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全 福建省尤溪县第四中学 365100
一、用“综合比较法”掌握容易混淆的概念
“综合比较法”就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法。它要求把比较对象的各个要素全面地分析、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内涵和外延等,目的在于使我们对所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避免与其他相似对象发生混淆。
例:池塘里的衣藻有一个红色眼点,它能够依靠鞭毛游到光线充足的地方生活,这在生物学上称之为( )。
A.向光性 B.适应性 C.应激性 D.反射活动
解析:用“综合比较法”分析这四个相关概念。向光性是植物的茎向着光源生长的特征,一般向光性这个概念是针对植物而言的,是植物生长素作用的结果,衣藻是单细胞植物,但没有向光性;适应性是生物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所形成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衣藻游到光线充足的地方是眼点对光刺激的反应,不是适应性;动物和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是一种特定的应激性。
二、用“直接判断法”来解题
“直接判断法”是将题目所提供的备选答案或题干信息与所学知识直接进行比较,判断作答的方法。在生物学科中,有很多题目都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所以此方法经常使用,但此方法要求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准确掌握程度很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用“推理法”来解有关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的问题
“推理法”是指在解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正确运用相关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等去进行分析推理,进而求得正确答案。对于比较集中考查生物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题目。尤其是简答题题目宜用此法。
四、用“淘汰法”(排除法)解题
“淘汰法”是指从已知或问题的反面入手,将明显错误的结论或叙述逐个淘汰,达到去伪存真,获得正确答案的目的。其实在解题时很多方法都是混合使用的,分析推理、直接判断往往都包含着去伪存真的排除过程。这里也提醒我们在学习方法时重在培养自己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不是限于方法本身。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但良好的逻辑思维在任何新问题的解决中都是必须的。
例:下列中属于原核生物一组的是( )。
①蓝藻 ②酵母菌 ③草履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 ⑥青霉菌 ⑦葡萄球菌 ⑧链霉菌
A.①⑦⑧ B.①②⑥⑧ C.①③④⑦ D.①②⑥⑦⑧
解析:用淘汰法解。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等。酵母菌、青霉菌属于真菌(真菌分为酵母菌、霉菌、食用菌三类)。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小球藻、蓝藻、水绵虽然都属于藻类,但小球藻和水绵属于真核生物。葡萄球菌属于细菌(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类,因此带有“球”“杆”“螺旋”等字的菌为细菌类)。链霉菌属于放线菌,是原核生物。虽然原核生物种类比较少,但也有约两千多种,所以我们只需记住一些常见的,排除作答。
五、用“求异思维法”来解实验及设计实验的问题
“求异思维法”是从两个场合差异中寻求原因的方法。为了应用“求异思维法”来找出现象的原因,必须有两个场合,即所研究的现象出现的正面场合和所研究的现象不出现的反面场合。在这两个场合中,其他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情况在正面场合中出现,而在反面场合中不出现,那么,这个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部分原因。这种思维方法在上生物学实验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就是单因子变量及对照实验的原则。
解这类题一定要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充分体会实验的原理及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可用求“异思维法”来找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掌握实验及设计实验的方法。
六、图解法
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解呈现出来,有利于问题的直观化、形象化,同时还可减少阅读量,降低理解难度。图解法在描述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或生理过程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例:在正常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植物,当突然改变条件后,其叶肉细胞内无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则改变的条件是( )。
A.停止光照 B.停止光照并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C.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D.降低二氧化碳浓度
解析:无碳化合物是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中合成的,无碳化合物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⑴无碳化合物的消耗量。如无碳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结合,无碳化合物的量减少。
⑵无碳化合物的生成量。无碳化合物是伴随着糖类生成的,如无碳化合物的量上升,可认为无碳化合物的消耗量减少,合成增多。
选项A停止光照,无碳化合物的合成量会降低,这与题意不符。而选项B的条件下,无碳化合物的量不会改变,这与题意也不符,选项C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无碳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多,这与题意也不符,选项D降低二氧化碳浓度,无碳化合物的消耗量减少,这才会符合题意。
当然,我们说熟能生巧,只要熟练掌握教材知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题目,我们都会迎刃而解。
论文作者:陈家全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方法论文; 生物论文; 霉菌论文; 题意论文; 比较法论文; 场合论文; 消耗量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