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研讨会综述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研讨会综述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讨会论文,世纪论文,国际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月22日至24日,“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华中师范大 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等单位主办,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中共中央 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等单位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给会议发来了贺信。中国社 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在开幕式上作了题 为《社会主义的百年回顾与前景展望》的主题报告。来自国内外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加 了这次会议。

李铁映在贺信中指出,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标志的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跨越了 两个世纪的历史行程。其间有两大成果:19世纪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20世纪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理论到现实的飞跃。我们坚信,21世纪的社会主义必将实现从 挫折到成功的飞跃。进入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面临复杂发展的新局面。在这样的时刻 ,召开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对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及理论成就进行深 入总结,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进行理论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正当其时的 。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张志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冷溶、中共中央 马列著作编译局局长韦建桦,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江流、朱锦昌等同志出席了开幕式。

这次国际学术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以下从五个方面介绍本次会议的研讨成果。

一、关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深深印刻在20世纪的百年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回 顾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中国社 会科学院李慎明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和记取: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开 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实现了继19世 纪中叶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以此为起点和标志,世 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了20世纪的第一次高潮。第二,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改变了世界格 局和历史进程。苏联人民依靠社会主义的强大优势,赢得了对德国法西斯的伟大胜利, 从而大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揭开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第二次高潮的序幕。 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的胜利,有力地震撼了资本主义的世界统治。社会主义为维 护世界和平、促进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社会主义的崛起和发展,从根本上 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建设的辉 煌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是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根本体现。苏联在短短一二十年间,就实现了工业化并迅速成为世 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 十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第四,暂时挫折挡不住社会主义前进的步伐。苏东剧变,标志 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但它并没有也不可能阻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必定要 前进并最终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总趋势。

运用唯物史观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是实现21世纪社会主义的 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围绕这一课题,与会学者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中国社会科 学院李慎明、靳辉明、陈之骅、王宜秋、中共中央编译局李兴耕、中联部研究室于洪君 、中共中央党校张中云、天津社会科学院荣长海、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布兹加林、印度贾 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卡玛尔·切诺伊等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在今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 若干经验,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的继 承性和创造性的关系,自觉地通过改革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第三,工人阶级取 得政权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在这一 方面,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点研究:一是要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两者辩证统一于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之中;二是要运用经济手段,按照经济自身的规 律去发展经济。试图通过革命的手段和群众运动的方法组织生产和发展经济,是很难成 功的。三是要坚持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第四,社 会主义必须建立高度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实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重要特征。第五,必须大力加强工人阶级政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脱离群众,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搞好党的建设 。第六,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和共处的关系、社会主义发展的开放 性和自主性的关系。既要大胆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又要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 的侵蚀。

二、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成为本次研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科学和全面的研 究不仅关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评价,而且与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复兴紧密相关。在评 价斯大林模式方面,中共中央编译局张光明认为,斯大林模式不仅具有种种严重弊端, 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高度自闭性,缺少自我革新的能力。斯大林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它失去了自以为代表着的人民的支持。人民不关心它的命运,甚至宁肯抛弃它,使俄 国重归资本主义老路。有与会学者认为,研究苏联剧变的原因,有必要将苏联社会主义 的基本制度和斯大林体制模式严格区别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之骅指出,苏联领导人 长期以来未能以一种发展的观点来对待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错误地把20世纪20—30 年代形成的一套模式,首先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特征,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本 质特征。从20世纪30—80年代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虽然不时地作一些不同程度的微 调,但基本上在理论上陷于僵化,从而使改革实践无从启动。苏联兴亡的历史表明:社 会主义如果不根据客观情势的变化及时进行改革,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会失去活力,停滞 不前。当然,改革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导向,改革不是要改变或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而是为了改变和完善各种具体的体制和政策,并且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尤其如此。国际卢森堡基金会伊藤成彦也认 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垮台的真正原因并不在计划经济本身,而是计划经济下的官僚统治 。苏维埃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有制和中央计划经济观念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体 制引发了官僚统治。官僚统治导致了技术和生产力的停滞,并最终使苏维埃社会主义垮 台。

乌克兰议会留奇科夫认为,如果说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在一定条件下被忽视和限制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当这些限制条件消除之后,则应该在 这方面努力而为。苏联悲剧清楚地表明革命政党在分析和评价公众生活进程和事件时阶 级分析方法的至关重要性。在一个国家或一批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但仍处在具有侵 略性的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时,软化阶级斗争是错误的。由于对意识形态活动的低估以 及对理论的漠视,缺乏从阶级分析和马列主义的立场解决苏联社会出现并渐尖锐的矛盾 的方法,注定了社会经济机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尝试要失败。他指出,戈尔巴乔夫的“ 重建”是打着吸引人的口号“更多民主——更多社会主义”开始的,现在看来显然变成 了有目的的、多边的、以梯次编队的进程来诽谤社会主义,使之名誉扫地乃至走向毁灭 。由于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了许多事情来毁坏社会主义 ,并造成了劳苦大众的不满。因为他们不想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因此,是戈 尔巴乔夫的“重建”客观地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解构、资本主义的复辟和社会主义共 同体的崩溃。有与会学者进一步指出,尽管斯大林模式有着重大弊端,但改革应该沿着 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方向,而不能是沿着回归资本主义的方向进行。重归资本主义老路 固然可以摆脱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端,但却使苏联人民失去了走向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义 的可能而重新陷于资本主义的苦难之中。这如何能称为社会的进步?从这一意义上而言 ,戈尔巴乔夫理所应当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丧失承担主要责任。

中山大学叶汝贤指出,执政党在指导思想上偏离唯物史观,在实践上脱离人民群众, 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唯物史观一个根本观点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 众是社会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十月革命以及新生的苏 维埃政权的巩固,全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几十年后苏维埃政权面临被颠覆的危 险,广大群众和广大普通党员却袖手旁观,甚至转而支持反对社会主义的力量,是因为 苏共由人民公仆演变为“主人”,脱离群众,从而众叛亲离。中国有句古话,水可载舟 也可以覆舟。苏联社会主义的成功与失败,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个真理。因此,建设一 个始终同人民保持血肉关系的工人阶级政党,是苏共惨败赋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要始 终摆正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而党和党的干部是 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地位必须在制度、体制上、政策上予以保 证,而要实现这一点,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是关键。德国专家安德烈·克鲁申斯基 从“人的因素”的视角分析苏联的悲剧。他认为,有些学者往往采取了明显歪曲的手法 ,把苏联社会主义的优点说成是它的“缺点”。他们罗列了苏联在实践中的一些失误, 也就是“人的因素”的败坏,以此偷换对苏维埃制度的全面评价。苏联虽然在形成“新 人”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人的因素”在苏联受到 许多消极影响,最严重的是受到三次打击:第一次是希特勒强加于苏联的战争,导致了 “逆向的自然选择”:死去了大批坚强、勇敢和忠诚的人。第二次是赫鲁晓夫拙劣地开 展的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谴责,破坏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任,造成了思想上的真 空,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得以乘虚而入。第三次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党的精英 阶层中的投机分子开辟了保持权力和个人升官发财的“可供选择”道路。毫无疑问,在 苏联和苏维埃社会主义的覆亡中起了主要作用的是“人的因素”:不仅是在党内享有特 权的官僚的“微观层次”上,而且是在全国居民的“宏观层次”上,他们在自由资产阶 级和宗教——民族主义宣传的进攻面前未能站住脚跟,未能捍卫社会主义和自己的长远 利益。苏联一些群众在这一历史阶段的行动具有非合理的性质,违背了马克思和恩格斯 关于历史进程的逻辑性和关于个人服从于阶级利益的逻辑性的观念。他认为,要理解这 一现象,还需要对“人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吴雄丞指出,苏东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理当多视角、全方位、 深层次地去探析原因,总结教训。必须看到,苏东剧变,是一场国内外反社会主义势力 相互勾结,向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夺取政权、埋葬社会主义制度的激烈的阶级斗争。社 会主义实践中的弊端和错误,是导致剧变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的直接的原因。决定 性的原因是执政的共产党内部出了问题。这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放弃社会主 义道路的结果。

三、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会的国内外学者表现出浓厚的学术兴趣。许多与会学 者从不同角度概括分析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可概括总结如下: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二、生产和资本的集 中加剧垄断,金融资本的统治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 程的加快,国际垄断资本的势力显著增强。四、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发生重大的调整。五、资本主义国家阶级阶层结构和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 变化。六、资本主义的对外关系和世界体系发生了变化。

“自我扬弃”成为许多学者认识和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新变化所使用的语言。中共 中央编译局王学东认为,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就已初露端倪。在 今天,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自我扬弃的范围、规模形式大大扩大和深化。具 体表现在:第一,股份制和股份公司迅猛发展,股权日益分散化。第二,国有企业得到 较大发展,由于其与私人企业相对立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就包含有对资本主义 私有制的扬弃。第三,合作制经济有了新发展,它虽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所占 比例不大,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侵蚀”作用。第四,出现了企业职工持股、法人 持股(机构投资者)等扬弃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新现象。中共中央党校胡振良等进一步 指出,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考察,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本的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 扬弃,是新社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就其总趋势而言也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但资本这种社会化决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改变。因为,在实质上,无论股份公司 、或是世界市场,都还是资本主义的。但在形式上,它又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否定 ,因为它们是一种社会化的资本的,而不是私人资本。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们包含有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产生的新因素,但不是新制度本身。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还要有 革命飞跃,要有根本制度的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崇温强调,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 化说成是资本主义在性质上的根本改变,是没有根据的混淆是非之谈。当代资本主义确 实与社会主义共有一些特征,但决不意味着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思维方法 的过时。戈尔巴乔夫正是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极力夸大为资本主义已经从根本上改 变了性质,抹杀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原则界限,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国社会科 学院周穗明也认为,必须要强调在全球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重大区别 ,重要的是研究全球金融垄断资本的新变化。当代资本的社会化与自由化是一回事,两 者互相依赖。资本的社会化的主要特征是股权分散化,所有权好像分散化了,但实际是 上资本在全球自由流动的来源,是垄断资本的全球基础。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共中 央编译局李其庆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金融垄断资本主 义。资本主义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120年的历史进程。始终是以垄断的发展为主线的 。整个20世纪,资本主义经历了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由国家垄断再到国际垄断的发 展阶段。垄断资本的核心是金融资本。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 ,而金融全球化则是这一变化的集中表现。金融全球化是资本全球化的枢纽和杠杆。中 国社会科学院罗文东指出,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现象和新动向表明,垄断资 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垄断,以及由垄断所产生的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 死性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与会学者形成这样的共识:一方面,当代西方资本主义通过“自我扬弃”确实获得了 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但也在客观上造成新的社会因素的不断增长,从这一意义上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距离新的社会形态不是远了,而是越来越近。另一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的 新变化不仅没有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酝酿着资本主义 新危机。从这一意义上分析,现存的客观事实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然 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的科学性。

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瓦迪·哈拉比,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院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 ·申德里克,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崇温,中共中央编译局李其庆、王学东、刘淑春等指出 ,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没有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经济、科技的发展而有本质的改变。在全球化进程中,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 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统治关 系没有改变。金融垄断资本加剧了资本的高度垄断,以金融体系崩溃为特征的世界性资 本主义危机频频发生。它的不断增加的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使世界范围内的 贫富两极分化继续不断扩大,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这些矛盾将最 终动摇资本的统治。

尽管资本主义世界在极力叫嚣社会主义已经失败,但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 不是最理想、最合理和最后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会改变 的。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全世界劳动人民越来越认识到,资本主义不是人 类最理想的选择,人类的前途只能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俄罗斯人文社会学院阿纳托 利·伊万诺维奇申德里克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的辩护者都承认,资本主义文明的创造性 潜能即将耗尽。资本主义这一文明模式虽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解决人类 生存所面临的问题方面是失败的。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矛盾,其中大多数的矛盾是敌 对性的,即使有正确的目标和政治意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不能消除的。如果人类想 存在下去,社会主义是唯一的方案,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罗文东认 为,资本主义的调整虽然可以缓解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甚至在一段时期内促进资 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但终究不能扭转资本主义走向腐朽和没落的历史大趋势。中共中 央编译局郑一明在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未来的新探讨后指出, 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发生之后,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并不像福山简单 地提出的那样,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为止就告终结。一切认真思考资本主义现状及其未 来的人们,无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西方左翼激进理论家,还是自由主义思想家中的 有识之士,只要严肃地面对现实没有谁看不到,资本主义社会并非人类生存的理想状态 。经济上的不平等、政治上的不民主,以及文化和道德的危机,都暴露出资本主义的本 质缺陷。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被称为“一枝独秀”的社会主义中国是本次研讨会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点。与会学者 围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开放实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首先引起了许多与会学者的思考。北京大学智效和认为, 按照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用一以贯之的逻辑考察社会主义从马克思到当代的发展,斯 大林讲的社会主义、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同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之一脉相承,主要不在 于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上,而在于社会发展的逻辑上。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相比较 ,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属于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他认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界定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而是 界定为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既有利于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某些 理论疙瘩,又能更好地把握现实,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搞好改革开放。而在 印度共产党政治局委员西塔拉姆·亚秋里看来,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 会之间的短暂过渡阶段,因此也就构成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他指出 ,中国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努力的过程中,希望通过改革,努力快速发 展生产,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中国目前试图创立一种在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下的商品经 济,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其中占主导地位,以防止经济上两极分化和确保劳动人民的 共同富裕。苏州大学张铭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总是伴随着社会 主义革命的激进理想主义的退潮,标志着一个革命社会向现实主义的复归。它的最初形 态还只是一定程度上把接受商品经济、恢复多种所有制看作一种策略,一种妥协,是为 了达至生产力发展而暂时加以利用的工具。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目标的提出,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战略的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了自己的新发展形态,中 国特色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成为两个核心范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成为目标本 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通向目标的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智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应归结为,中国共产党依据马 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创新和发 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其本质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逐步全面改革和逐步全方位开 放的社会主义。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体制创新,是其自 身实践探索的产物,但也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重要的历史 地位。华中师范大学俞思念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首要的是实现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不是近代化,不是重复过时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 人后面。这一现代化是与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相结合,与广阔的外部环境相衔接的现 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根据自己的特点达到较高的水平的现代 化。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梅荣政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的基本经验: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要把握中国社会的发展 阶段、主要矛盾和基本路线。第二,关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要把握中国发展变化了 的新实际,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利益,审慎估计中国在世界全局中的地位。第三,善于 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

与会学者还围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苏州大 学张铭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不仅仅在于发展商品经济,而主要地是要找到一 条能够防范东方传统社会发展商品经济必然面对巨大风险的道路,即防止商品经济与传统社会结构间的相互扭曲、相互腐蚀的现象再度发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以为只要经济向前发展,一切问题都会水到渠成的解决,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机械式理解。东方传统社会结构与商品经济间的严重排斥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政治文化的变革也许是一个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工作。

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民主与法治精神的实现,必须在 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以宪法精神为基础的宪政制度,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需要,不断进行 制度创新。他认为,村民自治制度是中国宪政制度的重要创新,正在推动着复合民主制 、程序性民主和代表制民主的建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着 眼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而这仅有人大制度是不够的。有必要创 设一种新的宪政体制,即复合民主制,即间接民主与直接民主相结合、人民代表管理与 人民直接参与相结合,共同行使管理国家与社会权力的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社区 自治制度对于建构复合民主制的中国宪政制度具有重要的制度创新的意义。村民自治制 度在中国宪政制度的程序性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将推动代表制民主的发 展,进一步促进中国宪政制度的创新。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方世南强调了在全球化态势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的紧迫性。他认为,中国已经置身于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中。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 潮相互激荡,多元文化价值观在对立中共存。因此,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 有的新情况,但也存在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他对全球化态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新策略和新规律进行了具体阐释:在新策略上,精神文明建设的转型要求变被动为主动 ,变保守为创新,变以反面批判为主为以正面引导教育为主,变领导发动为主为群众参 与为主。在新规律上,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规律;精神文明的 全球性与中国精神文明本土性互相影响、互渗互补的规律;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互相配 合、互相促进的规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需要、相互结合的规律。中山大学郑永 廷也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一个开放改革、激烈竞争、信息流变的环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在原有导向、维护、批判和教化的功能之外,还 必须:具有预测功能,以能适应变化发展,满足人们面向未来,谋求发展的需要;具有 整合功能,以为多样化的发展提供保证和指导;具有调控功能,以保证利益关系、社会 关系、思想关系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的指导思想。围绕这一思想,云南省委党校曾伯苓、李曼琳认为,社会主义运动遭受 严重的挫折,社会主义理论缺乏创新是一个原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社会主义 理论的创新,是对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等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沉思的新觉醒,体现了中国共 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和本质认识的新觉醒。他们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是划时代的社会主义价值承诺。其中,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价 值的首要时代承诺,代表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全面进步的价值承诺,代表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重要承诺。它不仅回答和体现了社会主义在经济方 面的本质要求,而且回答了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本质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重要论断。中共中央编译局杨金海认为,“推进人的全发展” 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党的建设、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新规律认识的结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引申,是新世纪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对新的时代课题的新解答,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 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其理论内涵主要有: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党的最低纲领联系 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创举。人的全面 发展要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两个历史过程”相统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尽快使 全国人民都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经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 精神,保证人民行使充分的民主权利(政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关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前景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依然是照耀21世纪人类前行的灯塔。向往光明和美好 的人类进步力量,决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一蹶不振,更不会停止追求理想目标的步伐。 颠扑不破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依然是新世纪的人们开辟正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依然 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积聚和 加深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必将形成有利于21世纪社会主义复兴的形势和条 件。这一结论成为与会学者的共识。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在对斯大林 “空地”论这一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被误导、被曲解的问题予以澄清的基础上,中国 社会科学院靳辉明、北京大学曹长盛、中共中央编译局王学东等分析,社会主义实现的 方法和模式将更加多样。他们认为,暴力革命和和平方式是取得社会主义政权的两种不 同的方式。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新社会的产生准备了更充实的物质 条件,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

对当前社会主义形势的客观估量是实现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基础。中共中央党 校赵曜、吴雄丞等介绍指出,苏东剧变后的十多年,社会主义已从谷底走出来,缓慢有 所回升。主要表现在:中国等5个社会主义国家顶住压力、稳住阵脚,坚持住了社会主 义阵地,并且在改革或革新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苏东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 制度虽已改变,但社会主义因素并未消亡,共产党和左翼势力开始抬头,社会主义信念 之火又重新燃起。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状况有所改善,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新 的探索,制定新的战略策略;亚非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受苏东剧变的冲击有大有 小,经过动荡和分化,大多数党都坚持下来,有的还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或较大发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目前处于低潮,但世界范围内的研究马克 思主义的热潮却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悄然兴起,这充分反映了生活在资本主义世 界的人们渴望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安慰的心情。

湖南省社科联肖浩辉等认为,实现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关键在党。山东大学王 韶兴指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以执政党为轴心,研究其 与国家、社会关系的发生、发展及其发生作用的规律性问题;二是以国家为轴心,研究 其与执政党关系的发生、发展及其发生作用的规律性问题。他还认为,从执政职能、执 政理念、执政制度和执政监督等方面入手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以执政党为轴心研究 其执政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必由之路。华中师范大学聂运麟分析指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 党的革新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 义政党革新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建立民主的 政党体制,创造性地解决本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等。在他看来,革新是马克思主义政 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对传统政党模式的“扬弃”,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武汉 大学丁俊萍认为,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处理党际关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 来了许多问题,它使党派关系呈现出复杂化态势,党派之间协调一致的难度增大,处理 党际关系的组织形式及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社会主义国家要在全球化进程中掌 握主动,执政的共产党就必须在按照求同存异,坚持工人阶级政党在联盟中的独立性, 并积极争取领导地位,努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下处理好全球化时代的党际关系,在国 际国内结成以政党特别是社会主义政党联合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实现21世纪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社会主义中国的地位无疑举足轻重。中国探索社会主 义的实践形式和实现形态的努力就具有更为重要的象征意义。许多国外学者将目光投向 社会主义中国。对于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本京都橘女子大学碓井敏正 认为,政治上自由民主的政体与成熟的市场体系总是结合得天衣无缝。将来如何对抗这 种趋向将是中国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问题。印度共产党政治局委员西塔拉姆·亚秋里指 出,中国的改革在过去2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新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这一过程中 包含的某些削弱甚至破坏社会主义的倾向,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浮出 表面。主要是日愈增长的不平等、失业和腐败问题。显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是否日愈 增长的不平等会导致资产阶级的形成?他强调,帝国主义投入中国的金融资本并不是为 了增强社会主义而是为了赚取更多利润。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托尼·安德烈阿尼认为:金 融控制的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正在把人类带入死胡同,遥远的中国在世界图景上代表 了我们回归社会主义的一点希望。中国还没有摆脱不发达状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也存 在许多困难。但对于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来说,它仍然代表了一个更好、更和谐的世界 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吸引我们,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占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而是因为这种社会主义能带来普遍的反响。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崇高事业,关系到 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和世界人民的自由幸福。现在,虽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处境艰难,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 和人类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它给予世界进步人们以巨大 的精神力量。近年来,在巴黎、伦敦、纽约等地都曾多次召开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 主义大会。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当然十分关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 。以上这些事实说明,当今世界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仍然活在人们心中。同时也表 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表明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强大生命 力和吸引力。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研讨的升温, 必将推动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和高涨。

执笔:吴波 李伟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国际研讨会综述_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