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讨本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表现特征,以期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的6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产生ADR的药物种类、给药方式与药物不良反应而致的器官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68例药物不良反应中,不同年龄段中,中老年患者占比最高,为69.12%,不同药物种类中,抗生素药物占比最高,为60.29%,不同给药方式中,静脉滴注占比最高,为69.12%,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疹、头昏与胃肠道反应等。结论 医护人员应根据ADR的特征及规律,对用药方式合理掌握,并对监护环节加以强化,保证监测及管理的有效性,进而促进ADR发生率的全面降低。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特征;发生率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将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过程中产生的危害患者或与用药目的缺乏关联的反应,包含副作用反应、过敏及毒性反应等。目前强化药物管理及提升药物使用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同时也能保证用药安全[1]。本文对本院收集的6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的6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其中男35例,女33例,年龄7-83岁。采用Excel表格进行分类与筛选,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器官损害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68例药物不良反应中,47例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占比最高,为69.12%。按年龄段分布依次为60岁以上19例,50-59岁15例,40-49岁13例,30-39岁11例,20-29岁8例,20岁以下2例。
2.2不同药物种类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68例药物不良反应中,41例发生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为60.29%,其余依次为:心脑血管系统药物9例,中药7例,营养及辅助治疗类药物4例,消化系统药物3例,抗肿瘤药物2例,解热镇痛抗炎药物2例。
2.3不同给药方式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68例药物不良反应中,47例发生静脉滴注药物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为69.12%,其余依次为:静脉注射10例,口服8例,肌注2例,皮肤注射1例。
2.4药物不良反应涉及到的器官损害
68例药物不良反应中,21例涉及到皮肤及附件,占比最高,为30.88%,其余依次为:消化系统12例,循环系统11例,神经系统10例,呼吸系统8例,血液系统3例,泌尿系统2例,过敏性休克1例。
3讨论
3.1年龄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本次研究显示,药物不良反应中,中老年患者占69.1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中老年人会患有脏器功能减退与肝肾功能不全的疾病,所以,会降低其肝脏的代谢功能与肾脏的清除率,易产生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变化,而在部分器官上发挥作用的药物敏感性会发生局部强化,进而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出现毒性。同时,老年患者常会有多种慢性疾病,病程长且复杂,通常需要综合多种药物来进行治疗,所以,药物不良反应也会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2]。所以,医护人员务必要加强对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实时监测。
3.2抗生素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本次研究中,抗生素药品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占60.29%,这和现阶段在临床中大规模地使用密切相关。在抗生素药物中,引起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是喹诺酮类药物,为18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因左氧氟沙星而引发的过敏性休克以及喉部痉挛症状,因呱拉西林而引发的消化道出血,因奈替米星、阿奇霉素或抗结核药而引发的药物性肝炎[3],因克林霉素而引发的患者寒战、高热甚至呼吸困难症状以及因甲硝唑而引发的白细胞减少状况等较为多见。
由于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谱较广及活性较强,使用方便,使其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从而也增加了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表现种类繁多,一些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还较为严重。本次研究中,左氧氟沙星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其他药物高,主要原因为:(1)左氧氟沙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有较高的使用率;(2)左氧氟沙星的不合理使用及耐药菌的增加令用药剂量不断增加,使药物不良反应迅速增加。因此,在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禁止用于对其有不良反应高危因素患者的使用。并且,在静脉滴注中应注意光、控制滴速、强化监护等,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3给药方式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在所有给药方式中,静脉给药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远比其他给药方式高。原因是在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参与人体循环,首过效应欠缺,所以,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口服给药方式高[4]。同时,由于药物直接进入到人体,要求药物质量较其他种类药品明显高出。若注射药物出现杂质,质量低劣,则易产生多种药物不良反应。本人认为,静脉给药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所以,临床上若能通过口服药物或肌内注射进行治疗,则不提倡静脉给药,对于必须给予静脉给药的,医务人员务必要对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史加以认真考虑,严格对症治疗并合理用药。护士的给药操作应合理、准确,以免因药液的配伍不当及滴注速度过快等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5]。本人建议应强化有药物不良反应史患者的临床监护。
综上所述,医护人员应根据ADR的特征及规律,对用药方式合理掌握,并对监护环节加以强化,保证监测及管理的有效性,进而促进ADR发生率的全面降低。
参考文献:
[1]银浩淞.我院123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柳州医学,2009,26(2):36-38.
[2]曾繁涛,徐玉红,温擎君.360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241-2243.
[3]康燕婕.药物性肝损伤79例临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4):90-91.
[4]王勤.药物不良反应197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32(24):68-69.
[5]于文源.305例药物不良反应的整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26,(11):61.
论文作者:李莉华,郝冠中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药物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患者论文; 给药论文; 静脉论文; 发生率论文; 方式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