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学”研究与把握时代脉搏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节奏学”研究与把握时代脉搏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研究“节奏学”与把握时代脉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脉搏论文,节奏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音乐当中有节奏,工业企业生产中有节奏,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有节奏,历史进程及文化发展也有节奏;甚至人们的工作、生活及许多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奏。所谓“节奏学”,就是研究事物演进状态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它通过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运动结构及其变化状态和特点,发现并运用事物变化与客观规律相适应的运行轨迹,利用或者创造一种有序的无障碍发展空间,促使事物的发展不走或少走弯路,避免曲折、反复甚至倒退,从而加快经济社会文化的良性发展,实现最佳的期望目标。

研究“节奏学”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节奏运动”存在于古往今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和一切领域,更是因为深刻了解、认识和掌握“节奏运动”的规律有助于把握时代脉搏,掌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动权。

纵观历史的发展,历朝历代交替更迭虽然有长有短,但总体上都表现出一种明显的“节奏运动”一个朝代被下一个朝代取而代之,往往是经历了一个由初生到强盛再到衰落的过程。这种朝代交替周而复始的规律性,深深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在延安时期,黄炎培先生曾经面询毛泽东:贵党执政以后,如何摆脱历史上政权周而复始的周期率?毛泽东胸有成竹地脱口而出:我们讲民主,就不会失败。这里说的“周期率”,实际上就是社会历史发展演进的“节奏率”。毛泽东博才多学,深晓历史,对于“周期率”问题深思熟虑,故而采取“讲民主”的办法加以克制和避免。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也存在着“周期率”问题,过剩、危机、萧条、复苏,循环往复,不可避免。古今中外,从一种社会制度的昌隆和凋灭,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创造力以及文化成就的历史比较,历史学者首先发现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明进步的规模和速度有所不同。仅从不同时期历史节奏的关系这个方面,所展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节奏运动的特点,就足以证明“节奏学”研究与把握时代脉搏的关系及其意义了。

把“历史节奏”与“文化节奏联系起来,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文明创造与文明积累的数量、质量有所不同,也由于各个时期社会生活节奏的差异,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往往表现出耐人寻味的时而宽舒迂缓,时而狭窄湍急。与社会史紧密相伴的文明史的特点,则是时而平和无为,风平浪静,时而事态万千,人才辈出。一般来说,越是在不同寻常的历史时期,文明史中越表现出人类文明的宝库贡献的那些不同寻常的历史创获。于是说明,社会生活节奏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演进的节奏(或叫“文化节奏”)的重要表征之一。而文化节奏的由缓而激的变化,则是文明进步加速度的重要条件。虽然“波浪式”、“螺旋式”演进特征有时会使历史发生曲折,但历史节奏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和特性,则总是以一种“芳林新叶推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必然趋势,犹如大江东去,不再回头。与历史前进步伐相适应的文明程度的演进变化,则是生产发展渐速,经济往来日频,科学发明激增,社会变革急进。于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运动节奏”随之加快了。如果说这种节奏由缓慢而急骤的演进潮流,就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演进过程和速率,也必须表现出这种历史进步的总的方向。对这种规律和现象的缜密研究及科学认识,对于把握时代脉搏,藉以治国安邦及造福国家和民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以微观视角而观察分析具体的经济生活,就是“节奏运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客观存在及其重要作用可谓不容置疑。现代工业生产的过程相当复杂。一种产品的生产,往往要经过不同工种的工人,使用不同的设备和工具,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需要多道工序来完成。整个生产过程需要科学而细致的分工和复杂而有序的协作。因此,要求各个生产环节和工序,都必须按照预先制定的、符合客观要求的计划进度来完成生产任务,防止前后工序脱节及低效浪费等现象,这就形成一种共同的“生产节奏”。这种生产节奏能使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且以良好的生产秩序以及各个生产环节的协调配合,实现均衡地投入和产出,减少甚至避免半成品、在制品的积压,缩短生产周期,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量,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有序的差异是增长的源泉。节奏运动表现在经济发展阶段上,是在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方面的差异。我国一贯奉行的经济政策中,有“国民经济应当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以及“每隔几年要上一个新台阶”的要求。这些政策和要求,其实就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节奏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次转变,也是节奏运动的表现。如由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再向在“计划指导下,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转变,然后又发展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继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每一次转变都是节奏运动的现象和结果,每次转变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节奏和文明史演进的步伐。

与节奏生产是工业企业日常生产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的道理一样,在历史节奏与民族精神的时代风格的交融之中,节奏运动往往可以驾驭和左右社会历史的进程。社会生活节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演进的节奏及其显著特征,都不可能超乎历史节奏与民族精神的时代风格之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演进过程中,不仅在文化节奏方面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而且也对一定历史阶段民族精神的主流发生重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地域文化中某些基本特色赖以形成的基本因素。人们要科学地预测未来,既不能无视历史节奏及文化节奏的特点,也不能忽视两种“节奏”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通过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时代风格的分析,可以感知到我国几千年来大致上的历史节奏特点,而对历史节奏的感知和分析,往往可以领略到时代跳动的脉搏。

据史料载,我国战国秦汉时期普有“秦人褊急”、“楚人剽疾”、“齐郡舒缓”的时代风格。历史上所谓“虎狼之秦”之说,意即秦国吞并六国而成功地实现统一之后,形容当时秦国国力之强盛,军威之勇壮,民风之急烈。战国至西汉时期,也曾有以急进为基本特征的时代风貌。史至东汉,社会生活节奏便渐趋舒缓。之后,盛唐文化又表现出令世人注目的豪放激越之时代风格。所谓“黄尘雾合,车马火势”,书之“狂草”,舞之“胡旋”,乐之“急竹繁丝”、“急拍繁弦”云云,便是当时文化节奏趋于急骤的生动写照。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及其节奏的加快,一大批名扬天下而古今的文人墨客应运而生。到了宋代,文化节奏又现滞缓。苏东坡有诗云:“无可此静坐,一日是两日”;陆游诗句曰:“安静作经营,但知睡有味”。这便是当时文化节奏滞缓之佐证。在元明清时代,又进入一个演变周期。历史就是这样,文化节奏与历史变异相联系,挟持着特定时代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伴随着特有的历史差异,忽高忽低、时疾时缓地演进变迁,永不停息,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本施律。于是,站在历史的船头,顺应历史的潮流,把握前进的方向,就成为我们认识历史,把握未来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研究“节奏学”的根本任务。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通常在文化节奏较为迅急的时代,其文化创造都比较突出,文化积累也较为丰富,文明成果往往众多,而且呈现出人才辈出和大有作为的特点。历史所造就的有为之辈,往往也是领导潮流、加速历史演进速率的重要力量。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固然不可与古代状况同日而语,但其文化节奏的异常迅疾自然会产生累累文明成果而灿烂辉煌。古往今来,在我们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饱含了大量倡扬奋发进取而有所发明创造的内容。这就使我们从中领会到中华文明民族奋驰疾进共同激扬与文化节奏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一抖前所未有的雄风,经济繁荣,社会激越,文化奋飞,展现出一种划时代的文化节奏和民族精神。这种影响历史进程和文化形态命运的崭新的史页,预示着时代风格的改天换地,宣告着民族精神更丰硕的成果,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及其运动节奏的升华。一旦中华民族牢牢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就实现了“节奏学”研究的初衷和归缩。

对未来的探索是一项无止境的任务。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和认识,也是一个无边界、无终点的系统。“节奏学”研究把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存在联系起来,目的在于掌握已有的规律,运用和发展现成的经验及文明成果,探索未知的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运用“节奏学”原理可以指导科学决策,即可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形势,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打破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刚性”结构,我国采取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政策;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我国又采取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政策;当这一政策实施到适度阶段时,以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实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系列政策。这几个阶段所经历的过程,表现出耐人寻味的“节奏运动”,恰到好处地利用这种“节奏运动”便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政策措施。

要把握时代脉搏,既要学习历史,又要研究现在和未来;既要对各种复杂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又要善于利用环境变化、条件因素及各种有利因素。舍此便难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也难以造就颇具时代风格的社会趋势和文明成果。由于任何一个时代的英雄豪杰都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根源,也由于任何一种光彩照人的文明成果都离不开良性循环的文化氛围,因此,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何一种贡献,都与历史节奏和民族精神的时代风格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对时代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就没有科学的决策及与潮流相适应的实践;没有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其节奏运动张驰跳动脉搏的有效把握和运用,就没有影响重大的文明成果,也难以造就各领风骚的风云人物。因为,历史永远是一面镜子。对现实和未来的观察和认识,任何时时候都不能也不应当割断历史。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当抓住机遇并符合客观规律的时候才有实际意义。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科学地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局势,提出了“论持久战”的正确战略方针;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通过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分析及形势发展态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战略大反攻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在七十年代初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话:“偶然的现象往往包含着必然的趋势。”这种“必然趋势”,就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冷战局面被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所取代,也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并非人为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发展态势和演进过程提醒我们,什么叫做以及怎样才能抓住机遇。故事的情节时而平稳,时而波浪起伏高潮迭起;大海的潮汐如同生物的呼吸一样,潮起潮落,张驰有致。世上事物发展时而滞缓,时而激越迅疾。人们利用客观规律的有益作用为我所用,就能创造奇迹。人为地创造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节奏运动”,也是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要手段。

学习历史和研究现实与未来的目的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从而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以及激发更强烈高昂的民族精神。当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当我国逐步完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候,人们的工作节奏、生活节奏也随之今非昔比地加快了。一个伟大时代跳动的脉搏伴随着中华民族急驰迈进的脚步,必将把历史节奏和文化节奏推向一个崭新的境界。“思想的节省”和文明成果的不断涌现,也将会使“节奏学”研究获得观念上的普遍认同,并获得深厚的思想基础及社会基础,获得更丰富多彩的发展机会。人们将会在“节奏学”理论指导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摸索规律、探索新路、开拓未来、寻找捷径。由此而最大限度地享受“后发性利益”,获得“四两拨千斤”的佳效。

要把握时代脉搏,有必要把“节奏学”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决策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探索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决策效应中那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全局性的领域。在特定的情况下,还需要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为地设计、发明、创造某种机制和“应力”,促使事物产生便于操作运用的“节奏运动”。如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制定的“五年计划”,对劳动就业及人口控制所采取的各项政策;以及在整顿经济秩序、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等等。通过政策的、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手段,使经济社会文化有秩序、有节奏地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和绘制的“施工蓝图”运行与发展。涉及到决策科学领域,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主流和特点。我国所以明确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因为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因此,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就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逾越的阶段。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一国两制”的构想之所以伟大和正确,就是因为它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因此是当代最为辉煌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论断。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头脑发热的行为是十分有害的,违背客观规律的任何做法,必然招致后患之穷。要是不想为“乌托邦”式的理想而空忙,就很有必要加强“节奏学”研究。

在经济领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时常出现滞缓或“过热”现象。这种现象与市场供求关系、政策导向作用以及资金、技术、资源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当中,大多数也含有“节奏运动”的特点。尤其市场供求变化,往往受到社会需求规律的影响。社会需求量大的时候,企业的产品如果适销对路,其销售量就大,效益就比较好。市场饱和或者出现“疲软”现象时,企业的产品往往就会积压,影响资金周转和经济效益。把握住这些规律,包括季节性的、地域性的以及常规性的或突发性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快速高效是十分有益的。“节奏学”研究就是要包容所有的规律性事物,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用以指导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指导人们的行动及经济社会活动。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规律性的东西既有一个认识、适应和遵循的过程,也有在运用规律过程中加以完善、优化和发展的必要。事物发展的高潮或低潮的出现,不仅与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关,而且也受到客观规律、外部条件及相关环境的影响或制约。人们要通过“节奏学”研究把握时代脉搏,争取主观行为的主动权,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适应、思维与存在相协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值得重视的是,有些隐含的客观存在的规律性的东西,至今有许多尚未被发现,更谈不上认识与掌握它们。因此,就有必要借助于逻辑学、心理学、系统动力学以及哲学和行为科学等研究手段,丰富和推动“节奏学”研究,以此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节奏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可以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惠互利”的纽带和桥梁。从理论上说,由于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节奏运动”现象不胜枚举,因此,不仅自然界各种节奏运动均有其特定的轨迹,而且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运动都不为人的因素所左右。从实践上说,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自然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享受、发展这“三大需要”,都是为了在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一句话,一旦人们深刻认识并掌握了客观事物节奏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就会争取实践活动的主动权,而一旦人们掌握了实践活动的主动权,也就从根本上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标签:;  ;  ;  ;  

“节奏学”研究与把握时代脉搏_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