与中国进行全面接触
从克林顿上台到1993年9月以前,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以施压为主的。在此期间,克林顿政府虽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但附有7 项人权条件;在我国给巴基斯坦出售M—11导弹问题上大做文章制; 造“银河号”事件;阻挠中国争取奥运会主办权;指责中国继续进行核试验;不满美中之间存在的贸易逆差;攻击中国的人权状况。以上种种使美中关系一度恶化,也使美国政府陷入了困境。
形势迫使克林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1993年9 月作出了与中国进行全面接触、提高对话级别、开展广泛交流的决策。当年9月底, 中国外长钱其琛与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纽约举行了会谈,双方同意进行更多的对话,并对如何改善与发展中美关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之后,中美两国官方往来有所增多。
1993年12月,江泽民主席出席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时,与克林顿总统举行了高级会晤。此后双方接触虽然增加;但克林顿政府对中国施压的基本立场尚未改变,集中表现在企图使我接受延长最惠国待遇必须与人权挂钩这个问题上。然而这种态度遭到了我国政府的严正指责,钱其琛外长在与来访的克里斯托弗会谈中指出: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是双方根据两国贸易关系协定做出的对等互惠安排,是中美正常贸易的基础。破坏这个基础,就会断送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景,中美双方都会受到损害。
对中国施压无效,反而召来国内外的强大压力,在权衡利弊之后,克林顿于1994年5月26日作出了无条件延长中国的最惠国待遇, 并将贸易与人权问题脱钩的决定,这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年8月底,美国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维护克林顿决定的议案,把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脱钩。此后,双方来往增多,在经贸、军事、高科技等各方面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同年11月中旬,江泽民主席出席了在茂物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在雅加达与克林顿进行了第二次首脑会晤。外电评论此次会晤“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
克林顿在1994年对华政策的另一重大变化是调整了对台政策。9 月7日,克林顿宣布调整对台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将台湾在美国的“北美事务协调委员会”改名为“台北驻美国经济文化代表处”;允许双方高级经济官员互访,不允许台湾高级领导人访美,但“允许他们必要时路过美国”;“美国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但“支持台湾加入不具有国家地位的重要经济技术机构及国际组织”。这些调整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在向中国示好,但从实质上来说,并没有真正恪守“一个中国”的原则,而且为以后李登辉访美及由此引起的中美关系严重倒退留下了隐患。
1995年:中美关系因台湾问题遭受严重挫折
进入1995年后,中美关系遭受到了建交以来最严重的挫折。新年伊始,双方就围绕知识产权问题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贸易争执。美方要求中国在限期内满足其要求,否则就要对中国实行报复性的贸易制裁。中国毫不示弱,也宣布了反报复措施。一场贸易战眼看就要在两个大国间爆发。最后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但知识产权问题刚过,美国又在人权问题上向中国发难,再一次纠集西方国家,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提出谴责中国人权状况的决议案,此案最后以一票之差被否决。
1995年,中美之间最大、后果最严重的冲突,是李登辉访美事件。美国国会从年初开始,积极策划邀请李登辉访美的决议案,此项不带约束性的决议案于5月份初获参众两院通过。 美国政府虽然多次公开表示不同意国会的决议,但是,5月22日,美国务院却宣布, 克林顿决定允许李登辉6月到美国进行“私人访问”。 美国政府这一公然违反三个联合公报原则的行为,导致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中国召回驻美大使,美驻华大使芮效俭离职后也迟迟无人接替,两国关系实际上降到了代办级。两国高层接触也因此而中断。
此后,中美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断。6月下旬, 美国中央情报局向报界透露,所谓中国向伊朗和巴基斯坦提供了导弹部件和技术,为美政府对我实行经济制裁制造舆论。8月初, 美方派遣驻香港领馆官员潜入我东南沿海军事禁区,窃取我军事演习情报。8月中旬,克林顿、 戈尔又一次会见达赖。12月,美参议院通过议案,要求美向西藏派遣一位“高级特使”。在班禅转世灵童问题上,美政府一方面承认这是中国的内政,另一方面又对达赖的选择被否定表示“不安”,指责我干预“宗教自由”。在香港问题上,美国会多次举行听证会,公开支持彭定康的“政改”方案。美国务院发表的《美国——香港关系年度报告》,散布对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前途的“忧虑”,还要中国让新选出的香港立法局任满任期。9月, 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在北京世妇会上发表攻击中国的讲话,公然背离大会的主题。中美关系在接连不断的冲突中滑向谷底。
虽然当年10月24日江泽民主席在出席联合国成立50周年活动期间在纽约与克林顿总统进行了会晤。但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上采取阻挠态度,压中国开放农产品、金融保险、服务业和通讯市场,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对我展开攻势,指责我执行协议不力,损害美国的利益。
1996年:两国军队炮舰相向
李登辉访美一事的不良影响持续到1996年。双方关系在1996年上半年继续处于僵持状态。3月, 我国在台湾海峡进行导弹训练和三军联合军事演习,向全世界宣示维护国家主权的严正立场。美国紧急派遣两艘航空母舰到台海附近游弋。虽然两国政府各自发表声明,强调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实际上双方军队已是炮舰相向。
5月15日,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发出制裁威胁,并公布了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的清单。中国政府立即向美方提出了一张反报复清单。一旦双方报复措施开始实施,中美经贸关系将在贸易大战中荡然无存,两国外交关系也面临崩溃的边缘。
在权衡利弊之后,克林顿政府开始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5 月,克林顿、多尔、克里斯托弗等两党领导人相继发表对华政策讲话,缓和两国之间紧张局势,克林顿并首次提出了要与中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5月20日, 克林顿总统宣布无条件延长对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之后,知识产权的谈判也在最后一分钟达成了协议。11月24日,江泽民主席在菲律宾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与克林顿总统举行了会晤,双方商定两位领导人要实现互访。中美关系重又走向缓和。
1997年:江泽民成功访美,中美建立伙伴关系
1997年5月, 美国国防部发表了一份题为《面向新世纪的国家安全战略》的报告,该报告认为,美国最大的利益,在于使中国崛起时成为一个“稳定、开放、安全和和平的”国家。这个报告成为克林顿政府加强对华关系的一个信号。
1997年克林顿政府采取以下做法:1、 支持中国“按商业上有意义的条件”加入世贸组织。克林顿政府多次表明,美国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但条件是中国必须接受市场经济和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美国认为,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是美国敦促中国接受市场经济和法治的一个极好机会。2、继续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保持压力。 美国继续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鼓动西方国家提出谴责中国人权问题的决议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有关中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并任命了一位西藏事务特别协调员;在美中首脑会谈上克林顿提到了中国的人权问题,并在首脑会谈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指责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站在“错误的一边”。3、 加强同中国司法机构的合作。1997年11月,美国司法部长邀请中国司法部长访美,讨论两国加强司法合作的问题。4、 通过“美国之音”和自由亚洲电台加强对中国的宣传活动。
1997年10月底,江泽民主席首次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并与克林顿总统在华盛顿进行了首脑会谈,双方确定两国将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并加强战略对话和接触。江主席的成功访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1998年:现状与展望
1998年,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月,克林顿政府宣布,本年度不再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出谴责中国人权状况的议案,这标志着克林顿对华政策的又一个重大转变。原定于今年秋天访华的克林顿在各种因素促成下,也将把访华行程提前到6月进行。
回顾克林顿执政以来的对华政策,促使其转变的重要因素,一是中国的实力日益增长,再是美国认为中国未来的走向仍不明朗。在美国看来,中国未来的走向是影响亚太和全球局势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美国担心,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下世纪有可能向美国主导的亚太安全秩序挑战。
如何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克林顿政府力图使中国遵守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为此,克林顿政府采取了以下两种策略:一是加强美军在亚太地区的前沿部署和加强美日安保同盟,以确保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对美国有利;二是加强同中国的战略对话和接触,以鼓励中国遵守“国际行为准则”。美国试图通过与中国加强对话和接触,争取中国在地区安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联合国、自由贸易等问题上的合作,并通过这种磋商和合作逐步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现存国际秩序中。同时,美国也明确表示,对话和接触并不表示美国赞同中国的行为。克林顿政府认为,中国目前总的发展方向对美是有利的。因此,美国一方面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保持压力的同时,不再将人权问题同其他问题挂钩;但在另一方面,美国又要对中国保持必要的警惕。克林顿政府多次表示,在中国没有接受“市场经济、政治多元化和法治”之前,美中关系不可能完全正常化,也不可能将中国完全接纳进现存的国际体系。因此,美国仍不会轻易解除对中国实施的军火禁运和高技术转让的限制,这也是美国一再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上设置障碍的根本原因。
没有人否认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成经济大国、政治大国。虽然美国的对华政策包含着浓重的限制、制约的因素,但中美毕竟是“伙伴”了。克林顿之所以提前访华,也是因为在许多国际问题上“有求”于中国。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美关系的总体走向应该是健康的,克林顿访华,无异将促进中美关系进入更加良性的互动阶段。
标签:中美关系论文;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李登辉论文; 美国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