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往型活动中如何正确使用课堂讨论论文_董安胜

在交往型活动中如何正确使用课堂讨论论文_董安胜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第二十八中学 266200

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采用交往方式时需要考虑将课堂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作用的系统,采取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真正把交往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而在这个过程中,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如何恰当使用课堂讨论,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是不可否认,现在在进行课堂讨论时,仍然存在很多误区,如讨论时机选择不当;讨论的题目肤浅且没有价值;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讨论过多过滥;等等,诸如此类问题还很多。那么,如何正确使用课堂讨论呢?下面,是我自己在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设计的几点心得。

一、关于讨论的时机

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带有目的性,把握讨论的时机,有目的地设计讨论,是讨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把握时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生生疑时。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学生产生疑问的时候,正是教师施教的有利时机,在这个时候,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设计一个讨论题,既解决了疑问,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评价左宗棠,在初中课本中既讲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又讲到他办洋务,收复新疆,关于这一人物如何评价,学生必有疑问,具有讨论的欲望,在此时讨论,适得其时。

2.在学生生趣时。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只有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兴趣时,他才会产生强烈的讨论冲动,想把自己所知、所想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如讲《戊戌变法》时,讲到变法运动失败的时候,有意提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会失败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在热烈的气氛中展开。

3.在学生畏难时。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所讲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往往有一段距离,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学起来枯燥无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适时地穿插一些讨论交流,特别是注意使用学生身边看得见的材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我在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问题时,讲到德国强租胶州,把山东作为势力范围时,就让学生讨论、交流青岛乃至山东还有哪些德国殖民主义者留下的遗迹,由于学生比较熟悉,他们纷纷举出例子,如青岛的总督府,山东半岛的胶济铁路等等,这样,我们就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了社会,引向了生活,使学生感受生动的问题情境,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学会了知识,从生活体验中认识了世界。因此讨论热烈,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对这一问题的掌握也必然加深。

4.在讲到教材的重点时。教材的重点,往往又是教材的难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就好象人身上的关节一样,解决好了,理解透了,以后的学习就能运行自如,得心应手。因此,在这些地方设计讨论非常必要,如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问题,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掌握了它就会对理解以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有关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等问题打下基础。在这个地方设计讨论,让学生运用史实发表意见,使学生对民族资产阶级为什么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一问题加深了理解。

二、关于讨论的内容

1.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讨论是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讨论的内容要有目的性,要有价值。以往在听课的时候,发现教师提的问题很多,但有价值的不多。如有的教师问学生:“明治维新的内容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在课本上一看就知,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失去了讨论的空间;二是学生容易受课本上观点的影响,很难谈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一个有价值的讨论题的设计,颇能看出教师的学术根底,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整体把握,对现实有深刻的洞悉。仍以上面的问题为例,我们不妨加一问:“明治维新对我们现在的改革有什么启示?”此问一出,深度立见,历史与现实有机的结合,价值大增。

2.讨论的内容要有延展性,有讨论的空间。既然要让学生讨论,就应该选择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内容,对于史学界尚有争论的题目也可以引入课堂让学生讨论。如哥伦布远航、洋务运动、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等等,讨论不必担心什么结果,尤其不需要非得讨论出唯一“正确”的结论,在讨论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出一种开放的人文环境,要有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探索的心态中去讨论,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会发现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闪烁出不同凡响的智慧的火花,学生会在这样的学习中产生自信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极好动力。

3.讨论的内容要贴近生活,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因为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是接受教育、学习和理解的基础。由于历史学科所讲述的内容都是远离现实生活,对于中学生来说许多历史问题都是很难理解的,从而对历史学科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候,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更要注意选择与学生贴近的社会生活知识来展开教学。如果能把生活中,尤其是学生周围熟悉的乡土史料用进去,把学生知道的史料用进去,学生充分占有了材料,有了话题,容易得出结论,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你所设计的问题,学生一无所知,并且很难查到史料,学生拿什么来讨论呢?更不用说会得出结论或发现问题的规律。

当然,在教学中运用,形式要多样化,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不同的讨论形式,既可以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学生提问题,班级群体辩论;等等。

论文作者:董安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  ;  ;  ;  ;  ;  ;  ;  

在交往型活动中如何正确使用课堂讨论论文_董安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