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文章从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绚烂的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与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和村寨旅游资源方面深入阐述了贵州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同时也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起步晚、开发不合理和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欠缺及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剖析了制约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未来实际发展需要,应采取健全体制与合理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注重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等各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业;制约因素;推进机制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概述
贵州省共有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245个民族乡,共分布54个民族[1]。2015年少数民族达875.76万人,其中世代居住的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土家、彝族等17个[2]。“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3]。
在省人民政府各种文件当中都有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各种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开发具有地方民族资源推进民族特色的旅游业发展。
2014年以来,贵州省人民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做出“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的重要指示。在政府的监督和支持下,将贵州打造成以“多彩贵州山地公园”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省,尽力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将全省旅游指标提升18%左右[4],建成一个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山地旅游大省,而贵州少数民族大部分都聚集在山区,为贵州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提了大好供契机。
2014年——2017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效果明显,是促使贵州GDP快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2014——2017贵州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①
图1中三个地区是贵州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2014年三个民族地区GDP分别是801.75亿元、701.71亿元、670.9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14.5%、14.4%、14.6%;2015年分别是902.91亿元、800亿元、786.9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15%、15.4%、13.6%;2016年分别是1023.39亿元、939亿元、929.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14.4%、13.3%、13.3%;2017年分别是1160.59亿元、1040亿元、1070亿元,同比增长12.1%、7%、12.5%;从现有数据可知,旅游收入增长明显高于GDP增长,经济效果明显,可见发展旅游业对促进贵州GDP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二、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一)优越的自然旅游资源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其中典型的有安顺黄果树瀑布、荔波大小七孔、毕节织金洞等。黄果树瀑布坐落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白水河上,瀑布后壁有20多公尺深的“水帘洞”,洞口被瀑布所遮,天然水帘在洞内窗口可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喀斯特瀑布[5]。荔波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境内大小七孔景区环境优美,小七孔是集多种景观于一体的国家5A级景区,被列入世界喀斯特遗产名录;大七孔因七孔大桥而得名,景区内除了大七孔桥之外,还有梦塘、龙头山、清水塘等。毕节织金洞位于织金县官寨苗族乡,是“中国溶洞之王”、世界地质公园之一,享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的评价。
(二)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
1.绚烂的民族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的侗族大歌,现主要流传于黎平、榕江、从江等少数民族地区,只有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才能体会原生态的侗族大歌[6]。2017年1月至10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从江县举办侗族大歌节,接待游客2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3.93 %、74.95%。
布依族织锦与土布:古代时曾作为贡品向朝廷进贡,时称“贡斑布”。织锦面上的动植物、自然风景、图与意相交织,描绘布依族祖先创业的艰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布依族织锦与土布主要分布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市普定县。
苗族蜡染:流传于贵州丹寨、普定、惠水等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苗族蜡染与苗族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技艺。
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据统计,目前黔东南州有20余万人从事旅游商品加工与销售,民间手工艺加工作坊2万多个,工艺品销售企业4000余家,工艺品销售产业年产值约25亿人民币[7]。各少数民族产品销售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带动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2.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民族风情别具一格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节日约1400多个,规模较大且较为隆重的有土家摆手节、水族端节、苗族苗年等[8]。“土家族摆手节”是每年正月初三至初七,妇女们身穿无领开左襟大褂或是无左袖衣服,下着绣有图案、花纹的八幅罗裙,跳摆手舞、唱请神歌,吃糍粑、腊肉、油茶等,以祭祖娱神和祈求丰收长寿。“水族端节”是水族人民祭祀祖先、辞旧迎新的节日,不同年龄的水族女性身着不同服饰,表演歌舞以款待亲友,主要活动有观看赛马、唱水族歌。“苗族苗年”一般在农历十月举行。人们身穿盛装、吹芦笙、跳锦鸡舞、观看斗牛、踩铜鼓等来祭祀祖先和各种神袛。
3.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和村寨旅游资源
民族建筑是民族凝固的文化艺术,是民族历史发展见证者。贵州省民族地区特色建筑是基于所处地理位置、环境状况,融合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极具民族性、区域性、历史性与发展性的民族建筑。贵州省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有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肇庆侗寨鼓楼、铜仁市松桃苗王城、水族木楼等;各民族建筑风格虽大不相同,但本质上都一样彰显了浓郁的民族性。
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是根据少数民族聚集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立的集观赏和实用价值于一体,是全球最大的苗寨,也是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充分彰显本地民族特色[9]。肇庆侗寨鼓楼是由全寨人集资修建,集娱乐社交、接待、传递信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场所。侗寨鼓楼不但具有观赏价值、经济价值,还有学术研究价值。
2014年9月,国家民委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共有340个村寨,贵州有62个,居全国之首;2017年全国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共有717个,贵州占151个,再次位居榜首[10]。以下是贵州首批272个“少数民族村寨”分布,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占43.38%。
图2:少数民族村寨分布情况
最近几年,贵州民族地区在政府鼓励支持下,特色村寨旅游不断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投入专项基金1.8亿元来重点建设500个民族村寨;目前,贵州贫困村寨换新颜,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民族地区就业287.61万人,受益人数超过577万人。
(三)日渐成熟的旅游市场
1.旅游资源发展趋于多元化、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大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资源实现了从单一的自然观光旅游发展到自然景观、涉农观光、人文旅游、村寨、红色文化等多元化相结合的综合发展[11]。
贵州旅游业刚兴起时期,客源市场主要是周边城市,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贵州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断增加,客源市场不断向外扩张,由周边城市扩展到全世界范围,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见表1:
表1 2010年——2015年贵州旅游接待人数及收入②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单元,近几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游客数量不断上升,带动了贵州少数民族经济稳步发展[12]。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从2014年——2016年,旅游综合收入由344.98亿元到603.04亿元,游客接待数量由3465万人次到6708.98万人次,同比增长分别是74.8%和93.62%,2016年接待外省游客量为2995.39万人次,入境游客为175740万人次,同比增长分别是55%和20.2%。近年来,贵州旅游业出现了接待人数与收入持续增长的趋势,旅游市场日益稳定成熟,具有较强的发展前景。
2.政策支持
西部大开发的提出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西部发展,其中《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中将发展旅游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内容之一,2012年国务院出台119项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的突破性政策的国发2号文件后,贵州省出台了推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加快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民贸民品企业在金融信贷、产业发展、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2014年,国务院又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及贵州省颁发的3号文件,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加快发展与转型。
三、制约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一)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开发不合理、发展缓慢
贵州省旅游业萌芽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后,在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进入正轨。与国内沿海省份相比,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起步晚,景点分散、各自为战,一拥而上,即看到别人开发就盲目跟风,仅考虑本地区经济效益,缺乏科学的管理人才,旅游规划和发展管理战略专业知识的欠缺,缺少科学系统的专项规划;资金投入比例不合理,大部分资金投入在自然资源的开发,未充分发挥民族资源优势;开发过程中,忽视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尤其是部分耗竭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旅游业发展过程缓慢。
(二)基础设施欠缺,接待能力不够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山地为主,山路崎岖,悬崖峭壁,通往景区的交通状况差。目前,我省民族地区接待游客的服务站、酒店、旅社在数量上供不应求,且服务质量不高,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没有五星级酒店。据统计,直至2014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五星级饭店仅有2家,食宿分开,缺乏休闲娱乐设施,服务质量不能满足游客需要。此外,旅游开发大部分是模仿、借鉴别人的成果,缺乏新意,开发层次低,没有深入研究民族原有的民族文化精髓,未发挥其最大效用,与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相比较,我省民族特色方面没有做大做强,难以吸引游客。
(三)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小、旅游线路精品欠缺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不论人口多少,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饮食文化和民族特点,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由于贵州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强,导致知名度低;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推广、宣传,但我省民族地区缺少先进科学的宣传设备和手段,宣传局限于周边城市,很少借助网络媒体、名人等较为有效平台进行宣传,现代化水平不高,精品路线单一,主要是西江千户苗寨、肇庆侗寨等少数几个,代表性不强,难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和文化需求。
(四)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水平不高
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需要增加相关从业人员来满足市场需求,但贵州省现有旅游从业人员较少,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更少,尤其是能进行多民族语言沟通讲解的人才。据贵州省旅游局统计,2015年全省旅游专业人员有9.2万人,约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2.8%。其中大专学历以下才占75.8%,硕士及以上仅占0.63%[13]。在大多数地区,受历史与现实条件限制,从业人员能力有限,受教育水平低、素质低,缺少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导致旅游知识和管理水平有限,以致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导致游客满意程度不高,留不住游客。
四、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措施
(一)健全体制、合理开发
各级政府机构应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管理体制,缩短与发展较快城市的差距。首先,要建立旅游产业综合推进机构;其次,要建立权威性的监督机构,用于监督生产者和消费者;最后,要建立多功能的服务机构,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对于管理缺乏一致性问题,要建立统一对外的管理机构,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区域联合经营的力量。此外,要考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环境破坏往往是相伴相依的,但我们应该采取必要措施来减少不必要的破坏。这要求我们要把环境保护放在核心位置,在资源保护范围内合理开发,在开发过程理性保护,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两者不可或缺;即形成“合理开发,理性保护”的理念。
(二)加大力度建设基础设施,提高接待能力
为了强化完善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首先,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在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让生产者树立正确认识观,调动旅游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其次,加强民族地区交通建设,建立覆盖景点及周边城乡交通网,提高景区接待能力,增强游客满意度;最后,建立宾馆加饭店组合,餐、旅、娱、购一条龙服务;加快配套服务建设步伐,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强化旅游公厕、停车场、公园、酒店、游客服务中心、垃圾桶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三)多途径宣传、加大知名度,发展旅游线路精品
根据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现状,强化其旅游资源宣传,宣传方法要新颖,重点突出地方与民族特色,借助网络媒体、广告、报纸杂志、电子书籍、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定期推送宣传、邀请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宣传,增加知名度。此外,旅游产业必须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发展旅游线路精品要融合本地民族文化,彰显本地特色,具有独特性。重点打造3个民族自治州精品旅游景区,每个自治州发展两至三条独具吸引力路线,并与其它民族地区有机结合起来,将贵州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做大做强,形成拉动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四)注重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
随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所需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首先,要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力度,定期培训旅游行业在职员工,并与员工切身利益直接挂钩,对于不合格者要反复培训,多次不合格者取消从业资格。对于要加入旅游行业的人员要提前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培训,每年检测两次,至少学习两年,检测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根据实际情况,对部分持有从业资格证的乡土人才,要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本土人才,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选拔不同层次人才,为乡村人才提供平台;其次,鼓励、引进高素质人才,给予住房、医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资金扶持,吸引高素质人才;最后,加快培养乡土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质量、服务水平、专业知识以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黔南州政府网http://www.qiannan.gov.cn/;黔东南州政府网http://www.qdn.gov.cn/;黔西南州政府网http://www.qxn.qdn.cn/.
②数据来源于《贵州年鉴统计》http:www.stats.gov.cn/.
参考文献
[1]《民族振兴贵州振兴——贵州省代省长吴亦侠接受本刊总编辑李金池采访实录》——《中国民族》——1996.
[2]刘峻岭.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J/OL].《商业现代化》.2008(7).
[3]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D/OL].道客巴巴网,2014-06-18.
[4]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政府网,2015—12—08.
[5]多彩贵州印象网,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新华网,2012-10-30.
[6]省民宗委关于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十二五”工作评估及“十三五”规划编制调研的通知[Z/OL].党政机关网站,2015—04—28.
[7]2017中国黔东南州银饰刺绣博览会在凯里举行-新华网,2017—03—15.
[8]文博.灿烂的贵州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J/OL].多彩贵州网,2010—11—04.
[9]龚兴,刘剑,张小路,任宏卿.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A].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10]贵州民族报.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出炉:贵州省命名数量全国首位.中国民族宗教网,2017-03-22.
[11]张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09).
[12]蒋焕洲.《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雷山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0(32).
[13]何博,杜薇.强化我省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贵州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撑[N].贵州政协报,2015(08).
[14]陈如霞.探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J/OL].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5]谷文双.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探析——以贵州民族地区为例[J/OL].贵州民族研究所,2016(11).
作者简介:刘振露,女(1978年10月—),汉族,贵州省贵定县人,现为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何义芬,女(1994年11月—),汉族,贵州省习水县人,现为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4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管理。
论文作者:何义芬 刘振露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贵州论文; 贵州省论文; 亿元论文; 旅游业论文; 旅游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论文; 民族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