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指向学生完满体验的课堂活动——关于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组织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完满论文,课堂论文,组织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看待一节数学课的品质优劣,已由原先的着眼细节、聚焦行为逐步走向关注结构、透视理念.确实,从整体上观照一则教学设计所秉持的理念、所铺设的结构能给学生带来的数学发展的可能性空间,是教研取向的新亮点.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设计在材料改革、环节创新、资源完善等方面卓有成效,值得圈点,但与此同时依然存在着过程压缩、视野狭窄、方式随意等现实问题,从而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局部而非完整的,是缺损而非完好的,是机械而非完美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将“构建指向学生完满体验的课堂活动”作为发力点与突破口,来思考教学设计的改良,以寻求课堂组织的转型.本文就此谈三点肤浅想法. 一、过程完整:从“经验”到“真理” 从本质上看,学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自然生长.课标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于是,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个问题,并以此作为组织教学的重要参考.只是,我们需要注意,要想扎根经验、用好经验,必先正视经验、尊重经验.曾听过一节《7的乘法口诀》,考虑到学生已有“2至6的乘法口诀”的相关经验,一开课,教师便问学生:“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呢?分别是哪几句?”很好的问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可是,一位学生汇报自己想到的口诀时,一直坚持“四七二十四”.对此,教师立即暗示、启发、追问:“四七是二十四吗?其他同学也想想看.”等有学生纠正成“四七二十八”,老师才继续教学……笔者认为,既然是未经正式学习的经验展现,存在对错是很正常的.褒扬对的,打压错的,把对的塞给学生,把错的视为异端,这不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强加”与“灌输”吗? 对学生而言,亲历从“个人经验”到“科学真理”的升级过程,是其拥有完满学习体验的重要方面.从这个角度看,“暴露经验”不是标签化的教学噱头,而是实质性的课堂任务.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支持学生自由地、充分地、真实地梳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着力推动学生展示经验、分享经验、反思经验,从中提取有意义的部分来对接数学的本质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细节. 1.“经验”的外化:力求全体参与 毫无疑问,在学习新知前,每个学生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经验.但是,很多老师组织教学时,总习惯于让优秀学生表达经验,其余学生只作旁听,于是,绝大部分学生的真实经验无法展现、难以亮相,“少数人的经验”掩盖了“多数人的经验”.长此以往,学生主动探求的能动性便淡漠了.在笔者看来,从“经验”到“真理”的数学化提升之路是每位学生都要经历的,且无人可以替代,所以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露自身鲜活的已有经验.比如,上面谈到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教师在进行“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分别是哪几句”的设问后,不应急于指名回答,而应留出时间、充分放手,“逼”每位学生都试着写出自己经验中的“7的乘法口诀”,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不做旁观者而做行动者.这时所写的乘法口诀,不求正确、完美,但求自主、真实.当然,有些教学内容或许不太适合让学生“写”出经验,教师也可以组织“每人都来想一想”“同桌相互说一说”“组内充分聊一聊”等活动形式,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有效参与中外化经验. 2.“真理”的获得:紧贴认知改造 要使学生拥有完整的学习体验,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其感觉到新知就是从“我”的经验里生根、发芽、结果的.有意义的教学,既需要“外部影响”,更强调“内部改造”.这就需要教学引领紧贴学生展现的已有经验来顺势切入、随机展开.再以《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为例,学生写出基于经验的乘法口诀后,教师可请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呈现.在此基础上,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跟进引导:第一,“虽然大家写得不一定相同,但为什么都按‘一七、二七、三七……’的顺序思考呢?”挖掘其中有序思考的认知经验,并为凸显这些口诀“表示几个七”的数学本质埋下伏笔.第二,“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每句口诀的含义,并验证它的对错吗?选一句口诀试试.”通过多种表征方式的交流分享,使学生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理顺前后口诀的联系,切身感受“几何直观”的力量.第三,“小红同学总是记不住‘六七四十二’,你有什么方法帮助她记住这句口诀吗?”让学生运用所学乘法口诀“单句意义”及“相互关联”,来解决问题、巩固认识.由此,在“经验”的改造提升中建构“真理”,学生拥有了相对完整的学习体验. 二、视野完好:从“眼前”到“背后” 对学生来说,经历完整过程是拥有完满体验的先决条件.接着,我们需要思考第二个问题:在这个完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什么才算完满?显然,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思想的感悟、经验的累积,都是完满体验的重要构成.很多老师懂得这个道理,但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及课堂组织中,依然只是关注那些外显的知识与技能,而忽略那些内隐的思想与经验.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浸润课堂现场的“能见度”.所以,有效教学不光要有完整的过程,也应呈现完好的视野,使学生不仅能“看见眼前的”,还能“悟到背后的”. 1.既见“课时”,又见“课程” 每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对这一点老师们不会忽略.然而,对于那些隐含在每课内容中相对虚化的课程理念,却不是每位教师都能读懂、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体现的.也就是说,一线老师大多具备“课时视野”,但相对欠缺“课程视野”,从而,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产生“近视化”弊端.比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中,对于例题“39+44”编排了如右上图所示的基本算法,即“将加数拆成整十数与一位数再相加”. 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了“40+44-1=83”的个性方法.对此,教师不敢多讲,匆匆带过,唯恐冲淡了基本算法.需要探讨的是,虽然本课教材中没有呈现这种方法,但是它所彰显的“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的思想,却是课标2011年版提出的“十大核心词”之一的“运算能力”的重要内涵.因而从课程视野来看,教师应在确保基本算法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对这种个性方法予以适度聚焦,使得“根据数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的运算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终将“运算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每次具体的课时教学中.建构学生完美体验的课堂活动--关于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组织的思考_数学论文
建构学生完美体验的课堂活动--关于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组织的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