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规模的协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债论文,中国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自1979年重新举借国债以来,国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自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规模更是以年增近500亿的速度上升。中国国债规模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影响程度如何呢?这正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有关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我国理论界也作了不少的研究:杨大楷等人采用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周军民等人使用回归计量模型;朱世武和应惟伟应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和向量自回归法;高勇强、贺远琼应用相关分析法对中国国债发行规模进行了实证研究。但笔者认为,目前理论界对中国国债规模影响因素的研究存在如下问题:(1)这些研究都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些因素对中国国债的规模产生影响;(2)分析的结果不统一,作者们所选择的指标与国债规模的相关度的分析结果不一致;(3)这些实证研究都仅针对中国内部国债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包括外债在内的中国国债规模进行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找出真正引起国债规模变化的因素,再对它们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探求国债规模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国债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1.GDP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一国国债规模明显地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一般说来,经济规模越大、发展水平越高,则国债规模及其潜力就越大。
2.财政收支状况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众所周知,国债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弥补财政赤字。当财政收入越多、财政支出越少时,用国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压力就越小。由于在实证分析中,赤字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不显著,本文选取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两个变量来综合考虑其对国债规模的影响。
3.预算内投资规模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国债的另一主要目的是筹集建设资金,近几年我国国债资金主要用于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建设。一国预算内投资规模越大,其对资金的需求越大。当财政收入不足于财政支出时,政府的投资缺口一般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
4.还本付息支出对国债规模的影响。一方面,国债规模越大,还本付息支出越多,当其支出额达到无法以当年财政收入来偿还时,不得不以发新债来还旧债。另一方面,如果一国国债的还本付息过多,就必须会使国家减缓国债的发行,以减轻还债压力。
本文考虑了五个影响因素,共有六个时序变量:以GL代表国债规模,GDP代表经济增长,G代表财政支出,SR代表财政收入,I代表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BGL代表还本付息支出。为了排除掉异方差,本文对这六个时序变量取自然对数,分别表示为LGL、LGDP、LSR、LG、LI LBGL。
三、国债规模的协整研究
(一)方法的选用
协整分析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的最新进展,它是针对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序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的一种计量识别方法。使用该方法首先需要对被分析时序变量的非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进而再运用Engel-Granger两步法或Johansen-Juselius极,大似然法来检验其协整关系。本文之所以采用协整分析技术方法,是因为上述六个时序变量是不平稳变量,若对它们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则可能导致伪回归问题出现,从而导致回归估计结果失去实际意义。若用简单差分变量模型,虽避免了非平稳问题,但又会由于差分处理而导致长期信息损失,而协整分析方法却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此外,由于本文样本较小,变量较多,仅是协整检验不能很好说明各变量对国债规模的影响。本文在协整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找到直接导致国债规模变化的因素,本文最后用EngeI-Granger两步法对国债规模及这些因素之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探求这些因素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度到底有多大。
本文的所有检验都是应用计量软件EVIEWS3.1直接得出结果。
(二)变量的单整性和单位根检验
单整性指对于随机过程Xt,如果必须经过d次差分之后才能变成为一个平稳的、可逆的ARMA过程,而当进行d-1次差分后仍是一个非平稳过程,则称此过程具有d阶单整性,记为Xt~l(d)。检验变量是否为平稳的过程便是单位根检验。
表1 国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
单位:亿元
注:表中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采用A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1979-2002年LGL、LG、LI、LBGL是I(1)过程,LGDP、LSR是(2)过程,因此本文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
(三)变量的协整检验及协整方程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平稳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可得到一个平稳的时间序列,则称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平稳时间序列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这些时序变量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
本文采用JJ“极大似然法”,协整检验结果表明,这六个变量存在三个协整方程,这再一次验证了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此六者的变化受到协整方程(1)、(2)、(3)的约束。
LGL=-5,876+1.376LSR-
0.179LI+0.354LBGL+elt
(1)
LGDP=2.242+1.138LSR-
0.406LI+0.187LBGL+e2t
(2)
LGDP=0.014+0.856LSR+
0.138LI+0.065LBGL+e3t
(3)
从长期来看,我国国债规模与这五个变量之间确实具有一种稳定的协整关系。若用一个方程表示这六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可得下式:
LGL=-6.365+0.196LGDP+
3.623LG-1.947LSR-0.600LI+
0.08LBGL+et
(4)
方程(4)说明了国债规模与GDP、财政支出及还本付息支出呈正相关关系,与财政收入及预算内投资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国债规模与财政支出的关系最大,这个结论再一次验证了我国二十多年来的国债主要是用于财政支出这一事实。需注意的是,JJ法中这六个变量都是内生变量,协整方程只是反映各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并不能说明其回归关系,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分析。
(四)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对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为了确定国债规模及其各影响因素之间到底是谁影响谁,即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只有变量都平稳或者都不平稳,才能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前面所做的ADF检验,已知各变量满足该条件,因此可直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通常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处理:(1)依次多滞后几阶,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2)采用Hsiao(1981)提出的FPE最优滞后准则:FPE=(T+K)×SSR/[(T-K)× T],其中T是样本个数,K是被估计的参数个数,SSR是残差平方和。本文采用第一种方法,并用第二种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从表四可以得出结论,GDP、财政收支都是国债规模的Granger原因,国债规模是我国财政收支的Granger原因,但不是GDP的Granger原因。财政收支与GDP互为Granger原因。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Granger原因,但其逆命题则不成立。国债规模、GDP是国债还本付息支出的Granger原因,但其逆命题并不成立。财政收支与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互为Granger原因。GDP、财政收支及国债规模、国债还本付息支出都是我国预算内固定投资规模的Granger原因,而预算内固定投资规模却不是任何一个变量的Granger原因。
图1 国债规模的模拟图
(五)国债规模的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本文选GDP、财政支出及财政收入为自变量,国债规模为应变量,分析各自变量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度。笔者经过反复测试,得出如下拟合效果最好的方程:
LGL=-8.512+1.048LGDP+0.697(LG)(-2)-1.271LSR+1.119LSR(-1) (5)
(-38.840)(9.548) (2.401) (-3.034) (1.893)
(0.000) (0.000) (0.028) (0.007) (0.075)
=0.997 D.W=2.2 F=1212.40
对方程(5)的残差进行ADF检验,结果证明其是I(0)过程。根据EngeI-Granger两步法原理,方程(5)不仅揭示了各因素对国债规模的影响度,且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协整关系,即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规律,这时的线性回归具有现实意义。它说明这二十多年来,当GDP每增长1%,国债规模增加1.04%;当前两年的财政支出增长1%,国债规模增加0.67%;当年财政收入增长1%,国债规模减少1.27%;当前一年的财政收入增长1%,国债规模增加1.2%。
表2 各变量的ADF检验结果(注:表二中的Δ是差分算子。检验形式(C,T,K)中的C,T和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N是指检验方程不包括常数项或时间趋势。)
变量
ADF检测值
检验形式5%显著水平
(C,T,K)下的临界值
LGL -2.728 (C,T,1) -3.633
LGDP-2.897 (C,T,1) -3.633
LG -2.617 (C,T,1) -3.633
LSR -2.423 (C,T,1) -3.633
LI -1.085 (C,T,1) -3.633
LBGL-3.115 (C.T,1) -3.633
ΔLGL
-3.472 (C,N,1) -3.011
LGDP
-3.825 (C,T,1) -3.659
ΔLG-3.661 (C,N,1) -3.011
LSR
-3.277 (C,N,1) -3.020
ΔLI-4.028 (C,T,1) -3.645
ΔLBGL
-3.064 (C,N,1) -3,020
表3 “极大似然法”协整检验法(VAR lag=2)(注:表三中的VAR lag是滞后阶数,r是协整方程个数。*(**)表明在5%(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原假设。)
假设
假设
特征值
极大似然率
5%临界值
1%临界值
r=0** r=1 0.995
228.35194.15
103.18
r≤1**r=2 0.926
118.96868.52
76.07
r≤2**r=3 0.834
64.210 47.21
54.46
r≤3 r=4 0.473
26.461 29.68
35.65
r≤4 r=5 0.422
13.025 15.41
20.04
r≤5 r=6 0.070
1.530 3.766.65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1979年到2002年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国债规模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增长,国债规模不仅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而且随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国债资金更多地用于财政支出。此外,因为我国国债还本付息支出不是导致国债规模变化的原因,这说明我国目前国债规模尚未达到临界点,还有发展的空间。但我国国债的利用应注意提高其经济效率,因为我国国债虽然用于了许多公共工程的建设,但它对经济增长毕竟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力。
表4 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注:表四中的F是指F统计值,P是指拒绝零假设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表明在5%(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零假设。)