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建设初探_民族问题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建设初探_民族问题论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的历史命题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适合中国国情,为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非凡成就所证明,是指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包含着内容丰富的民族问题理论,为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国务院第二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的民族工作做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我们要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很好地运用,指导我们的民族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本文试图根据邓小平同志的基本理论观点,对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民族理论体系作初步探讨。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一个新的历史命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解决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理论。它不仅具有历史继承性,同时也有新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它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是这一政策基本确立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但在1958年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遭到了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又得到逐步健全和完善。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以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邓小平同志指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邓小平文选》(1938-1965),第165页)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再一次明确提出:“要使各民族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显然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充分肯定。

第二,“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这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篇文章的题目。民族团结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民族政策之一。毛泽东就曾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57页)应当指出,民族团结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内容是有所不同的,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各民族间的政治平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民主改革,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废除了封建地主农奴制或奴隶制等剥削制度,以求得各族人民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解放。而当前民族团结的基本内容,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不仅十分强调民族团结,如:“加强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页,以下凡引自此书,只注明页数。)“我们要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同上,第16页),而且指出了加强民族团结的途径和目的:“要根据本国的条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搞好民族团结,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经济得到发展。”(第289-290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现代历史条件,丰富与扩大了民族团结的内涵:“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第26页)这种不计较政治观点的差异,而以中华民族为立场,争取实现包括大陆、港澳台乃至世界华侨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种发展创造,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需要,把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和思想发扬光大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我们必须永远高举的一面旗帜。

第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问题的一部分。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也得到了充分发挥。“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第370页)这里强调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关键,是对全国而言的,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问题也一无例外地属于这一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为我国规划的政治目标是:“发展经济,到本世末翻现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77页)这一振兴中华民族的总目标,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目标,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自然亦属于这一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这一观点,源于1988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祝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的题词。(第407页)意义有以下两层:第一层意思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繁荣”即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本世纪末的小康与下世纪中叶的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化。其中的关键词是“共同”,即中国的繁荣不是指一两个民族,而是包括全国56个民族的“共同繁荣”。第二层意思是“加速”与“促进”,它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中国少数民族说来,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与占全国总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一样的,但由于各民族的社会主义脱胎的母体不一,环境与条件不一,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起点也就有了差异,因此就提出了“加速”与“促进”的问题。这实为实现中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一种重要方针和政策。

如上所述,“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观点,既是中国少数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又是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这一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新的理论概括,就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对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观点,民族理论界已开始进行研究,现有的主张是: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实质;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需要;它既是民族与民族问题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原则等等。这些观点无疑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本质上讲,各民族共同繁荣观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同时它又是一种动态的全面发展过程。

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观点,已为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这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与此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已开始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切。由此又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第364页)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设计师已经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

第五,“真正的民族平等”与“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

“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第369)“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民族歧视,我们对西藏的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第246、247页)这些论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又一个基本观点。民族平等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民族政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真正的民族平等”与“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这一颇有新意的民族理论基本观点的提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侯。

真正民族平等的思想已开始被社会主义所接受,并在现代发展的实践中加以具体化。如,在经济上的真正民族平等方面,人们既探索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也正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并在认真探讨将这种不断拉大的差距控制在相对平衡的范围内的措施。在政治上的真正民族平等方面,人们把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命题,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规的建立健全、大量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的培养,以及增加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活力和自主权方面,都已取得可喜的进展。在文化上的真正民族平等方面,人们在努力探讨继承发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方法,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教科文的协调发展,等等。看来,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基本观点的真正民族平等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就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

“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与“真正的民族平等”的涵义基本相同,只是“立足”的措词更加强调了民族平等具有的基础、立场、原则、出发点和着眼点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真正的民族平等”和“真正立足民族平等”这一观点,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也是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质。事实说明,当代中国任何重要的民族问题都是这一实质的反映。如近来有关什么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实质的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是《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落实问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民主问题,其实归根到底,二者都属于真正的民族政治平等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代民族问题的实质是解决民族问题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经济问题或主要、大量和常见的物质利益问题,其实归根到底,二者皆属于经济上的真正民族平等问题。又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是自治权与自主权问题,改革开放后一定时期是经济利益问题,而稍后的一定历史时期又是民族自主权问题,但即使这一观点具有跨时空性,其所有的问题亦都离不开真正的民族平等这一实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代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这一问题的确不容忽视,其实,当代民族问题不仅有历史上遗留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问题,又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也不足为怪,然而,不管是历史上的或新近出现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其实质都在于未完全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其中具有较多支持者的一个观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一观点无疑是有道理的,从一定角度讲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质确是在于各民族共同繁荣。但值得认真分析的是,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是现代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它同时又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归根到底,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背后还有一个带有实质性的最终归宿,即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

总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论述的“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或简称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观点,“真正的民族平等”,“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或简称为真正民族平等的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支柱基石。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构架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56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曾为创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作出了贡献。1840年后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保卫祖国反对外国列强侵略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1921年后,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又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恰如其连绵不断的悠久历史一样,是举世罕见的;中国民族问题历史的多姿多彩及其解决民族问题方法的多种多样,也独具特色。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异常复杂而激烈,进入世界发展潮流的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也异常复杂而丰盈,可以说,时代在呼唤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各民族共同繁荣与真正民族平等的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基石和主柱。以下仅就民族理论学科建设的角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作初步探索。

我们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由以下三个有机部分组成的。

1、理论基础或理论系统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其第一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2)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的原则。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告诉我们,民族的发生、发展和消亡自有其客观规律,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趋向亦自有其客观规律,尽管当代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潜隐性和突发性,但也并非无规律可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所以能称之为科学体系,就因为它善于揭示民族问题的客观规律,并能提出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妥善方法。(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的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条基本原则。有关这一原则的内涵因历史条件不同而各有差异,其具体内容是异常丰富的。这一原则具体贯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中,就是它本身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发展总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其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明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及我国“三步走”的经济战略目标等,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的第二层次的内容是:真正的民族平等。真正民族平等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理论地位,是因为它不仅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它又客观体现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本质,构成了认识与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共产党历来的政治纲领中,都把民族平等作为一项基本政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的民族平等,其基本涵义是指政策原则,而不是方向与目标。但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提出的“真正的民族平等”观点的内涵,不仅是指政策原则,且主要体现为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还包括了动态的发展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赋予民族平等的这一新内涵,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真正的民族平等原则反映了中国历史的特点,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历史自有其发展轨迹,所以,社会发展不平衡就成为中国民族史的一大特点。而从实质上讲,各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一种民族不平等现象。本世纪50年代各少数民族中存在的封建农奴制和奴隶制的被废除,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消除历史上遗留下的社会形态发展不平衡的业绩,这也标志了中国少数民族在民族平等方面的一种历史进步。所以从根本上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过程,既是彻底改变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各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旧观,也是在中国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新时期与历史上一切时代的本质区别之一,正在于此。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则说明中国实现真正民族平等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正因为如此,真正民族平等问题既是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质,也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场、思想、观点、方针、政策、目标、措施出发点和着眼点等,也无不反映真正民族平等这一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本质,这一切也就使得真正民族平等原则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一个理论基础。

上述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理论基础的第一层次的三方面,实事求是原则,民族与民族问题是一个历史范畴的原则,民族问题社会总问题一部分的原则,加上第二层次的真正的民族平等原则,便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系统。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目标系统——各民族共同繁荣

理论系统所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说明这一体系的科学根基和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从其学科性质讲,它又是一种偏重于实践性的科学,即它的生命力就在于科学地认识与正确地处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来说,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最大和最基本的实践,就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将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民族理论体系的目标系统是比较适当的。这一表述既能较好地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科学实践的基本方向,也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科学实践过程的动态特性。如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来说,达到小康是共同繁荣,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出是共同繁荣,但基本达标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应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基本建成,也就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

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系统,涵盖整个社会,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过程的各个方面,其主要表现方面如下。

其一,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如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帮助与加速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中国10多个脱胎于原始社会的民族进入社会主义后,缺乏进入场经济的基础,更谈不上参加竞争,在其传统经济与市场经济接轨时如何保持和谐自然的色调?许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有一套保护生态环境的独特方法,如何在确立市场经济中保持和发扬这些人类的古老智慧?等等。

其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充分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各个自治民族享有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权。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人才辈出,百业昌盛,共同繁荣与全面进步。发掘与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政治机制的优良方式,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政治民主昌明,多姿多采,各族人民意气飞扬,等等。

其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文化体系。这里采用是大文化的概念。教育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滞后,使得人们的素质低,难以利用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这是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差距拉大的一个根本原因。如何帮助和加速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目标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发展现代化教育科学文化的同时,如何发掘与弘扬各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并使二者协调发展,这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等等。

其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生活方式。现代生活方式是一种世界潮流,人们可以自由取舍,没有强行限制的必要。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生活与信仰方式不一定与现代化生活方式合拍,但其中却含有人们千百年来适应特定历史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对一个少数民族来说它可能是体现民族特色的一种优良文化遗产。如何发掘、鉴别这些文化遗产,利用国家的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与法律加以保护和升华,而不致为现代生活方式所埋没,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中不可忽视的方面,等等。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保障系统——道德、法律与科学决策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目标不会从天而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代表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也代表时代的本质要求,因此,邓小平同志谈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真正的民族平等时,一再强调,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坚定不移的帮助和千方百计的促进。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帮助”与“促进”。绝非消极的极宜之计,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战略需要。这一切,便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中的第三个子系统,即以帮助与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为特色的保障系统。该系统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团结共荣的观念道德。民族团结的原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中国近现代特别是当代民族团结的硕果累累,其丰富的内涵与古代和亲政策不能同日而语,亦应当在“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的原则下加以研究与普及教育,使民族团结的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观念。民族团结共荣的观念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

其二,政策法律的保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党的一贯政策,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并通过法律形式被确定,都将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发生重要作用。因为具体条件不同,在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党都曾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过一些特殊政策。当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少数民族地区遇到了空前复杂的问题,在许多方面也应因地制宜,推行各种特殊政策。作为中国当代主要民族问题的发展差距的拉大,在主观方面讲,源于各民族现代发展起点低,而从客观方面讲,首先是商品经济自由竞争的规律没有弱者的生存余地。所以,国家要为他们的现代发展提供循序渐进的特殊性帮助(如教育与人才的培养、适度发展项目的资金投入等等)。从根本上讲来,改变发展差距拉大的切实措施,在于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宪法》为依据,制定一部作为国家重要法律的《中国各民族共同繁荣法》。

其三,共同繁荣战略与高层科学决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新的、空前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要求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经济和教育、科学、卫生的振兴,以给各族人民带来富裕丰盈的现代生活。但是,只有现代化与传统协调发展,各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振兴时,才能实现真正的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此,无论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应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战略,包括具体研制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的共同繁荣战略:并通过各层科学决策加以实施。许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注重人与然的平衡,社会主义生产生活中富于和谐性其文化系统颇似一座人类代智慧的宝库。但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不仅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难以保存,就连反映这些民族基本特征的服饰、风俗、歌舞和语言等也出现了生存危机。这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但这一事态又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相悖的,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加以实事求是的研究,提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并通过高层决策后作为法律加以实施。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历史条件下,决定中国发展和未来命运的最重大的课题。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运用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去研究和正确处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有着新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构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现实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主要的经济指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较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文化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观念落后,以及残存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使民族地区与沿海及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与全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愿望愈加迫切。现阶段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真下的民族平等。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文化建设步伐,使之与全国的发展相适应,实现共同繁荣和真正的民族平等。

其次,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我国民族自治区域的面积占65%,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草原面积占94%,水力蕴藏量和木材蓄积量都占全国的50%以上,有色金属占1/3至1/2,煤炭、石油、钾、盐等资源极为丰富,稀土资源占90%以上,还有独具特点的地理和人文旅游资源,民族地区具有较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在于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与全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的整体,离开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反之亦然。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汉族与各个少数民族必须共同进步。

再次,我国有2.1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祖国边陲,仅广西、西藏、新疆、内蒙古四个自治区就有边境线1.5万公里,并有20多个民族跨境而居,国际敌对势力力图把挑拨、离间民族关系,作为颠覆中国,分裂中国,搞乱中国的突破口。因此,民族地区的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对于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至关紧要的。

总之,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理论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矛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丰富的经验教训。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民族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民族问题的内容和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少数民族在享有当家作主,参与管理国家各项事务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政治权利以后,迫切要求国家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措施,帮助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或者说,少数民族在取得政治上的平等后,要求实现各民族全面的真正的平等,即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平等,彻底消除历史遗留的各民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促进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共同进步,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因此,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化,以及人的认识的提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新的时代,新的实践,呼唤着新的理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还对原苏联、东欧以及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在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把帮助和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实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真正的民族平等基本观点,作为核心思想和主柱,从而为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奠定了基础。这个理论体系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国内外丰富的实践进行科学概括,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3、历史意义

民族问题作为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决定了民族问题解决得正确与否,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多、底子薄、起点低、多民族、且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其民族问题解决的妥否,不仅关系到现实的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着未来中国的发展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与凝聚力。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的事情办好了,也关系到国际社会稳定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标签:;  ;  ;  ;  ;  ;  ;  ;  ;  ;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建设初探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