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论文_张吉荣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论文_张吉荣

山东省青岛莱西市姜山镇中心小学 266603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

面对如此迫切的环境危机,我们的学生又知道多少呢?我曾在学校三至五年级的学生中做过一项调查,把环保意识、环保知识和环保对策三方面的问题分为若干个小问题进行询问,如“你知道环保吗”、“环境污染包括什么”、“你还想了解哪些环保知识”、“为环保你可以做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开展环保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我们的环境,有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对目前仍在危害环境的种种问题,比如白色污染、城市汽车尾气污染、大气酸雨污染、废弃电池污染、砍伐林木、乱丢垃圾、公共场所吸烟、工厂不合格排放及不断出现的恶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同学们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关注。然而,学生们的环境保护知识太少,对于环境污染包括哪些方面、环境污染是如何造成的、对我们有哪些危害、环境污染和我们切身利益有哪些关联、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环境保护为什么对人类具有那么重要的意义等问题,同学们就一知半解或不知所云。这一切反映了同学们环境保护知识的匮乏,说明学校对环境保护教育的安排和设计太少,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的渠道太窄。

因此,我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把开展环境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切入点。

下面,我就《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的教学,谈一下我是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的。

一、课前启蒙——实现道德认识的“前移”

思想品德课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但有些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认识肤浅;有些内容学生生活面涉及不到,了解不深;还有些内容虽近在身边,但学生欠留心观察。这就使得学生对所讲内容没兴趣、不信任或课堂发言无话可说,对教师所授道德观点不易接受。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观点,为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需要,我从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出发,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社会,走向阅览室,走向网络,走向传媒,走进身边的真人真事,做广泛、细致的课前调查。

1.通过调查,丰富了感性认识。学生对环境问题知之不深,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感受不深,对环保的意义认识不深。通过这样的调查,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使学生对环境破坏、治理以及个人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通过调查,激发了道德情感。在调查中学生对环境的污染感到触目惊心,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感到愤慨,对自觉为环保做贡献的人油然而生敬佩,同时激发了自身要为环保做贡献的情感。

3.通过调查,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在调查的事例中,有保护与破坏环境正反两种表现。学生在了解了环保意义之后,自然对这两种行为有了明确的是非判断,这种判断力会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提高。

4.通过调查,明确了道德行为。通过对环保措施的调查以及人们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种种做法和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学生自然萌生出保护环境“应该怎么做”、“不该怎样做”、“我要怎样做”的行为准则。

二、课堂晓理——实现道德认识的深化

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课堂深入明理做了必要的铺垫。课前是先导,课堂是主体,教师要在40分钟的时间里向学生阐释道德观点,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使这一道德规范牢记在学生的心里。要使教育深入人心,就要走进学生心里,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出发,从学生课前调查的结果出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定位师生关系,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育方法。这样教育才有魅力,才能被学生接受。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作为一个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启发性、直观性、新颖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

2.运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认识。讨论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大家讨论甚至争论,发散思维,受到启发,从而深化、扩展认识。在这一课中,教师提出了几个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到个别组的讨论中倾听、启发、引导。通过讨论,明确了“环境保护必须从身边小事做起”,制定出了本地区环境治理的可行性措施,以及保护校园环境的几点办法,既明确了道德行为,又深化了道德认识。

三、课后践行——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然而,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实现道德认识的“后延”,给学生架设一条道德认识转化的桥梁。

我们今天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了解、认识到一点:人类离不开环境,我们应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论文作者:张吉荣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0月总第2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  ;  ;  ;  ;  ;  ;  ;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论文_张吉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