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安徽淮南 232001
【摘 要】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结合清金化痰汤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痰热郁肺型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结合清金化痰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14天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痰热郁肺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肺炎进行治疗时,左氧氟沙星结合清金化痰汤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清金化痰汤;克雷伯菌感染肺炎;临床疗效
最近几年,因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导致的感染,尤其是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是临床中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临床治疗克雷伯杆菌肺炎时,西医治疗主要是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如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以采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中医对呼吸道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进行治疗时,理论依据属于中医学咳嗽范围,病位在患者肺部,和肺脾有直接关系,痰热郁肺是最常见的证型[1]。常用的治疗方法为疏风宣肺、活血化瘀、祛痰宣肺、清热宣肺、活血化瘀结合清热解毒结合益气养阴法等。我院在对痰热郁肺型克雷伯杆菌感染肺炎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清金化痰汤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痰热郁肺型克雷伯杆菌肺炎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5-71岁,平均年龄(42.5±16.3)岁;病程1-天,平均病程(3.4±1.1)天,体温38.0-40.4℃,平均体温(38.5±0.5)℃。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24-69岁,平均年龄(43.1±16.6)岁,病程1-8天,平均病程(4.4±3.0)天;体温37.9-39.8℃,平均体温(38.4±0.7)℃。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温、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具体的要点包括:①感染中毒症状比较显著,有发热、咳痰、寒战、咳痰以及暗红色胶冻样稠痰,黄绿色脓性粘稠痰液;②X线片检查发现肺部出现新的渗出性病变,可能伴有胸腔积液或者肺脓肿;③连续超过2次痰培养发现肺炎克雷伯杆菌生长。
中医诊断标准:肺炎咳嗽的诊断根据《中医内科学》中咳嗽(痰热壅肺型)诊断标准:咳嗽,痰多质稠黄或者粘厚,或者有痰、有热腥味,胸胁胀满,咳嗽时存在引痛,或者身热、面赤、口干喜欢冷饮,小便黄,大便秘,苔黄腻、脉滑数,舌质红。
1.3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满足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性肺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和肺炎咳嗽的中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不满足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肺以外部位的感染患者,排除有严重心肝肾脑原发性疾病影响疗效评价的患者,排除合并有活动性肺癌、气胸以及肺结核等严重其他肺部疾病的患者;排除不同意入组或者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
1.4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给予0.3g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2次。治疗过程中不能给予中成药。
实验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清金化痰汤治疗:清金化痰汤的处方组成包括:麦冬、贝母、知母、淡竹茹、桑白皮各15g,山栀子、瓜蒌仁、茯苓、黄芩各12g,甘草3g,桔梗6g,鱼腥草30g,苦杏仁和橘红各9g,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温服。全部患者均给予14天时间的治疗。
1.5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的咳嗽消失,听诊发现湿性罗音和干性啰音消失,如果患者有发热则体温恢复正常,超过2周时间没有发作。好转:治疗后患者的咳嗽症状有效减轻,呼吸音清晰,痰量显著减少。未愈:治疗后患者咳嗽症状和体征没有改善,甚至加剧。
1.6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4天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两组患者毒副作用比较
两组患者都没有发生心电图改变和肝肾功能损害事件,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血压上升、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结果说明左氧氟沙星结合清金化痰汤治疗并没有显著的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3 讨论
近年来肺炎克雷伯杆菌成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一个主要致病菌,而且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株也越来越多,产生ESBLS,是临床治疗的难点。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带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一般存在于人体的肠道和呼吸道,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医院内肺炎的全部病原体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大约占十分之一,是呼吸道感染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致病菌。在痰标本所查处的革兰阴性杆菌中,所占比例仅仅比铜绿假单胞菌少。在对克雷伯杆菌感染性肺炎进行治疗时,西医治疗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或者头孢霉素类抗生素,临床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使用。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情况越来越严重,临床统计发现,因为耐药菌导致的肺部感染大约为18%-35%。在对克雷伯杆菌肺炎进行治疗时,如果选择单一抗生素治疗并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非抗生素联合治疗克雷伯杆菌肺炎的方法[2]。
古代医家中并没有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这一说法,大部分医学家认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是因为外邪侵犯肺卫,导致肺失宣降,肺气闭郁化热,津液凝集成痰、耗气伤津,阻滞气道,属于“肺炎咳嗽,喘咳”范围,最常见的证型为痰热阻肺型,主要病机、病因为风燥或温热之邪犯肺,肺气不宣,热蒸津液凝聚为痰,或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进一步发展成咳痰、咳嗽等。临床表现主要为身热烦渴、汗出、嗽气促,或者喘促,或者痰黄带血,胸痛胸闷,舌红苔黄,口渴,脉滑数或者脉洪数。
清金化痰汤是清肺化痰止咳的名方,药方的组成包括麦冬、贝母、知母、淡竹茹、桑白皮各、山栀子、瓜蒌仁、茯苓、黄芩、甘草、桔梗、鱼腥草、苦杏仁、橘红。其中山栀子和黄芪具有清肺热的作用;知母具有清热养阴的作用;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的作用;贝母、瓜蒌仁和橘红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渗湿,祛痰饮的作用;麦冬具有养阴生津的作用;桔梗具有清肺、止咳和利咽的作用;甘草则能对诸药进行调和,诸药合用具有清肺化痰和止咳平喘的效果[3]。
黄芩性味苦寒,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除热安胎和凉血止血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芩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抗菌效果,能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临床研究发现,黄芩苷具有比较广的抗菌谱,能有效抑制白喉杆菌、葡萄球菌、痢疾杆菌、链球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绿脓杆菌等。在机体的各个系统中黄酮成分均具有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黄芩能有效促进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化物,从而让机体杀菌能力提高,黄芩苷则能让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提高。山栀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和泻火除烦的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山栀子具有抗微生物和抗炎的效果,对于卡他球菌、人型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山栀子具有中等强度的抗菌效果。知母具有滋阴润燥、止咳除烦以及清热泻火等作用,主要治疗高热烦渴、燥咳、便秘、咳嗽气喘、温热病、消渴淋浊以及骨蒸潮热等症状,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知母具有抗炎、减轻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和抗菌的效果[4]。黄芩、鱼腥草和桑白皮能对各种致热源引起的发热进行有效缓解,能对肥大细胞增殖、分化和释放炎性介质进行有效抑制,同时还能对支气管进行有效扩展。杏仁、竹茹、全瓜蒌和贝母能让呼吸道分泌量增加,进而对痰液进行稀释,实现祛痰的效果;杏仁、半夏以及桔梗具有镇咳的效果,最终实现祛痰、平喘和止咳的效果。茯苓能让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让机体免疫力提高,让患者更好康复。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结合清金化痰汤治疗。结果经过14天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血压上升、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结果说明左氧氟沙星结合清金化痰汤治疗并没有显著的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总之,在对痰热郁肺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肺炎进行治疗时,左氧氟沙星结合清金化痰汤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庞露,肇丽梅,于莹,刘晓东,菅凌燕.左氧氟沙星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03:173-175.
[2]查翔远,宋有良,林建,崔小玲,潘晓龙,倪世峰.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安徽医学,2015,01:71-74.
[3]李金萍,余桂林,杨禄红.儿童下呼吸道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04:1004-1006.
[4]何建新,吴荣辉.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166-167.
作者简介:
邢继强(1995.7-),黑龙江省肇东市,本科在读,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尤佳锋(1989.8-),江苏省南通市,研究生在读,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论文作者:邢继强,尤佳锋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2
标签:肺炎论文; 患者论文; 杆菌论文; 克雷论文; 氧氟沙星论文; 实验组论文; 黄芩论文; 《航空军医》2015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