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语感教学_文学论文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语感教学_文学论文

新课标观照下的语感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感论文,新课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标确立了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的能力。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词语含义、语法规则、修辞手法、文章图样、文意、文情、文序、文境、文术等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格”(指正确的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语感力强的人,看一篇文章,听一番谈话,不仅可以迅速领会其内容,还可以直觉地判断其正误、优劣。与“格”契合者为正,为优;与“格”背谬者为误,为劣。同样,在运用语言时,可以不假思索地(指不用考虑词语含义、语法规则、修辞手法、语言结构等等)借助于“格”自由地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它依靠直觉思维不依赖分析思维,其实质是,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积淀着思考。

一、语感教学的相关理念

语感教学,或称本体教学,是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体系。语感教学的相关理念如下:

1.语文教学要以学习语言为本体

在所有课程中,只有语文课主要是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因此,“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点。学习语言,并不排斥也离不开内容(义理)。语言是个载体,它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自然也接受了思想、情感、知识、文化。但学习语言是根本任务,接受其中的义理,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等等,都是派生的任务,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自然地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如果离开语言去一味追求“人文”,那必然会造成语文课的异化。分清根本任务和派生任务,明确两者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姊姐关系而是包孕的母女关系,那么,语文教学内部的生态关系才可以理顺,语文课才可以教成真正的语文课了。

2.学习语言要遵循的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感受是前提,领悟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

语文姓“语”,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这里所说的语言,不是理论意义上的语言学,而是实践意义上的语言运用。语文教学就是语言运用的教学。从本质来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言实践,在读写听说实践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形成语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正确途径。

3.学习语言,要确立一个“固本、立标、通用”的全方位战略,要“三主一副”(三条主线,一条副线),立体推进

第一条主线,学习“精粹语言”,奠定学生语言和文化功底。所谓“精粹语言”,指的是内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汉语精品(特别是诗词)的语言。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语言,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并不在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而在于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通过长期、反复的揣摩和领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滋补,奠定语言和文化功底。这种语言在头脑中“潜伏期”越长,其滋补功能就越显著。为此,应建立诵读系统,并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学习“精粹语言”,重在诵读、记背,不要求透彻理解,吞下去后再逐步消化吸收。

第二条主线,学习“目标语言”,提高学生语言及文化素养。所谓“目标语言”,指的是用现代汉语表达(或翻译)的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是学习者一定时期的攀登目标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语言。“目标语言”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其“目标语言”不在一个层次上。学习“目标语言”的目的,是提高语言素养,同时增长见识,接受文化熏陶。为此,应建立阅读系统,并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

第三条主线,学习“伙伴语言”,训练学生语言操作能力。所谓“伙伴语言”,指的是相当或略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可能在与伙伴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包括语言成品)。“伙伴语言”也是一个相对概念,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其“伙伴语言”不在一个层次上。学习“伙伴语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直接模仿运用,训练语言操作能力。为此,应建立语言说写训练系统,并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

除三条主线之外,还有一条副线,那就是学习一定的语言知识,增强对语言的理性观照。

学习精粹语言固其本,学习目标语言立其标,学习伙伴语言通其用,形成全方位立体推进结构。

二、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1.语感实践与语感分析并重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一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多听、多读、多背、多说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还要有语感分析,即分析语言的运用。

在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的交叉作用下,让学生把一些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在理性观照下,又进入高一层次的感性。感性——理性——感性,螺旋式上升,语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感训练不但不排斥“分析”,而且确定地要采用分析的方法;不但不排斥语言知识,而且确定地需要某些语言知识的介入(但不要求也不需要语言知识的系统性),需要语言知识对语感分析给予理性观照。

2.把握四个“结合”

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在语感训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描绘的形象,体味语言传递的情感,理解语言表达的道理,从而接受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进行语感分析让学生辨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运用的妙处时,加大思维力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感训练与审美陶冶结合。在进行语感训练时,要对学生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激发情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语感训练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在进行语感分析时,让学生知道这里用了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格,这里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等等。联系语境,领悟这里运用这种句式、这种修辞格、这种论证方法的妙处。

3.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具体做法有二:其一,在课堂教学生学语言,要尽量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语言的深层含义、特殊情味,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揣摩、去体味。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生活。其二,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组织和指导学生接触生活(主要指社会生活),体验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生动活泼的语言,并运用语言服务于丰富多彩的生活。

4.建立一套常模

语感教学的常规课堂教学结构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生成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说(复述)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熟悉内容、把握思路、了解主旨的同时,触发语感,即触发对文章的体裁、内容、质地、气势、表达等方面的整体的笼统的感受。

第二步,指导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扣住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借助于语言知识,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使学生进一步生成语感。

第三步,指导学生开展朗读重点段落,交流感悟心得,撰写语感随笔等活动,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从语言实践中习得语感。

第四步,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全篇或重要语段),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5.设置七种课型

设置以下七种课型:①语言教读品味课;②语言自读涵咏课;③语言鉴赏陶冶课;④书面语言实践课;⑤口头语言实践课;⑥语言基础训练课;⑦语文能力测评课。

6.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感是一种个人体验,必须通过个体主动地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才能形成语感。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

7.运用多种方法

(1)美读感染法。根据文章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声诵读出来。通过这样的美读,让学生耳与心谋,感悟语言的意蕴、情感、韵味,以培养语感。

(2)比较揣摩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采用加、减、调、联、换、改的办法,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以培养语感。

(3)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4)切己体察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标签:;  ;  

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的语感教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