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医院 163712
摘要:炎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广泛粘连,并有胃肠功能抑制,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原因并存的特殊类型的肠梗阻。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术后易继发感染;再者,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差,缺乏典型症状及体征难,CT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对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合理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抑素、乌司他丁及营养支持等。
关键词:老年患者;炎性肠梗阻;保守疗法;护理观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并不困难,根据近期手术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腹部X线平片动态观察,必要时腹部CT扫描可见肠壁增厚,肠袢成团,肠内无显影剂等,基本可诊断。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临床倾向于保守治疗,因为这些病人大部分是腹腔内广泛炎症所致的炎性肠梗阻。导致肠管壁炎性水肿、增生、渗出、粘连而形成的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肠梗阻,是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收集整理我院近年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炎性肠梗阻与护理措施的病历资料,现将诊治及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整理2012年4月-2014年3月间我院内科病房收治的炎性肠梗阻病例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56-84岁。其中腹部手术病例20例,腹腔内炎症导致的梗阻病例12例。典型体征:腹部压痛,腹部膨胀多见于低位小肠梗阻的后期;肠鸣音亢进或消失;慢性肠梗阻和腹壁较薄的病例,肠型和蠕动波特别明显;成团蛔虫、胆结石、肠套叠或结肠癌所致的肠梗阻,往往可触到相应的腹块。
2.保守治疗的方法:持续胃肠减压;完全胃肠外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有效的减轻炎症;给予生长抑素。能降低胃肠液的分泌,减轻肠腔内肠液的潴留,利于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加速炎症的消退;给予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抗生素;X线腹部平片动态观察;中药复方大承气汤灌肠促进肠动力恢复有协同作用:方剂的组成:川朴、炒莱菔籽、赤芍、枳壳各30克、大黄15克、芒硝9克。灌中药前充分胃肠减压,尽量把胃内容物抽干净,灌药前后用少量等渗盐水从胃管内注入冲洗,然后将温热的汤剂用针筒抽取,由胃管缓注入,每次200mL,注药后暂时夹闭胃管1h,取半卧位,尽量避免呕出药液,使中药下行入肠,严密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尤其是大便的次数、性状及量,腹痛、腹胀缓解情况等,以便及时调整中药的用量。
3.护理配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定时观察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密切观察腹部情况,观察腹痛腹胀的性质、部位、程度,听诊肠鸣音,注意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情况。注意有无呕吐,观察呕吐物及胃管引流液的性质、量。把观察结果及时报告医师,协助作好B超、腹部平片等检查,结合检查结果予相应的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肠梗阻病因、病理,讲解大承气汤的功效,介绍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同种疾病经过治疗后恢复的例子。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使患者能充满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密切观察肠胃功能的变化,如患者腹痛缓解,腹胀减轻,肠鸣音恢复正常,并开始排气,全身情况亦随之改善,说明梗阻缓解,停留置胃管,12h后如病情稳定,方可试进少量流食,如米汤、果汁等,但忌牛奶、豆浆等以免引起肠胀气;进流质1d后无不适,进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等,以后逐步恢复到软食,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以易于消化吸收为宜,忌辛辣刺激及生硬食物。
4.结果:入选的32例病例,保守成功31例 占96.875%。一例病例保守失败,该手术治疗。所有病例住院治疗7-14天全部康复出院。
5.讨论
炎性肠梗阻是由于腹部手术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广泛粘连,并有胃肠功能抑制,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原因并存的特殊类型的肠梗阻。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术后易继发感染;再者,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差,缺乏典型症状及体征难,CT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老年人早期炎性肠梗阻预防措施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采取损伤控制性手术,选择合理术式,尽量减少肠管暴露,减少肠管损伤;术中大量温盐水冲洗腹腔,清除腹腔物;术中应用防粘连药物;术后应用乌司他丁或血必净,稳定细胞膜、溶酶体膜、抑制或清除炎症介质的释放;早期下床活动,辅助适当胃肠动力药物治疗,促进胃肠功能早期恢复;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紊乱;限制抗生素使用,避免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胀。
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其它肠梗阻有相同之处,都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但炎性肠梗阻有其明显的特殊性。炎性肠梗阻病人除有近期腹部手术的病史外,还有一个较明显的特征,即病人术后可能有少量通气或通便,但绝不能据此认为胃肠道功能已经恢复,可以进食了,因为一旦进食马上出现梗阻症状。经常的叙述:术后很早就排气了,或者排出少许干便,随后开始进食,但进食后很快出现梗阻。这是典型的炎性肠梗阻症状。炎性肠梗阻的腹痛症状不显著,如病人有剧烈的腹痛,应警惕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由于梗阻原因中有麻痹因素,所以病人通常只表现为胃肠道不通畅,而腹胀程度不如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那样显著。炎性肠梗阻可能为弥漫性,也可能只局限于腹部某一处,这主要取决于腹部手术和肠管受累的部位和范围。对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合理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抑素、乌司他丁及营养支持等。由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肠腔内有大量积液使肠腔膨胀,因此作者用复方大承气汤煎液200ml灌肠,减轻对小肠的负担,方剂剂量比口服大。据报道一般炎性早期肠梗阻恢复为2-4周,加用生长抑素可缩短为2周。本组病例加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使病程缩短为7-14d。方药中川朴行气消胀、烦湿散满;枳壳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理气宽胸;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炒莱菔籽消食下气、化痰除胀;赤芍活血凉血、祛痰止痛;芒硝润燥软坚、泻热通便。因此,采用综合疗法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症状改善、减少肠腔积液、促进肠动力恢复有一定协用。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3,9:87-88.
论文作者:李彦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肠梗阻论文; 术后论文; 腹部论文; 病例论文; 炎症论文; 承气汤论文; 体征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