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实验诊断与免疫机制的研究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实验诊断与免疫机制的研究

王秀荣[1]2000年在《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实验诊断与免疫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针对鸡传染性贫血病的诊断工作建立了ELISA和IFA两种血清学诊断方法,以及病原DNA的PCR诊断方法,并将三种诊断方法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同时还进行了1日龄SPF雏鸡感染CAV后血清内SOD、GSH-P_x、MDA与血液中相关微量元素的研究。另外还开展了4周龄SPF雏鸡人工接种CAV后外周血液中CD3~+、CD4~+、CD8~+、γδT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以及感染鸡胸腺、脾脏、法氏囊内CD3~+、CD4~+、CD8~+、γδT细胞亚群和B细胞的动态变化,全面深入地阐述SPF雏鸡人工感染鸡贫血病病毒后的免疫发病机理。研究结果如下: 1.建立了ELISA和IFA两种血清学诊断方法以及病原DNA的PCR诊断方法,用三种诊断方法分别检测1日龄人工接种CAV后7天、14天、21天、28天感染鸡,结果ELISA的检出率分别为0/10、5/10、8/10、10/10,IFA的检出率分别为0/10、3/10、5/10、10/10,而PCR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10/10、10/10、10/10、10/10。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阶段PCR的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IFA,在感染后4周时三种检测方法都适用于对鸡传染性贫血病进行诊断。 2.对1日龄SPF雏鸡感染CAV后7天、14天、21天、28天血清内SOD、GSH-P_x、MDA研究发现,感染鸡SOD、GSH-P_x明显低于对照鸡,MDA的含量显著增加,表明在CAV致病过程中机体内抗氧化系统受到损害,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3.对1日龄SPF雏鸡感染CAV后血液中一些与机体抗氧化功能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检测发现,感染鸡血液内Se和全血中Cu、Zn、Mn、Fe均有显著下降。研究结果提示感染CAV雏鸡机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同时Se、Zn、Mn含量的降低也与SOD活性下降呈正相关。 4.CAV感染4周龄SPF雏鸡后,7~21天用流式细胞记数仪检测到外周血液中CD3~+细胞明显低于对照鸡,其中7,21天有显著性差异(P<O.05),14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8天以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CAV感染4周龄SPF雏鸡后,感染组的CD4~+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鸡。其中7~14天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1天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28天以后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王秀荣 摘 要2000年5月 CAV感染4周龄SPF雏鸡后,感染组的CDS”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鸡,其中7,28无有显著性差异(P<0刀5);1个刀天时有极显著性差异(P<0刀5)。 CAV感染 4周龄 SPF雏鸡后,14-21天感染组的 Y 6 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鸡,其中14天有显著性差异(P<0刀5):ZI 天时有极显著性差异(P<0刀1);其它检测时间感染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CAV对感染鸡的T细胞有损伤作用,这种损伤作用是针对多种T细胞表面抗原的,而不是仅仅破坏或抑制某一种T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 5.CAV感染4周龄SPF雏鸡后,感染鸡胸腺内CD3”、CD4”、CDS”、Y盯细胞均有明显减少,CD31细胞在不同时期内大约减少50%左右;CD4“、CDS“T细胞受损较为严重,尤其是皮质区CD4“或CDS+T细胞几乎完全枯竭,仅残存网状结构:同时Y6T细胞也明显减少。结果表明,**V主要损害幼稚型T细胞亚群,对成熟T的损害作用较幼稚型T细胞弱,这一结果符合己有的研究结论。 6.CAV感染 4周龄 SPF雏鸡后,感染鸡脾脏内 CD3+、CD4”、CDS”、Y 6 T细胞有明显减少,感染后7天就可以检测到CD31细胞在不同时期内大约减少50%左右:携带不同表面抗原的T细胞明显少于对照组织切片,感染后14天这种变化最为明显,ZI,28天时略有好转,但仍少于对照组织。结果表明,CAV不仅可以破坏细胞中枢免疫器官内携带不同表面抗原的T细胞,对外周免疫器官内的T细胞亚类同样具有感染破坏力。 7.CAV感染4周龄SPF雏鸡后,用鼠抗鸡IgG抗体标记脾脏和法氏囊内的IgG抗体生成细胞,再用兔抗鼠IgG-Hny结合,最后采用DAB显色,间接检测到CAV感染后 14天脾脏内 IgG抗体生成细胞明显低于对照鸡,统计学差异显著p<0刀5),ZI天以后有恢复趋势,统计学差异不显著。 CAV感染 4周龄 SPF雏鸡后,法氏囊内 IgG抗体生成细胞在感染后 14~xl天明显低于对照鸡,统计学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刀5,P<0刀1)。 结果表明,CAV不仅引起T细胞数量降低,使感染鸡细胞免疫受到抑制,同时也引起B细胞数量减少,对体液免疫机能产生负作用。

朱瑞豪[2]2015年在《鸡三种免疫抑制病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禽类免疫抑制病在我国养禽业中迅速蔓延,严重地威胁着养禽业的健康发展,禽类免疫抑制病在临床上主要依靠疫苗和药物来防控和治疗;但其中一些疫病迄今为止仍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此类疫病在临床上主要通过对病原进行检测,从而达到净化和防控的目的。本研究基于多重PCR技术,建立了鸡传染性贫血病、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和区分禽白血病A、C、D亚群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根据NCBI收录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与禽白血病病毒A、C、D亚群参考毒株的序列,设计合成3对特异性扩增引物,将下游引物进行Cy3荧光标记,建立多重PCR体系;并参考目的序列内保守区域,设计合成10条寡核苷酸探针,按照矩阵设计,点制在醛基化玻璃基片上,制作寡核苷酸探针基因检测芯片;提取病毒核酸,进行多重PCR扩增后与探针进行杂交,然后用荧光检测仪扫描并分析结果。经杂交反应后,芯片能够同时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和禽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并能区分禽白血病病毒A、C、D亚群,其灵敏度能够到达107copies/mL,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基因芯片对450份临床样品检测的结果与ELISA抗体检测结果相比符合率高。本研究结果证明,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有效地检测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禽网状内皮增殖病病毒,并能区分禽白血病病毒A、C、D亚群的方法,为今后在临床应用中快速鉴别诊断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病毒与禽白血病病毒A、C、D亚群提供可行性。通过本研究方法建立了禽白血病基因芯片,对同一只鸡的全血、血清、蛋清和泄殖腔棉拭子等进行跟踪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基因芯片方法检测全血的阳性率为69.23%;ELISA试剂盒检测蛋清样品中p27抗原的阳性率为23.08%。芯片检测率显著高于ELISA试剂盒检测率,且全血是用于禽白血病基因芯片检测的最优材料。

李刚[3]2002年在《鸡传染性贫血的流行病学、病毒分离及其VP2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测量血细胞压积值(HCT)的方法对中国东北三个省份进行了鸡传染性贫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各代次有鸡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检出的鸡场占被检鸡场的比例分别是:祖代50.0%,父母代80.0%,商品代93.7%。 将来自现地疑为CAV感染的病鸡肝脏处理后,接种1日龄SPF雏鸡,14日后,实验鸡采血测量血细胞压积值(HCT),剖检,并将发病鸡肝脏处理后接种MDCC-MSB1细胞。HCT,PCR以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实验结果显示我们分离到一株CAV病毒,命名为J0105株。 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CAV Cux-1株序列,设计了两对引物,从CAV J0105株感染的鸡肝脏中提取总DNA为模板,应用PCR方法扩增了两段DNA片段。将片段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质粒中,并对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我们得到了J0105株全基因组序列,其基因高度保守,与Cux-1株,SJ1株以及荷兰弱毒株核苷酸同一性分别为97.8%,97.0%和96.6%。 根据文献报道又设计了一对扩增J0105株VP2基因的引物,将PCR扩增的VP2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质粒上。然后经过酶切和连接,分别将VP2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30b和杆状病毒表达质粒pFASTBACHTa,构建了PET30bVP2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和pFBHTaVP2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以pFBHTaVP2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感受态细胞,得到重组转座子rBacmidVP2。将重组转座子与脂质体共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rBacVP2。 将PET30bVP2和rBacVP2分别在大肠杆菌BL21株和sf9昆虫细胞中进行表达。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两种系统均成功表达了含VP2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原核表达产物没有抗原性,而真核表达产物具有抗原性。 本研究为CIA的防制,诊断以及CAV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夏永恒[4]2009年在《鸡贫血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 CAV)是引起鸡传染性贫血病(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的病原,属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CAV基因组编码三种蛋白:VP1(51.6kD)、VP2(24kD)和VP3(13.6kD),其中VP3(Apoptin)可以诱导细胞凋亡。本文通过基因突变技术将CAV的基因序列第487nt处的T改变为C,第526nt处的C改变为T,从而使VP3的起始密码子移位到原第14氨基酸的位置。突变后的VP3缺失了39个碱基,造成VP3的不完全表达;而相同碱基位置的VP2编码的氨基酸不变,因此不会影响VP2的表达。本研究还通过引物设计,将CAV病毒非编码区不完整的EcoR I识别序列(5'-GACTTC-3')突变为完整的EcoR I识别序列(5'-GAATTC-3'),从而有利于CAV基因组的体外自身环化。将体外自身环化的重组体转染MDCC-MSB1细胞,获得感染性克隆。为下一步研究其对病毒致病性的影响,研制弱毒性或无毒性的CAV疫苗株探索一条新路。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通过具有链置换特性的Bst DNA聚合酶完成靶序列的扩增,仅需恒温加热就能扩增DNA,并可以通过核酸染料染色观察结果,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本研究利用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ux-1株基因为靶序列设计了6条引物并建立了LAMP检测方法,以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扩增产物的方法对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反应的特异性、灵敏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LAMP)是诊断鸡传染性贫血病感染的简单快速方法,其敏感性可达10个拷贝,并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应用方便、快速、其敏感性可以满足相关样品的检测需要。

宋丽霞, 包小萌, 范磊, 高延娜[5]2016年在《鸡传染性贫血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的一种使能使感染鸡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组织萎缩、出血的病毒性传染病。鸡传染性贫血病(CIA)主要发生于2~4周龄的雏鸡,导致雏鸡贫血和成鸡的免疫抑制。目前,鸡传染性贫血病对养鸡业的危害不断上升,已引起世界各个养禽国家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的进行防治成为一大热点,本文就近些年鸡传染性贫血病(CIA)的研究进展及防治措施做一综述。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由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陀螺病毒(Gyrovirus)属的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的,临床上以贫血、骨髓黄染、全身淋巴组织萎缩和免疫机能损害为主要特征。1979年

孟斌[6]2010年在《山东省白羽肉鸡免疫抑制病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和禽呼肠孤病毒是鸡群中常见的免疫抑制性病毒。它们除了可能造成各自的特殊病变(如肿瘤、贫血或急性死亡)外,常常以亚临床感染的形式感染雏鸡,并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从而导致生长迟缓或继发性细菌感染或严重干扰对鸡新城疫和禽流感的疫苗免疫效果,导致疫病难以控制,严重限制了我省肉鸡产品的出口。为了掌握免疫抑制病的流行规律,为合理的防控措施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从血清学和病原学两个角度同时分析白羽肉种鸡和商品肉鸡中免疫抑制病的流行情况。用ELISA试剂盒(IDEXX)对不同周龄肉种鸡中REV、CAV、ALV抗体进行了检测,在212份血清样品中,除了一个15周龄鸡群CAV抗体阳性率为75%外,其它鸡群无论是否进行CAV疫苗免疫,抗体阳性率均为100%。REV抗体阳性率在16.7%~62.5%之间;ALV(A、B亚群)抗体阳性率在0%~75%之间。用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核酸探针对山东省淘汰的商品肉鸡、病死商品肉鸡及淘汰肉种鸡进行了MDV、REV、CAV和ARV病原检测。结果表明:ARV主要以单一形式感染,而且在以上三种鸡群中感染率都高于其他三种病毒,在病死鸡中感染率最高,为18.60%,推测ARV是当前危害最严重的免疫抑制病毒;混合感染在淘汰肉种鸡最严重为10.25%,其次为病死商品肉鸡为7.0%。在以上基础上,为获得较完整流行病学资料,对山东省某新建规模化商品肉鸡场整个饲养周期不同日龄商品肉鸡同时进行了REV和CAV的病原学和血清学动态调查,137份病料中REV感染率为2.19%,高于CAV的感染率(1.46%)。1、14、21、28日龄REV阳性率分别为40%、20%、45%、25%,CAV阳性率分别为100%、30%、85%、30%,42日龄血清样品REV阳性率为50%,高于CAV的阳性率(15%)。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21日龄前为两种病易感时期,应加强饲养管理,避免早期感染。鉴于无REV商品化疫苗,只能加强对阳性种鸡的淘汰。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环境的消毒,防止CAV水平传播,对CAV防控很重要,本调查为下一步综合防控奠定基础。

杨丽聪[7]2015年在《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宿主后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能够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以及胸腺和法氏囊等淋巴组织的萎缩,已成为造成养鸡业巨大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表达谱芯片属于基因芯片的一种,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它能够用来检测宿主的基因组,研究病毒在不同状态下的基因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是通过PCR产物的累积,使荧光信号强度等比例增加来实时监控扩增产物。本文研究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鸡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后的表达谱分析,第二部分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1.鸡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后的表达谱分析由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主要感染对象是雏鸡,并且能够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从而造成鸡只大量死亡。为了深入了解其致病机制,本实验首先通过CIAV感染1日龄SPF雏鸡进行动物模型的建立,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结果发现鸡只感染病毒后14日时发病最严重、症状最明显,于是采取14日龄鸡只胸腺,提取总RNA,反转录成c DNA,在体外合成c RNA,采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与其杂交,从而得到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情况。利用SAM软件进行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同时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之后通过DAVID软件对我们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基因表达谱芯片得到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成功筛选出1370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759个上调基因,529个下调基因,其中与免疫相关的基因有38个,11420个基因未发生变化。GO和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免疫应答、细胞周期、细胞凋亡、血小板凝集等重要的信号通路有关。我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随机验证其中的7个差异表达基因,得到的结果与基因表达谱芯片的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这次的芯片实验结果具有可靠性。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样品检测准确、灵敏,并且能够准确定量,弥补了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诊断、PCR诊断方法、电镜检查以及测量血细胞压积值等检测方法的不足。实时荧光定量PCR包括探针法和染料法,由于SYBR GreenⅠ染料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因此得到广泛应用。本试验根据CIAV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后得到的片段大小为180bp,制备PGM-T-CIAV重组质粒,得到阳性质粒的标准品,绘制Q-RT PCR标准方程曲线,并做敏感性试验、特异性试验和重复性试验,最后对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试验结果证实,在进行CIAV检测时,Q-RT PCR比普通PCR灵敏度要高、特异性要强、重复性要好,并且在对临床样品进行检验时,再一次证明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佚名[8]2002年在《创新研究群体:童光志 仇华吉 王柳 王云峰 刘胜旺 蔡雪辉 周艳君 韩凌霞 薛强 袁秀芳研究方向: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文中研究指明童光志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近十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动物病毒病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本人曾两次赴美留学都如期而归,扎根于我国畜牧兽医科研领域,其精神难能可贵。在学术方面,他们率先报道了牛Ⅳ型疱疹病毒基因组的精确大小及物

蒋玲艳[9]2004年在《鸡传染性贫血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广西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鸡传染性贫血(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CIA)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引起,其主要危害是直接损害鸡的造血器官和淋巴组织,引起免疫抑制,使鸡对其它病原的易感性增加,导致患病鸡群的发病和死亡,造成严重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建立一种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该病的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本地区该病的流行病学进行研究,同时对CIAV与其它免疫抑制性病毒共感染的情况以及地方流行毒株核酸序列的特征等进行分析,为准确而详细地掌握该病对广西养鸡业的危害情况、分子流行病学及制定有效的疾病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CIAV基因组编码三种蛋白,其中VP3蛋白(又称凋亡素)是目前已知的该病毒的唯一致病因子。因此,本研究根据CIAV基因组的特点,参照有关资料,合成了一对扩增整个VP3基因及部分VP1、VP2基因序列的引物,建立了用于CIA临床诊断的PCR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能同时诊断CIA和三种肿瘤病的多重PCR方法,直接用于临床上这四种免疫抑制病的诊断、流行病学的调查及混合感染情况等的研究。通过对常规DNA抽提方法进行改进,使整个诊断过程可在5个小时内完成,使该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能很好地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应用所建立的诊断方法,于2002年9月~2004年4月期间,对来自广西108个鸡群共514个病例进行CIAV的检测,并对病例的主要临床特征进行调查记录。CIAV检测的结果表明,该病毒已在广西鸡群中普遍存在,群阳性率为72.22%(78/108),个体阳性率29.96%(154/514);对不同品种、不同日龄鸡的检测结广西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果表明,各种品种、不同日龄鸡均可感染CIAV,其中以快大三黄鸡阳性率最高;不同器官的检测显示,骨髓的检出率最高。 应用本课题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所收集的病例同时进行CIAV与三种肿瘤病病毒的检测。此外,对60日龄内病例的鸡群还进行了IBDV的检测。结果表明,鸡群中多种免疫抑制性病毒混合感染的现象已很普遍,CIAV与MDV、REV、ALV和IBDV的二重或多重感染率达48 .05%;CIAV的感染与三种肿瘤病病毒的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即CIAV的感染可明显促使三种肿瘤病病毒的感染。 感染鸡群主要临床特征的调查结果表明,鸡群生长阻滞、免疫应答减弱、鸡群总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增加等都与CIAV的感染有关。 从PCR检测为CIAV阳性的样品中选取三个不同地方的毒株进行了核酸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流行毒株与国内外主要参考毒株在所测定的552个核昔酸序列内同源性高达98.4%以上。

储鸿蒙[10]2016年在《安徽部分地区病鸡中CAV的血清学调查及病毒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表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hicken anemia virus,CAV)主要引起鸡胸腺、骨髓等免疫器官发生病变,从而导致免疫抑制,容易继发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我们对送检本实验室的病鸡通过CAV抗体阳性率调查,病毒分离和动物回归实验等方法,初步了解安徽省部分地区发病鸡群中CAV感染状况,为防控鸡传染性贫血病提供参考。首先,本研究应用IDEXX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对来自安徽省126个养殖场送检的共228份鸡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26个养殖场中CAV抗体检测呈阳性为70.63%。228份血清样品中有145份呈CAV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63.60%。根据血清样本来源显示,皖南地区CAV抗体阳性率为60%,皖中地区为64.46%,皖北地区为62.22%。不同品种鸡中肉鸡CAV抗体阳性率为42.86%、蛋鸡品种为51.52%、土鸡抗体阳性率为70.83%;不同日龄病鸡中,1-50日龄CAV抗体阳性率52.22%,50-100日龄抗体阳性率为58.82%,100-150日龄抗体阳性率为58.06%,150-200日龄抗体阳性率为86.21%,200日龄以上的抗体阳性率相对最高,为90%。其次,对CAV抗体检测阳性且肝脏出现肿瘤样结节的病鸡,制备病理组织切片,提取肝组织DNA,以PCR方法检测CAV及可能混感的病毒。对2份CAV检测阳性的病料液孵育MDCC-MSB1细胞,观察细胞病变。结果显示,病理组织切片染色结果可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扩增结果表明CAV与ALV-J、MDV存在混合感染,从9份肿瘤中检测出8份CAV,其中有5份和ALV-J检测双阳性,对其中2份腿肌出血、胸腺明显萎缩的阳性样品中CAV凋亡素(VP3)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表明,AHCH-CAV1与EF176599(山东株)同源性最高为100%,而AHCH-CAV2与M55918(德国株)和EF17659(山东株)同源性均为99.4%。最后,将上述PCR鉴定CAV阳性的2个样品经氯仿和双抗处理后孵育MDCC-MSB1细胞并盲传,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并提取DNA进行PCR鉴定;将细胞毒通过卵黄囊接种6d SPF鸡胚,并通过腿肌注射1日龄SPF雏鸡进行回归实验,观察剖检病变并通过PCR检测CAV。结果显示,病料液处理的MDCC-MSB1细胞在第二代和第四代细胞均出现明显肿胀、死亡等细胞病变。PCR检测结果CAV为阳性;在回归试验中,接种13d后,少数鸡胚发育明显受阻,胚体小于对照组,但多数病变不明显。1日龄雏鸡在接种细胞毒21d时剖检,可见腿肌明显出血、胸腺明显出血,部分萎缩等剖检病变;PCR检测结果均为CAV阳性。由此表明,我们成功分离并鉴定了2株CAV安徽毒株(分别命名为AHCH-CAV1和AHCH-CAV2)。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来自安徽地区病鸡群中CAV血清学调查,应用PCR技术、细胞感染、鸡胚和雏鸡回归实验,分离鉴定了2株CAV,了解了CAV在安徽省部分地区病鸡群中的感染状况,我们的研究结果为防控鸡传染性贫血和CAV相关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实验诊断与免疫机制的研究[D]. 王秀荣.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鸡三种免疫抑制病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建立[D]. 朱瑞豪. 河南科技学院. 2015

[3]. 鸡传染性贫血的流行病学、病毒分离及其VP2基因表达的研究[D]. 李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

[4]. 鸡贫血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D]. 夏永恒. 河北农业大学. 2009

[5]. 鸡传染性贫血病研究进展[J]. 宋丽霞, 包小萌, 范磊, 高延娜. 山东畜牧兽医. 2016

[6]. 山东省白羽肉鸡免疫抑制病病原学和血清学调查[D]. 孟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7].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宿主后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杨丽聪. 河北农业大学. 2015

[8]. 创新研究群体:童光志 仇华吉 王柳 王云峰 刘胜旺 蔡雪辉 周艳君 韩凌霞 薛强 袁秀芳研究方向: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J]. 佚名. 科技和产业. 2002

[9]. 鸡传染性贫血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其广西流行病学研究[D]. 蒋玲艳. 广西大学. 2004

[10]. 安徽部分地区病鸡中CAV的血清学调查及病毒分离鉴定[D]. 储鸿蒙. 安徽农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实验诊断与免疫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